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四·少陰經症 (3)
卷十四·少陰經症 (3)
1. 身痛
【綱】仲景曰:「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目】鰲按:本條純陰無陽,陰寒切膚,故身體痛;四肢無陽,故手足寒;陰寒內注,故骨節疼。則此身疼骨痛,雖與麻黃症相似,而寒熱陰陽,彼此判然。
此身體骨節疼痛,固非太陽之症,並非少陰之經,直屬少陰之臟。蓋腎主骨,腎寒故骨疼,即此一端,便當急救其臟中之陽矣!舍附子湯,曷足以濟?
【綱】仲景曰:「傷寒下之後,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
病發熱頭疼,脈反沉,汗之,若不瘥,身體疼痛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目】柯琴曰:「病為在表,脈當浮;今曰脈反沉,此為逆。汗之不瘥,即身體疼痛不罷,當憑其脈之沉而為在裡矣。
表宜溫散,里宜溫補,先救里,治其本也。」
白話文:
【綱】張仲景說:少陰病會出現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象沉細的情況,應該使用附子湯來治療。
【目】陶節庵認為:這條條文描述的是純陰無陽的狀況,陰寒之氣深入皮膚,所以會身體疼痛。四肢缺乏陽氣,所以會手腳冰冷。陰寒之氣侵入體內,所以會關節疼痛。這種身體疼痛和骨頭疼痛,雖然和麻黃症的症狀相似,但在寒熱陰陽的屬性上,卻截然不同。
這種身體和關節的疼痛,並非太陽病的症狀,也不是屬於少陰經絡的病症,而是直接屬於少陰臟腑的病症。因為腎臟主骨,腎臟寒冷所以骨頭會疼痛。僅憑這一點,就應該立即救治腎臟中的陽氣。除了附子湯,還能用什麼來救治呢?
【綱】張仲景說:傷寒病在使用攻下藥之後,如果接著出現腹瀉不止、排出未消化食物的情況,而且身體疼痛,應該立即溫補體內,使用四逆湯。
發病時出現發熱、頭痛,脈象卻反而沉細,即使發汗治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且出現身體疼痛,也應該溫補體內,使用四逆湯。
【目】柯琴認為:病邪在體表時,脈象應該是浮的。現在脈象反而沉細,這是反常現象。如果發汗治療沒有好轉,而且身體疼痛沒有停止,就應該根據脈象沉細判斷病邪已經進入體內。
體表的病症適合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體內的病症適合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應該先溫補體內,治療疾病的根本。
2. 蜷臥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目】成無己曰。蜷者,屈縮不伸也。皆陰寒之極,雖在陽經,見是症者,即有表症,亦宜用溫經之劑,桂枝附子是也。況在三陰,裡寒下利厥逆者乎。四逆之類,其可缺諸。若有陰無陽者,為不治。
【綱】仲景曰。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目】魏荔彤曰。少陰寒邪,固有在經在臟之不同,而治之之法,必以存陽為第一義。臟邪溫之,固存陽也。即經邪汗之,亦存陽也。舍此無他計也。如前條利忽自止,則陽盛於中焦,不致隨陰沉陷。惡寒蜷臥,雖純為陰寒之象,而手足能溫,則真陽自在。於此審其為臟邪,溫之固易。即審其為經邪,汗之亦易。故曰可治。又如本條,並不下利,則陽更旺於中焦,雖惡寒足蜷,亦見少陰症象,然陽時煩而欲去衣被,內有陽存,而扶陽抑陰,亦不可過為猛烈也。其經邪臟邪之當審,而溫之汗之,又不待言矣。至次條,不煩而躁,則陽已離陰,陰孤求侶不得,擾亂不寧,所謂陰躁者也。宜其死矣。
白話文:
