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九 (4)
卷九 (4)
1. 喘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陽明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
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戴原禮曰。喘嗽有陰陽。太陽經有喘有嗽。少陽有嗽無喘。有喘。非少陽也。其見少陽症而嗽者。宜小柴胡湯。加五味六分。乾薑四分。陽明有喘無嗽。有嗽。非正陽明也。其陽明症喘有潮熱者。大承氣湯。陰症喘。惟少陰有之。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嗽者。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如果瀉下,則腹滿小便不利。陽明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可痊癒,宜用麻黃。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如果發汗,則會燥熱,心神恍惚,反倒會胡言亂語。如果加用燒針,必會驚恐不安。
煩躁不得眠,如果瀉下,則胃中空虛,客氣上犯膈膜,心中煩悶,舌苔黃膩者,以梔子豉湯主治。
戴原禮說,喘嗽分陰陽。太陽經有喘有嗽,少陽有嗽無喘。有喘,則非少陽也。如果出現少陽症而咳嗽者,宜用小柴胡湯,加五味子六分,乾薑四分。陽明有喘無嗽,有嗽,則非正陽明也。如果陽明症喘有潮熱者,用大承氣湯。陰症喘,唯少陰有之。如果四肢沉重疼痛,小便正常,大便通暢而咳嗽者,...
真武湯去芍藥。加五味、乾薑各五分。細辛三分。此陰中之陰。若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喘。四逆湯加五味、乾薑各五分。下利嘔渴。身煩不得眠而喘者。豬苓湯。此陰中之陽。諸陰喘促。最為危症。返陰丹主之。喘促四肢逆冷。小渴。與水反劇。飲之。致停飲心下滿結者。
喘死甚眾。當以五苓散或陷胸丸主之。
吳綬曰。凡表有寒發喘者。脈浮緊惡寒身疼無汗也。麻黃湯主之。若表有風發喘者。脈浮緩惡風自汗也。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
白話文:
真武湯去除芍藥,加入五味、乾薑各五分,細辛三分。這屬於陰中之陰,如果出現四肢厥逆、腹中疼痛、腹瀉下墜且喘不過氣,可以服用四逆湯加入五味、乾薑各五分。若是腹瀉嘔吐口渴,身體煩躁睡不著且喘不過氣,可以用豬苓湯。
豬苓湯屬於陰中之陽,各種陰虛喘促,都是非常危重的病症,用返陰丹治療。喘促、四肢冰冷、口渴、喝水反而加重病情、喝水後腹部脹滿結實,這些都是危重症狀。
很多人因喘不過氣而死亡,應該用五苓散或陷胸丸治療。
吳綬說,凡是外感寒邪導致喘不過氣的,脈象浮緊,惡寒、身體疼痛、沒有汗,要用麻黃湯治療。如果是外感風邪導致喘不過氣的,脈象浮緩,怕風、出汗,要用桂枝湯加入厚朴、杏仁治療。
魏荔彤曰。首條。風寒兩傷之症也。風寒之氣。每相兼而中傷於人。在太陽有大青龍症。由太陽轉屬陽明亦然。故此條自為風寒兩傷之陽明也。二條。乃太陽陽明之症。入陽明未深。故用麻黃。仍令其邪自表出。不致歸於胃也。
【綱】仲景曰。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沉則為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目】成無己曰。邪氣入內之時。得脈沉而喘滿。里症具也。則當下之。反發汗。令津液越出。胃中乾燥。致大便難而譫語。宜大承氣湯。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魏荔彤曰。首條。風寒兩傷之症也。風寒之氣。每相兼而中傷於人。在太陽有大青龍症。由太陽轉屬陽明亦然。故此條自為風寒兩傷之陽明也。二條。乃太陽陽明之症。入陽明未深。故用麻黃。仍令其邪自表出。不致歸於胃也。
