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3)
卷六 (3)
1. 附錄李氏汗後不解治法
李中梓曰。汗後不解者。或表邪未盡。或邪傳於裡。或邪氣乘虛內客。故雖汗而病仍不解也。汗後脈大如瘧狀。再汗之。桂枝二麻黃一湯。汗後心下痞硬。嘔吐不和。大柴胡湯。大汗。大煩渴。而脈大。人參白虎湯。汗後惡熱。脈實。調胃承氣湯。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大汗出。胃干。欲飲水。少少與之。汗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汗後脈洪數。煩渴。五苓散。汗後脹滿。厚朴生薑人參湯。汗太多。心悸發顫。桂枝甘草湯。汗後惡寒。表虛也。脈細神倦。芍藥甘草附子湯。太陽汗出不解。發熱心悸肉瞤。真武湯。汗後身痛脈沉。
白話文:
李中梓曰:
汗後不解者,可能是以下幾種情況:
- 表邪未盡: 表面的邪氣尚未完全消除,所以病症仍未消失。
- 邪傳於裡: 表面邪氣侵入到內裡,導致內在病症。
- 邪氣乘虛內客: 邪氣趁機入侵虛弱的身體,導致病症加重。
故雖汗而病仍不解也,所以雖然出了汗,但是病症仍然沒有好轉。
汗後脈大如瘧狀。再汗之。桂枝二麻黃一湯。 汗後脈搏有力,如同瘧疾發作時的脈象,需要再次發汗。可以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治療。
汗後心下痞硬。嘔吐不和。大柴胡湯。 汗後心窩部位脹硬,伴隨嘔吐、食慾不振,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
大汗。大煩渴。而脈大。人參白虎湯。 出了很多汗,感到非常口渴,而且脈搏有力,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治療。
汗後惡熱。脈實。調胃承氣湯。 汗後感到身體發熱,脈搏有力,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出汗並且喘不過氣,沒有發熱症狀,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大汗出。胃干。欲飲水。少少與之。 出了大量的汗,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可以少量給予水。
汗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 出汗,脈搏浮,小便不暢,輕微發熱,口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汗後脈洪數。煩渴。五苓散。 汗後脈搏有力而快,感到口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汗後脹滿。厚朴生薑人參湯。 汗後腹部脹滿,可以用厚朴生薑人參湯治療。
汗太多。心悸發顫。桂枝甘草湯。 出汗過多,心慌、發抖,可以用桂枝甘草湯治療。
汗後惡寒。表虛也。脈細神倦。芍藥甘草附子湯。 汗後感到怕冷,說明表虛,脈搏細弱,精神疲倦,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
太陽汗出不解。發熱心悸肉瞤。真武湯。 太陽經脈出汗,發熱,心慌,肌肉跳動,可以用真武湯治療。
汗後身痛脈沉。 汗後感到全身疼痛,脈搏沉細,需要根據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治疗。
桂枝加芍藥人參湯。汗後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惡寒。四逆湯。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人參湯。
若病人服用桂枝加芍藥人參湯之後,出現以下症狀:
- 汗後熱不去: 出汗後仍感覺發熱,熱度不退。
- 內拘急: 胸悶,呼吸不暢,有壓迫感。
- 四肢疼: 四肢疼痛。
