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2)
卷首·總論 (2)
1. 脈症總論
則為陰中之陽。蓋緣陽經之陽氣,來入陰經。雖有自利慾寐,唇青厥冷,舌卷囊縮等症,亦不可妄投熱藥,宜瀉其陽之在陰經也。若陽病下之太過,陽氣已脫,遂變為陰。所謂害熱未已,寒病復起。或初得病便是陰症,此是陰中之陰,蓋緣陰氣攻陰經,陰自得傳,非自陽經傳來。
只當以溫藥回其陽。故陽入陰者變陽以救陰;陰入陽者用陽以救陽。二者不可不辨。有傷寒正病,有傷寒雜病。傷寒雜病者,難以正病治。如病人症狀不一,有冷有熱,陰陽顯在目前,當就其中大節先治,其餘症則徐治,然亦不可用獨熱獨寒之劑。又如嘔渴煩熱,進小柴胡湯。
嘔渴煩熱止矣,而下利不休。以小柴胡為非,則嘔渴煩熱不應止;以為是,則下利不應見。吐利厥逆,進姜附湯。吐利厥逆止矣,而熱渴譫語,昏不知人。以姜附湯為非,則吐利厥逆不應止;以為是,則熱渴譫語不應見。此亦傷寒雜病,雖無前項冷熱二症顯然並見之跡,而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潛伏其間,未即發見。用藥一偏,此衰彼盛。醫者當於有可疑之處,能反復體認,無舉一廢一,則盡善矣。
樓全善曰:素問云:脈從而病反。言症似陽者,脈亦從症似陽,而其病反是寒也。症似陰者,脈亦從症似陰,而其病反是熱也。故皆反其脈症施治。如身熱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陰症似陽也。身熱者,裡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不知脈,
誤謂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臺秘要云: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故仲景少陰症面赤者,四逆湯加蔥白治之。
李氏杲曰:寒涼之藥入腹,則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走;陰躁之極,故欲坐井中,是陽已先亡,醫猶不悟,復認為熱,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何疑焉。或因吐,因嘔,因嗽而發躁,蒸蒸身熱,如坐甑中,欲得去衣,居寒處,飲寒水,則便如故,振寒復至,則氣短促,胸中滿悶,甚則口開目瞪,聲聞於外,而涕淚涎痰大作;其發躁須臾而已如前。
六脈弦細而澀,按之而虛。此大寒症也。以辛寒甘寒,大瀉南方,北方則愈。
張氏介賓曰:傷寒綱領,惟陰陽為最。有純陽症,有純陰症,當宜分治也。又有陰陽相半症。如寒之即陰勝,熱之即陽勝。或今日見陰,而明日見陽;或今日見陽,而明日見陰。然以陰變陽多吉,以陽變陰多凶。凡病人開目、喜明、欲見人、多談者,屬陽;閉目、喜暗、不欲見人、懶言者,屬陰。
論曰: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又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此陰陽乃以寒熱為言也。陽盛陰虛,言內熱有餘而外寒不甚也。夫邪必入腑,然後作熱。熱實於內,即陽盛也。故再用溫熱以汗之,則死矣。
白話文:
這是陰虛體質中的一種陽氣浮越現象。因為陽經的陽氣進入了陰經,所以會出現腹瀉、嗜睡、嘴唇發青、四肢冰冷、舌頭捲曲、陰囊收縮等症狀。這時,不能隨意使用溫熱藥物,應該用藥來疏導在陰經中的陽氣。
如果陽病使用瀉藥過度,導致陽氣脫失,反而會轉變成陰症,這就是所謂的“熱病未癒,寒病又起”。或者一開始就是陰症,這是陰氣攻擊陰經,陰氣從自身傳遞,而不是從陽經傳來的“陰中之陰”。
