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 (5)
卷十 (5)
1. 可下
【綱】仲景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目】朱肱曰:傷寒固有始得病,便變陽盛之症,須便下之;又有腠理寒,一二日便成少陰病者,須急溫之。陽明裡症者,內熱是也,宜下之。傷寒始發熱惡寒;今汗後不惡寒,但倍發熱而躁;始脈浮大,今脈洪實,或沉細數;始惺靜,今狂語。此為胃實陽盛,再汗即死,須下即愈。更有心胸連臍腹大段疰悶,腹中疼,坐臥不安,冒悶喘急極者,亦不候他症,便下之。但大便妨悶,恐尚有表症者,亦須少少與小承氣湯微解之,不可過多,令大泄也。
失下,則氣血不通,四肢便厥。醫人不知,反疑是陰厥,進熱藥。禍如反掌,不可不察。
問:三陰有可下者乎?三陰大約可溫,然須有積症方可也。何謂積症?太陰腹滿時痛,桂枝加芍藥湯;甚者,桂枝加大黃湯。少陰口燥咽乾,或腹滿不大便,或下利清穀,心下痛,皆積症也。下症悉具,服湯已更衣者,止後服;不爾,盡劑與之。
王肯堂曰:大法秋宜下。凡可下者,用湯勝丸散。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綱】仲景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與承氣湯。
【目】王好古曰:大承氣,治大實大滿。滿則胸腹填脹,狀若合瓦;大實則不大便也。痞滿燥實四症俱備,則用之;雜病則進退用之。小承氣,治痞實而微滿,狀若飢人食飽飯。腹中無轉失氣,心下痞,大便或通。熱甚,須可下,宜此方。調胃承氣,治實而不滿者,腹如仰瓦,腹中有轉失氣,有燥屎,不大便而譫語堅實之症。以上三法不可瘥。假令調胃承氣症,用大承氣下之,則愈後元氣不復,以其氣藥犯之也。大承氣症,用調胃承氣下之,則愈後神癡不清,以其無氣藥也。小承氣症,用芒硝下之,則或利不止,變而成虛矣。又曰:傷寒外症全是下症,而脈反細不可下者,瀉心湯主之。脈有力者,黃連瀉心湯;無力者,半夏瀉心湯。
鰲按:承氣症甚多,不全採錄。單有「急下之」、「急攻之」字樣者,錄之。蓋以著此字樣者,皆有急當攻下之故;其餘承氣症,未盡若是也。
【綱】仲景曰: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目】吳綬曰:經言太陽病,發熱汗出不解,其人蒸蒸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凡潮熱腹滿者;大柴胡加厚朴。凡陽明病汗多,胃中必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若譫語脈滑而疾,發潮熱者;大柴胡湯。凡譫語潮熱不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小承氣湯。若能食大便硬者;大承氣湯。
白話文:
可下
【綱】張仲景說,如果脈象浮而且大,心下反而覺得硬,有熱屬於內臟的,就應該攻下,不要讓它發汗。如果屬於腑的,就不要讓它頻繁小便,小便次數多就會導致大便乾燥。汗出的多,熱會更嚴重,汗出少,大便就會困難。脈象遲緩的話,還不能攻下。
【目】朱肱說,傷寒病本來就有剛開始得病,就轉變成陽氣旺盛的症狀,這種情況必須要攻下。也有些是皮膚腠理受寒,一兩天就變成少陰病的,這種必須要趕緊用溫熱的藥治療。陽明病的裡症,就是體內發熱,這種應該攻下。傷寒剛開始發熱,怕冷,現在出汗後不怕冷,反而更加發熱而且煩躁,剛開始脈象浮大,現在脈象洪大有力或者沉細數快,剛開始意識清醒,現在說胡話,這是胃裡熱盛,陽氣過盛。如果再發汗就危險了。