【總論】 張仲景說:少陰病,如果出現腹瀉,腹瀉自己停止後,感到怕冷而身體蜷縮,但手腳是溫暖的,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如果少陰病,出現怕冷、身體蜷縮,並且手腳冰涼,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療了。
【細目】 成無己說:蜷,就是身體彎曲、縮成一團無法伸展的樣子。這都是陰寒之氣到達極點的表現。即使病症表現在陽經,如果出現這種蜷縮的症狀,也表示同時有表證,應該使用溫經散寒的藥物,例如桂枝附子湯。更何況是病在三陰經,屬於裡寒導致的腹瀉和手腳冰冷呢?像四逆湯之類的藥物,怎麼可以缺少呢?如果只有陰寒而沒有陽氣,那就是無法治癒的。
【總論】 張仲景說:少陰病,怕冷而身體蜷縮,但有時會感到煩躁,想要脫掉衣被,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如果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怕冷且身體蜷縮,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並且不煩躁反而躁動不安,這種情況就是死證。
【細目】 魏荔彤說:少陰病的寒邪,本來就有在經絡和在臟腑的不同。而治療的方法,一定是以保存陽氣為第一要務。如果是臟腑的寒邪,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固然是為了保存陽氣。即使是經絡的寒邪,用發汗的方法,也是為了保存陽氣。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了。就像前面說的,如果腹瀉突然停止,代表陽氣在身體中部比較旺盛,不會隨著陰寒之氣沉下去。雖然怕冷蜷縮是純粹的陰寒表現,但如果手腳是溫暖的,代表真陽還在。這時要判斷病邪在臟腑,用溫補的方法很容易就能治好;就算判斷病邪在經絡,用發汗的方法也容易治好,所以說可以治療。又如這條所說,沒有腹瀉,代表陽氣更旺盛於身體中部。雖然怕冷蜷縮,也是少陰病的症狀,但如果病人有時感到煩躁,想脫掉衣服,代表體內還是有陽氣存在。扶助陽氣、抑制陰氣時,也不可以過於猛烈。判斷病邪是在經絡還是在臟腑是必須的,至於使用溫補或發汗的方法,也是不用多說的了。到了下一條,如果病人不煩躁反而躁動不安,代表陽氣已經脫離陰氣,陰氣孤獨無法找到伴侶,導致心神不寧,這就是所謂的陰躁,這種情況病人就應該會死了。
3. 但欲寐
【綱】仲景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目】方中行曰:「脈沉細者,少陰居於極下,起於小指之下也。《針經》曰:『是主腎所生病者,嗜寐。』蓋人肖天地,天地之氣,行於陽,則闢而曉;行於陰,則闔而晦。故人之氣,行於陽,則動而寤;行於陰,則靜而寐。然則但欲寐者,邪客於陰也。」
魏荔彤曰:「傷寒三陽,遞傳三陰,復自太陰傳少陰。此傳經之邪,乃外感風寒,歷久變熱之熱邪也。亦有直中少陰經臟者,又非傳經熱邪可比,乃陰寒之寒邪也。故三陽分經與腑,三陰分經與臟。如少陰病,其為傳經熱邪、直中寒邪,當辨也。若此條,則合傳經直中二邪而總標其脈症也。
少陰為病,脈必沉,三陰皆然,又兼微細,異乎三陽之浮大弦也。沉對浮,微對大,細對弦,此少陰脈也。見此則三陰俱可識其端倪。至少陰為症,有寒熱二邪,本不盡同,姑取兩邪入而見症大同者,則但欲寐也。腎司智巧,熱邪入而擾其陰,寒邪入而溷其陽,因致惛懞欲寐。
仲師示人未辨寒熱之邪,先辨少陰之症,此至訣也。脈之沉微細,三陰俱有,兼以但欲寐,則少陰病也。但沉微細,雖三陰皆有,而太陰必多微,少陰必多沉,厥陰必多細。太陰在中,故微多;少陰在下,故沉多;厥陰近膽,故弦可變細而細多。蓋細即弦之微者。此仲師於少陰,
不言沉,反言微細者,沉少陰本脈,不須言,且沉亦非少陰獨有之脈,必兼太陰之微、厥陰之細,而少陰之脈始確也。再者,少陰處三陰之中,亦如陽明處三陽之中。陽明之脈本大,然兼太陽之浮多,則太陽陽明也;兼少陽之弦多,則少陽陽明也。推之三陰,少陰之為脈,何獨不然乎?
