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一·少陽經症 (7)
卷十一·少陽經症 (7)
1. 寒熱往來
意在少陽,入桂枝,太陽之治寓焉。去人參加乾薑,下藥寒結可開;易半夏為栝蔞根,已傷之津液可復。牡蠣制水安神,小柴胡升清降濁,使半表解、半里和者,是又小柴胡加減法外,神明之一法,一了百當者也。
柯琴曰:「汗下後,柴胡症仍在,仍用柴胡湯加減,此因增微結一症,故變其方耳。」
【綱】仲景曰:「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者,宜與大柴胡湯。」
【目】柯琴曰:「里者,對表而言,不是指胃。此熱結氣分,不屬有形,故十餘日復能往來寒熱;若結在胃,則蒸蒸發熱,不復知有寒矣。」
白話文:
這種寒冷和發熱交替出現的現象,主要與少陽經有關。使用桂枝的用意,其實也包含了治療太陽經的理念。如果去除人參和乾薑,用藥就能夠打開寒邪凝結的狀況。把半夏換成栝蔞根,可以恢復已經受損的津液。用牡蠣來控制體內的水液,可以達到安神的效果。用小柴胡湯來提升清陽之氣,降低濁陰之氣,使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得到解決,達到調和的功效。這是在小柴胡湯加減法之外,另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可以一次性解決多種問題。
柯琴說,發汗或瀉下之後,如果柴胡證的症狀還在,仍然可以用柴胡湯加減來治療。這裡是因為出現了稍微凝結的症狀,所以才改變了藥方。
《傷寒論》提到,如果傷寒十多天,體內熱邪凝結,又出現寒冷和發熱交替的現象,就應該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柯琴說,這裡所說的「裡」,是相對於「表」而言的,不是指胃。這種熱邪凝結在氣分,而不是有形的物質,所以十多天後還會出現寒冷和發熱交替的現象。如果熱邪凝結在胃,就會出現持續發熱,而不會再有寒冷的感覺。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