**魏荔彤說:**第一條。這是風寒兩傷的病症。風寒之氣,經常同時侵犯人體。在太陽經脈表現出大青龍症。由太陽經轉入陽明經也一樣。因此這一條就是風寒兩傷的陽明病症。第二條。是太陽陽明經的病症,進入陽明經還不深。所以用麻黃,讓邪氣從體表發散出來,不至於進入胃部。
【綱】仲景曰。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沉則為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綱要】張仲景說:**傷寒病發病四五天,脈象沉而喘,沉則屬裡證。而反覆發汗,津液過度流失,大便不通,這是表虛裡實,時間久了就會神志不清,說胡話。
【目】成無己曰。邪氣入內之時。得脈沉而喘滿。里症具也。則當下之。反發汗。令津液越出。胃中乾燥。致大便難而譫語。宜大承氣湯。
**【註解】成無己說:**邪氣進入內部的病症,脈象沉而喘息,裡證已經具備。就應該使用瀉下藥,而反覆發汗,導致津液過度流失,胃中乾燥,進而引起大便不通,神志不清,這時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綱要】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遲緩,雖然出汗,但不畏寒,身體必然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而喘息,並且有潮熱現象,這些都是裡證,可以攻裡治療。手腳濕濕地出汗,這表示大便已經硬結了。應該使用大承氣湯。病人小便不暢,大便時而通暢時而不通,偶爾有發熱,喘不過氣來,無法平躺,這也是燥屎。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目】吳綬曰。凡陽明內實。不大便。腹滿短氣。發潮熱而喘者。大柴胡加厚朴杏仁湯。或小承氣湯也。凡陰症厥逆。脈沉細而微。氣促而喘。無汗者。四逆湯加五味、杏仁也。凡虛人脈伏。手足逆冷而喘者。五味子湯也。風暴冒風寒。脈浮無汗而喘。宜蘇沉九寶湯也。凡熱盛有痰。
脈弦數而喘。不可汗。不可下。小柴胡加知母、貝母、栝蔞仁。胸滿者。加枳殼、桔梗。心下滿者。加枳實、黃連。舌燥飲水而喘者。加知母、石膏。古人云。諸喘為惡。故非輕也。華佗曰。盛則為喘。蓋非肺氣盛也。乃肺中之邪火盛也。所以瀉白者。瀉肺中之火也。非瀉肺也。
白話文:
吳綬說,凡是陽明經內實熱,大便不通、腹部脹滿、呼吸短促、發熱出汗並喘息的,可以用大柴胡湯加厚朴杏仁湯,或者用小承氣湯。凡是陰症厥逆,脈象沉細微弱,呼吸急促並喘息,沒有汗出的,可以用四逆湯加五味子、杏仁。凡是虛弱的人脈象沉伏,手腳冰冷並喘息的,可以用五味子湯。風暴中受風寒,脈象浮而無汗並喘息的,應該用蘇沉九寶湯。凡是熱盛有痰,脈象弦數並喘息,不可出汗,也不可服用瀉下藥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貝母、栝蔞仁,胸部脹滿的加枳殼、桔梗,心下脹滿的加枳實、黃連,舌頭乾燥喝水也喘的加知母、石膏。古人說,各種喘病都很嚴重,所以不能輕視。華佗說,喘病是因為身體裡有火盛,並不是肺氣盛,而是肺中邪火盛,所以瀉白藥是瀉肺中的火,不是瀉肺。
又瀉心湯。乃瀉心下之痞滿者也。衛生寶鑑曰。凡看文字。有餘當認作不足者。蓋受病為不足。病氣為有餘也。
白話文:
又提及瀉心湯,這是用來治療心下痞滿病症的方子。《衛生寶》中的評論指出,當閱讀醫學文獻時,遇到病症表現為「有餘」的情況,應理解為實際狀態是「不足」。因為病態往往表現為「有餘」,實際的身體狀況則可能是「不足」。
2. 渴
【綱】仲景曰。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複利其小便故也。
【目】張元素曰。其陽明汗多。此陽明病未解而渴。胃中津液乾燥。若與豬苓複利其小便。是為實實虛虛之弊。
