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一·太陽經症 (3)
卷一·太陽經症 (3)
1. 太陽經脈
【綱】仲景曰: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以本有寒分也。
【目】喻昌曰: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陽邪熾盛,逼處心胸,擾亂不寧,所以知其心下必結。然但顯欲結之象,尚未至於結也。若脈微弱者,此平日素有痰飲,積於膈之分,適與外邪相召;外邪方熾,其不可下明矣。
【綱】仲景曰: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目】鰲按:邪束於外,陽不得伸;不得伸必內擾,故令脈促。夫桂枝脈本弱,促者,誤下之過也。但前條脈促,是陽重;下條脈促,又為陽虛。何則?脈雖促而不汗出,胸雖滿而不喘,脈與上同,而症自各異。蓋促為陽脈,胸滿為陽症固已;不知陽盛脈促胸滿,陽虛亦脈促胸滿。故前由陽氣內擾,後由寒邪內結,將作結胸,不可混也。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目】方中行曰:心下逆滿,氣上衝胸,寒湧於膈,所以起則頭眩;脈見沉緊,明系飲中留結外邪。若但發汗以強解其外,外雖解,而津液盡竭,反足傷動經脈,有身為振搖之患矣。蓋人身經脈,賴津液滋養;今一傷於吐下,再傷於汗,經脈失養,故身為振搖。遇此等症,必滌飲與散寒並施。
小青龍諸法,全是此意。但彼風寒兩受,不得不重在表;此症外邪已散,止存飲中之邪,故加桂枝於制飲藥中,使邪盡散,津液得四布,而滋養其經脈。千百年來孰解此微旨乎?
【綱】仲景曰: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寒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瘡家身雖疼,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目】柯琴曰:脈言浮而不言遲弱,浮而有力也。若浮而大,有熱屬臟者,當攻之,不令發汗。若浮數而痛偏一處,身雖疼,不可發汗。
浮為風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數本為熱,而從浮見,則數為虛矣。浮為表而非風,數為實熱而非虛。故浮數之脈,而見發熱惡寒之症,即癰膿亦有然者。當就痛偏一處,飲食如常辨之,庶瘡家之治,不致誤作風寒。
【綱】仲景曰: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汗出自愈。
【目】魏荔彤曰:下後脈尚浮數,則知其人陽氣尚勃勃欲發,所以應俟其自復也。尺中脈微為裡虛;見寸脈雖浮數,陽可徐升,尺脈必微弱,陽慮內損。特標裡虛二字,知在表可徐圖,在裡不應誤矣。程注謂須用表和裡實之法治之,而未出方。愚謂建中、新加之屬,可斟酌而用。
白話文:
太陽經脈
【重點】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病兩三天,病人會無法躺臥,只想坐起來,這時如果心下(胃部附近)覺得堵塞,而且脈搏微弱,表示病人本身體內就有寒氣。
【解釋】 喻昌說:發病兩三天不能躺臥,只想坐起來,表示陽邪(熱邪)很旺盛,侵擾心胸,讓人煩躁不安,所以推斷心下一定堵塞。但這只是出現堵塞的跡象,還沒有真的堵塞。如果脈搏微弱,表示這個人平常就有痰飲積存在膈膜部位,剛好和外來的邪氣互相呼應,外邪正盛,此時絕對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療。
【重點】 張仲景說:太陽病屬於桂枝證,如果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會導致腹瀉不止。如果脈搏跳動很快,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如果出現喘氣和流汗,應該用葛根黃連黃芩湯來治療。 太陽病,用攻下法治療後,脈搏跳動很快,而且胸悶,應該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稍微怕冷,則在桂枝去芍藥湯中加入附子湯來治療。