- 下利惡寒: 肚子疼,拉肚子,怕冷。
四逆湯。
若病人服用桂枝加芍藥人參湯後,出現以下症狀:
- 汗後臍下悸: 出汗後腹部臍下處跳動不安,心慌。
- 欲作奔豚: 有種氣血上衝的感覺,像是要衝出胸膛,又像是肚子裡有氣在跑。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此方藥方主要用於治療上述症狀。
2. 可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外症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
【目】許叔微曰。太陽表症者。惡寒是也。問。三陰有可汗者乎。答曰。陰病不當發汗。發汗則動經。然太陰脈浮。少陰發熱。亦須微微取汗。但不正發汗耳。大抵風寒中人。與營衛俱薄而發熱。又未曾行諸汗藥。雖無陽症。須少汗解逐之。王叔和云。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故知初病脈沉細數。雖里不消。本表中風寒。須溫覆少汗而解。
柯琴曰。此條是桂枝本脈。傷寒中風雜病。皆有外症。太陽主表。表脈咸統於太陽。然必脈浮弱。可用此解外。如但浮不弱。及浮而緊。便是麻黃症。要知本方只是外症之虛者。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病,外在症狀還沒消除,脈象浮弱的,就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桂枝。
許叔微說,太陽病的表症,就是怕冷。有人問,三陰病可以發汗嗎?他回答,陰病不應該發汗,發汗就會傷及經絡。但太陰脈浮、少陰發熱,也需要微微發汗,只是不能用錯誤的發汗方法。總之,風寒入侵人體,會導致營氣和衛氣都虛弱而發熱,如果還沒有用過發汗藥,即使沒有陽氣外露的症狀,也需要微微發汗來驅散風寒。王叔和說,表證是風寒入侵,進入裡證就不能消散。因此,初病時脈象沉細數,即使裡證不消,也因為本是表證風寒,需要溫暖覆蓋身體,微微發汗來治療。
柯琴說,這條是桂枝方治病的脈絡,傷寒、中風、雜病,都有外在症狀,太陽主外,表脈都屬於太陽,但是必須是脈象浮弱,才可以用這個方法解除外證。如果只是浮而不弱,或者浮而緊,那就是麻黃症,要明白,這個方子只適合外證虛弱的情況。
【綱】仲景曰。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目】王肯堂曰。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者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凡服湯發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仲景論。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症良驗。
柯琴曰。此條因餘熱。衛解而營未解。故用桂枝更汗也。凡曰桂枝湯主之者。定法也。服桂枝不解。仍與桂枝汗。解後復煩。更用桂枝者。活法也。麻黃脈症。但可用桂枝更汗。不可先用桂枝發汗。且服麻黃復煩。可更用桂枝。用桂枝復煩。不得更用麻黃。又活法中定法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傷寒發汗後,病症減輕一半時間後又感到煩躁,脈搏浮數的,可以再次發汗,適合用桂枝湯。
王肯堂說,凡是發汗,要讓手腳都出汗,並且持續一段時間,效果才好。不可像流水一樣流個不停。如果病症沒有緩解,就應該再次發汗。汗出太多會耗損陽氣,陽氣虛弱就不能再次發汗。凡是服用湯劑發汗,病症減輕就應該停止,不必喝完藥劑。仲景論述,凡是說可以發汗的,沒有湯劑,丸散也可以用,只要能出汗即可。但湯劑根據症狀而施治,效果更明顯。
柯琴說,這條是指餘熱未清,衛氣解表而營氣未解,所以用桂枝再次發汗。凡是說桂枝湯主治的,是定法。服用桂枝湯沒有效果,仍然用桂枝湯發汗,發汗後又感到煩躁,再次用桂枝湯的,是活法。麻黃的脈症,只能用桂枝湯再次發汗,不能先用桂枝湯發汗。而且服用麻黃後感到煩躁,可以再次用桂枝湯;服用桂枝湯後感到煩躁,就不能再用麻黃湯。這也是活法中定法的道理。
