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4)

回本書目錄

卷首·總論 (4)

1. 附錄樓氏節候用藥

樓英曰。治中風自汗。用桂枝。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此仲景表散之法。百世不易者也。元氣暴虧。以參、耆與桂枝、麻黃等藥表散。此丹溪補仲景之法。亦萬世不易者也。至韓祗和戒桂枝。以中風傷寒通作一法治之者。此當時之權變。非百世之常行也。傷寒病有可汗者。

仲景但統言其可汗症。及汗脈。或云脈浮而數。或云脈浮緊。或云脈浮無汗而喘。或云脈浮為在表。今略舉數條。後人但憑其脈之大概。並不分脈浮有陰陽虛實之理。又不知有可汗不可汗之症。誤投發表藥。多成陽毒之症。今舉病人有汗惡風無汗惡寒分二等。及據立春以後。

白話文:

樓英說,對於中風出汗的情況,可以使用桂枝來治療;對於傷寒無汗的情況,則可以用麻黃。這是張仲景所提出的表散療法,並且歷經千百年都沒有改變過。當元氣突然大量流失時,可以使用人參、黃耆以及桂枝、麻黃等藥物來進行表散。這是趙東溪補充了張仲景的療法,同樣是千古不易的。至於韓祗和警告不要使用桂枝,因為中風和傷寒可以通用同一療法,這是臨時的變通措施,而非普遍適用的方法。傷寒病有需要發汗的情形。

張仲景只是總結了哪些情況可以發汗,以及脈象,例如脈象浮動且數次、脈象浮動且緊張、脈象浮動且無汗而喘息、脈象浮動表示病在表層。現在我們大致舉出幾個例子,後代的人只是根據脈象的大致情況,而不去分辨脈象浮動有陰虛、陽虛、虛實之別的道理,也不知道有可以發汗和不可以發汗的症狀。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藥物,很容易造成陽毒症狀。現在我們提到的是根據病人是否有汗、是否畏風、無汗是否畏寒,分為兩種類型,以及根據立春之後的時間。

立秋以前。氣候輕重。各立方治之。庶學者易為開悟耳。病人二三月以前。兩手脈浮數。或緩或緊。按之差軟。寸關尺若力齊等。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投解表藥。此見里症。未見表脈也。宜候寸脈力小於關尺。即可投解表藥。大抵治傷寒。見症不見脈。未可投藥。

見脈不見症。雖少投藥亦無害。凡治雜病。以症為先。脈為後。治傷寒。以脈為先。症為後。病人兩手脈浮數而緊。名曰傷寒。若關前寸脈力小。關後尺脈力大。不惡風。不自汗。此乃陰氣已盛。先見於脈也。若不投藥和之。必惡風自汗出。若立春後至清明前。宜調脈湯。清明後至芒種前。

白話文:

在立秋之前,根據天氣的情況輕重來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這樣學醫的人比較容易理解。對於病人的病情,在二三月份之前,如果雙手脈搏浮數,有的時候緩,有的時候緊,按壓時感覺比較軟,寸、關、尺三處脈象力道相等,如果力道並不大也不算小,不能馬上使用發汗的藥物。這顯示內部症狀,但還沒有看到外部脈象。應該等待寸脈的力道小於關尺脈,然後再使用發汗的藥物。總體來說,在治療傷寒時,看到症狀但沒有脈象,不能隨意使用藥物;看到脈象但沒有症狀,即使使用少量藥物也沒有危害。在治療各種疾病時,通常是以症狀為先,脈象為後。但在治療傷寒時,則是脈象為先,症狀為後。如果病人的雙手脈搏浮數且緊張,可以診斷為傷寒。如果關前寸脈的力道較小,而關後尺脈的力道較大,不畏風,不出自汗,這表示陰氣已經強盛,首先在脈象上表現出來。如果不使用藥物調理,可能會畏風且自汗。如果從立春後到清明前,適合使用「調脈湯」。清明後到芒種前。

