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18)

回本書目錄

卷首·總論 (18)

1. 附錄李氏大法

李梴曰:陰陽病者為虛,不病者為實。表病里和,則邪出於外,而為陽虛陰盛,故發表不遠熱,而用辛甘之劑,所以扶陽也。里病表和,則邪入於內,而為陰虛陽盛,故攻裡不遠寒,而用辛苦之藥,所以扶陰也。若陰經自受寒邪,則為臟病。設陰陽氣將脫,急宜辛熱回陽抑陰,故曰:

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醫殺之耳!此汗下之樞機。汗、吐、下、溫、解五法,各有不同。汗,有大汗發表、微汗解肌,以別重輕。下,有急下、少與微和、滲利以分清濁。吐,有宣湧探引,或只寬利,而不敢吐者。溫,有兼補者。

和解,則一而已。或曰:傳寒無補法,熱氣得補復盛,更復下之,是重困也。惟虛煩裡寒陰症,不在此例。得中者立法動中肯綮,太過者粗工猛進,不及者中工從緩從輕。凡傷寒汗下藥,一服中病即止,不必盡劑,與雜病不同。傷寒不過汗吐下三症,若用之得當,有何傳變?

全在醫者精以審處之耳。有暫補法:凡尺寸遲弱,血少也,不問風寒初症雜症,俱忌汗吐下,宜先以小建中湯,或黃耆建中湯救之;脈如素實者,小柴胡湯亦可,俟脈不遲,方可施用。傷寒題目未定之時,不知有無風濕勞役痰食等項相兼,似是而非,最宜詳辨,故不知者寧可不治。

班固有言曰:有病不治,得中醫。倘一藥之誤,悔將何及!有不可吐者:膈上寒飲乾嘔,少陰病也;四肢冷,胃虧也;脈微,下虛也。誤吐內煩,損傷元氣,遂致不救者有之。若應吐而反溫之,則毒氣鬱結於胃,而為發狂等症。

鰲按:樓氏溫法,李氏補法,必精審詳確。如果病屬三陰,為必當溫;且果初病脈弱,為有可補者,方可依法治之。不然,誤溫誤補,為害不淺,故特表出。閱者宜致思焉,毋徒一例視之,遂昧焉以為成法而用之也。

白話文:

李梴說:陰陽失衡的疾病,通常是體虛的表現;沒有生病的狀態,則代表體內氣血充實。如果病在體表而體內平和,邪氣會從體表排出,這是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的現象,所以治療發表的藥物不宜過於溫熱,而應使用辛甘的藥物來扶助陽氣。如果病在體內而體表平和,邪氣會侵入體內,這是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的現象,所以治療裡證的藥物不宜過於寒涼,而應使用辛苦的藥物來扶助陰氣。如果陰經本身受到寒邪侵襲,就會變成臟腑的疾病。若陰陽之氣將要脫失,應立即使用辛熱的藥物來恢復陽氣、抑制陰氣。所以說:「桂枝下咽,陽氣過盛就會死亡;承氣入胃,陰氣過盛就會喪命。」治療疾病應該根據虛實情況來調整,不要「損不足而益有餘」,這樣只會被庸醫殺害。這就是發汗和攻下的關鍵。發汗、催吐、攻下、溫補、和解這五種方法,各有不同的運用。發汗有大汗發散和微汗解肌之分,以此區分病情的輕重;攻下有急下、少與微和、滲利以分清濁的不同用法;催吐有宣湧探引,或只能寬利而不敢催吐的情況;溫法有兼具補益作用的;和解的方法則只有一種。

有人說:「傳染寒邪沒有補法,如果熱邪得到補益就會更加旺盛,應當再次攻下」,這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只有虛煩裡寒的陰症不適用這個原則。用藥得當者,能夠準確地把握病情,下手治療;用藥過猛者,是粗劣的工匠;用藥不及者,則只是中等的工匠,只能緩慢地輕微治療。凡是治療傷寒的汗、下藥物,一服藥見效就應該停止,不必完全按照劑量服用,這點與雜病不同。傷寒不過是汗、吐、下三種病症,如果用藥得當,又怎麼會發生傳變呢?關鍵全在於醫生能否仔細審查病情。有暫時補虛的方法,凡是寸關尺脈象遲緩微弱,都是血虛的表現,不論是風寒初起還是雜病,都忌用發汗、催吐、攻下的方法,應該先用小建中湯或黃耆建中湯來救治。如果脈象平素充實,也可以使用小柴胡湯。等到脈象不再遲緩,才可以施用其他方法。在傷寒病症尚未確診時,不清楚是否兼有風濕、勞累、痰飲、飲食等因素,這種模棱兩可的情況最需要仔細辨別,所以不清楚病因的情況,寧可不治。

