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下之熱不退

【綱】仲景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者,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目】柯琴曰:此條病因,全在妄汗下以致亡血而脈微澀。夏月四句,是寫寒熱發作時狀,是設辭,勿以無休止時,作連綿冬夏解也。

白話文:

(關於)仲景說:病人脈象微弱而澀,這是因為醫生治療不當造成的。醫生大量發汗,又多次使用瀉藥,導致病人失血,應該會出現怕冷的症狀,之後又會發熱,而且沒有停止的時候。在夏天最熱的時候,病人會想要穿上厚衣服;在冬天最冷的時候,病人反而想要赤裸身體。會這樣的原因是,陽氣衰微就會怕冷,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這是因為醫生發汗,使陽氣衰微;又用瀉藥,使陰氣虛弱。五月的時候,陽氣在體表,胃中虛冷,因為陽氣內衰,不能夠抵抗寒冷,所以會想要穿上厚衣服。十一月的時候,陽氣在體內,胃中煩熱,因為陰氣內虛,不能夠抵抗熱,所以會想要赤裸身體。又因為陰脈遲緩而澀,所以知道是失血造成的。

柯琴說:這條文所講的病因,完全是因為錯誤的發汗和瀉下,導致失血而脈象微弱澀滯。夏天那四句話,是描寫寒熱發作時的樣子,是假設的情況,不要把「無休止時」當成是連綿不斷的從冬天到夏天。

2. 頭痛項強

【綱】仲景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目】朱肱曰:頭疼者,陽症也。太陽症頭痛,必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有汗桂枝。若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疼如破者,連須蔥白湯。服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

成無己曰:頭痛,邪氣外在經絡,上攻於頭也。傷寒頭痛者,太陽專主也。故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專主也。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為主表症。雖有風寒之不同,必待發散而後已。

李杲曰: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蓋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太陽之經,上而不得下,故壅滯為頭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痛也。右手浮弦亦然。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

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總其體之常也。然有三陰三陽之異焉。故:太陽宜川芎;陽明宜白芷;少陽宜柴胡;太陰宜蒼朮;少陰宜細辛;厥陰宜吳茱萸。

王肯堂曰:傷寒頭痛,雖屬三陽,惟太陽經獨多。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主表。雖有傷寒六七日,頭痛不大便,有熱而與承氣湯下之者,卻云:若小便清者,知熱不在裡仍在表。是知頭痛屬表明矣。太陰少陰之脈,從足至胸而還,不上循頭,故無頭痛。惟厥陰脈循喉嚨之後,上連目系,與督脈會於巔,亦有頭痛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一症,卻無身熱,亦與陽症不同也。然風溫病在少陰,濕溫病在太陰,而頭反痛;至於陰毒亦然。是又不可拘者。內因頭痛,作止有時;外因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里方罷。

鰲按:太陽經脈營於頭,會於項;故頭連項而強痛者,為太陽也。

【綱】仲景曰: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目】朱肱曰:內瓜蒂散鼻中也。

柯琴曰:種種皆是表症。鼻塞而不鳴;脈大而不浮;不關風矣。脈不沉細,非濕痹矣。腹初不滿,非瘀熱在裡矣。重於頭痛,是頭中寒濕可知。寒濕從鼻而入,故鼻塞;亦當從鼻而出,故內藥鼻中;塞因塞用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目】王肯堂曰:太陽傷寒項背強;其或太陽中風,加之寒濕而成痙者,亦項強。金匱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者,此為痙,桂枝加栝蔞湯主之。

陶華曰: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發散則解。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下之。太陰結胸項強,大陷胸丸,或頻與理中丸;損甚者,兼與四逆湯。項強脅下滿,身熱惡風,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散。天行復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薑豉湯。

白話文:

頭痛項強

【總論】

張仲景說,太陽經的病症,脈象會是浮的,而且會感到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同時怕冷。太陽病如果出現頭痛發燒、出汗怕風,應該用桂枝湯治療。如果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燒、全身痠痛、腰痛、骨頭關節疼痛、怕風、不出汗而且呼吸急促,應該用麻黃湯治療。

【細論】

朱肱認為,頭痛屬於陽性的病症。太陽經的頭痛一定會發燒怕冷,不出汗時用麻黃湯,出汗時用桂枝湯。如果已經發過汗,或者還沒發汗,頭痛像要裂開一樣,可以用連須蔥白湯,如果服藥後還不好,就用葛根蔥白湯。

