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五·厥陰經症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厥陰經症 (6)

1. 吐蛔

【綱】仲景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目】朱肱曰。此是厥陰症。或病人有寒。復發其汗。胃中冷。及因發汗後身熱。重發其汗。胃中虛冷。故吐蛔。先用理中丸次烏梅丸。

龔信曰。傷寒有不必厥逆。但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涼藥。犯之必死。蓋胃中有寒。則蛔不安其所而上膈。大凶之兆也。急用理中湯。加烏梅二個。川椒十粒。煎服。待蛔定。卻以小柴胡湯退熱。

李中梓曰。吐蛔而渴。理中湯加大黃入蜜利之。

陶華曰。吐蛔。若下之。利不止。用四逆湯。

張介賓曰。凡治傷寒。若見吐蛔者。雖有大熱。忌用寒涼。蓋胃中有寒。陽氣弱極。則蛔逆而上此大凶之兆也。急用炮姜理中湯。加烏梅二個。花椒一二十粒。蓋蛔聞酸則靜。見苦即安也。

柯琴曰。太陰厥陰。皆以里症為提綱。太陰主寒。厥陰主熱。太陰為陰中至陰。厥陰為陰中之陽也。太陰腹滿而吐。食不下。厥陰飢不欲食。食即吐蛔。同是不能食。而太陰則滿。厥陰則飢。同是一吐。而太陰吐食。厥陰吐蛔。此又主脾主肝之別也。

【綱】仲景曰。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非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故吐蛔。吐蛔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目】戴原禮曰。胃中冷。必吐蛔。吐蛔。人皆知為陰也。然亦有陽症吐蛔者。蓋胃中空虛。既無穀氣。故蛔上而求食。至咽而吐。又看別症如何。不可專以胃冷為說。曾醫一人。陽黃吐蛔。又大發斑。陽毒症口瘡咽乾。吐蛔。皆以冷劑取效。是亦有陽症矣。

王肯堂曰。蛔厥者。其人手足冷而吐蛔也。臟厥者死。陽氣絕也。蛔厥雖厥而煩。吐蛔已則靜。不若臟厥之躁無暫安時。病人臟寒胃虛。蛔動上膈。聞食臭則出。因而吐蛔。舌燥口乾。常欲冷飲浸口不欲咽。蛔上煩躁。昏亂欲死。兩手脈沉遲。足冷至膝。甚者連蛔並屎俱出。大便秘而不行。此症雖險。都可救治也。

鰲按。戴氏陽症吐蛔之說。往往有之。醫者不可不察。而動以桂、附、乾薑等熱劑與之也。

白話文:

【總論】

張仲景說,厥陰病會出現口渴、氣往上衝心口、心中灼熱疼痛、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吐蛔蟲的症狀。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治療,腹瀉會止不住。

朱肱認為,這是厥陰病的表現。可能是病人原本就有寒氣,又發汗,導致胃中虛冷。或者發汗後身體發熱,又再次發汗,使胃更加虛冷,所以才會吐蛔蟲。應該先用理中丸,再用烏梅丸來治療。

龔信說,傷寒不一定會出現厥逆,但有的人會吐蛔蟲。即使有發燒的症狀,也不能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否則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胃裡有寒氣,蛔蟲才會不安分地往上跑。這是很嚴重的徵兆,要趕緊用理中湯,加入兩顆烏梅和十粒川椒煎服。等蛔蟲安靜下來後,再用小柴胡湯退燒。

李中梓認為,吐蛔蟲又口渴,可以用理中湯加入大黃,再加蜂蜜潤腸通便。

陶華認為,吐蛔蟲,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治療,腹瀉會止不住,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

張介賓說,治療傷寒,如果出現吐蛔蟲的症狀,即使有發燒,也不能用寒涼的藥物。這是因為胃裡有寒氣,陽氣非常虛弱,所以蛔蟲才會往上跑。這是很嚴重的徵兆,要趕緊用炮薑理中湯,加入兩顆烏梅和一二十粒花椒。因為蛔蟲聞到酸味就會安靜下來,遇到苦味就會安穩。

柯琴認為,太陰病和厥陰病都以裡症為主要病症。太陰病以寒為主,厥陰病以熱為主。太陰病是陰中之陰,厥陰病是陰中之陽。太陰病會腹脹、想吐、吃不下東西,厥陰病會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同樣是不能吃東西,太陰病是腹脹,厥陰病是飢餓。同樣是嘔吐,太陰病吐的是食物,厥陰病吐的是蛔蟲。這是因為太陰病主脾,厥陰病主肝的區別。

【總論】

張仲景說,傷寒脈搏微弱又出現手腳冰冷的厥證,到了七八天,皮膚冰冷,病人煩躁不安。這是臟腑虛寒的厥證,不是蛔蟲引起的厥證。蛔蟲引起的厥證會吐蛔蟲,而現在病人只是安靜一下又會煩躁。這不是臟腑虛寒,而是蛔蟲跑到橫膈膜的部位,所以才會煩躁,過一會兒又會停止。吃到食物後又會嘔吐,又會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跑出來了,所以人才會吐蛔蟲。治療吐蛔蟲,要用烏梅丸,也可以治療久瀉不止。