【解釋】 鰲按:邪氣束縛在體表,陽氣無法伸展,無法伸展就會擾亂體內,所以脈搏跳動很快。一般來說,桂枝證的脈象本來就比較弱,如果脈搏跳動很快,表示是誤用攻下法造成的。但前面說的脈搏跳動很快,是陽氣過盛;後面說的脈搏跳動很快,卻是陽氣虛弱。為什麼呢?雖然脈搏跳動很快,卻沒有出汗,胸部雖然悶脹,卻沒有喘氣,脈象雖然和前面一樣,但是症狀卻不一樣。因為脈搏跳動很快是陽脈,胸悶是陽證沒錯,但是要知道陽氣過盛會導致脈搏跳動很快和胸悶,陽氣虛弱也會導致脈搏跳動很快和胸悶。所以前者是陽氣內擾造成的,後者是寒邪內結,即將形成結胸的徵兆,不能混為一談。
【重點】 張仲景說:傷寒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後,心下感覺堵塞逆滿,氣往上衝到胸部,一起身就會頭暈,脈象沉而緊。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會導致經脈震動,身體顫抖。應該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
【解釋】 方中行說:心下堵塞逆滿,氣往上衝到胸部,表示寒氣積聚在膈膜部位,所以一起身就會頭暈,脈象呈現沉而緊,明顯是體內有痰飲積聚,又受到外邪影響。如果只是用發汗的方法強行解除體表邪氣,雖然體表邪氣可以解除,但是津液也會耗盡,反而會傷害經脈,導致身體顫抖的後遺症。因為人體經脈需要津液滋養,如果因為嘔吐、腹瀉而損傷,又再用發汗的方法,經脈就會失去滋養,所以身體會顫抖。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同時清除痰飲和散寒,像小青龍湯等方法,都是這個意思。不過小青龍湯主要是治療風寒同時侵犯的,所以主要在於解除體表。而這個症狀,體表邪氣已經散去,只剩下體內痰飲的邪氣,所以要在祛除痰飲的藥物中加入桂枝,使邪氣徹底散去,讓津液能夠正常輸布,滋養經脈。千年以來,有誰能理解這其中的精微奧妙呢?
【重點】 張仲景說:脈象浮,表示病在體表,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使用麻黃湯。脈象浮而數,也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適合使用麻黃湯。 脈象浮而數,浮表示有風邪,數表示有虛,風為熱邪,虛為寒邪,風寒相互搏擊,就會出現怕冷發抖的症狀。 各種脈象都呈現浮數,應該出現發熱和怕冷發抖的症狀。如果身體某個地方疼痛,飲食正常,表示體內有蓄積的膿液。 有瘡瘍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發汗,會導致抽搐。
【解釋】 柯琴說:這裡說的脈象浮,是浮而且有力,而不是浮而遲緩無力。如果脈象浮而大,有發熱症狀,而且病在臟腑,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不能用發汗的方法。如果脈象浮數,而且疼痛集中在某個部位,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 脈象浮,表示有風邪,邪氣侵入的地方,正氣必然虛弱。脈象數,本來表示有熱,但是如果和脈浮一起出現,就表示脈數是因為虛弱造成的。脈浮表示病在體表,但不一定是因為風邪;脈數表示體內有實熱,並非虛熱。所以脈象浮數,而且出現發熱怕冷的症狀,即使是膿瘡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時應該仔細辨別疼痛的部位是否集中,飲食是否正常,這樣才能區分膿瘡和風寒,不會誤治。
【重點】 張仲景說:脈象浮數,應該通過發汗來痊癒。如果身體感覺沉重,而且心悸,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應該等身體自行出汗後才能痊癒。原因是尺部脈搏微弱,表示體內虛弱,必須等到體表和體內都恢復正常,津液自然調和,才會自行出汗痊癒。
【解釋】 魏荔彤說:使用攻下法後,脈象仍然呈現浮數,表示這個人體內陽氣還很旺盛,所以應該等待身體自行恢復。尺部脈搏微弱表示體內虛弱。雖然寸部脈象浮數,表示陽氣可以慢慢上升,但尺部脈搏一定會微弱,表示陽氣有內損的風險,所以特別強調「裡虛」兩個字,是要提醒我們,在體表的病可以慢慢治療,體內的虛損則不能輕忽。有人說應該用調和體表和補養體內的方法治療,但是沒有提出具體的藥方。我認為像是建中湯這一類的藥方,可以斟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