朱肱曰。太陽症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陽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或曰。太陽渴。終不可與白虎湯耶。答曰。太陽症得汗後。脈洪大而渴。方可與之也。或曰。陽明渴。終不可與五苓散耶。答曰。陽明症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與之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陽明病患者出汗多且口渴,不可使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太多導致胃中乾燥,再用豬苓利尿,就會造成實實虛虛的弊端。
張元素說,陽明病患者出汗多,這是陽明病未解而口渴,胃中津液乾燥。如果用豬苓利尿,就會造成實實虛虛的弊端。
朱肱說,太陽症患者無汗而口渴,不可使用白虎湯;陽明症患者出汗多且口渴,不可使用五苓散。有人問,太陽症口渴,是否永遠不能用白虎湯?答曰,太陽症患者出汗後,脈洪大且口渴,方可使用白虎湯。有人問,陽明症口渴,是否永遠不能用五苓散?答曰,陽明症患者小便不利,出汗少、脈浮且口渴,方可使用五苓散。
趙嗣真曰。活人切戒太陽無汗而渴。不可與白虎。陽明汗多而渴。不可與豬苓。愚詳仲景論治渴藥。有不可與之戒有二。傷寒脈浮發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表不解。不可與。活人不雲表不解。但云無汗不可與。則誤矣。經云。陽明汗多而渴。不可與豬苓湯。
活人改作五苓散。蓋豬苓專滲泄。五苓兼汗利。安得而改之。經既云。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而太陽傷寒汗出而渴。復用五苓散者。蓋渴雖同。汗下之多寡則異。太陽屬表。未至汗多胃燥。故用五苓滲熱和表。非若陽明屬裡。汗之而胃即燥也。經又云。陽明發熱汗多。急下之。
白話文:
趙嗣真說:「救治病人時,要牢記一條戒律:太陽病無汗而渴,不可使用白虎湯。陽明病汗多而渴,不可使用豬苓湯。我仔細研讀仲景的《傷寒論》關於治療渴症的論述,發現其中有兩點不可使用藥物的戒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證者,應當使用白虎加人參湯。若表證未解,則不可使用。活人方中並沒有提到表證未解,只說無汗不可使用,這就錯了。經書上說:『陽明病汗多而渴,不可使用豬苓湯。』
活人方中將豬苓湯改為五苓散,是因為豬苓專門滲泄,五苓散則兼具汗利,怎麼可以隨便改呢?經書既然說汗多而渴者不可使用豬苓湯,那麼太陽傷寒汗出而渴,為何又要使用五苓散呢?
雖然都是渴症,但汗出多少卻有差異。太陽病屬於表證,還沒到汗多胃燥的程度,所以用五苓散來滲熱和表;而陽明病屬於裡證,一出汗胃就燥了。經書又說:『陽明發熱汗多,急下之。』」
均是陽明。汗多。前症戒利小便。此症不戒利大便。何也。蓋渴者。邪氣散漫在經。未收斂入胃作實。此症不渴。則內已作實。外又發熱。恐熱邪內竭津液。故急下之。且豬苓五苓。又有可疑者。太陽病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陽明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脈症皆同。何故用藥之不同耶。然太陽邪在表。發汗不解。故用五苓和表行津液。陽明邪已入里。熱客下焦。故用豬苓滲瀉其熱。噫。白虎、豬苓、五苓等藥。若能症察於機微。治明於權變。則可與不可與。庶得仲景之妙。外有自利而渴條下注云。傷寒熱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
白話文:
