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三·太陰經症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太陰經症 (8)

1. 吐利

熱邪為患。宜芍藥下之。下利腹痛。為陰寒者。非芍藥所宜矣。仲景於此並提。勿草草看過。

【綱】仲景曰。惡寒。脈微而複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目】張兼善曰。利則止矣。以猶惡寒。仍宜四逆。以脈微無血。故加人參。

【綱】仲景曰。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者必利。

【目】柯琴曰。本症原是吐利。因胸下結硬。故不能通。因勢而利導之。結硬自除矣。

【綱】仲景曰。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目】柯琴曰。脾氣虛而邪氣盛。故脈反實也。

白話文:

[吐利]

熱邪引起的疾病,應該用芍藥來疏導排泄。如果是腹瀉並且肚子痛,是由於體內陰寒造成的,就不適合用芍藥了。張仲景在這裡同時提到這兩種情況,不要草率地看過。

[綱] 張仲景說,如果病人怕冷,脈象微弱,而且又腹瀉,這是因為失血造成的,應該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

[目] 張兼善說,腹瀉停止後,如果仍然怕冷,仍然應該用四逆湯。因為脈象微弱,是因爲沒有血,所以要加上人參。

[綱] 張仲景說,病在胸腔上面的,一定會嘔吐;病在胸腔下面的,一定會腹瀉。

[目] 柯琴說,這個病原本就是嘔吐和腹瀉,是因為胸部下方有硬塊阻礙,所以不能順暢排出。因此用疏導的方法讓它腹瀉,硬塊就會自然消除。

[綱] 張仲景說,傷寒引起的腹瀉,一天拉十幾次,如果脈象反而變得強實,就會死亡。

[目] 柯琴說,這是因為脾氣虛弱,而邪氣卻很旺盛,所以脈象反而變得強實。

2. 汗後寒熱不解

【綱】仲景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目】朱肱曰。太陰症發汗後。依前寒熱者。須看脈如何。若浮數。或洪大。則表症猶在。再表可也。如桂枝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之類。醫人為見已汗。或已下。而發寒熱。不敢再表。誤矣。蓋脈浮為在表。表之必愈也。

李中梓曰。或表邪未盡。或邪傳裡。或邪氣乘虛內客。故雖汗而病仍在也。

張從正曰。脈浮。病在表也。即已經發汗。或自汗。而脈仍浮。表猶有風熱未盡。可再汗之。

白話文:

關於太陰病,張仲景說,如果脈象浮現,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朱肱認為,太陰病發汗後,如果仍然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必須觀察脈象如何。如果脈象浮數,或是洪大,代表表證仍然存在,可以再次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像是桂枝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等。有些醫生看到病人已經發過汗,或是用過瀉下藥,而出現寒熱症狀,就不敢再使用發汗的治療方法,這是錯誤的。因為脈象浮代表病邪還在表,如果針對表證治療,一定會痊癒。

李中梓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表邪沒有完全解除,或是病邪傳入體內,或是病邪趁虛侵入,所以即使發過汗,病情仍然存在。

張從正認為,脈象浮代表病邪在表,即使已經發過汗,或是自己出汗,如果脈象仍然浮現,代表表面的風熱還沒有完全解除,可以再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3. 附錄三陰病或熱或寒辨

王履曰。嘗讀仲景傷寒論。於太陰有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於少陰有曰。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少陰病。下利。白通湯。少陰病。下利脈微者。

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四逆湯。於厥陰有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當歸四逆湯。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觀仲景此論。則傷寒三陰。必有寒症。而宜用溫熱之劑也。及讀劉守真之書。有曰。傷寒邪熱在表。腑病為陽。邪熱在裡。臟病為陰。俗妄謂有寒熱陰陽異症。誤人久矣。寒病有矣。非汗病之謂也。寒病止為雜病。終莫能為汗病。

