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4)

回本書目錄

卷首·總論 (4)

1. 脈症總論

由氣虛而然,無陽豈能作汗也?

柯琴曰:脈有十種,陰陽兩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是脈息;總是病脈,而非平脈。二條,寸口兼兩手六部言;三條,凡字不是承接語。陽脈指胃氣言,所謂二十五陽者是也;五臟之陽和發見,故生。陰脈指真臟言,胃脘之陽不至於手太陰;五臟之真陰發見,故死。要知上條沉澀弱弦遲,是病脈不是死脈,其見於陽病最多。若真臟脈至,如肝脈中外急、心脈堅而搏、肺脈大而浮、腎脈如彈石、脾脈如啄距,反見有餘之象,豈可以陽名之?若以胃脈為遲,真陰為數,豈不誤人?

【綱】仲景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目】張介賓曰: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脈純弦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陰陽俱盛,大汗出,熱不解者死;脈沉細,手足逆冷,譫語妄言者死;脈症俱虛,而見譫妄者死;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魏荔彤曰:和而均平,在脈則無過不及;故大小浮沉遲數本皆病脈,至於三處同等則為和脈也。曰脈病,以病時脈為問也。今見此診,竟可以和脈答之。即或病寒,或病熱,而脈已同等,陰陽和平;即病劇,亦直決之為愈而已。此辨脈察病進退之機也。

【綱】仲景曰: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目】李梴曰:三陰有中有傳,故三陰最不可執;有宜下者,宜溫者。自三陽氣分,傳入三陰,謂之傳經陰症。夫傳非傳入脾腎肝也,乃入三陰血分,胃與大小腸之腑也;仲景謂已入於腑,可下之是也。若不是陽經傳來,直中三陰之經,初起厥逆腹痛,自利不渴,太陰自受寒也;上症加之嘔吐,少陰自受寒也;又加小便清利,厥陰自受寒也。熱藥溫之,猶恐或遲;陰陽一差,死生立判。雖然,傳經直中,先賢發之盡矣,然豈無傳變者乎?假如傳經之際,輕生者,或食生冷,或犯房欲,或粗工猛施汗下,真氣衰弱,陽症變為陰症,如俗所謂陽症歸陰,仍宜直中寒症法治。故內經止言傳變而不言直中者,蓋言變則包直中。局方言傳陰傳陽,則不是,當言傳陽變陰。夫傳經為裡熱;直中與變為裡寒。臨症察脈:直中三陽、傳經三陽,病在於表,脈浮長弦;傳經三陰,病在於里,脈沉數實;直中三陰,病在於經,脈沉微緩。此表裡虛實大小分焉。

白話文:

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氣虛造成的。如果沒有陽氣,怎麼可能出汗呢?

柯琴說,脈象有十種,可分為陰陽兩大類,每類又各有五種表現。浮和沉是脈的體性,大和弱是脈的勢態,滑和澀是脈的氣,動和弦是脈的形態,遲和數是脈的呼吸頻率。這些都是病脈,而不是正常的脈象。

(第一條)寸口脈和兩手六個部位都需一併考慮。(第二條)「凡」字不是承接詞。(第三條)陽脈指的是胃氣,也就是所謂的二十五種陽氣。五臟的陽氣和諧發散,人才能生存。陰脈指的是五臟的真陰,胃脘的陽氣不通達手太陰肺經,五臟的真陰發散,人就會死亡。要知道,上面提到的沉、澀、弱、弦、遲這些脈象是病脈,不是死脈,它們多見於陽病。如果出現五臟真臟脈,如肝脈呈現中外皆緊,心脈堅硬而搏動有力,肺脈大而浮,腎脈像彈石頭一樣堅硬,脾脈像鳥啄食的動作,反而表現出有餘的跡象,怎麼能把它們歸為陽脈呢?如果把胃脈看成是遲脈,把真陰脈看成是數脈,豈不是誤導別人?

【綱】張仲景說,寸脈向下摸不到關脈,這是陽氣斷絕;尺脈向上摸不到關脈,這是陰氣斷絕。這兩種情況都無法治療,注定死亡。如果要推算剩餘的壽命,可以用月亮的盈虧來推斷。有人問,脈象有病,要怎麼判斷痊癒了沒?回答是,如果寸口、關脈、尺脈這三處的脈象,大小、浮沉、遲數都一樣,即使還有寒熱症狀未解,這也表示脈象陰陽平衡,即使病情嚴重,也會痊癒。

【目】張介賓說,陰病出現陽脈的人會活,陽病出現陰脈的人會死。脈象純弦的人會死。脈象陰陽俱虛,但發熱不止的人會死。脈象陰陽俱盛,大汗淋漓,但發熱不退的人會死。脈象沉細,手腳冰冷,胡言亂語的人會死。脈象和症狀都虛弱,卻出現胡言亂語的人會死。傷寒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用艾灸治療厥陰經,如果厥逆現象沒有恢復,就會死亡。寸脈向下摸不到關脈是陽氣斷絕,尺脈向上摸不到關脈是陰氣斷絕,這都無法治療,注定死亡。傷寒腹瀉,一天十多次,脈象反而強實,會死亡。

魏荔彤說,脈象和諧均勻,表示沒有過與不及。所以,脈象的大小、浮沉、遲數本來都是病脈。但如果三處脈象都相同,就表示脈象和諧。他說,所謂脈病,是以患病時的脈象來問的。現在看到這種脈象,可以用和脈來回答。即使是患有寒病或熱病,但如果脈象已經相同,陰陽平衡,即使病情嚴重,也可以直接判斷為將要痊癒。這是辨別脈象,觀察病情進退的關鍵。

【綱】張仲景說,傷寒三天,三陽經的邪氣會消散,三陰經應當會受到邪氣侵襲。如果病人反而能吃東西,且沒有嘔吐,這表示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襲。傷寒六七天,沒有發高燒,但病人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衰退而進入陰經。

【目】李梴說,三陰經有中經和傳經的現象,所以三陰經的情況最不可執著。有些情況適合用下法治療,有些情況適合用溫法治療。從三陽經的氣分傳入三陰經,稱作傳經陰症。這種傳不是指邪氣傳入脾經、腎經、肝經,而是傳入三陰經的血分,以及胃和大腸、小腸等腑。張仲景說邪氣已經進入腑,就可以用下法治療。如果不是陽經傳來,而是邪氣直接侵入三陰經,初期會出現厥逆、腹痛、腹瀉、不口渴等症狀,這是太陰經直接受寒。

如果在此基礎上加上嘔吐,這是少陰經直接受寒。如果再加上小便清長,這是厥陰經直接受寒。用熱藥溫補,恐怕還會延誤病情。陰陽稍微出現差錯,生死立判。雖然如此,傳經和直中的情況,前人已經說得很清楚。然而,難道沒有傳變的情況嗎?如果傳經的過程中,不注意保養,或者吃了生冷食物,或者房事過度,或者粗暴地使用汗、下療法,導致真氣衰弱,陽症會轉變成陰症,也就是俗稱的陽症歸陰。

仍然要用治療直中寒症的方法治療。所以《內經》只說傳變,而不說直中,是因為說傳變就包含了直中。局方說傳陰傳陽是不對的,應該說傳陽變陰。傳經是裡熱,直中和變是裡寒。臨證時觀察脈象,直中三陽,傳經三陽,病在表,脈象浮長弦。傳經三陰,病在裡,脈象沉數實。直中三陰,病在經,脈象沉微緩。從這裡可以區分表裡、虛實、大小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