【綱】仲景曰。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浮脈者不愈。浮為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目】張元素曰。仲景凡為汗症關防。無所不備。且如太陽中風。桂枝湯主之。加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有汗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形如瘧。且二三度發。桂麻合半湯。日再發者。桂枝二麻黃一湯。脈微弱者。不可汗。桂枝二越婢一湯。至於傷風。𠘧𠘧無汗惡風者。葛根湯。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病患者,一開始應該先發汗,若發汗後症狀未解,又往下瀉,脈象浮的,就不容易痊癒。浮脈代表病邪在外,應該先解表,病就會好。適合用桂枝湯。
張元素說,仲景對於汗症的防治,無所不備。比如太陽中風,用桂枝湯治療。患者有喘的,就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有汗出惡風的,就用桂枝加葛根湯;症狀像瘧疾,發作兩三次的,就用桂麻合半湯;一天發作兩次的,就用桂枝二麻黃一湯;脈象微弱的,不能發汗,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湯。至於傷風,發熱無汗惡風的,就用葛根湯。
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復加煩躁者。大青龍湯。隨其所感輕重。用眾理以應之。可見汗症中間。其周詳整密。無所不至矣。
張兼善曰。誤下後脈仍浮。可知表症未解。陽邪未陷。只宜桂枝解外。勿以脈浮而用麻黃。下後仍可用桂枝。乃見桂枝方之力量。
【綱】仲景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大便圊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目】朱震亨曰。傷寒前三日。法當汗。可用雙解散。連進數服。必愈。
白話文:
如果有人怕風、沒汗卻喘不過氣,可以服用麻黃。如果還伴隨著煩躁不安,就應該服用大青龍湯。根據病情的輕重,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有效應對。由此可見,汗症的治療方法周密細緻,考慮到各種情況,無所不包。
張兼善說,如果誤服瀉藥後脈象仍然浮,說明表症未解,陽邪尚未深入,只能用桂枝來解表,不能因為脈象浮而用麻黃。瀉藥後仍然可以用桂枝,這就体现了桂枝方藥效的强大。
仲景說,傷寒病患者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而且頭痛發熱,可以用承氣湯。如果大便乾結,說明病症不在內,還停留在表,應該要發汗。如果頭痛,就一定要鼻出血,應該用桂枝湯。
朱震亨說,傷寒病患者在發病前三天,應該要發汗,可以用雙解散,連續服用幾劑,一定能痊癒。
李梴曰。服藥而不得汗。當用蒸法。陶氏再造散主之。
柯琴曰。此辨太陽陽明之法。太陽主表。頭痛為主。陽明主裡。不大便為主。陽明亦有頭痛。濁氣上衝也。太陽亦有不大便。陽氣太重也。七日不大便。病在裡。則頭痛身熱屬陽明。外不解由內不通也。若下之。大便去。則頭痛身熱。病仍在表。仍是太陽。宜桂枝汗之也。
本條當有汗出症。故合用桂枝承氣。
【綱】仲景曰。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目】李梴曰。太陽病。脈浮緊者。宜汗。汗之不解者。再汗之。若失其汗。則寒邪傳經。當看傳過何經。變出何病。若因汗而反下滲。表邪乘虛內陷。則熱蓄於裡。變為瘀血懊憹痞氣結胸等症。
白話文:
李梴說,服用藥物後卻無法發汗,就應該用蒸的療法。陶氏的再造散可以治療這個病症。