班固曾說:「有病而不去醫治,還能遇到好的醫生」,如果一旦用錯藥,後悔就來不及了。有些情況是不能用催吐法的,比如膈上寒飲引起的乾嘔,這是少陰病的表現;四肢冰冷,這是胃氣虧虛的表現;脈象微弱,這是下焦虛寒的表現。如果誤用催吐,會導致內煩、損傷元氣,最終導致不治。如果應該催吐反而用溫法,毒氣就會鬱積在胃中,導致發狂等症狀。

鰲按:樓英的溫法和李梴的補法,一定要精確審慎。如果病屬於三陰症,就一定需要用溫法;而且如果初病脈象虛弱,確實有可補之處才能採用補法治療。否則,誤用溫法和補法,危害不小。所以特別提出來,希望讀者深思,不要只是當作一種固定的法則來使用,以免造成誤解。

2. 表裡

3. 表症

【綱】仲景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鰲按:通部中,凡言太陽病,及有表症,或表未罷,皆統表症中。舉此二十條,詳其正款耳。非謂表症止於此也。其他各款,亦俱從此例。

【目】朱肱曰:發熱惡寒,身體痛而脈浮者,表症也。表症者,惡寒是也。惡寒者,屬太陽,宜汗之。

劉完素曰:傷風表症,頭痛項強,肢節煩疼,或目疼肌熱,乾嘔鼻塞,手足溫,自汗出,惡風寒;其脈陽浮而緩,陰浮而弱。此為邪熱在表,皆宜桂枝湯。或汗出憎風而加項背強痛,宜桂枝加葛根湯。傷風及無汗者,雖已服桂枝,反煩不解而無里症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葛根湯服之。不若通用雙解散,免致有麻黃、桂枝之誤。

傷寒表症,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發熱惡寒,不煩躁,無汗,或頭面目痛,肌熱鼻乾,或胸滿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脈浮數而緊者,邪熱在表,皆宜麻黃湯,或天水散之類,甚佳。無使藥不中病而益加害也。風寒俱中,頭項痛,肢體疼,手足溫,為中風也。反無汗,惡風。

脈浮緊者,為陰寒也。或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肢末微厥,不自汗,為傷寒也。反煩躁而脈緩者,為傷風也。風則傷衛,而寒則傷榮。

陳士鐸曰:邪入皮毛腠理,將入榮衛,急宜發散。方用白朮三錢;柴胡、荊芥、半夏、蘇葉、甘草、蒼朮、丹皮各一錢,水煎服。此方平和之中有妙理。蓋木氣之郁,最宜平散。今所用俱是直入肝經之聖藥,自然肝木疏通,枝葉條達也。

柯琴曰:六經皆有表症,惟太陽主表,故表症表脈,獨得其全。如浮脈為在表;太陽首三陽,其脈氣浮而有力,與陽明之兼長大、少陽之兼弦細、三陰之微浮者,不侔矣。頭項主一身之表;太陽經絡營於頭,會於項,故頭連項而強;與陽明頭額痛、少陽頭角痛者,少間矣。惡寒為病在表。六經雖各惡寒,而太陽應寒水之化,故惡寒特甚;與陽明二日自止、少陽往來寒熱、三陰之內惡寒者,懸殊矣。太陽只重在表症表脈,不重在經絡主病。

【綱】仲景曰: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汗,宜桂枝湯。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與麻黃湯。

【目】朱肱曰:脈浮,表陽也。《素問》云:「寸口脈浮而盛,病在外。」則知脈浮者,表症也。

張元素曰:傷寒之法,先言表裡,及有緩急。三陽表宜急,里宜緩;三陰表宜緩,里宜急。又曰:「脈浮當汗,脈沉當下。」脈浮汗急而下緩,謂三陽表也;脈沉下急而汗緩,謂三陰里也。麻黃湯謂之急;麻黃附子細辛湯謂之緩。《內經》云:「有漬形以為汗,謂汗之緩,里之表。」又云:

白話文:

[表證]

總論: 張仲景說,太陽病的主要症狀是脈象浮,頭和脖子僵硬疼痛,並且怕冷。太陽病如果出現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和的情況,就稱為中風。太陽病如果出現頭痛、發熱、出汗、怕風的症狀,可以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作者認為,所有提到太陽病或是有表證,或是表證還沒解除的情況,都歸屬於表證的範疇。這裡列舉的二十條,是為了詳細說明表證的典型情況,並不是說表證只有這些。其他的條文,也都可以以此類推。

