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1)

回本書目錄

卷首·總論 (1)

1. 卷首·總論

2. 脈症總論

鰲按:仲景自序云:「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仲景原書固合傷寒雜病而為一也。迨叔和編次,始分傷寒雜病為兩書,於本論削去雜病;然論中雜病,留而未去者正多。於是仲景原書,後人不得一見。叔和後,註釋者不下什百家,又各以意顛倒,紛紜傳會;更兼日久殘闕,仲景之原文益失;仲景之書益難讀矣。

鰲今輯傷寒論綱目,分條析款,各循六經分次;而其論有不得分屬六經者,因輯脈症總論、六經主症、陰陽、表裡、傳變、愈解六篇冠於前,以為卷首;又輯諸寒熱症、陰陽易、勞復食復、百合病、狐惑病、陰毒、陽毒、陰陽交、瘥後諸病、婦人傷寒十篇,次於六經之後。

實不免剪綴割裂之譏。然仲景原書既不復睹,而苟可以發明仲景之書之旨,將質諸冥冥,仲景當亦曲恕,而不以剪綴割裂為余首罪也。閱者其更諒之。

【綱】仲景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目】朱肱曰:太陽、陽明、少陽,皆陽症也。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治太陽傷風寒也;大柴胡湯、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湯,治陽明傷寒也;小柴胡湯,治少陽傷寒也。其他藥,皆發汗吐下後症也。若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即為陽毒;當以酸苦之藥投之,令陰氣復而大汗解。如苦參、大青、葶藶、苦酒之類,皆復其陰氣也。微止用苦,甚則兼用酸苦,折熱復陰。若熱極發厥,陽症似陰者,當以脈別之。太陰、少陰、厥陰,皆陰症也。三陰中寒微,則理中湯;稍厥或中寒下利,乾薑甘草湯;大段重者,四逆湯;無脈者,通脈四逆湯。若陰氣獨盛,陽氣暴絕,則為陰毒;急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復陽氣而大汗解。如桂枝、甘草、乾薑、附子之類,能復其陽氣也。微用辛甘,甚則用辛苦。若陰極熱躁,陰症似陽者,亦當以脈別之。

戴原禮曰:凡治傷寒,須辨陰陽二候。陽經有三,陰經亦有三。經之陰陽,以臟腑言:腑陽、臟陰也。病之陰陽,乃是外邪之陰陽,陰氣陽氣也。病在太陽,則熱在皮膚之分,翕翕怫怫而熱,便有頭疼惡寒體痛,其脈浮緊。病在陽明,則熱在肌肉之分,或壯熱,或熇熇熱,或蒸蒸熱,便有頭額痛,或潮熱自汗,其脈長大。病在少陽,則必半表半裡之熱,或往來寒熱,便有頭角痛、口苦、嘔而胸滿脅痛,其脈弦數。病在太陰,則手足漸冷,脈息漸沉,或自利腹滿、嘔吐不渴。病在少陰,雖發熱,手足自冷,其脈沉細。病在厥陰,則手足厥冷,甚則舌卷唇青、囊縮,其脈微緩。三陰症,雖肌表有熱,以手按之,則不甚熱;陰甚者,則冷透手也。陰陽二氣,皆能犯臟腑。故陽氣犯太陽,則為傷風,惡風而有汗;陰氣犯太陽,則為傷寒,惡寒而無汗。在太陽未得解,轉入陽明少陽二經,則純乎陽,不如太陽之易治。若陽氣未能罷,以次傳入陰經。

白話文:

我研究過,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他寫了十六卷的《傷寒雜病論》。原本傷寒和雜病是寫在同一本書裡的。直到王叔和整理時,才把傷寒和雜病分成兩本書,並把雜病的部分從《傷寒論》中刪除。但實際上,《傷寒論》中仍然保留了很多關於雜病的內容。這樣一來,後人就無法看到張仲景的原著了。王叔和之後,註釋這本書的人不下百家,但他們又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釋,導致各種說法混亂不堪,加上時間久遠,書本殘缺不全,張仲景的原文就更加難以理解了。