都是陽明症,患者大量出汗,之前患病時忌諱瀉利小便,而現在則不忌諱瀉利大便。這是因為之前患者口渴,邪氣散布在經絡中,還沒有收斂到胃裡變成實證。而現在患者不口渴,表示邪氣已經在體內形成實證,又伴隨著外熱,擔心熱邪會耗竭體內的津液,所以需要緊急瀉下。而且豬苓湯和五苓散也有些值得探討的地方。太陽病脈象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可以用五苓散;陽明病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可以用豬苓湯。脈象和症狀都一樣,為何用藥卻不同呢?這是因為太陽病邪氣還在表層,發汗後沒有解表,所以用五苓散來和解表層,促進津液運行。而陽明病邪氣已經深入內里,熱邪停留在下焦,所以用豬苓湯來滲透瀉下熱邪。總之,白虎湯、豬苓湯、五苓散等藥,如果能仔細觀察病機,靈活運用治法,就能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用,什麼時候不能用,才能達到仲景醫學的精髓。另外,關於自利而口渴的條文也值得注意,傷寒熱邪侵入臟腑,流入少陰經。
少陰主腎。惡燥。故渴而引飲。注用豬苓湯、白頭翁湯。又後下利問中。重出自利而渴條下。卻云。腎虛故引水自救。通用四逆白通豬苓等湯。一問以渴為熱。一問以渴為虛。冰炭不侔。何憑分別。又且分隸兩門。設使後人臨病。檢閱前後。兩不相同。疑誤豈小。今詳定少陰病。
咳而下利嘔渴。心煩不得眠。及厥陰症。下利慾飲水。是皆傳經之邪熱。脈必沉細數。仲景故以滑石、黃連等清利之。其或少陰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是真入本經之陰邪也。脈必沉微。仲景故以附子、乾薑溫之。本問何不如此明示脈症。合為一門而明辨之。庶一見而兩得焉。
白話文:
少陰主宰腎臟,畏懼乾燥,因此感到口渴就會大量喝水。治療方法是用豬苓湯、白頭翁湯。此外,如果出現腹瀉,在「自利而渴」一節的下方,又提到:腎虛導致身體自行引水來解救,可以服用四逆白通豬苓等湯。一則以口渴為熱證,一則以口渴為虛證,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如何分辨?而且还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的门类。如果後人遇到病人,查阅前后文献,兩者描述不一致,造成的误解将会很大。
现在我们要详细确定少陰病的治疗方法。咳嗽、腹泻、呕吐、口渴,心烦意乱,难以入睡,以及厥陰症,腹泻想喝水,这些都是经脉传导的邪热所致。脉象必然沉细数,仲景因此用滑石、黃連等藥物清利邪热。如果出現少陰病自利而渴,想要呕吐却吐不出来,心烦意乱只想睡觉,这才是真正的陰邪入侵本经,脉象必然沉微。仲景因此用附子、乾薑等藥物温补阳气。原本的描述却没有如此明示脉象和症状,将其归为一个门类并加以辨证,这样一眼就能同时掌握两种情况,岂不更好?
清之溫之。隨其攸利。又何疑誤之有。
王肯堂曰。治宜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竹葉。渴有隨病治之之法。如渴而頭汗。小便不利。兼脅滿往來寒熱者。柴胡桂枝幹薑湯、茵陳蒿湯。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兼咳嗽噎喘。小青龍湯。又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白話文:
清熱溫補,依病人狀況調整治療,何需懷疑錯誤呢?王肯堂說,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竹葉。渴症有隨病症治療的方法,例如渴而頭汗、小便不利、兼脅滿往來寒熱者,用柴胡桂枝乾薑湯、茵陳蒿湯。表症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兼咳嗽噎喘者,用小青龍湯。還有心下有水氣、咳嗽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後渴,這是寒氣去除、病症將解的表現。
小青龍湯。俱宜去半夏加花粉。如夏月汗出惡寒。身熱足冷而渴者。為中暑。白虎加人參湯。及酒黃連。表解。不惡寒而渴者。白虎湯。渴而脅滿及往來寒熱。其症未經汗者。小柴胡去半夏倍人參加栝蔞湯。汗下後。渴者。柴胡桂枝幹薑湯。渴而心下硬痛。潮熱。不大便而結胸。
