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 (1)
卷十 (1)
1. 便膿血
【綱】仲景曰。病人無表裡症,發熱,七八日不大便,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目】鰲按。熱利不止,必大便膿血,由於素有蓄血,內外俱熱,陽盛陰虛,而陰絡受傷故也。
此因下後協熱便膿血,熱氣下流故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下血譫語,此熱入血室,但頭汗者,當刺期門。
【目】王肯堂曰。衝脈為血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之。男子下血譫語,女人寒熱似瘧,皆為熱入血室,迫血下行,則為協熱而利。挾血之脈,乍澀乍數,或沉或伏,血熱交併,則脈洪盛。大抵男多在左手,女多在右手見之也。又有陰寒為病,下利膿血者,乃下焦虛寒,腸胃不固,清濁不分,而便下膿血也。二者一為血熱,一為血寒,臨病審之。
白話文:
【總綱】
張仲景說:病人沒有外感或內傷的症狀,卻發燒,七八天沒有大便,即使脈象是浮數的,也可以用瀉下的藥物。如果已經用了瀉下藥,脈數的現象沒有解除,加上身體發熱就容易感到飢餓,如果到六七天還沒有大便,那就是有瘀血了,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如果脈數的現象沒有解除,而且腹瀉不止,那一定是熱邪和體內瘀血結合,導致排出膿血的糞便。
【細目】
鰲按:因為熱邪引起的腹瀉不止,必定會排出帶有膿血的糞便,這是因為患者原本就有體內積蓄的瘀血,加上體內外都有熱邪,導致陽氣過盛陰氣虛弱,使得陰經絡受損的緣故。
這種情況是因為用了瀉下藥後,熱邪與瘀血結合導致排出膿血的糞便,這是熱氣向下流動的緣故。
【總綱】
張仲景說:陽明病,出現下血和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熱邪進入血室所導致的,如果只有頭部出汗,應該針刺期門穴來治療。
【細目】
王肯堂說:衝脈是血的海洋,也就是血室,男女都有。男子出現下血和胡言亂語的症狀,女子出現忽冷忽熱類似瘧疾的症狀,都是熱邪進入血室,迫使血液向下流動,導致腹瀉並排出膿血。這種情況的脈象,時而澀滯時而快速,或沉或伏。如果血熱和外邪交加,脈象就會洪大有力。通常,男性的這種脈象多在左手脈上出現,女性則多在右手脈上出現。另外,也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體內陰寒而導致排出膿血的糞便,那是因為下焦虛寒,腸胃功能不固,清濁不分,因而排出膿血的糞便。這兩種情況,一種是血熱,一種是血寒,在診斷時要仔細辨別。
2. 大便先硬後溏
【綱】仲景曰:陽明病,潮熱,大便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
其後發熱,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宜大承氣湯。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
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燥,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目】許叔微曰:仲景論中言先硬後溏者四症。前二症不言及小便,第三症言小便不利,第四症言小便少。其不言小便二條,首則因胃中邪熱未作熱實,次則因虛,煩熱在上,胃中無燥屎。其小便不利條,則以胃中水穀不別之故。其言小便少條,則又以胃中未可定其硬不硬,而必候小便之利。是知仲景測大便法,皆以小便覘之。
如小便清,知不在裡;利不止者,利其小便。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中,必大便,皆可驗者。然小便利,屎定硬,固為可攻;亦有小便自利,大便硬,不可攻者,何哉?陽明自汗,或發汗,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時,用蜜煎導法。蓋非裡實,故不可攻也。又太陽一症云:若吐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硬,與小承氣湯和之。
此兩症,汗後大便硬,小便利,皆同;而治法不同者,後症為有傳邪,故微煩;又因發汗吐下後,小便數,內亡津液,大便硬,是熱邪入里,故以小承氣利之。至若前症小便自利,以無傳邪,故無煩症;大便雖硬,不得為裡實,但腸頭乾燥,止可用蜜導也。讀仲景書者,宜詳究焉。
柯琴曰:痼瘕,即初硬後溏之謂。肛門雖固結,而腸中不全乾也。溏即水穀不別之象。以癥瘕作解者謬矣。按:大小腸俱屬於胃;欲知胃之虛實,必於二便驗之。小便利,屎定硬;小便不利,必大便初硬後溏。今人但知不大便、大便難、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亦知小便難、小便不利、小便數少、或不尿者,皆陽明病乎?