葛根柴胡湯。芒種後至立秋前。人參桔梗湯。病人兩手脈浮數而緩。名曰中風。若寸脈力小。尺脈力大。雖不惡風。不自汗。此乃陰氣已盛。先見於脈。若不投藥和之。必惡風自汗出。若立春後清明前。薄荷湯。清明後芒種前。防風湯。芒種後立秋前。香芎湯。病人兩手脈浮數。

或緊或緩。寸脈短。反力小於關者。此名陰盛陽虛也。若汗出惡風。是邪氣在表。陰氣有餘也。素問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即可投消陰助陽表劑以治之。立春後清明前。六物麻黃湯。清明後芒種前。七物柴胡湯。芒種後立秋前。發表湯。病人脈浮數。或緊或緩。其脈上出魚際。

白話文:

  1. 葛根柴胡湯:在芒種後到立秋前期間,適宜使用葛根柴胡湯。

  2. 人參桔梗湯:若病患雙手脈象浮數且緩,此為中風症狀。若寸脈力量小於尺脈,即使不畏風、不出汗,表示陰氣已盛,應及時用藥調理。

  3. 立春後清明前,薄荷湯:在這段時間內,可使用薄荷湯。

  4. 清明後芒種前,防風湯:清明後到芒種前,可使用防風湯。

  5. 芒種後立秋前,香芎湯:在芒種後到立秋前,適合服用香芎湯。

  6. 病人兩手脈浮數:這表示病人的脈象浮數。

  7. 或緊或緩:脈象可能有緊或緩的變化。

  8. 寸脈短:脈象中的寸部較短。

  9. 反力小於關:表示寸脈的力量小於脈象中的關部。

  10. 此名陰盛陽虛:表示體內陰氣過盛,陽氣不足。

  11. 若汗出惡風:如果出現流汗且畏風的情況,表示邪氣在表,陰氣過剩。

  12. 素問雲:《素問》中提到,陰氣過剩會導致多汗和身體寒冷。

  13. 即可投消陰助陽表劑以治之:可以使用調節陰陽平衡的藥物來治療。

  14. 立春後清明前,六物麻黃湯:在立春後到清明前,可使用六物麻黃湯。

  15. 清明後芒種前,七物柴胡湯:清明後到芒種前,可用七物柴胡湯。

  16. 芒種後立秋前,發表湯:芒種後到立秋前,可使用發表湯。

以上各條都描述了不同情況下使用的藥方以及對症下的脈象描述,供參考。

寸脈大於關尺者。此名陽盛陰虛也。若發熱冒悶。口燥咽乾者。乃是邪氣在表。陽氣獨有餘也。可投消陽助陰藥以解表。立春後清明前。人參湯。清明後芒種前。前胡湯。芒種後立秋前。石膏湯。病人兩手脈浮數。或緊或緩。三部俱有力。無汗惡風者。此是陰陽氣俱有餘。可用藥平之。

立春後清明前。解肌湯。清明後芒種前。芍藥湯。芒種後立秋前。知母湯。仲景云。傷寒為病。脈緩者名中風。脈緊者名傷寒。今分此二端何也。始因冬天寒毒之氣中人。其內伏之陽。沉潛於骨髓之內。每至春夏發時。或因外傷寒而引內邪。或因外傷風而引內邪。既出而為病。

白話文:

"寸脈大於關尺者",這稱為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情況。如果出現發熱、頭暈、口渴、咽喉乾燥等症狀,這通常是因為邪氣在外表,陽氣獨自過剩。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消除過剩陽氣、補充陰氣的藥物來治療,解表。在立春到清明期間,可以使用「人參湯」;清明後到芒種期間,可以使用「前胡湯」;芒種後到立秋期間,則可以使用「石膏湯」。