大陷胸湯。但硬不痛為痞。與瀉心湯。不解。反渴而小便不利。五苓散。病在陽明應汗。反以冷水噀之灌之。其熱益煩。肉上粟起。意欲冷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五苓湯。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水逆。五苓散。如渴欲飲水。
白話文:
小青龍湯,所有情況都適合去掉半夏,加入花粉。如果在夏天出汗怕冷,身體發熱腳冷並且口渴,這是中暑。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以及酒黃連來解表。如果不怕冷但口渴,就用白虎湯。如果口渴並且脅肋部位脹滿,還伴隨着反覆發熱發冷,症狀還沒有出過汗,就用小柴胡去半夏加倍人參,再加入栝蔞湯。出汗之後,如果還口渴,就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如果口渴並且心窩部位堅硬疼痛,伴隨着潮熱,不排便且胸部有結塊,就用大陷胸湯。如果只是堅硬不疼痛,就是痞症,可以用瀉心湯。如果瀉心湯不能解決,反而口渴並且小便不利,就用五苓散。如果病症在陽明經,應該出汗,反而用冷水漱口灌服,就會讓病情更加煩躁,肉上出現粟粒狀的疹子,想要喝冷水,但反而不口渴,就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就用五苓湯。中風發熱,六七天沒有好轉並且煩躁,有表裡症狀,口渴想要喝水,喝水就吐,叫做水逆,可以用五苓散。如果口渴想要喝水,就用五苓散。
若太陽發汗後。大汗出。煩躁不得眠者。及厥陰病。氣起衝心。心疼吐蛔者。少少與之飲。如得時氣病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之。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更與水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症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
若喘若噦。不可與之耳。忽大汗出。是為欲愈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目】吳綬曰。凡渴。當分六經而治。太陽經標熱在表。則不渴。若熱傳入膀胱之本。則煩渴。脈浮數。小便不利也。五苓散。切不可與白虎湯。陽明病。脈長。標熱。無汗而渴。葛根解肌湯。或六神通解散倍葛根以汗之。若陽熱傳於胃。中本熱。惡熱。濈濈汗出而渴。脈浮洪數者。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感到煩躁睡不著,或者厥陰病,氣上衝心,胸口疼痛,吐蛔蟲,可以少量給病人喝水。如果像得時氣病一樣,五六天後口渴想喝水,但喝不了太多,就不要給他喝水,因為腹中熱氣還不夠,不能消散,喝水反而會加重病情。等到七八天后,非常口渴想喝水時,就應該根據症狀給他喝水,每次都讓喝的量不夠,不要刻意給他喝太多。如果喝水後肚子脹,小便不暢,或是喘不過氣,或者有呃逆,就不要再給他喝水。如果突然大量出汗,這是病情要好轉的徵兆。
仲景說,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肚子脹滿,呼吸困難,發燒出汗,不喜歡冷反而喜歡熱,身體沉重,如果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如果脈象浮,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可以用豬苓湯治療。
吳綬說,所有口渴都要分六經來治療。太陽經的熱在表,所以不會口渴。如果熱氣傳到膀胱,就會口渴,脈象浮數,小便不暢,可以用五苓散治療,絕對不能用白虎湯。陽明病,脈象長,熱在表,沒有出汗卻口渴,可以用葛根解肌湯或六神通解散加倍葛根來發汗。如果陽熱傳到胃,胃中積熱,不喜歡熱,出汗多卻口渴,脈象浮洪數,可以用白虎湯治療。