且汗液之氣。乃陽熱之氣。非陰寒所能也。雖仲景有四逆湯症。是治表熱里和。誤以寒藥下之太早。表熱入里。下利不止。及或表熱裡寒自利。急以四逆溫藥。利止里和。急解其表也。故仲景四逆湯症。復有承氣下之者。由是傷寒汗病。經直言熱病。而不言寒也。經言三陰症者。

邪熱在臟在裡。以臟與里為陰。當下熱者也。素問論傷寒熱病有二篇。名曰熱。竟無寒理。兼素問靈樞諸篇運氣造化之理推之。則為熱病。誠非寒也。觀守真此論。則傷寒無問在表在裡。與夫三陽三陰。皆一於為熱。而決無或寒者矣。成注亦只隨文略釋。並不明言何由為熱。

何由為寒之故。彼蓋止知傷寒皆是傳經。故疑於六經所傳。俱為熱症。而熱無變寒之理。遂不敢別白耳。以寒為本臟之寒歟。安得當熱邪傳裡入深之時。反獨見寒而不見熱。且所用溫熱藥。能不助傳經之熱邪乎。以寒為外邪之寒歟。則在三陽已成熱矣。豈有傳至三陰。而反為寒哉。

成氏能潛心於此。則必語其所以然矣。自仲景作傷寒論。靡不宗之。後人不能決於似是而非之際。故或謂今世無真傷寒。或謂今人皆病內傷。或謂論中諸溫藥。悉為傳經熱邪用者。以三陰經屬陰故也。又或謂論中凡有寒字。皆當作熱字。其謬一至於此。殊不知三陽之病。其寒邪之在太陽也。

寒鬱其陽。陽不暢而成熱。陽雖人身之正氣。既郁為邪。用麻黃髮表以逐其寒。則腠理通而鬱熱泄。故汗而愈。苟或不汗不解。其熱不得外泄。則必里入。故傳陽明。傳少陽。而或入腑也。若夫三陰之病。則或寒或熱者何哉。蓋寒邪之傷人也。或有在太陽經鬱熱。然後以次而傳至陰經者。

或有太陽不傳陽明少陽。便傳三陰經者。或有寒邪不從三陽始。直傷陰經者。或有雖從太陽始。不及鬱熱。即入少陰。而獨見少陰症者。或有太陽始即入少陰。而太陽不能無傷者。或有直傷即入。而寒便變熱。及始寒而終熱者。其鬱熱傳經。與變熱則為熱症。其直傷陰經。及從太陽即入少陰則為寒症。

白話文:

王履說:我曾經讀過張仲景的《傷寒論》,其中提到太陰病,說「自利(腹瀉)但不口渴,這是屬於太陰病,因為臟腑有寒氣的緣故,應當用溫熱藥來治療,適合用四逆湯之類的藥方。」又提到少陰病,說「少陰病,發病一兩天,口中沒有異味,但背部怕冷,應當用艾灸來治療。」「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節疼痛,脈象沉弱的,用附子湯來治療。」「少陰病,腹瀉,用白通湯。」「少陰病,腹瀉,脈象微弱的,也用白通湯。如果腹瀉不止,出現四肢厥冷,脈搏摸不到,噁心煩躁的,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少陰病,腹瀉,排出的是未消化的食物,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手腳厥冷,脈象微弱幾乎摸不到,但身體反而不怕冷,臉色發紅,或者腹痛,或者乾嘔,或者咽喉痛,或者腹瀉停止,但脈象摸不到的,用通脈四逆湯。」「少陰病,脈象沉弱的,要趕快用溫熱藥來治療,用四逆湯。」關於厥陰病,則說「手腳冰冷,脈象細微幾乎摸不到的,用當歸四逆湯。」「大汗淋漓,或者嚴重腹瀉,導致四肢厥冷的,用四逆湯。」