對於兩手脈搏浮動、數次、緊張或緩慢、三部脈搏都有力量、無汗且畏風的患者,這是陰陽氣都過剩的表現,可以使用藥物來調和。

在立春到清明期間,可以使用「解肌湯」;清明後到芒種期間,可以使用「芍藥湯」;芒種後到立秋期間,則可以使用「知母湯」。古醫書《金匱要略》提到,傷寒病的脈搏表現為緩,稱為中風;脈搏緊張稱為傷寒。為什麼要區分這兩點呢?起初是因為冬天寒毒之氣侵入身體,其內部的陽氣沈潛在骨髓內,到了春夏發病時,可能是因為外感寒邪引發內邪,也可能是因為外感風邪引發內邪。一旦出現,就會成為疾病。

一也。古人云。立此二端。恐後人疑其脈緊與緩治別也。若中風傷寒脈異。何故仲景無別法治之。此乃後人不究仲景之心也。病人始得病。一二日至五六日。尚有表邪及表症。亦可依脈症投藥。凡投解表及發表藥。每一日可飲三服。病甚可至五服外。不可頓服藥也。如症未解。

次日再投。如症仍未解。可作熱粥助之。粥內加蔥白亦可。如汗出。勿厚衣蓋覆。恐汗多作亡陽症也。海藏云。韓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時法。言傷寒之脈。頭小尾大。傷風之脈。頭大尾小。李思訓保命新書。亦分尺寸。與仲景同。非若前人總言尺寸脈俱浮而緊。俱浮而緩。

白話文:

古人曾說,設定這兩個標準,是為了防止後人對脈象的緊和緩有所疑惑。如果遇到中風或傷寒導致脈象不同,為什麼在《金匱要略》裡沒有另外的治療方法?這是因為後人未能深究張仲景的本意。

當病人剛開始生病時,經過一兩天到五六天,還存在著表症,此時仍可以根據脈象和症狀來施藥。一般來說,對於解表或發散的藥物,每天可以服用三次。病情嚴重時,可以增加到五次,但不可以一次大量服用藥物。如果症狀仍未改善,

那麼第二天可以再次投藥。如果症狀仍然沒有改善,可以喝熱粥來幫助身體。在粥裡加入蔥白也可以。如果出汗了,不要用厚重的衣物覆蓋,以免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陳士良曾提到,韓愈的「微旨可汗」一篇,提到了調和和解的方法,並指出傷寒的脈象頭小尾大,傷風的脈象頭大尾小。李思訓的《保命新書》也分了寸和尺的位置,和張仲景的理論一致,並非像前人總是一概認為脈象都是浮而緊或浮而緩。

緊則為傷寒無汗。緩則為傷風自汗。又有傷寒有汗者。傷風無汗者。脈亦互參。與症不同。前人已盡之矣。惟韓李所言頭小尾大即為傷寒。尾小頭大即為傷風。又間有脈症未顯於尺寸者。故韓子述為和解因時法也。又恐後人疑其不與前聖合。遂於本方內又立加減法數條。亦不越前人之意。

何其當哉。又寸口脈小。飲冷。與霧露所傷。同作中焦治。今韓李云。傷寒寸小者。勿認飲冷與霧露同傷一體也。飲冷霧露所傷。寸口舉按全無。是陰氣在胃不和。陽氣不能升越也。傷寒寸口小者。只於關部下至膀胱本部見之。寸口雖小。只是舉之微小。沉按之有也。若果寸口舉按全無。

白話文:

「急性的病症稱為傷寒且沒有發熱;緩慢的病症則為傷風導致的多汗症。此外,還有傷寒有汗的病症和傷風無汗的病症,脈象的診斷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這些前人都已經詳細描述過了。韓李二人提出的頭部脈象小而尾部脈象大的情況是傷寒,相反的,尾部脈象小而頭部脈象大的情況是傷風。還有一些脈象和症狀在寸、關、尺三部無法明確區分的情況,因此韓子提出了和解法和根據當時情況調整治療的方法。為了避免後世醫學家對這種方法與前人的理論有所質疑,他在原方中添加了幾條增減法則,但這並未超出前人的意圖。

