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3)
卷首·總論 (3)
1. 脈症總論
陽虛陰盛:言寒邪有餘而鬱熱未深也。夫邪中於表,必因風寒,寒束於外,即陰盛也。故妄用沉寒以下之,則死矣。所以陽盛者,用桂枝則斃;陰盛者,用承氣則亡也。
鰲按:三陽病,俱有不發熱者,便是發於陰;三陰病,俱有反發熱者,便是發於陽。
【綱】仲景曰: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浮、大、滑、動、數,此名陽也;脈沉、弱、澀、弦、微,此名陰也。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目】張介賓曰:按: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此古今相傳之法也。然沉脈亦有表症,此陰實陽虛,寒勝者然也。浮脈亦有里症,此陽實陰虛,水虧者然也。故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單據浮沉,只當以緊數與否為辨。蓋寒邪在表,脈皆緊數;緊數甚者邪亦甚,緊數微者邪亦微。緊數浮洪有力者,邪在陽分,即陽症也。緊數浮洪無力者,邪在陰分,即陰症也。以緊數之脈而兼見表症者,其為外感無疑,即當解散。然內傷之脈,亦有緊數者,但其來有漸,外感之緊,發於陡然,以此辨之最切當。其有似緊非緊,但較之平昔,稍見滑疾,而不甚者,亦有外感之症。此其邪之輕者,或以初感而未甚者,亦多此脈,又不可見症而不察之也。若其和緩,而全無緊疾意,則脈雖浮大,自無外邪之症。陶節庵曰:夫脈浮當汗,脈沉當下,固其宜也。然其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謂邪熱入腑,大便難也。使大便不難,豈敢下乎?脈雖沉,亦有可汗者,謂少陰病,身有熱也。使身不熱,豈敢汗乎?據此,可見沉有表,浮亦有里也。傷寒之邪,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或入陰經精分,則少陰為先。其脈以浮緊而有力無力,可知表之虛實;沉緊而有力無力,可知里之虛實;中按而有力無力,可知陰陽之吉凶。所當問症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先病為本,後病為標。合參脈症,而知緩急先後者,乃為上工。診法曰:浮脈為在表。凡脈見浮緊而數者,即表邪也。再加頭項痛腰脊強等症,此即太陽經病,當求本經輕重為解散之。脈見洪長有力,而外兼陽明症者,即陽明在經之邪也,宜求本經之寒熱散之。脈見弦數,而兼少陽之症者,即少陽經半表半裡之病,宜和解而散之。沉脈為在裡,病屬三陰。但沉數有力,是即熱邪傳裡也。若表症深入,而內見大滿大實、陽邪熱結等症,當下之。沉緊無力,而外無大熱,內無煩渴等症,此陰症也。若或畏寒厥冷,及嘔吐腹痛瀉利者,此即陰寒直中,宜溫中。脈大者,為病進;大因邪氣勝,病日甚也。脈漸緩者,為邪退;緩則胃氣至,病將愈也。故以大為病進也。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又當詳辨。如脈體本大,而再加洪數,此病進之脈,不可當也。如脈體本小,服藥後漸見滑大有力者,此自陰轉陽,必將汗解,乃為吉兆。蓋脈至不數者。
白話文:
脈象與病症總論
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表示寒邪過多,但體內熱氣尚未深入。邪氣侵入體表,必定是由於風寒引起。寒氣束縛於體外,就是陰氣旺盛的表現。如果誤用沉降寒涼的藥物來攻下,反而會導致死亡。所以,陽氣旺盛的人,使用桂枝就會導致死亡;陰氣旺盛的人,使用承氣湯也會死亡。
(註:此處「鰲按」應為後人註解)三陽病(太陽、陽明、少陽)都可能出現不發熱的情況,這表示病邪由陽轉入陰。三陰病(太陰、少陰、厥陰)都可能出現反而發熱的情況,這表示病邪由陰轉入陽。
【綱領】
