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一·太陽經症 (2)
卷一·太陽經症 (2)
1. 太陽經脈
【目】魏荔彤曰:太陽中風,固以桂枝湯為正治;然有久在太陽,並未傳裡,是不可以日久而誤為里症也。脈必仍浮;浮者,表症未解;兼弱,陰虛熱發。陰何以虛?陽盛也。陽何以盛?風入於衛助衛而盛也。故當用桂枝使汗解。
喻昌曰:陽浮者,陽邪入衛,脈外浮;陽性本熱,風又善行,所以不待閉郁,而熱發甚捷也。陰弱者,營無邪助,比衛不足,脈必內弱;陰弱不能內守,陽強不為外固,所以不必覆蓋而脈自易出也。
【綱】仲景曰: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當汗出而愈。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目】黃仲理曰:脈當弦緊而反浮弱,其本虛可知;此勞倦內傷症也。
鰲按:發汗解半日許,是服麻黃髮之,非桂枝也;更發汗用桂枝,是服麻黃後又與桂枝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目】柯琴曰:八九日,是當解未解之時;脈微緩,是有胃氣,應不轉屬陽明。
【綱】仲景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目】方中行曰:胃家濕熱本甚者,復得桂枝之熱,則兩熱相搏於中宮;搏則必傷;甘又令人中滿,壅氣而上溢;所以胃不司納,反上湧而逆出也。
魏荔彤曰:用桂枝者,以陽助陽,解衛分之風邪,淺而逐之也;用麻黃者,以陽入陰,發營分之寒邪,深而奪之也。判然兩途,毫釐千里。故風傷衛,如賊入其疆,順而逐之可耳;寒傷營,如賊近於郊,必須強而奪之。乃外在疆外把持,則賊無出路,惟有攻城掠郭而已。此喻最明。
仲師所以示人從浮緊之脈、汗不出之症,認明寒邪之傷營,與太陽中風同在一經而兩分不侔,不可誤也。
【綱】仲景曰: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目】柯琴曰:大汗出後,脈洪大,不煩渴,是病猶在表,桂枝症未罷;如瘧日再發,是風邪留其處;故必倍加桂枝解肌,少與麻黃開表;此又服桂枝後少加麻黃之一法。
【綱】仲景曰: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
【目】柯琴曰:汗後身疼,是表虛,不得辛散,故去生薑。沉為在裡,遲為在臟,自當遠陰寒,故去芍藥。曰新加者,見表未解,無補益法;今因脈沉遲而始用之。與四逆湯治身疼脈沉之法同義。彼在未汗前而脈反沉,是內外皆寒,故用乾薑、附子大辛大熱者,協甘草以逐裡寒,而表寒自解;此在發汗後而脈沉遲,是內外皆虛,故用人參之補中益氣,以率領桂枝、甘棗而通血脈,則表裡自和也。
白話文:
太陽經脈
【關於症狀】
魏荔彤說,太陽經脈受到風邪侵襲,用桂枝湯來治療是正確的方法。但如果病邪停留在太陽經脈很久,沒有傳到身體內部,就不可以因為時間久了就誤以為是內部的疾病。這時的脈象一定還是浮在表面的,浮代表表面的病邪還沒解除。如果脈象浮又帶有虛弱,則表示陰虛導致發熱,陰虛是因為陽氣過盛。陽氣過盛是因為風邪侵入衛氣,助長衛氣而導致。所以應該用桂枝湯來發汗解表。
喻昌說,脈象浮是陽邪侵入衛氣的表現,脈象浮在外面。陽氣本身就屬熱,加上風邪的特性是善於流動,所以不需要有閉塞鬱積的情況,就會很快的發熱。脈象虛弱是因為營氣沒有邪氣的幫助,比衛氣還要不足,所以脈象內裡虛弱。陰氣虛弱不能固守在內,陽氣強盛而不能固守在外面,所以不需要蓋被子,脈象也會很容易顯現出來。
【關於診斷與治療】
張仲景說,如果身體感覺像傷寒,但脈象不是弦緊而是虛弱,虛弱就表示會有口渴的現象。如果用火烤取暖,就會開始說胡話。虛弱會導致發熱,如果脈象是浮的,應該發汗治療就會痊癒。
傷寒發汗之後,過了半天左右,又開始煩躁,脈象是浮且快速的,可以再次發汗,適合用桂枝湯。
黃仲理說,脈象應該是弦緊的,反而變成浮弱,可以知道這是身體本質虛弱的表現,屬於勞累過度導致的內傷。
(鰲按)發汗後經過半天左右,指的是服用麻黃發汗,不是桂枝。再次發汗用桂枝,是說服用麻黃之後,又給予桂枝。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病八九天,症狀像瘧疾,發熱又怕冷,熱多冷少,人不嘔吐,大小便正常,一天發作二三次,脈象稍微緩和,表示病快要好了。
柯琴說,八九天是病該好還沒好的時候,脈象稍微緩和,表示胃氣還在,病應該不會轉移到陽明經。
張仲景說,桂枝湯本來是解肌用的,如果病人脈象是浮緊,發熱而且沒有汗,就不可以用桂枝湯。要常常記住這一點,不要用錯了。
方中行說,如果胃腸本來就有濕熱的病人,又服用桂枝的熱性藥物,就會導致兩股熱氣在體內互相搏擊,搏擊就會造成傷害。甘味藥又會讓人感覺中焦脹滿,氣機壅塞而向上溢,所以胃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反而會向上湧出。
魏荔彤說,使用桂枝湯,是利用陽氣來幫助陽氣,解除衛分的風邪,是淺層的驅逐。使用麻黃湯,是利用陽氣進入陰分,發散營分的寒邪,是深入的奪取。這兩者明顯是兩條不同的路,差一點就差很多。所以,風邪侵犯衛分,就像賊人進入邊疆,順著去驅逐就可以。寒邪侵犯營分,就像賊人靠近郊外,必須要強勢的奪取。在邊疆外控制,賊人就沒有出路,只能攻城掠地。這個比喻非常清楚。
張仲景用脈象浮緊,沒有汗的症狀,來提示大家要分辨清楚寒邪侵犯營分的情況。這和太陽中風雖然都在同一個經脈,卻是兩種不同的情況,不可以搞錯。
張仲景說,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象洪大,如果再次使用桂枝湯,用法如同先前。如果症狀像瘧疾,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一定會痊癒,適合用桂枝二麻黃一的配方。
柯琴說,大量出汗後,脈象洪大,但不感到煩渴,表示病邪仍然在表,桂枝的症狀還沒結束。如果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表示風邪停留在那裡,所以必須加倍桂枝來解肌,少加麻黃來開表。這是服用桂枝湯後,少加麻黃的另一種用法。
張仲景說,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而遲緩,要用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
柯琴說,發汗後身體疼痛,表示表虛,不可以用辛散的藥物,所以去掉生薑。脈象沉表示病邪在裡,遲表示病邪在臟,自然要遠離陰寒,所以去掉芍藥。所謂“新加”,是指看到表證還沒解,沒有補益的方法。現在因為脈象沉遲才開始使用。這和用四逆湯治療身體疼痛脈象沉的方法道理相同。那種情況是在沒發汗之前脈象就沉,表示內外都寒,所以用乾薑、生附這種大辛大熱的藥物,配合甘草來驅逐裡寒,表寒自然就解了。這裡的情況是在發汗之後脈象沉遲,表示內外都虛,所以用人參來補中益氣,帶領桂枝、甘草、紅棗來疏通血脈,這樣表裡就會自然調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