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九 (1)
卷九 (1)
1. 漱水不欲咽
【綱】仲景曰: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目】朱肱曰:此必有頭疼身熱之症。若病人無表症,不惡寒熱,胸腹滿,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為有瘀血,必發狂也。輕者犀角地黃湯;重者抵當湯。
王肯堂曰:此症屬陽明。凡內有熱者欲飲水;今欲水而不欲咽,是熱在經而里無熱也。陽明經氣血俱多,經中熱甚,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
張介賓曰:凡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者,以熱在經而里無熱也,必將為衄,不可與涼藥。蓋飲水一症,本以內熱甚而陽毒甚者,最為相宜;若似乎止宜於實邪,不宜乎虛邪也。不知虛症亦有不同:如陽虛無火,其不宜水不待言也;其有陰虛火盛者,元氣既弱,精血又枯,多見舌裂唇焦、大渴喜冷、三焦如焚、二便秘結等症。使非藉水,何以濟急?故先宜以冰水解其標,而繼以甘溫培其本,水藥兼進,無不可也。其有內真寒、外假熱、陰盛格陽等症,察其元氣,則非用甘溫,必不足以挽回;察其喉舌,則些微辛熱,又不可以近口。有如是者,則但將甘溫大補之劑,或用獨參湯水浸極冷飲之。此以假冷之味,解上焦之假熱;而真溫之性,復下焦之真陽。是非用水,而實亦用水之意。余用此活人多矣,妙甚。惟是假熱之症,症雖熱而脈則微,口雖渴而便不閉者,此而欲水,必不可與。若誤犯之,其敗泄元陽,為害不小。
喻昌曰:口中乾燥與渴異。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陽明氣血俱多,以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陽明之脈起於鼻,故知血得熱而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魏荔彤曰:如陽明病,表熱汗自出,則胃燥,而開竅之口亦必燥。然但欲漱而不欲咽,此則胃中之血,隨熱上行,所以言必衄也。此雖為陽明熱盛之變,然血既溢而衄,則非亡津液,而胃陰絕可知;即衄後未可定其必解,而熱勢已泄,胃實自未必成矣。
【綱】仲景曰:無表症,不寒熱,胸腹滿,唇燥,口乾,漱水不咽,小便多;此為瘀血,必發狂。輕者桃仁承氣湯;重者抵當丸。
【目】楊士瀛曰:唇燥口乾,血症類有之,必欲取水不灌漱也。然漱水而不咽何哉?蓋渴者易為飲,陽熱入里,胃中液干,患不與水耳。惟夫上焦瘀血、下焦蓄血,乘肺若燥,渴症獨無,是以漱而不欲咽也。漱水條例,惟血症有焉。
白話文:
漱水不想吞
【總綱】
張仲景說:「陽明病,患者口乾舌燥,只想含水漱口卻不想吞下去,這一定是會流鼻血的徵兆。」
【細目】
朱肱說:「這種情況一定伴隨著頭痛、身體發熱的症狀。如果病人沒有表面的發熱症狀,不覺得怕冷或發熱,只是胸腹脹滿、嘴唇乾燥,只想含水漱口卻不想吞下去,這表示體內有瘀血,病情嚴重的話會發狂。輕微的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嚴重的則要用抵當湯。」
王肯堂說:「這種症狀屬於陽明經的問題。通常體內有熱的人會想喝水,現在只想含水卻不想吞下去,表示熱在經絡,而體內沒有真正的熱。陽明經的氣血都很旺盛,當經絡中的熱太盛,會迫使血液妄動,所以知道一定會流鼻血。」
張介賓說:「凡是陽明病,患者口乾舌燥,只想含水漱口卻不想吞下去,是因為熱在經絡而體內沒有真正的熱,這種情況將會導致流鼻血。這種情況不可以給予寒涼的藥物,因為喝水這種行為,本來最適合那些內熱很嚴重、陽毒很深的人。這種情況似乎只適用於實邪,不適用於虛邪,但要知道虛症也有不同類型。例如陽虛無火,當然不適合喝水。而陰虛火旺的人,元氣已經虛弱,精血又枯竭,常常出現舌頭裂開、嘴唇焦乾、非常口渴而且喜歡喝冰冷的水,感覺三焦如焚燒,大小便不順暢等症狀。如果沒有水來應急,又該怎麼辦呢?所以應該先用冰水來緩解表面的症狀,然後再用甘溫的藥物來滋補根本,水和藥物同時進行,這樣就可以了。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真正寒冷,外面卻呈現假熱的現象,這是陰氣太盛把陽氣逼到外面的情況,這時要觀察病人的元氣,如果用甘溫的藥物還不夠,就不能挽回了。再觀察他們的喉嚨和舌頭,會發現連一點點辛熱的東西都不能靠近嘴巴。像這樣的情況,就只能用甘溫大補的藥劑,或者用獨參湯浸泡在極冰冷的水中,讓病人喝下去。這是用冰冷的味道來緩解上焦的假熱,而用溫熱的藥性來恢復下焦的真陽,表面上是用水,其實也是在用水的藥性。我用這個方法救活了很多人,非常有效。但是假熱的症狀,雖然表現出熱的樣子,但脈搏卻很微弱,而且雖然口渴卻不會便秘,這種情況如果要喝水,絕對不可以給他喝,如果誤用了,會損耗元陽,危害很大。」