白話文:
【大便先硬後溏】
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出現發燒,大便乾硬,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大便不硬,就不能使用此藥。如果六七天都沒有排便,可能是有燥屎(乾硬的糞便)。想知道有沒有燥屎的方法,可以先給予少許小承氣湯。藥湯進入腹部後,如果出現放屁,表示有燥屎,就可以使用攻下藥。如果沒有放屁,表示只是大便前端較硬,後面會變稀,不能使用攻下藥,否則會導致腹脹、吃不下飯,想喝水卻會嘔吐。
之後如果發燒,必然是大便乾硬且量少,可以用小承氣湯調和。如果沒有放屁,絕對不能攻下。陽明病,如果攻下後,心中煩悶,胃中有燥屎,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腹部稍微脹滿,大便前端較硬,後面會變稀,就不能攻下。陽明病,如果中寒,吃不下飯,小便不利,手腳濕熱出汗,這表示將要形成痼瘕(腹內腫塊),一定會出現大便前端硬,後端稀的情況。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中寒冷,無法分辨水和食物的關係。
生病二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病或少陽病的症狀,但感到煩躁、心下有硬塊,到了四五天,即使能吃東西,也要少量給予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讓病情稍微緩解。到了第六天,可以使用承氣湯一升。如果沒有排便,六七天小便量少,即使不能吃東西,但大便只是前端較硬,後端會變稀,還沒有完全變成乾硬,攻下會導致腹瀉。必須等到小便通暢,大便確定乾硬,才能攻下,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許叔微說,張仲景的理論中提到大便先硬後稀的情況有四種。前兩種沒有提到小便的情況,第三種提到小便不利,第四種提到小便量少。沒有提到小便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因為胃中邪熱還沒有形成實熱,第二種是因為虛弱,煩熱在上方,胃中沒有燥屎。提到小便不利的情況,是因為胃中水和食物無法分辨。提到小便量少的情況,則是因為胃中大便還不確定是硬還是不硬,必須等待小便通暢。
由此可知,張仲景判斷大便的方法,都以小便的情況來觀察。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病不在裡,若小便不停,應該利小便;小便次數少,津液會回到胃中,必然會大便,這些都是可以驗證的。然而,小便通暢,大便確定乾硬,固然可以攻下,但也有小便通暢,大便乾硬,卻不能攻下的情況。這是因為陽明病自汗,或是發汗後,小便通暢,這表示體內津液已經耗竭,即使大便乾硬也不能攻下,應當在想大便時,使用蜂蜜煎導法,因為這不是裡實證,所以不能攻下。
另外,太陽病有一種情況說,如果出現嘔吐或發汗後,感到稍微煩躁、小便次數多、大便乾硬,可以使用小承氣湯調和。這兩種情況都是汗後大便乾硬、小便通暢,但治療方法不同。後一種情況是有邪氣傳入體內,所以會感到稍微煩躁,又因為發汗或嘔吐後小便次數多,體內津液耗損,大便乾硬,是熱邪入裡,所以用小承氣湯攻下。
至於前一種情況,因為沒有邪氣傳入體內,所以沒有煩躁症狀,雖然大便乾硬,卻不是裡實證,只是腸道末端乾燥,只能用蜂蜜導法。研讀張仲景的著作,應該仔細研究這些細節。
柯琴說,痼瘕,指的就是大便前端硬後端稀的情況,肛門雖然好像堵塞,但腸道內並不完全乾燥,稀便表示水和食物沒有被區分。用癥瘕來解釋是錯誤的。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想知道胃的虛實,必須從大小便來觀察。小便通暢,大便一定乾硬;小便不利,大便一定是前端硬後端稀。現在的人只知道不大便、大便困難、大便乾硬是陽明病,卻不知道小便困難、小便不利、小便次數少,甚至不排尿,也都是陽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