這是多麼恰當的論述啊。再來說,如果寸部脈象細小,可能是由於飲用冷飲或是霧露所導致的中焦問題。然而,韓李認為,傷寒的寸部脈象小,不應該被誤認為是與飲用冷飲或霧露引起的問題相同。飲用冷飲或霧露所導致的問題,寸部脈象在舉按時完全無變化,表示陰氣在胃部不調和,陽氣不能上升。而傷寒的寸部脈象小,只在關部以下至膀胱本部可以觀察到。即使寸部脈象細小,也只是在舉按時稍微細小,但在按壓時還是能感受到脈搏。如果寸部脈象在舉按時完全無變化,則可能表示存在更嚴重的問題。」

即不可解表。只宜溫中。不可不知。夫淺學者。只云病在表可發汗。病在裡可下。或云不可汗下。未嘗有溫中之說。仲景傷寒例云。尺寸俱沉細。太陰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厥陰受病也。又辨太陰症云。太陰病。脈浮可發汗。桂枝湯。手足溫。自利。

不渴者。四逆湯。腹滿時痛。桂枝加芍藥湯。辨少陰症云。少陰病。始得之。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病。手足寒。身體痛。骨節疼。脈沉者。附子湯。又厥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又少陰病。脈沉。

白話文:

不可以使用發汗法來治療,只適合用溫和的方法調理內臟,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對於知識淺薄的人來說,他們只知道疾病在表層可以使用發汗法,在內部則可以使用下法,或者認為不能使用發汗和下法,但從來沒有提到過溫和調理內臟的方法。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中提到,脈象尺寸都呈現沈細,這代表是太陰經受到病邪;尺寸都呈現沈象,這代表是少陰經受到病邪;尺寸都呈現微緩,這代表是厥陰經受到病邪。在辨別太陰經的症狀時,如果太陰經的疾病脈象浮現,可以使用發汗法,例如使用桂枝湯,這樣可以讓手腳感到溫暖,如果自行排便、不口渴,可以使用四逆湯;如果腹部有滿脹感,且時常感到疼痛,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湯。在辨別少陰經的症狀時,如果在剛開始就出現發熱,脈象沈的病人,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在兩三天後,脈象仍然沈的病人,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如果手腳冰冷、全身疼痛、骨節疼痛,脈象沈的病人,可以使用附子湯。而在辨別厥陰經的症狀時,如果出現吐瀉、四肢冰冷、煩躁且似乎有生命危急的情況,可以使用吳茱萸湯。而在少陰經的脈象沈的症狀中,需要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急溫之。四逆湯。今舉仲景論中數條。最是三陰病之良法。近今每夏至前。有病傷寒人。十中七八。兩手脈俱沉細數。多是胸膈滿悶。或嘔逆氣塞。腸鳴腹痛。與仲景三陰病說理同而症不同。因不敢妄投仲景三陰病藥。若以脈沉。及胸膈滿。便數。下藥往往不救。常斟酌仲景理中丸與服之。

其病輕者。胸中便快。重者。半日許。滿悶依然。或有病人脈遲細。投仲景四逆湯溫之。以藥力大熱。後必發煩躁。因校量此形症。別立方以治之。藥多對症。不可不傳焉。如病人但兩手脈沉細數。或有力。或無力。或關脈短及小。胸膈塞滿。氣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隨脈症投溫中藥以治之。

白話文:

在急診情況下,使用四逆湯。現在舉例幾個出自張仲景論中的原則,這是最適合治療三陰病的方法。近年來,在夏至前,有許多感染風寒的人,其中大約有七八成,雙手脈搏既深且細,速度加快,常伴有胸部脹滿、噁心、嘔吐、腹部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與張仲景所描述的三陰病原理相同,但具體症狀不同。因此,不敢胡亂使用張仲景的三陰病藥方。如果只根據脈搏深沈和胸部脹滿就開藥,經常無法解救病情。通常會斟酌使用張仲景的理中丸,並讓病人服用。