人參白虎湯。五苓不中與也。若陽明本熱。蒸蒸而熱。潮熱煩渴。舌燥口乾。飲水。大便實者。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若內未實。尚未可下。宜小柴胡增損與之。少陽脈弦數。口苦咽乾。發熱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太陰自利則不渴。惟少陰有口苦飲水小便色白者。
此下有寒也。脈沉者附子湯。若身寒厥逆。脈滑而口渴者。此里有熱也。人參白虎湯。凡陰症煩躁口渴。不能用水。脈沉足冷者。四逆湯冷飲之。凡傷寒時氣等症。欲飲水者為欲愈。蓋得水則能和其胃氣。汗出而解。不與水則乾燥。無由作汗。遂致悶亂而死。凡與水。須察病人強弱。
白話文:
人參白虎湯應用說明
人參白虎湯 適合用於五苓不中症,也就是身體不適,但又沒有明顯的症狀。
若患者屬於陽明經熱證,表現為蒸蒸發熱、潮熱煩渴、舌燥口乾、飲水後仍口渴、大便乾燥等,則可選用 大柴胡湯 或 調胃承氣湯。但如果患者內熱不盛,尚不適合下瀉,則可考慮服用 小柴胡湯 加減。
少陽經脈弦數、口苦咽乾、發熱口渴者,可服用 小柴胡湯去半夏加花粉。
太陰經自利者,通常不會口渴。但若患者屬於少陰經證,表現為口苦、飲水後小便色白,則可能伴有寒證,需辨證論治。
脈沉者 宜服用 附子湯。若患者身體寒冷,出現厥逆、脈滑且口渴,則說明體內有熱,可服用 人參白虎湯。
凡陰症煩躁口渴、不能用水、脈沉足冷者,宜服用 四逆湯,並用冷水服用。
凡傷寒時氣等症,患者欲飲水,說明預後良好。因為水能滋潤胃氣,幫助出汗解表。反之,不給予水則會導致乾燥,無法出汗,最終可能導致昏迷死亡。
給予水時,應根據病人體質強弱進行調整。
邪熱輕重。多少與之。寧不及。毋太過。其水須汲井中者為良。凡熱病熱甚。大便實者。以元明粉一二錢加入水中飲之最妙。凡中暑煩渴者。加辰砂天水散調水中飲之尤妙。如虛人煩渴不飲水。燈心煎湯浸水中與之。凡口渴者。細茶湯、白梅湯、綠豆湯皆可飲。梨藕西瓜皆可食。
凡用冰。須以冷水洗去鹽沫方可。
戴原禮曰。有陽症不渴。陰症反渴者。有陽明不甚渴。太陰乃大渴者。不可不知。治渴一也。有堅腎水而渴止者。有利小便而渴愈者。堅腎水。則用花粉之屬。利小便。則用二苓之類。蓋太陰以利小便為先。陽明以利小便為戒。少陽以半表裡。可下之。或大渴不止。小柴胡加花粉堅其腎水。
白話文:
邪氣的熱度輕重,要根據情況來決定治療的程度。寧可治療不足,也不要過度。喝水最好用井水。凡是熱病發燒嚴重、大便不通的,可以服用一兩錢的元明粉,加入水中飲用,效果最佳。凡是中暑口渴的,可以加入辰砂調製成天水散,加入水中飲用,效果尤其好。如果虛弱的人口渴不願喝水,可以用燈芯煎湯浸泡在水中給他們喝。凡是口渴的人,可以喝淡茶湯、白梅湯、綠豆湯。梨、藕、西瓜都可以食用。
凡是用冰,一定要用冷水洗去鹽分才能使用。
戴原禮說:陽症不渴,陰症反而口渴,陽明不很渴,太陰卻極度口渴,這些都要注意。治療口渴的方法是一樣的。有些是堅固腎水來止渴,有些是利尿來止渴。堅固腎水,就用花粉類的藥物。利尿,就用二苓類的藥物。因為太陰以利尿為先,陽明以利尿為戒,少陽介於表裡之間,可以下瀉。如果極度口渴不止,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花粉堅固腎水。
腎水堅。自還滲入大腸。大便微通。熱去而渴解。若病在太陽。太陽為膀胱腎經。非利小便。則熱無從去。渴何由愈哉。外有非太陽症。煩躁發渴。此乃陰盛格陽。不當潤其渴。惟當治其陰。(鰲按。引飲曰燥。不引飲曰干。)
李梴曰。熱在表不渴。熱入里則渴。耗奪津液也。然有渴必有煩。腎主水。熱深則水竭而渴。肝木挾心火以生煩。故厥陰六七日。飲水多小便少者。謂之消渴。
白話文:
腎臟的水分充足,自然會滲透到腸道,使大便稍微通暢,熱度消退,口渴也減輕。如果病症在太陽經,太陽經屬於膀胱和腎經,如果不排尿,熱氣就無處消散,口渴也無法痊癒。另外,如果出現非太陽經症狀,伴隨煩躁發渴,這是陰氣過盛,陽氣受阻,不適合補充水分來解渴,應該要治療陰氣。
李梴說,表面的熱症不會口渴,熱氣深入內部就會口渴,因為消耗了體內的津液。然而,口渴一定伴隨煩躁。腎臟主水,熱氣深沉就會導致水分枯竭而口渴。肝木挾持心火,導致煩躁。因此,在厥陰病發病的六七天內,喝水多、排尿少,稱為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