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六 (4)
卷十六 (4)
1. 諸寒熱症
【綱】仲景曰。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目】朱肱曰。身大熱。反欲近衣。此名表熱裡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此名表寒裡熱。仲景皆無治法。其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先與陽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以和其表。其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者。宜先與人參白虎湯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合半湯以解其外。大抵病有標本。
治有先後。表熱裡寒者。脈須沉而遲。手或微厥。下利清穀。所以陰症亦有發熱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主之。表寒裡熱者。脈必滑而數。口燥舌乾。所以少陰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大柴胡下之而愈。此皆仲景之餘議。
柯琴曰。此屬內因。不是外感。亦不關七情。病在形軀。不涉臟腑。亦不犯經絡。故無六經脈症可憑。非天時寒熱所可拘也。是病只在骨髓。不在皮膚。皮膚之寒熱。指天時。不指病。骨髓之寒熱。是漸積之伏邪。故雖逢天令大寒大熱之正氣。亦不能除。時大熱而反欲復衣。
時大寒而反欲裸身。病在骨髓。與病在營衛者不同。法當以六味八味二丸。補腎中之真陰真陽。而骨髓之蓄熱痼寒自愈。
【綱】仲景曰。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目】柯琴曰。前條病在骨髓。故著而不移。此病在經絡。故寒熱反復。卻與外感之往來寒熱。瘧疾之鼓寒戰慄又不同。寸者陽所治。寸微為無陽。是陽脈不足。故陰寒得上乘陽位。而灑淅惡寒也。尺者陰所治。尺弱而血虛。是陰脈不足。故上焦虛陽得以下陷陰部而發熱也。夫陰陽互根。又以陽為主。治之者。當以扶陽為急。此補中益氣之方。為功最巨也。
【綱】仲景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夫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
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目】柯琴曰。先寒後熱。陽微陰弱。具症與上文同。前條病因在血脈虛。此條病因在妄汗下。以致亡血而脈微澀也。
白話文:
【關於各種寒熱症狀】
【大綱】 張仲景說:「病人身體發高燒,反而想穿厚衣服,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的表現。病人身體感到極度寒冷,反而不想穿衣服,這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的表現。」
【細目】 朱肱說:「身體發高燒,反而想穿厚衣服,這叫做表熱裡寒。身體感到極度寒冷,反而不想穿衣服,這叫做表寒裡熱。張仲景沒有提出這類情況的治療方法。對於熱在皮膚、寒在骨髓的情況,應該先用陽旦湯來驅寒,寒意解除後,再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來調和表面的熱。對於寒在皮膚、熱在骨髓的情況,應該先用人參白虎湯來解除熱,然後再用桂枝麻黃合半湯來解除表面的寒。一般來說,疾病有其根本原因和表面症狀,治療有先後順序。表熱裡寒的情況,脈象應該是沉而遲緩,手部可能會有輕微的冰冷感,腹瀉且排泄物清稀,這表示陰證也可能出現發熱的症狀,應該使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來治療。表寒裡熱的情況,脈象應該是滑而數,口乾舌燥,這表示少陰病症會怕冷而蜷縮,時常感到煩躁,不喜歡穿厚衣服,應該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就會好。這些都是張仲景未詳述的見解。」
柯琴說:「這種情況屬於內在因素導致,不是外感引起的,也與情緒無關。病症是在身體的軀幹部分,不涉及臟腑,也沒有影響經絡,因此無法從六經脈象來判斷。也不是因為天氣的寒熱變化所導致。這種疾病只是在骨髓,而不是在皮膚。皮膚的寒熱是指天氣的變化,不是指疾病。骨髓的寒熱是長期累積的邪氣,即使遇到天氣極寒或極熱的正常氣候也無法消除。有時身體發高燒反而想穿厚衣服,有時身體感到極度寒冷反而想裸露身體,這是病在骨髓,與病在營衛(皮膚和肌肉之間)不同。治療方法應該用六味丸或八味丸來補充腎中的真陰真陽,骨髓中累積的熱和寒自然就會消除。」