喻昌說:「口中乾燥和口渴是不一樣的。只漱口不想吞下去,表示並不是真的口渴。陽明經的氣血都很旺盛,會只想漱口卻不想吞下去,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血分。陽明經的脈絡起於鼻子,所以知道血液因為熱而妄動,一定會從鼻子流出來。」
魏荔彤說:「如果陽明病,表面有熱而且會流汗,表示胃已經乾燥,開竅的嘴巴也會乾燥。但如果只想含水漱口卻不想吞下去,表示胃中的血液隨著熱往上跑,所以才會說會流鼻血。雖然這是陽明熱盛的變化,但既然血已經流出來,表示不是失去津液而已,而是胃陰也耗盡了。即使流鼻血後也不能斷定病情就會好轉,而熱的氣勢已經宣洩,胃實的情況也不一定會因此解除。」
【總綱】
張仲景說:「沒有表面的發熱症狀,不覺得怕冷或發熱,只是胸腹脹滿、嘴唇乾燥、口乾,只想含水漱口卻不想吞下去,而且小便多,這表示體內有瘀血,病情嚴重的話會發狂。輕微的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嚴重的則要用抵當丸。」
【細目】
楊士瀛說:「嘴唇乾燥、口乾,這是血症常見的症狀,患者一定會想取水來喝,但不是用來漱口。那麼為什麼只想漱口卻不想吞下去呢?因為口渴的人會想喝水,是陽熱進入體內,胃中的津液乾涸,所以才會想喝水。只有上焦有瘀血,或是下焦有蓄血,導致肺燥的時候,才會有這種口渴,但又不想喝水的情況,所以才會只想漱口不想吞下去。只想漱口不想吞下去的情況,只有在血症才會出現。」
2. 鼻燥口舌燥咽燥
【綱】仲景曰: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目】朱肱曰:脾臟有熱,則津液枯少,故令口燥而舌乾。
李杲曰: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症必顯在口,必口失穀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吐;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症也。外傷風寒,則其外症必顯在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其言壅塞,盛而有力,口中必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傷食則惡食。
龐安常曰:鼻頭色青者,腹中痛;苦冷者死;微黑者水氣;黃色者小便難;白色者氣虛;赤色者肺熱;鮮明者有留飲也。鼻孔乾燥,燥者,陽明熱,必將衄血也。鼻孔乾燥,黑如煙煤,陽毒熱深也。鼻孔冷滑而黑,陰毒冷極也。鼻息鼾睡者,風濕也。鼻塞濁涕者,風熱也。鼻孔搧張為肺風,肺絕而不可以治也。(此龐氏察鼻法)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目】鰲按:此為陽明初病,屬在裡之表也。口為胃竅,咽為胃門,故不兼少陽,而有口苦咽乾之症。
【綱】仲景曰: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目】鰲按:此不言躁,但口渴心煩,陽邪將入里也。此雖有表裡症,其實表輕里甚,故用白虎湯也。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陽明病,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熱聚於胃,則舌為之黃,是熱已深也。金匱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若舌上色黃者,又為熱之極也。黃帝針經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以心為君主,黑為腎水克心火,邪熱已極,故知必死也。
張介賓曰:舌上黑苔生芒刺者,熱極深也。宜涼膈散、承氣湯、大柴胡之屬,酌宜下之。若苔色雖黑,滑而不澀者,便非實邪,亦非火症;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
柯琴曰:煩躁、舌乾、大渴,為陽明熱結不散也。故當救里以滋津液。二條白虎所治,皆陽明燥症,揭為陽明主方,信為有見。此為陽明自淺入深之症。前此口苦咽燥惡熱,熱雖在裡,尚未犯心;至憒憒怵惕懊憹,雖入心,尚未及胃;今燥渴引飲,則邪已入胃,然尚未燥硬,用本湯瀉胃火而扶元氣,全不涉吐汗下三法矣。
【綱】仲景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鼻燥口舌燥咽燥
[總論]
張仲景說:脈象浮盛且發熱,口乾鼻燥,如果能吃東西就會流鼻血,這是陽明病。陽明病會口燥,只想漱口卻不想吞下去,這一定會流鼻血。陽明病會頭暈,但不怕冷,所以能吃東西而且咳嗽,那人一定會咽喉疼痛;如果不咳嗽,咽喉就不會痛。
[細論]
朱肱說:脾臟有熱,津液就會減少,所以會導致口乾舌燥。
李杲說:如果因為飲食或勞累過度而受傷,外在症狀一定會表現在口部,像是味覺失靈、腹部不適、不想說話,就算勉強回答,聲音也會虛弱。嘴裡會分泌口水,而且常常吐出來,鼻涕清澈,時有時無,這就屬於陰症。如果是因為外感風寒,外在症狀一定會表現在鼻子,像是呼吸不順、聲音低沉不清、說話時感覺被堵住、聲音洪亮有力,但口中感覺正常。如果是傷寒,臉會發紅,鼻子會堵塞而且乾燥;如果是傷風,就只會流清鼻涕。如果是因為飲食損傷,就會厭食。
