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五·厥陰經症 (7)
卷十五·厥陰經症 (7)
1. 氣上撞心
【綱】仲景曰。厥陰之為病。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目】成無己曰。氣上撞者。腹中氣時時上撞也。此汗吐下後之疾。雖經下之。邪猶在表故也。痞病氣上撞咽候。亦由誤汗吐下而生。
魏荔彤曰。此言厥陰病傳經熱邪為患。歷舉其症以驗之。示誤下之禁也。傷寒之邪。傳入少陰。為里中之裡。及自少陰傳厥陰。又為三陰之極盡處矣。陰盡處受邪。亦無所復傳。卻由同表裡之少陽為升降之出路。故在陽明有下法。在少陰亦有下法。今陰盡之極。則少陽固無下法。
厥陰更無下法。下之為誤可知矣。然邪在少陰。原分寒熱。邪在厥陰。亦必分寒熱。邪由傳經入少陰者為熱。及遞傳厥陰。不問而知為熱矣。惟是厥陰病中。若直中寒邪。亦自少陰起。而入厥陰。是寒熱皆由少陰而來。大足相混也。試先言傳經自太陰而來為熱邪者。能辨乎此。
則由少陰直中而起之寒邪。自可徐考而識之。厥陰病。得於傳經為熱邪者。先驗其症。首曰消渴。凡熱必渴。然寒濕隔阻正氣亦有渴。渴欲飲水。必不能多。未有渴而飲。飲而仍渴。隨飲隨消隨渴者。故隨飲隨消隨渴。則為傳經之熱邪。傳入厥陰無疑也。少陰居下。厥陰居中。
熱漸傳上。則上焦必受熏灼之害。為消渴。為氣上撞心。為心中疼熱。皆少陰之邪熱。緣木而升者。竟入肝為病。木火交熾。而諸症見矣。然又有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之症者。何也。蓋邪從少陰傳來。本自三陽傳入。病久胃虛。邪熱乘之。蛔因胃氣虛。則不能安伏於胃底之下。
又熱乘之。反浮游於胃口之上。於是胃虛而熱。則多飢。蛔在胃口。故不欲食。食入而食在蛔上則相安。食入而蛔反在食上則必吐蛔。此又厥陰病中旁及之胃病也。醫家或見熱症。謂宜下。再見胃病。又謂宜下。漫為下之。大誤矣。少陰之傳厥陰。其勢駸駸日上矣。治之如法。
則邪可從少陽而散。亦如陽明傳少陽。為邪出之門戶也。反逆其勢而下之。陰性本降。再經誤下。利何能止乎。仲師於厥陰中。首揭不可下之禁。見厥陰病無論為寒為熱。俱不可下也。
【綱】仲景曰。病如桂枝症。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目】寇宗奭曰。此蓋未經汗吐下作膈實。故宜吐也。
王肯堂曰。氣撞心疼者。厥陰本病也。如氣上撞。不吐蛔者。為陽症。若撞咽不得息者。瓜蒂散吐之。往來寒熱者。奔豚。陰拘攣者。陰陽易。卒口噤者。剛痙與汗吐下之後。各有症治方法。學者詳之。
白話文:
氣上撞心
[重點] 張仲景說,厥陰病會出現氣往上衝撞胸口,導致心口疼痛發熱,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吐出蛔蟲。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腹瀉會停不下來。
[解釋] 成無己認為,所謂氣上撞,是指腹中的氣時時向上衝。這種情況通常是在發汗、催吐或瀉下後出現的疾病。即使已經用瀉下法治療,邪氣仍然停留在體表。痞病(胸腹部脹悶不適)引起的氣上衝咽喉,也是因為誤用了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導致的。