柯琴說,這是辨別太陽和陽明的病症。太陽主外,頭痛是主要症狀;陽明主內,大便不通是主要症狀。陽明也會有頭痛,這是濁氣上衝的表現。太陽也會有大便不通,這是陽氣太重的表現。如果七天沒有大便,病就在內,頭痛發熱就屬於陽明病,外不能解是因為內不通。如果用藥讓大便通了,但頭痛發熱仍然存在,病還在外,仍然屬於太陽病,應該用桂枝發汗。
這個條目應該有汗出的症狀,所以要用桂枝承氣湯。
仲景說,脈象浮的,病在表,可以用發汗藥。脈象浮而數的,可以用發汗藥,應該用麻黃湯。
李梴說,太陽病,脈象浮緊的,應該發汗。發汗後病症沒有解,就要再發汗。如果錯過了發汗的時機,寒邪就會傳入經脈,就要看寒邪傳入了哪條經脈,變成了什麼病症。如果因為發汗而導致寒邪下滲,表邪乘虛而入,就會導致熱氣積蓄在內,變成瘀血、懊憹、痞氣、結胸等病症。
鰲按。脈言浮。浮而有力者。言數。是由於發熱者。故為熱在表。故可發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目】張介賓曰。各經表症。凡有汗出不徹者。皆未足言汗。蓋邪未盡去。其人必身熱不退。而仍覺躁煩。或四肢痠疼。坐臥不安者。以汗出不徹故也。何從知之。但診其脈緊不退。及熱時乾躁無汗者。即其症也。仍宜汗之。如果汗透而熱仍不退。或汗後身熱愈甚者。是即所謂陰陽交。
白話文:
脈象浮而有力,且數,說明是發熱導致的表證,可以發汗治療。仲景說,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持續八九天未解,表證仍在,應該發汗。麻黃湯可以治療。服藥後,稍微好轉,但患者卻變得煩躁、昏睡,嚴重者還會鼻出血,鼻出血後症狀就會減輕,這是因為陽氣重的原因。張介賓說,各經的表證,凡是有汗出但不透徹的,都不算真正出汗,因為邪氣還沒有完全去除,患者會持續發熱、煩躁不安,或四肢痠痛,坐立不安,都是因為汗出不徹的緣故。如何判斷呢?只要診脈緊而不退,以及發熱時乾燥無汗,就是這個症狀,仍然需要發汗治療。如果出汗透徹,但發熱仍然不退,或者出汗後發熱更嚴重,這就是所謂的陰陽交。
魂魄離。大凶之兆。凡汗之不徹者。其故有三。如邪在經絡筋骨。而汗出皮毛者。此邪深汗淺。衛解而營不解。一也。或以十分之邪。而出五分之汗。此邪重汗輕。二也。或寒邪方去。猶未清楚。遽起露風。因虛復感。此新舊相踵。三也。凡遇此當詳辨。而因微甚以再汗也。
取汗之法。當取於自然。不宜急暴。但服以湯劑。蓋令溫暖。使得津津微汗。令稍久之。則手足俱周。遍身通達。邪無不散矣。若一時逼之。如淋如洗。則急遽間。衛氣已達。而營氣未周。反有不到之處。且恐大傷元氣。非良法之。
【綱】仲景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魂魄離開身體,是大凶之兆。凡是汗出不透的人,原因有三個:
一是邪氣存在經絡筋骨,而汗只從皮毛排出,這是邪氣深入汗出淺表,衛氣解表而營氣未解。
二是邪氣十分,只出了五分汗,這是邪氣重而汗出輕。
三是寒邪剛剛退去,還沒有完全清楚,就急忙起床吹風,因虛弱再次受寒,這是新舊邪氣相繼出現。
遇到這些情況,要仔細辨別,根據輕重程度,再次發汗。
發汗的方法,應該順其自然,不可急於求成。只需服用溫和的湯劑,使身體溫暖,微微出汗,並持續一段時間,讓汗水遍及手腳和全身,邪氣自然消散。如果一次性逼出大量汗水,像淋浴一樣,就會導致衛氣迅速到達,而營氣還沒有遍布全身,反而會有不足之處,而且可能嚴重損傷元氣,不是好的方法。
仲景說,太陽病不解,熱邪結聚膀胱,病人如同狂躁,血從下部排出,排出者病就會好轉。如果外證沒有解除,還不能攻邪,應該先解外證。外證解除後,只有少腹部位緊結,才能攻邪,可以服用桃仁承氣湯。
【目】柯琴曰。此陽氣太重。標本俱病者。然病自外來者。當先審表熱之重輕。以治其表。繼攻其里之結血。此以尚未可攻。知其為未下症。(讀書之法)
白話文:
【目】柯琴說。這是陽氣過於強盛,標本兩方面都有病的狀況。然而,如果疾病是從外而來的,應當首先審視表熱的輕重程度,並以此來治療表症。接著再攻擊內裡的凝滯血液。這表明還不能進行攻擊,因為知道它還不是已經形成的病症。這是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