【大綱】 張仲景說:「有人問,『疾病有時會發冷顫抖,然後又發燒,這是為什麼?』回答說,這是因為陰脈不足,陽氣就會向上跑去跟從它;陽脈不足,陰氣就會乘虛而入。問,『什麼叫做陽氣不足?』回答說,假設寸口的脈象微弱,就叫做陽氣不足,陰氣會上侵到陽氣所在的地方,就會發冷顫抖。問,『什麼叫做陰氣不足?』回答說,尺部的脈象虛弱,就叫做陰氣不足,陽氣會向下陷入陰氣所在的地方,就會發燒。」
【細目】 柯琴說:「前面所說的病在骨髓,因此症狀會固定不動。這裡所說的病在經絡,所以寒熱會反覆出現,與外感引起的來回寒熱和瘧疾引起的寒戰不同。寸部是陽氣主導的部位,寸脈微弱表示沒有陽氣,是陽脈不足,所以陰寒才能侵入陽氣的部位,因而會發冷顫抖。尺部是陰氣主導的部位,尺脈虛弱表示血虛,是陰脈不足,所以上焦的虛陽會下陷到陰部而發燒。陰陽互相依存,又以陽氣為主,治療時應該以扶助陽氣為首要任務,使用補中益氣湯的療效最好。」
【大綱】 張仲景說:「病人脈象微弱且澀滯,這是醫生造成的疾病。如果醫生讓病人發汗,又多次使用瀉下藥,就會使病人亡血。病症會先怕冷,然後才發燒,而且沒有停止的時候。夏天很熱的時候,反而想穿厚衣服;冬天很冷的時候,反而想裸露身體。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虛弱就會怕冷,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這是因為醫生讓病人發汗,使陽氣虛弱,又使用瀉下藥,使陰氣也虛弱。五月時,陽氣在體表,胃中會感到虛冷,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無法抵禦寒冷,所以想穿厚衣服。十一月時,陽氣在體內,胃中會感到煩熱,這是因為體內的陰氣不足,無法抵禦熱氣,所以想裸露身體。又因為陰脈遲緩澀滯,所以知道是亡血的緣故。」
【細目】 柯琴說:「先寒後熱,是陽氣虛弱和陰氣不足的症狀,和前面描述的情況相同。前面所說的病因在於血脈虛弱,這裡所說的病因則是在於錯誤的發汗和瀉下治療,導致亡血而脈象微弱澀滯。」
2. 瘥後諸病
【綱】仲景曰。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主之。
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目】成無己曰。瘥後脾胃虛,不能制約腎水,歸於隧道,故水溢下焦,腰以下為腫也。
王肯堂曰。千金方瘥後口乾喜唾或咽痛,用大棗十枚,烏梅三個,共搗,蜜丸,棗核大,含口中,徐徐嚥下。或咽痛不愈者,以山豆根涼水浸含。
龐安常曰。解後津液不足而虛羸,餘熱未盡,熱則傷氣,故少氣而氣逆,與竹葉石膏,所以散熱調胃也。
陽明旺於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煩,當小下之,以消宿谷,只用梔豉湯。痞硬,加枳實。
鰲按。以上水氣、喜唾、欲吐、微煩四症,皆仲景書所載。但瘥後病正多,如王氏肯堂補遺十四症,皆瘥後所常患者,今特採之,條附於後,並錄陶節庵瘥後症二條。
白話文:
大病痊癒後,如果腰部以下有水腫現象,可以用牡蠣澤瀉湯治療。
大病痊癒後,如果還是喜歡吐口水,而且很久都沒好,這是因為胃部有寒氣,應該用丸藥來溫暖胃部,適合用理中丸。傷寒病痊癒後,如果身體虛弱消瘦、氣短,而且氣往上衝想吐,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病人脈象已經正常,但到了傍晚卻覺得有點煩躁,這是因為剛病好,身體還很虛弱,勉強吃東西,脾胃功能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才覺得煩躁,減少食量就會好轉。
成無己說,病癒後脾胃虛弱,不能控制腎水,導致腎水回流到下水道,所以水液溢出下焦,造成腰部以下水腫。
王肯堂說,千金方提到,病癒後口乾、喜歡吐口水或喉嚨痛,可以用大棗十枚、烏梅三個,一起搗爛,加入蜂蜜做成丸子,像棗核一樣大,含在口中慢慢吞下。如果喉嚨痛一直沒好,可以用山豆根泡在涼水中含著。
龐安常說,病癒後體內津液不足,身體虛弱消瘦,而且還有殘餘的熱氣未散盡,熱會傷害氣,所以會氣短、氣往上衝。用竹葉石膏湯,是為了散熱和調理胃。
陽明經在申時、酉時、戌時最旺盛,如果胃裡有積食,到了傍晚就會覺得煩躁,應該用稍微瀉下的方法來消除宿食,只要用梔豉湯就好。如果有痞塊或硬塊,就加入枳實。
我認為,以上水腫、喜歡吐口水、想吐、稍微煩躁這四種症狀,都是《傷寒論》裡記載的。但是病癒後會出現的疾病其實很多,就像王肯堂補充的十四種常見症狀,現在特別選錄下來,附在後面。另外,還記錄了陶節庵提出的兩種病癒後常見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