魏荔彤說,這是指厥陰病因為熱邪傳經所引起的。他列舉了這些症狀來驗證,並說明不可用瀉下法的禁忌。傷寒的邪氣傳入少陰,是在身體內部的深處,當邪氣再從少陰傳入厥陰,就到了三陰經的最盡頭。邪氣到達陰經的盡頭,也無法再傳到其他經絡。此時,可以從與厥陰互為表裡的少陽經尋找升降的出路。所以,在陽明經可以使用瀉下法,在少陰經也可以使用瀉下法。但當邪氣到達陰經盡頭時,少陽經就不能再使用瀉下法,而厥陰經更不能用瀉下法。由此可見,使用瀉下法是錯誤的。
然而,邪氣在少陰時,原本就有寒熱之分,邪氣在厥陰時,也一定有寒熱之分。邪氣從其他經絡傳入少陰時多為熱邪,再傳到厥陰時,通常也是熱邪。但如果厥陰病是直接感受寒邪引起的,也可能從少陰開始,再進入厥陰。這樣,寒邪和熱邪都可能從少陰而來,很容易混淆。我們先討論從太陰經傳來而引起的熱邪,如果能辨別這種情況,就能慢慢區分從少陰直接感受寒邪所引起的厥陰病。
厥陰病如果是由熱邪傳經而來的,首先會出現口渴,因為有熱就會口渴。但寒濕阻礙正氣也可能導致口渴,這種口渴想喝水,但喝不多。如果是熱邪引起的口渴,會一直想喝水,喝了又渴,喝多少都很快就消耗掉了。所以,隨喝隨消隨渴,就可以斷定是熱邪傳入厥陰的徵兆。少陰經位於下部,厥陰經位於中部,熱邪會逐漸向上傳,導致上焦受到熱邪的侵襲,出現口渴、氣往上衝撞胸口、心口疼痛發熱等症狀。這些都是少陰經的邪熱,沿著肝經向上竄而引起的疾病,最終侵犯到肝臟。木火交熾,各種症狀就都出現了。
此外,還有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會吐出蛔蟲的症狀。這是因為邪氣從少陰經傳來,原本是從三陽經傳入的,時間久了導致胃虛,邪熱趁虛而入。蛔蟲因為胃氣虛弱,無法安伏在胃的底部,又受到熱邪的影響,就浮游到胃口之上。於是,胃虛而有熱,就會常常感到飢餓。蛔蟲在胃口處,所以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食物壓在蛔蟲上面,就會相安無事。如果蛔蟲在食物之上,就會吐出蛔蟲。這又是厥陰病中連帶出現的胃病。醫生如果只看到熱症,就認為應該瀉下,又看到胃病,也認為應該瀉下,隨意使用瀉下法,就大錯特錯了。
少陰經的邪氣傳到厥陰經,趨勢是向上發展的。如果治療得當,邪氣可以從少陽經散去,就像陽明經的邪氣可以傳到少陽經一樣,少陽經是邪氣的出口。如果反其道而行,使用瀉下法,陰的性質本來是下降的,再經過誤用瀉下法,腹瀉如何能停止呢?張仲景在厥陰病篇中,首先強調不可用瀉下法,表明無論厥陰病是寒性還是熱性,都不能使用瀉下法。
[重點] 張仲景說,如果病症像桂枝湯證,但沒有頭痛,脖子也不僵硬,寸脈稍浮,胸中脹悶,氣往上衝到咽喉,無法順暢呼吸,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瓜蒂散。
[解釋] 寇宗奭說,這是因為沒有經過發汗、催吐、瀉下就形成了胸膈的實證,所以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
王肯堂說,氣撞心而心痛,是厥陰經本身所引起的疾病。如果氣上衝,但沒有吐出蛔蟲,這是屬於陽證。如果氣上衝到咽喉,導致呼吸不順暢,可以用瓜蒂散催吐。如果出現忽冷忽熱,這是奔豚病。如果出現陰部拘攣,這是陰陽易病。如果突然口噤,這是剛痙病。這些都是在發汗、催吐、瀉下之後出現的,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學習的人要仔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