觀察張仲景的這些論述,可以知道傷寒的三陰病,必然有寒症,所以才適合使用溫熱藥來治療。再讀劉守真的書,他說「傷寒的邪氣在體表,臟腑的病變屬於陽;邪熱在體內,臟腑的病變屬於陰。世俗錯誤地認為有寒熱陰陽不同的症狀,這真是誤導人太久了。寒病是有的,但不是汗病所說的寒病。寒病只是一種雜病,絕對不是汗病。」而且汗液的產生,是陽熱之氣的作用,不是陰寒能夠導致的。雖然張仲景有使用四逆湯的症狀,但那是治療體表有熱,體內平和的狀況,是因為誤用寒藥過早,導致表熱進入體內,腹瀉不止,或是表熱而體內寒冷導致腹瀉,所以要趕快用四逆湯等溫藥,腹瀉止住,體內恢復平和後,再趕快解除表熱。所以張仲景的四逆湯症狀,也有使用承氣湯來瀉下的情況。由此看來,傷寒的汗病,經典中直接說的是熱病,而不是寒病。經典中提到的三陰症,是指邪熱在臟腑、在體內,因為臟腑與體內都屬於陰,所以應當瀉熱。在《素問》中討論傷寒熱病的有兩篇,都叫「熱」,根本沒有說到寒的道理。而且從《素問》、《靈樞》等篇章中,推論運氣造化的道理,都說明是熱病,絕對不是寒病。

觀察劉守真的論述,可以知道傷寒無論是在體表還是體內,無論是三陽經還是三陰經,都是屬於熱,絕對沒有寒症的情況。成無己的註釋只是隨文解釋,並沒有明確說明為何會有熱,為何會有寒的原因。他大概只知道傷寒都是傳經的,所以認為六經所傳的都是熱症,而熱沒有轉變成寒的道理,所以不敢明確說明。如果把寒理解成臟腑本身就有的寒,那怎麼會在熱邪傳入體內深處的時候,反而只看到寒而看不到熱呢?而且所用的溫熱藥,難道不會助長傳經的熱邪嗎?如果把寒理解成外邪帶來的寒,那在三陽經時已經變成熱了,怎麼可能傳到三陰經,反而變成寒呢?成氏如果能夠潛心研究這個問題,一定會說出其中的原因。

自從張仲景寫了《傷寒論》之後,大家無不尊崇他。後人不能在似是而非的情況下做出決斷,所以有人說現在沒有真正的傷寒,有人說現代人都得了內傷,有人說《傷寒論》中所有的溫藥,都是給傳經的熱邪用的,因為三陰經屬於陰的緣故。還有人說《傷寒論》中凡是有「寒」字的,都應當理解為「熱」字,錯誤到了這種程度。殊不知三陽的病,寒邪在太陽經的時候,寒邪鬱住了陽氣,陽氣不舒暢而化為熱。陽氣雖然是人體的正氣,但被鬱住就變成邪氣,用麻黃發汗來驅逐寒邪,那麼皮膚的腠理暢通,鬱熱就會散發出去,所以出汗後病就好了。如果不出汗,病邪就無法散出,那麼必然會進入體內,所以會傳到陽明經、少陽經,或者進入臟腑。

至於三陰的病,時而寒時而熱,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寒邪侵犯人體,有的會在太陽經鬱積成熱,然後依次傳到陰經;有的太陽經不傳到陽明經、少陽經,直接傳到三陰經;有的寒邪不從三陽經開始,直接侵犯陰經;有的雖然從太陽經開始,但還沒有鬱積成熱,就直接進入少陰經,只出現少陰病的症狀;有的從太陽經開始就直接進入少陰經,而太陽經也不能說沒有受到傷害;有的直接侵犯,寒邪就轉變成熱,或開始是寒,最後變成熱。那些鬱積成熱而傳經的,以及轉變成熱的,都屬於熱症。那些直接侵犯陰經的,以及從太陽經直接進入少陰經的,都屬於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