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百節疼痛

【綱】仲景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目】張兼善曰。脈沉而細。本少陰脈。今太陽病而見此脈。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故相似。乃太陽之變脈也。濕流關節。故疼痛。太陽氣不宣。故煩。濕氣痹閉而不行。故脈應其象而沉細。太陽之脈。從風則緩。從寒則緊。從濕則細。傷上則浮。傷下則沉。當因症而合脈。

魏荔彤曰。傷寒六七日。宜傳裡矣。乃有半未離太陽之表。而半已微入少陽之裡者。惟不離太陽。故結胸之結。變而結於心下。復不正結而偏出。微入少陽兩側之界。因謂之支結。雖云帶少陽。實皆太陽表裡之症也。故用少陽柴胡之治。仍加太陽之桂枝。本條何以見太陽多少陽少也。

如正文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太陽之症有四。獨心下支結一症。侵入少陽。其實又系大小結胸之流派。惟以部位在少陽。故治少陽。正所以治太陽也。用柴胡加入桂枝者。猶如太陽之賊。侵少陽之界。用太陽之兵捕。協同少陽之兵捕。方可治太陽少陽兩界之賊寇也。

【綱】仲景曰。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肉煩疼。當發其汗也。

【目】柯琴曰。風寒本相因。必風先開腠理。寒得入經絡。緊者急也。即數也。緊以形象言。數以至數言。緊則為寒。指傷寒也。數則為熱。指發熱也。辭異而義同。故脈浮數浮緊者。皆是麻黃症。骨肉煩疼。即是風寒兩傷。營衛俱病。要之冬月風寒。本同一體。故中風傷寒。

皆惡風惡寒。營病衛必病。中風之重者。便是傷寒。傷寒之淺者。便是中風。不必在風寒上細分。須當在有汗無汗上著眼耳。

2. 筋惕肉瞤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太陽病。醫發汗。仍發熱惡寒。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目】朱肱曰。大凡發汗過多。即身瞤動振搖。虛羸之人。微發汗。便有此症。宜服真武湯。羸甚者。去芍藥。或少用之。有熱症。惡熱藥者。去附子

楊士瀛曰。傷寒筋惕身瞤。發汗太過所致也。古人以真武湯主之。然真武湯能止其汗。而不能定其瞤。瞤者。動也。蓋汗多則傷血。血虛無以榮筋。筋愈急而四體百骸俱為之瞤。宜以四物去地黃加人參半夏茯苓甘草作劑。以五靈脂為佐。入生薑烏梅煎服。自有神效。此專主生血。生血乃以收汗也。

陶華曰。筋惕肉瞤者。非常常有之。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偏虛。筋肉失所養。故惕惕然跳。瞤瞤然動。非溫經助陽不能愈。仲景特設真武湯救之。或因發汗吐下後。表裡俱虛而有此狀者。此又逆之甚矣。

柯琴曰。此條用真武湯。全在降火利水。重在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因心下悸所致。脈微弱而自汗出。是無陽也。是桂枝症。不可與大青龍。以中有麻黃石膏也。服之則血氣不周於身。必筋惕肉瞤。因汗下後加燒針。以致虛煩。多汗傷血。故經脈動惕。燒針傷肉。故面青膚瞤。此亦半夏瀉心湯症也。

【綱】仲景曰。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目】魏荔彤曰。臍左屬肝。故肝虛風動為頭眩。肝藏血之臟。風動擾陰。故汗出不止也。筋惕肉瞤者。肝主筋。血主肉。俱因氣虛而振振惕瞤也。

陶華曰。此候最逆。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十救一二。

3. 附錄筋骨四肢辨

李杲曰。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既為熱所乘。無氣以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若外傷風寒。是腎肝之氣已絕於內。腎主骨為寒。肝主筋為風。自古腎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遞相維持也。

故經言膽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風。或傷寒。得病之日。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為之疼痛。不能動搖。乃形質之傷。經云。寒傷形。又云。寒則筋攣骨痛。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