《傷寒論綱目》~ 卷四 (4)
卷四 (4)
1. 渴
腎水堅,自還滲入大腸,大便微通,熱去而渴解。若病在太陽,太陽為膀胱腎經,非利小便,則熱無從去,渴何由愈哉?外有非太陽症,煩躁發渴,此乃陰盛格陽,不當潤其渴,惟當治其陰。(鰲按:引飲曰燥,不引飲曰干。)
李梴曰:熱在表不渴,熱入里則渴,耗奪津液也。然有渴必有煩,腎主水,熱深則水竭而渴,肝木挾心火以生煩,故厥陰六七日,飲水多小便少者,謂之消渴。
白話文:
腎臟的水液固守,反而會滲入大腸,導致大便稍微通暢。這樣,體內的熱就會散去,口渴的症狀也會解除。如果病在太陽經(太陽經與膀胱和腎經相關),不透過小便將熱排出,熱就無法散去,口渴又怎麼會好呢?另外,如果不是太陽經的疾病,卻出現煩躁和口渴,這通常是陰氣過盛、將陽氣逼在外面的情況,不應該直接潤澤止渴,而是要治療體內的陰氣。(鰲按:想喝水是燥熱的表現,不想喝水則是津液乾枯的表現。)
李梴說:熱在體表時不會口渴,熱進入體內才會口渴,這是因為熱耗損了體內的津液。然而,有口渴一定會有煩躁。腎臟主導體內的水液,熱邪深入就會使水液枯竭而產生口渴。肝木挾帶心火而產生煩躁。因此,厥陰經的病在六、七天時,出現喝水多、小便少的情況,就稱為消渴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