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胸中會感到舒暢;病情較重的患者,大約半天後,胸部脹滿的症狀仍然持續。或者有脈搏遲緩、細弱的患者,會使用張仲景的四逆湯進行溫補。由於藥力強烈,服用後可能會產生煩躁的情況。因此,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方,並對症下藥。對於只有雙手脈搏深沈、細弱,或是有力無力,或是關脈短小的患者,胸部脹滿、呼吸困難的患者,可以根據脈搏和症狀選擇溫補藥物進行治療。

病人兩手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脈短。及力小於關尺。此陰盛陽虛也。或胸膈滿悶。腹中脹滿。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溫之。立春後清明前。溫中湯。清明後芒種前。陳皮湯。芒種後立秋前。七物理中丸。病人脈沉細無力。雖三部脈力停等。亦是陰氣盛也。更不須候寸脈短治之。

或胸脅滿悶。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中藥和之。立春後清明前。厚朴丸。清明後芒種前。白朮湯。芒種後立秋前。橘皮湯。病人胸膈滿悶。時時嘔逆。肢節痛。兩脅下痛。腹中鳴。此是停飲。二苓湯。病人服前藥。胸膈不滿悶者。此上焦有陽也。或藥力太過。上焦有熱。

白話文:

病人的兩手脈搏沈穩或緊繃,這通常是胃部寒氣的表現。如果在寸脈(位於手腕)處發現脈搏較短且力量小於關尺(手腕與肘之間),則說明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可能伴有胸膈部滿悶、腹部脹滿、身體僵硬、手腳發冷的情況,這種情況需要立即使用溫暖的藥物進行治療。在立春後清明前,可以使用溫中湯;清明後芒種前,則可使用陳皮湯;芒種後立秋前,則可使用七物理中丸。

如果病人的脈搏沈細且力道不足,即使三部脈搏的力量相同,也表示陰氣過盛。這種情況下不必等待寸脈短來進行治療。

如果有胸脅部滿悶、身體僵硬、手腳發冷的情況,應立即使用溫中藥物進行調和。在立春後清明前,可以使用厚朴丸;清明後芒種前,則可使用白朮湯;芒種後立秋前,則可使用橘皮湯。

如果病人出現胸膈部滿悶、時常嘔吐、四肢疼痛、兩脅下疼痛、腹部發出聲音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積存的飲食廢物。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二苓湯進行治療。

如果病人服用上述藥物後,胸膈部不再感到滿悶,這表明上焦(即心肺部位)可能存在陽氣。但如果藥力過強,也可能導致上焦有熱的問題。

腹滿虛鳴。時時疼痛。此被湯藥消逐得上焦陰氣併入下焦也。雖是下焦積寒宿冷。奈上焦陽盛。反難用溫下焦藥也。病人三部脈沉。寸小於關尺。此為陰盛。宜用溫中藥以消陰氣。厚朴丸。神術湯亦治陰躁不渴。不可誤用涼藥。若熱藥冷服。內有伏陽則可。若脈已虛。按之全無力。

或病人素無食養者。只可溫服。

白話文:

腹部感到脹滿,並常聽到腸鳴聲,同時時常感到疼痛。這表示原本在上焦的陰性氣體已經流入了下焦。雖然下焦存在著積聚的寒冷和長期的冷凝,但上焦的陽氣過盛,反而難以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治療下焦。病人的三部分脈搏都呈沈緩,其中寸部(手腕外側)的脈搏比關部(手腕正中央)和尺部(手腕內側)都要細小,這表明體內陰氣過盛。因此,應當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消散體內的陰氣。使用厚朴丸和神術湯可以治療陰性情緒而不感到口渴。切勿誤用涼性的藥物,如果使用熱性的藥物卻是在冷的環境下服用,這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可以的。但如果脈搏已經虛弱,按壓時全無力量。

對於那些平時沒有適當地調理飲食的病人,只能用溫和的方式來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