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九 (4)

1.

陶華曰。噦者。即乾嘔之甚者也。其聲濁惡而長。亦是有聲而無物。病至於噦。則難治。蓋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或復飲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又有熱氣壅鬱。上下氣不通而噦者。輕則和解疏利。甚則溫散。若不尿腹滿而噦。與咳逆脈散無倫者。雖神醫不能措手矣。

【綱】仲景曰。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目】王肯堂曰。仲景無方。活人。前部宜豬苓湯。後部宜調胃承氣湯。

鰲按。前數條。由胃冷之故。此條。由胃熱之故。

白話文:

陶華說,噦這種狀況,就是乾嘔非常嚴重的情形。它的聲音聽起來混濁、難聽而且很長,也是屬於有聲音卻沒有東西吐出來的狀況。如果生病到出現噦的程度,就比較難治療。通常是因為胃氣本來就虛弱,又過度發汗或使用瀉藥,或是之後又喝水,使得水寒之氣與體內虛弱之氣相互搏擊,導致氣逆而形成噦。另外也有因為熱氣積聚,上下之氣無法順暢流通而出現噦的情況。輕微的可以用和解、疏通的方法來治療;嚴重的則用溫散的方式。如果噦的同時又無法排尿、腹部脹滿,加上咳嗽氣逆、脈象散亂無規律,這種情況即使是神醫也束手無策了。

【綱】張仲景說,傷寒導致噦而且腹部脹滿,要觀察是身體的前部還是後部不順暢,使其順暢就能痊癒。

【目】王肯堂說,張仲景沒有開立藥方,而《活人書》提到,如果是前部不順暢,適合用豬苓湯;後部不順暢則適合用調胃承氣湯。

鰲按:前面幾條說明的噦,是因為胃部虛寒的緣故。而這一條則是因為胃部有熱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