戴原禮說,胃裡寒冷,一定會吐蛔蟲。大家普遍認為吐蛔蟲是陰證,但也有陽證會吐蛔蟲。因為胃裡空虛,沒有穀氣,所以蛔蟲才會往上跑尋找食物,到了咽喉又吐出來。還要看其他症狀如何,不能單純認為是胃冷造成的。曾經治療過一個病人,是陽黃病卻吐蛔蟲,還出現了嚴重的斑疹,是陽毒症,口腔潰瘍、咽喉乾燥,也吐蛔蟲。這些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都有效,說明也有陽證會吐蛔蟲。

王肯堂說,蛔蟲引起的厥證,病人會手腳冰冷並且吐蛔蟲。臟腑引起的厥證會導致死亡,是因為陽氣耗盡。蛔蟲引起的厥證雖然也會出現手腳冰冷,但會煩躁,吐完蛔蟲後就會安靜下來,不像臟腑引起的厥證會一直煩躁不安。病人臟腑虛寒,胃也虛弱,蛔蟲就會向上跑,跑到橫膈膜的部位。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出來,所以會吐蛔蟲。病人會舌燥口乾,常常想喝冷飲,但只是含在嘴裡不想吞下去。蛔蟲向上跑會讓人煩躁不安,昏迷迷糊,好像快要死了一樣。兩手脈搏沉而遲緩,腳冷到膝蓋,嚴重的話會連蛔蟲和糞便一起排出。大便則秘結不通。這種病雖然危險,但還是可以治療的。

鰲按說,戴原禮說的陽證會吐蛔蟲的情況,經常發生。醫生一定要仔細觀察,不要一概而論地用桂枝、附子、乾薑等溫熱藥物來治療。

2. 除中

【綱】仲景曰: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目】劉完素曰:除者,除去也,與除夕之除同義。夫脈遲為寒,胃中真陽已薄,不可更與涼藥。蓋胃暖乃能納食,今胃冷而反能食,則是胃之真氣發露無餘,而胃陽亦必漸去而不能久存,故必死。腹中,即胃中也。

魏荔彤曰:此為陽虛陰寒家立法,見厥陰一症,原寒熱雜合,其盈虛消息之機,全在臨時斟酌。為陽氣盛,熱有餘,則越之散之,甚且涼之下之。為陰氣盛,熱不足,則升之舉之,甚且溫之補之,俱難一以為治也。此固為厥陰傳經之邪言之,而不止此也。傷寒中何經不然?雜病中何症不然?故此條俱未嘗專指厥陰也,學者可不察乎?

【綱】仲景曰:眼睛不慧,語言不出,而設食反多者,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能言。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目】楊士瀛曰:除中者,臟寒應不能食,今反能食是也。有三症,悉屬厥陰。其一由誤服黃芩湯而致,期以必死。其一則熱少厥多,胃氣在者愈,暴來出而復者死,其熱續在者生,此不因藥故也。其一至眼不慧,舌不能言,則為壞症,必死。

白話文:

【綱】張仲景說:傷寒病脈象遲緩,過了六七天,反而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脈遲本來是寒證,現在又用黃芩湯來清除熱,肚子裡應該會冷,理應不能進食。現在反而能吃東西,這叫做「除中」,這種情況必定會死。

【目】劉完素說:「除」的意思是除去,跟除夕的「除」是同樣的意思。脈象遲緩是寒證,表示胃中的陽氣已經虛弱,不應該再用寒涼的藥物。胃溫暖才能消化食物,現在胃是寒冷的反而能吃東西,表示胃的真氣已經全部耗盡,胃的陽氣也將逐漸消散不能長久存活,所以這種情況必定會死。腹中,指的就是胃中。

魏荔彤說:這是針對陽虛陰寒體質的人提出的治療原則。當看到厥陰病症時,本來就寒熱夾雜,陰陽消長的變化,完全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判斷處理。如果陽氣旺盛,熱邪有餘,就要用發散、疏導的方法,甚至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攻下。如果陰氣旺盛,熱邪不足,就要用升提、托舉的方法,甚至可以用溫熱的藥物來補益。不能一概而論。這講的是厥陰經的邪氣傳變,但不只如此,傷寒病中哪條經絡不是這樣呢?雜病中哪個病症不是這樣呢?所以這條原文並非單指厥陰經,學習的人不可以不仔細察看啊。

【綱】張仲景說:眼睛無神,說不出話,卻反而食慾旺盛,這叫做「除中」。嘴巴雖然想說話,但是舌頭卻不能動彈。

傷寒病剛開始發熱六天,厥證發作反而到了第九天卻開始腹瀉,凡是厥證又腹瀉的,理應不能進食。現在反而能吃東西,恐怕是「除中」的現象。給他吃索餅,如果沒有發熱,表示胃氣還在,病就會好。擔心突然發熱又消退,這是病危的徵兆。三天後再診脈,如果熱還持續在,預計在第二天半夜病就會痊癒。

【目】楊士瀛說:「除中」的意思是臟腑虛寒理應不能進食,現在反而能吃東西,就是這個意思。有三種情況都屬於厥陰病。一種是因誤服黃芩湯造成的,這種情況預計會死。一種是熱少而厥證多,如果胃氣還在,病就會好。突然發熱又消退的就會死。如果熱還持續在就會活下來,這種不是因藥物造成的。還有一種是眼睛無神,舌頭不能說話,這是壞證,一定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