這種情況應當用溫補藥物來恢復陽氣。因此,陽氣進入陰經時,要通過轉化陽氣來救治陰虛;陰氣進入陽經時,要用陽藥來救治陽虛,這兩者必須仔細辨別。傷寒有正病和雜病之分。傷寒雜病不能用治療正病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病人症狀不一,有寒有熱,陰陽症狀明顯,應該先治療最嚴重的症狀,其他的症狀則慢慢治療。但也不能使用過於寒涼或過於溫熱的藥物。例如,病人出現嘔吐、口渴、煩躁發熱,服用小柴胡湯後,嘔吐口渴發熱停止了,但卻出現腹瀉不止,如果認為是小柴胡湯不對,那麼嘔吐口渴發熱的症狀不應該停止;如果認為小柴胡湯對症,那就不應該出現腹瀉。又如,病人出現吐瀉、四肢冰冷,服用薑附湯後,吐瀉四肢冰冷停止了,但卻出現發熱口渴、胡言亂語、昏迷不醒,如果認為薑附湯不對,那麼吐瀉四肢冰冷的症狀不應該停止;如果認為薑附湯對症,那就不應該出現發熱口渴、胡言亂語。這些都是傷寒雜病,雖然沒有明顯的寒熱症狀同時出現,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潛伏在其中,沒有立即顯現出來,用藥一旦偏差,就會出現此消彼長的狀況。醫生應該在可疑之處反覆思考確認,不能只顧及一面而忽略另一面,這樣才能盡善盡美。
樓全善說,《素問》中說“脈從而病反”,意思是說,症狀表現像陽熱的,脈象也跟著表現像陽熱,但實際上病卻是寒症。症狀表現像陰寒的,脈象也跟著表現像陰寒,但實際上病卻是熱症。所以應該根據相反的脈象和症狀來治療。例如,身體發熱,但只是微微發熱,並伴隨煩躁不安、面色發紅,而脈象卻是沉而微弱的,這就是陰症卻表現出像陽症的假象。身體發熱是因為體內寒冷,煩躁不安是因為陰氣過盛,面色發紅是因為下焦虛弱。如果醫生不了解脈象,誤以為是實熱症,反而用寒涼藥物來治療,就會消耗正氣,造成嚴重疾病。
《外臺秘要》中說:“陰氣過盛導致煩躁,叫做陰躁。這種情況下病人會想坐在井中,應該用溫熱藥物來治療。”所以,張仲景治療少陰症病人面色發紅時,用四逆湯加蔥白來治療。
李杲說,寒涼的藥物進入腹部,全身的陽氣因為受到寒涼的影響反而會向上浮越,導致陰躁達到極點,所以會出現病人想要坐在井中的情況。這說明陽氣已經先亡失了,醫生還不明白,仍然認為是熱症,再用寒涼藥物來治療,死亡是必然的。有的人因為嘔吐、咳嗽等原因而導致煩躁,身體發熱,像坐在蒸籠裡一樣,想要脫衣服、待在寒冷的地方、喝冷水,這樣就會感覺舒服一些,但很快又會感到寒冷,並且出現氣短、胸悶,嚴重時會口開目瞪、聲音很大、涕淚涎痰大量分泌,這種煩躁只是短暫的。這種情況脈象是弦細而澀,按壓下去感到虛弱,這是大寒症。應該用辛溫或甘溫的藥物來治療,使南方的陰氣下降,北方陽氣上升,病就會痊癒。
張介賓說,傷寒的綱領,最重要的是陰陽。有純陽症,有純陰症,應該分開治療。還有陰陽參半的症狀,寒症就會導致陰氣過盛,熱症就會導致陽氣過盛。或者今天表現為陰症,明天表現為陽症,或者今天表現為陽症,明天表現為陰症。但陰轉陽多為吉兆,陽轉陰多為凶兆。凡是病人睜開眼睛、喜歡光明、想要見人、說話多的,屬於陽症;閉著眼睛、喜歡黑暗、不想見人、懶得說話的,屬於陰症。
總之,陽氣過盛導致陰虛,如果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就會死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痊癒;陽氣虛弱導致陰氣過盛,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痊癒,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死亡。還說,桂枝這種藥物,如果用於陽氣過盛的人,會導致死亡;承氣湯這種藥物,如果用於陰氣過盛的人,會導致死亡。這裡說的陰陽是指寒熱而言的。陽氣過盛導致陰虛,說的是體內熱氣有餘而體表寒象不嚴重。邪氣必定先進入腑臟,然後才會發熱,體內發熱才是陽氣過盛的表現,如果再用溫熱藥物來發汗,就會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