龐安常說:鼻頭顏色青色,表示腹痛,如果感到冰冷,會危及生命;鼻頭顏色微微發黑,表示體內有水氣;鼻頭顏色黃色,表示小便困難;鼻頭顏色白色,表示氣虛;鼻頭顏色紅色,表示肺有熱;鼻頭顏色鮮明,表示體內有滯留的痰飲。鼻孔乾燥,如果是乾燥的狀況,表示陽明有熱,很可能會流鼻血。鼻孔乾燥,黑得像煙煤,表示陽毒熱邪已經很深了。鼻孔濕冷且黑,表示陰毒寒邪非常嚴重。睡覺時打鼾,表示有風濕。鼻塞流濁涕,表示有風熱。鼻孔扇動,是肺風,肺氣衰竭無法治療。(這是龐安常觀察鼻子的方法)
[總論]
張仲景說:陽明經絡中風,會口苦咽乾,腹部脹滿,稍微喘氣,發熱怕冷,脈象浮盛且緊繃。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腹部會更加脹滿,小便也會困難。
[細論]
註釋者說:這是陽明病初期的症狀,屬於表現在裡面的病症。口是胃的開竅,咽是胃的門戶,所以雖然不是少陽病,卻有口苦咽乾的症狀。
[總論]
張仲景說:傷寒沒有高燒,但有口乾口渴,心煩,背部稍微怕冷,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細論]
註釋者說:這裡沒有提到煩躁,但口渴心煩,表示陽邪將要進入體內。雖然有表裡症狀,其實表症輕微,裡症嚴重,所以要用白虎湯治療。
[總論]
張仲景說:傷寒如果吐過或瀉過後,七八天還沒好,熱邪結聚在體內,表裡都有熱,時常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且煩躁,想喝好幾升的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陽明病,如果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也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細論]
成無己說:這裡指的是熱邪消耗津液,使原本濕潤的變得乾燥。如果熱邪聚集在胃,舌頭會變黃,表示熱邪已經很深了。《金匱要略》說:舌頭黃色但還沒有瀉下,瀉下之後黃色就會自然消除。如果舌頭上面呈現黃色,表示熱邪已經到了極點。《黃帝針經》說:熱病口乾,舌頭發黑的人會死。因為心主火,黑色是腎水,會剋制心火,邪熱已經到了極點,所以知道一定會死。
張介賓說:舌苔發黑並且長出芒刺,表示熱邪已經很深了,應該用涼膈散、承氣湯、大柴胡湯等藥物,選擇適當的瀉下。如果苔色雖然發黑,但滑潤而不澀,就不是實邪,也不是火症,不僅不能用瀉下,也不可以用清熱藥。
柯琴說:煩躁、舌乾、非常口渴,是因為陽明熱邪結聚不散。所以應該治療裡症,滋養津液。前面說的白虎湯治療的都是陽明燥熱症,可以說是治療陽明病的主方。這表示陽明病由淺入深的過程,之前口苦咽燥怕熱,熱邪雖然在體內,但還沒有影響到心臟。到了心神不安、恐懼、懊惱,雖然已經影響到心臟,但還沒到胃。現在口渴想大量喝水,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胃部,但還沒有變得乾燥堅硬。用白虎加人參湯可以瀉胃火、扶正氣,完全不需要使用吐、汗、下的方法。
[總論]
張仲景說:少陰病發病兩三天,沒有大便,口乾咽乾,要趕快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
[細論]
柯琴說:熱邪在體內肆虐,胃火向上燃燒,所以會口乾咽乾。趕快瀉下,使火回到腎,津液自然會上升。
[總論]
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浮盛且緊繃,咽乾口苦,腹部脹滿且喘氣,發熱汗出,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細論]
陶華說:邪熱聚集在胃腑,消耗津液,所以口乾燥熱而且口渴。因為陽明氣血都很旺盛,經絡中的熱邪很嚴重,會迫使血液妄行而流鼻血。如果只是漱口不想吞下去,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如果沒有流鼻血的表症,又加上胸腹脹滿,像發狂一樣,就是體內有瘀血,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少陽病如果口燥咽乾,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理。
[總論]
張仲景說:少陰病,自己拉稀水,顏色純青,心下一定會疼痛,口乾舌燥,要趕快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
[細論]
柯琴說:自己拉稀水,好像是寒症。但拉稀水的同時,一定會心下疼痛,一定會口乾舌燥,這是因為脾土乾燥,火氣旺盛,脾氣不能滋潤,胃氣反而更強。水排出但食物殘渣沒有排出,所以大便顏色才會呈現純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