張仲景說:有人問,脈象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回答說:凡是脈象呈現浮、大、滑、動、數等,都屬於陽脈;脈象呈現沉、弱、澀、弦、微等,都屬於陰脈。寸口脈(手腕部的脈搏)浮,表示病邪在體表;沉,表示病邪在體內。數,表示病邪在腑(六腑);遲,表示病邪在臟(五臟)。凡是陰病出現陽脈,是好轉的跡象;陽病出現陰脈,則是不好的跡象。
【細目】
張介賓說:一般來說,浮脈表示病邪在體表,沉脈表示病邪在體內,這是古今相傳的法則。但是,沉脈也可能出現在表證,這是因為陰氣過盛,陽氣虛弱,寒邪佔上風的緣故。浮脈也可能出現在里證,這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液虧虛的緣故。所以,想要辨別表邪,不應該只看浮沉,而是要以脈象是否呈現緊數來判斷。寒邪在體表,脈象都會呈現緊數,緊數越明顯,邪氣越嚴重;緊數較弱,邪氣也較輕。如果脈象緊數、浮洪且有力,表示邪氣在陽分,屬於陽證。如果脈象緊數、浮洪但無力,表示邪氣在陰分,屬於陰證。
如果脈象緊數,同時兼有表證,那一定是外感,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但是,內傷的脈象也可能出現緊數,只是內傷的緊數是逐漸產生的,而外感的緊數是突然出現的。可以用這個來區分。如果脈象似緊非緊,只是比平常稍快而滑,但不是很明顯,也可能是外感,只是邪氣比較輕微,或者是在外感初期。這種情況也不能只看症狀而不觀察脈象。如果脈象平和舒緩,完全沒有緊數的感覺,就算脈象浮大,也不屬於外感。
陶節庵說:脈浮應該發汗,脈沉應該攻下,這是治療的原則。但是,脈象雖然浮,也可能需要攻下,這是因為熱邪進入腑,導致大便不通暢。如果大便通暢,怎麼能用攻下的方法呢?脈象雖然沉,也可能需要發汗,這是因為少陰病的人,身體會有發熱的現象。如果身體不發熱,怎麼能用發汗的方法呢?從這裡可以看出,沉脈也有可能屬於表證,浮脈也可能屬於里證。
傷寒的邪氣,實際上並沒有固定的位置,有時會進入陽經的氣分,太陽經就會成為首先受侵犯的部位;有時會進入陰經的精分,少陰經就會成為首先受侵犯的部位。脈象如果呈現浮緊而且有力或無力,可以判斷表證的虛實;脈象如果呈現沉緊而且有力或無力,可以判斷里證的虛實;脈象按下去如果有力或無力,可以判斷陰陽的吉凶。應該詢問病人的症狀,來了解外在的情況,觀察脈象來了解內在的情況。先發生的疾病為本,後發生的疾病為標,結合脈象和症狀來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才能算得上是高明的醫生。
診脈的方法說:浮脈表示病邪在體表。凡是脈象呈現浮緊且數的,就屬於表邪。如果同時出現頭項疼痛、腰脊強直等症狀,就是太陽經病,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用發散的方法治療。脈象如果呈現洪長有力,而且兼有陽明病的症狀,表示邪氣在陽明經,應該根據病情的寒熱,用發散的方法治療。脈象如果呈現弦數,而且兼有少陽病的症狀,表示是少陽經半表半里的疾病,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
沉脈表示病邪在體內,屬於三陰病。但是,如果沉脈呈現數而且有力,表示熱邪傳入體內。如果表證深入體內,而且出現腹部脹滿、便秘、熱邪結聚等症狀,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沉脈呈現緊而無力,而且沒有明顯的發熱、煩渴等症狀,屬於陰證。如果出現畏寒、手腳冰冷、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表示陰寒直接侵入體內,應該用溫中散寒的方法治療。
脈象如果變大,表示病情加重,是因為邪氣過盛,病情日益嚴重。脈象如果逐漸緩和,表示邪氣消退,緩和表示胃氣恢復,病情將要痊癒。所以,脈象變大表示病情加重。但是,也有適合變大或不適合變大的情況,需要詳細辨別。如果脈象本來就大,又加上洪數,表示病情加重,不能輕視。如果脈象本來很小,服藥後逐漸變得滑大有力,表示從陰轉為陽,病邪將要通過發汗而解除,是好轉的跡象。總而言之,脈象如果沒有呈現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