症狀: 朱肱說,發熱怕冷、身體疼痛、脈象浮,這些都是表證。表證的關鍵是怕冷。怕冷屬於太陽病,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

劉完素說,風邪侵入身體引起的表證,會出現頭痛、脖子僵硬、四肢關節煩悶疼痛、或眼睛疼痛、肌肉發熱、想吐、鼻塞、手腳溫熱、自汗、怕風寒,脈象是陽脈浮而緩和,陰脈浮而虛弱。這些都是邪熱在表的症狀,都適合使用桂枝湯。如果出汗怕風,同時還伴有後頸背部僵硬疼痛,就適合使用桂枝加葛根湯。如果受風寒,並且沒有出汗,即使已經服用了桂枝湯,反而感到煩躁不安而且沒有裡證,應該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葛根湯。比較好的做法是直接使用雙解散,可以避免誤用麻黃和桂枝。

傷寒引起的表證,會出現頭和脖子疼痛、腰和脊椎僵硬、身體緊繃、發熱怕冷、不煩躁、沒有汗、或者頭面部眼睛疼痛、肌肉發熱、鼻子乾燥、或者胸悶氣喘、手腳末端稍微發涼,脈象浮數而又急促。這些都是邪熱在表的症狀,都適合使用麻黃湯或是天水散之類的藥方。千萬不要用藥不對症,反而加重病情。如果風邪和寒邪同時侵入身體,導致頭和脖子疼痛、四肢疼痛、手腳溫熱,這屬於中風,但如果反而沒有出汗,怕風,而且脈象是浮而急促,這就屬於陰寒。如果出現頭和脖子疼痛、腰和脊椎僵硬、身體緊繃、四肢末端發涼、沒有自汗,這就屬於傷寒。如果反而感到煩躁,脈象緩和,這就是傷風。風邪會傷害衛氣,而寒邪會傷害營血。

陳士鐸說,邪氣侵入皮膚毛孔,快要進入營衛的時候,應該馬上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白朮三錢、柴胡、荊芥、半夏、蘇葉、甘草、蒼朮、丹皮各一錢,用水煎服。這個方子平和之中有很深的道理,因為肝氣鬱結,最適合用平和的方式來疏散。現在所用的藥材都是直接進入肝經的良藥,自然可以疏通肝木,使之枝葉舒展。

柯琴說,六經都有表證,但是只有太陽經主管表,所以表證和表脈的特點最完整。比如浮脈代表病在表,太陽經是三陽經的首位,它的脈氣浮而且有力,不像陽明經的脈象兼有長大,少陽經的脈象兼有弦細,三陰經的脈象是微浮。頭和脖子是身體的表面,太陽經脈絡經過頭部,匯集於脖子,所以會出現頭連著脖子僵硬的情況,這跟陽明經的頭額痛,少陽經的頭角痛有所不同。怕冷是病在表的表現。

六經雖然都會出現怕冷的症狀,但是太陽經是應寒水之氣化,所以怕冷的程度特別嚴重,這跟陽明經的怕冷兩天就會自行停止,少陽經的忽冷忽熱,三陰經的內部怕冷,有很大的區別。太陽病只重視表證和表脈,不重視經絡的主病。

脈象與治療: 張仲景說,脈象浮代表病在表,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麻黃湯適用於脈象浮而數的病人。傷寒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半天左右又出現煩躁,脈象浮數,可以再次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可以使用桂枝湯。太陽病十天左右已經快好了,脈象浮細並且嗜睡,表示外邪已經解除。如果出現胸悶脅痛,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只是脈象浮,可以使用麻黃湯。

朱肱說,脈象浮代表陽氣在表。《素問》說,寸口脈浮而盛,代表病在外面,由此可知脈浮是表證。

張元素說,治療傷寒的方法,首先要分清表裡,以及緩急。三陽經的表證應該急治,裡證應該緩治;三陰經的表證應該緩治,裡證應該急治。又說,脈象浮應該發汗,脈象沉應該攻下。脈象浮汗出急,攻下緩,這表示三陽經的表證。脈象沉攻下急,汗出緩,這表示三陰經的裡證。麻黃湯適合急治,麻黃附子細辛湯適合緩治。《內經》說,「以汗的方式來使形體濕潤」,指的是緩慢的發汗,這是裡證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