這種情況必須要攻下才能好。還有的情況是,心胸到肚臍腹部一大片都覺得悶,肚子疼,坐立不安,呼吸急促,這種情況也不用等其他症狀出現,就要馬上攻下。只是大便不順暢,擔心可能還有表症,可以稍微用小承氣湯來稍微疏通一下,不要用太多,導致大瀉。
如果該攻下而不攻下,就會導致氣血不通暢,四肢發冷。醫生如果不懂,反而懷疑是陰虛厥症,用熱藥治療,就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一定要注意。
有人問,三陰病也有可以攻下的嗎?三陰病一般用溫藥治療,但如果出現積滯的症狀,也是可以攻下的。什麼是積滯症狀?太陰病腹脹,時常疼痛,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嚴重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少陰病口乾舌燥,或者腹脹不大便,或者拉稀清稀的糞便,心下疼痛,這些都是積滯的症狀。如果攻下的症狀都符合,吃藥後大便排出就停止服藥,不然就要把藥吃完。
王肯堂說,總的來說,秋天適合用攻下的藥物,凡是可以攻下的情況,用湯劑比用丸劑散劑更好。藥效一到就停止用藥,不必把藥都吃完。
【綱】張仲景說,病人煩躁發熱,出汗後就會好轉,又像瘧疾一樣,每天下午發熱的,屬於陽明病。脈象實的,應該攻下,用承氣湯。
【目】王好古說,大承氣湯,治療大實大滿的病症,滿就是胸腹脹滿,像瓦片一樣鼓起來,大實就是大便不通。如果痞滿、燥、實四種症狀都有,就用大承氣湯。雜病則要根據情況使用。小承氣湯,治療痞實但是稍微脹滿的,就像餓肚子的人吃飽飯一樣,腹中沒有腸鳴排氣,心下覺得痞塞,大便可能通,也可能不通,發熱嚴重,需要攻下的時候,適合用這個方子。調胃承氣湯,治療實但是不脹滿的,腹部像倒扣的瓦片一樣。
腹中有腸鳴排氣,有燥屎,大便不通而且說胡話,這些都是燥實的症狀。以上三種方法如果都不能治好,假設是調胃承氣湯的症狀,卻用大承氣湯來攻下,那麼病好之後元氣會恢復不了,因為大承氣湯的藥性太過。如果是大承氣湯的症狀,卻用調胃承氣湯來攻下,那麼病好之後神智會不清醒,因為調胃承氣湯的藥力不夠。如果是小承氣湯的症狀,卻用芒硝來攻下,那麼可能會導致腹瀉不止,變成虛症。還說,傷寒病的外在症狀,看起來全部是應該攻下的症狀,但是脈象反而很細,不能攻下,這種情況可以用瀉心湯治療。如果脈象有力,用黃連瀉心湯,如果沒有力氣,用半夏瀉心湯。
醫家認為,承氣湯證很多,不全部記錄,只記錄其中有「急下」或「急攻」字樣的,因為有這些字樣的,都是應該馬上攻下的情況,其他的承氣湯證,不一定都是這樣。
【綱】張仲景說,得病兩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病或柴胡證,煩躁,心下發硬,到了四五天,雖然能吃飯,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用一點來調和,讓病情稍微穩定。到了六天,用承氣湯一升。如果大便還不通,六七天小便少,雖然不能吃飯,但剛開始大便很硬,後面一定會變稀,還沒定型成硬便,攻下會導致拉稀。必須要小便順暢,大便確定變硬了,才可以攻下,用大承氣湯。
【目】吳綬說,《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熱出汗卻沒有好轉,身體發熱難受的,屬於胃病,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凡是潮熱腹脹的,可以用大柴胡湯加厚朴。凡是陽明病出汗多,胃中一定乾燥,大便一定會硬,硬了就會說胡話,用小承氣湯。如果說胡話,脈象滑而且快,發潮熱,用大柴胡湯。凡是說胡話,潮熱,不想吃飯的,胃裡一定有五六塊乾燥的糞便,用小承氣湯。如果能吃飯,大便硬的,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