然則少陰之沉,兼微多,非太陰之少陰乎?少陰之沉兼細多,非厥陰之少陰乎?三陽之陽明,由遞傳而言之,有相通之義,仲師故分而為三。三陰之少陰,亦就遞傳而言之,有相通之義,何不可引而伸之哉?」
【綱】仲景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王肯堂曰:「少陰病,如本條諸症,理中、四逆輩,陰症雖云不用麻黃,如少陰始得病,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於六經但少陰症難辨,本經但云脈微細欲寐,小便數而白,背惡寒,四肢厥者,可不審而知之。或雖有惡寒甚者,不覺寒,但喜厚衣近火也。其脈微細,
或沉澀,雖有陰陽俱緊者,蓋其人素有熱,為表寒外襲,故如此。但當察其外症為主,必以溫藥逐之。其陽邪傳入,與少陰自受熱症,宜下宜吐宜和者多矣。仲景雖不言滑實沉數諸可下之脈,然與症則可知矣,脈必相符也。雖或有反沉微細遲脈不應症者,為不可下,亦宜涼劑滋陰退陽而愈。」
白話文:
【概念】
張仲景說,少陰病的主要表現是脈搏微弱細小,並且會一直想睡覺。
【解釋】
方中行認為,脈搏沉而細,代表少陰之氣運行到身體最下方,起源於小指之下。根據針灸經典,這主要與腎臟有關,而嗜睡是腎虛的表現。人體就像天地,天氣運行於陽,就會開闊明亮;天氣運行於陰,就會閉合昏暗。因此,人體氣血運行於陽,就會活動清醒;運行於陰,就會安靜想睡。所以,一直想睡的原因是邪氣侵襲了陰。
魏荔彤認為,傷寒病從三陽經傳到三陰經,又從太陰經傳到少陰經,這屬於傳經的邪氣,是外感風寒久了轉變成的熱邪。也有邪氣直接侵犯少陰經臟的,這就不是傳經的熱邪可比的,而是陰寒的寒邪。因此,三陽經分屬於經脈和腑,三陰經分屬於經脈和臟。例如少陰病,可能是傳經的熱邪,也可能是直接侵犯的寒邪,需要仔細辨別。這條條文則是將傳經和直中兩種邪氣引起的脈象和症狀概括起來說明。
少陰病的脈搏一定是沉的,三陰經都是如此。而且,少陰脈還兼有微細的特點,這與三陽經的浮大弦脈不同。沉對應浮,微對應大,細對應弦,這是少陰脈的特點。觀察到這種脈象,就能了解三陰經的病情。少陰病的症狀,有寒邪和熱邪兩種,本質上並不完全相同。這裡先取兩種邪氣侵入後,出現症狀比較相似的情況,那就是一直想睡覺。腎臟掌管人的智慧和技巧。熱邪侵入會擾亂腎陰,寒邪侵入會擾亂腎陽,導致神志昏沉、想睡覺。
張仲景教人不要急著辨別寒熱邪氣,要先辨別是否是少陰病,這才是最重要的訣竅。脈搏沉、微、細,這三種特點,三陰經都有可能出現。但如果加上一直想睡覺,就可判斷為少陰病。雖然沉、微、細三種脈象三陰經都可能出現,但太陰脈多微,少陰脈多沉,厥陰脈多細。太陰經位於中間,所以微脈多;少陰經位於下方,所以沉脈多;厥陰經靠近膽,弦脈可以轉變為細脈,所以細脈多。細脈其實是微弱的弦脈。張仲景在提到少陰脈時,不說沉脈,反而說微細脈,是因為沉脈是少陰經的本脈,不需要特別強調。而且,沉脈也不是少陰經獨有的脈象,必須兼有太陰經的微脈和厥陰經的細脈,才能確定是少陰脈。另外,少陰經處於三陰經的中間,就像陽明經處於三陽經的中間。陽明經的脈本來是大脈,但如果兼有太陽經的浮脈,就屬於太陽陽明病;如果兼有少陽經的弦脈,就屬於少陽陽明病。推論到三陰經,少陰經的脈象,也是一樣的道理。
少陰脈的沉,如果兼有微脈多,不就是太陰的少陰病嗎?少陰脈的沉,如果兼有細脈多,不就是厥陰的少陰病嗎?三陽經的陽明病,是從傳經的角度來說,有相互聯繫的意義,所以張仲景把它們分為三種。三陰經的少陰病,也是從傳經的角度來說,有相互聯繫的意義,為什麼不可以這樣推論呢?
【概念】
張仲景說,少陰病會出現想吐卻吐不出來,心中煩躁,一直想睡覺,五六天後,會自己拉肚子,感到口渴,這是少陰虛的表現,需要喝水來自我救治。如果小便顏色清白,就是少陰病所有症狀都具備了。小便清白是因為下焦虛寒,無法控制水分,所以才會這樣。
【解釋】
王肯堂說,少陰病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可以使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溫補藥。雖然說陰症不使用麻黃,但如果少陰病剛開始就發熱,脈沉,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在六經中,少陰病最難辨別。本經的條文只說脈微細、想睡覺、小便次數多且顏色清白、背部怕冷、四肢冰冷,這樣就可以判斷。或者雖然很怕冷,但自己不覺得冷,只是喜歡穿厚衣服,靠近火爐。脈象是微細的,或是沉澀的,甚至出現陰陽俱緊的脈象,這是因為病人本來有熱,又受到外來的寒邪侵襲,才會這樣。但還是要以觀察外在的症狀為主,必須用溫藥來驅散寒邪。如果陽邪傳入,或是少陰病自身受熱,則多數應使用瀉下、催吐、調和等方法治療。張仲景雖然沒有說脈滑實、沉數等可以瀉下的脈象,但根據症狀就可以推斷出來,脈象一定與症狀相符。即使有出現脈沉微細遲,與症狀不符的情況,也不可以用瀉下法,而應該使用清涼藥物來滋陰退陽,才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