所以,我現在編輯了《傷寒論綱目》,將內容分條歸類,按照六經的順序排列。但有些內容無法歸入六經的,我就把脈症總論、六經主症、陰陽、表裡、傳變、愈解這六篇放在最前面,作為卷首。然後,我又把各種寒熱症、陰陽易、勞復食復、百合病、狐惑病、陰毒、陽毒、陰陽交、病癒後的各種問題、婦人傷寒這十篇放在六經之後。

這樣做,難免會被人批評是剪接拼湊。但張仲景的原文既然已經看不到了,如果這樣做可以闡明張仲景的醫學思想,就算到了陰間,張仲景也應該會寬恕我的,不會因為我剪接拼湊而責怪我。希望讀者也能夠諒解。

【綱】 張仲景說,病有發熱又怕冷的,是陽證;沒有發熱但怕冷的,是陰證。

【目】 朱肱說,太陽、陽明、少陽都屬於陽證。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是治療太陽經傷風寒的藥方;大柴胡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是治療陽明經傷寒的藥方;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經傷寒的藥方。其他的藥方,都是用在發汗、催吐、瀉下之後的病症。如果陽氣過於旺盛,陰氣突然衰竭,就會形成陽毒,應該用酸苦的藥物來治療,使陰氣恢復,然後大汗而解。

例如苦參、大青、葶藶、苦酒之類的藥物,都是用來恢復陰氣的。輕微的可以使用苦味藥,嚴重的則要酸苦並用,來減退熱邪,恢復陰氣。如果熱到極點,出現四肢厥冷,陽證看起來像陰證,就要通過脈象來辨別。太陰、少陰、厥陰都屬於陰證。三陰經受寒輕微的,可以用理中湯;稍稍厥冷或者中寒導致下利的,可以用乾薑甘草湯;寒邪嚴重,症狀明顯的,可以用四逆湯;脈象摸不到的,可以用通脈四逆湯。如果陰氣過於旺盛,陽氣突然衰竭,就會形成陰毒。要馬上灸肚臍下,服用辛熱的藥物,使陽氣恢復,然後大汗而解。例如桂枝、甘草、乾薑、附子之類的藥物,可以恢復陽氣。輕微的可以用辛甘味的藥,嚴重的則用辛苦味的藥。如果陰邪極盛導致煩躁,陰證看起來像陽證,也要通過脈象來辨別。

戴原禮說,凡是治療傷寒,都必須分辨陰陽兩種情況。陽經有三條,陰經也有三條。經絡的陰陽,是根據臟腑來說的,腑為陽,臟為陰。而疾病的陰陽,則是外邪的陰陽,也就是陰氣和陽氣。病在太陽經,熱就在皮膚表面,感覺發熱而且微微煩躁,通常會有頭痛、怕冷、身體疼痛,脈象是浮緊的。病在陽明經,熱就在肌肉層,可能會發高燒,或是發熱而感到灼熱,或是感覺身體像蒸籠一樣發熱,通常會有頭額痛,或是潮熱、自汗,脈象是長大的。病在少陽經,一定是半表半裡的熱,可能會寒熱交替,通常會有頭角痛,口苦,想吐而且胸滿脅痛,脈象是弦數的。病在太陰經,手足會逐漸冰冷,脈象逐漸沉下去,或是腹瀉、腹脹、想吐、不口渴。病在少陰經,雖然會發熱,但手足卻是冷的,脈象是沉細的。病在厥陰經,手足會厥冷,嚴重的話會出現舌頭捲縮、嘴唇發青、陰囊收縮,脈象是微弱而遲緩的。三陰經的病症,即使皮膚表面有熱,用手按下去,也不會很熱。陰邪很嚴重的話,則會冷到透手。陰陽二氣,都可以侵犯臟腑。所以,陽氣侵犯太陽經,就會形成傷風,會怕風而且出汗;陰氣侵犯太陽經,就會形成傷寒,會怕冷而沒有汗。在太陽經沒有得到解決,轉入陽明、少陽二經,就完全是陽證了,不如太陽經好治。如果陽氣沒有衰退,就會依次傳入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