成無己認為,頭痛是邪氣從經絡外侵,向上攻擊頭部造成的。傷寒引起的頭痛,主要是太陽經在負責。雖然陽明經和少陽經也會引起頭痛,但都沒有太陽經那麼主要。太陽病屬於表證,而頭痛是表證的主要表現。雖然引起頭痛的原因有風寒的不同,但都要透過發散來治療。

李杲認為,太陽膀胱經的脈象是浮緊的,一直到寸口,頭痛的原因是頭部和寸口都是屬於身體比較高的部位。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會合,如果逆行太陽經,向上而不能向下,就會阻塞造成頭痛。左手脈浮弦,表示胸口痛;脈沉弦,表示背痛,右手脈浮弦也是一樣。頭痛屬於木,是身體最高的地方,只有風邪可以到達,風邪屬溫熱,所以要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這是秋天克制春天的意思。

因此,各種頭痛都用祛風的藥物來治療,這是總體原則。但也有三陰三陽的差異,所以太陽經的頭痛適合用川芎,陽明經的適合用白芷,少陽經的適合用柴胡,太陰經的適合用蒼朮,少陰經的適合用細辛,厥陰經的適合用吳茱萸。

王肯堂說,傷寒引起的頭痛雖然與三陽經都有關,但太陽經最為常見。因為太陽病屬於表證,而頭痛主要表現是表證。即使傷寒六七天,出現頭痛、便秘、發熱,而用承氣湯攻下,如果小便清澈,表示熱邪還在表,可知頭痛是屬於表證。太陰經和少陰經的脈從腳到胸,不會走到頭部,所以不會引起頭痛。只有厥陰經的脈會沿著喉嚨後面,向上連到眼睛,並與督脈在頭頂會合,所以會有頭痛、乾嘔、吐口水的症狀,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但不會有發燒的情況,這與陽性病症不同。然而,風溫病在少陰經,濕溫病在太陰經,也會出現頭痛,陰毒病也是如此,這又是不能死板看待的地方。內因引起的頭痛,發作和停止時間比較規律,外因引起的頭痛,則常常持續。必須要等到病情傳入裡才能罷休。

根據上述,太陽經脈循行到頭部,並與頸部相連,所以頭部連同頸部僵硬疼痛,屬於太陽經的病症。

【總論】

張仲景說,濕氣引起的疾病,會出現身體疼痛、發燒、臉色發黃、呼吸急促、頭痛、鼻塞和煩躁不安。脈象會是大的,而且自己可以吃東西,肚子也沒有不舒服,這是因為寒濕入侵頭部,所以會鼻塞,可以將藥物塞到鼻子裡來治療。

【細論】

朱肱說,可以用瓜蒂散吹入鼻子裡。

柯琴認為,這些症狀都屬於表證,鼻塞卻沒有鼻鳴聲,脈大卻不浮,表示與風邪無關。脈象不沉細,表示不是濕痹。肚子沒有脹滿,表示不是瘀熱在裡。頭痛比較嚴重,表示頭部有寒濕。寒濕是從鼻子進入的,所以會鼻塞,也應該從鼻子裡排出,因此可以將藥物塞入鼻子,以塞治塞。

【總論】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汗太多,可能會導致抽搐,脈象會是沉細的,身體發熱而腳是冷的,頭頸僵硬、怕冷,有時候頭發熱、臉色發紅、眼睛佈滿血絲,頭面部獨自搖晃、突然嘴巴緊閉、背部向後彎曲,這就是抽搐的病症。

【細論】

王肯堂說,太陽經傷寒會導致頸背僵硬,如果太陽經中風又加上寒濕,也會造成抽搐,也是頸部僵硬。《金匱要略》說,太陽病出現頸背僵硬,但脈象反而沉遲,這就是抽搐,可以用桂枝加栝蔞湯治療。

陶華說,頸背僵硬是太陽經的表邪引起的,發散就可以解決。結胸導致的頸項僵硬,可以用大陷胸湯來攻下。太陰經結胸導致的頸項僵硬,可以用大陷胸丸或者頻繁服用理中丸,如果病情很嚴重,可以搭配四逆湯。如果頸項僵硬、脅下脹滿、發燒怕風、手腳溫熱卻口渴,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陰毒病初期,會出現頸背僵硬、咽喉痛、心腹痛、呼吸短促、手腳冰冷、嘔吐、腹瀉、身體像被打過一樣,可以用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或正陽散治療。如果是時疫病導致發熱,到了晚上會出現腰痛、頭頸僵硬、身體沉重,可以用葛根生薑豉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