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九 (3)

1. 舌苔

【綱】仲景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目】成無己曰:此條舌苔,是邪氣在半表半裡者也。

舌者心之苗,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舌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澀,或黃或黑,是數者熱氣淺深之謂也。邪氣在表者,舌上即無苔。邪傳裡,津液摶結,則舌上生苔也。

張云岐曰:舌上白苔,邪未入肝,屬半表半裡,以小柴胡和解之。若舌生黃,熱已入胃,調胃承氣湯。舌上黑苔,或生芒刺,是腎水克心火,急以大承氣下之。此熱已極也。

【綱】仲景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也。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邪氣初傳入里者也。

王履曰:胸中有寒者,謂寒氣初傳入里也。舌乃心苗,應南方,色本紅。邪在表,舌無苔。邪在裡,津液摶結,舌生苔而滑。熱漸深,舌苔燥而澀。熱聚胃,舌苔黃,承氣湯下之。熱極深,病極篤,舌苔黑。經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水刑火也。

張介賓曰:邪在表,則無苔。及傳裡,則津液乾燥而舌苔生。若邪猶未深,在半表裡間,或邪客胸中者,其苔不黑不澀,止宜小柴胡和之。若陽邪傳裡,胃中有熱,則舌苔澀,宜梔子豉湯清之。若煩躁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大都舌上黃苔而焦色者,胃腑有邪熱也;或清之,或微下之。然必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若微渴而脈不實,便不堅,苔不乾燥芒刺者,不可下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邪氣客於胸中者也。

魏荔彤曰:此症既汗之不可,燒針之不可。若以為里症而當下,然熱未積深,胃未成實。若下之,胃中正氣空虛於中脘,客邪動衝於上焦,心中懊憹,陽為陰寒所陷,舌上生苔,熱為陰寒所迫。此誤治陽明之變,又其一也。蓋本條汗、針、下三者皆誤,惟其不明湧越之一法也。今其人雖表邪尚在,而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純是表邪變熱,壅逆上焦之象。邪在上,自應從上達之,以梔子豉湯主之。仍是太陽香豉治表,梔子泄熱之法。而陽明一治於五苓,再治於梔子豉,可見非拘拘專治陽明者,可愈陽明病也。

【綱】仲景曰:臟結,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邪未全成熱,猶帶表寒者也。及其邪傳為熱,則舌上之苔,不滑而澀也。

鰲按:臟結者,漸積凝結而為陰,五臟之陽盡已竭絕也。然舌苔雖滑,猶不至黃黑芒刺。故尚未可攻。

白話文:

舌苔

[重點] 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出現脅肋下脹滿、便秘想吐、舌頭上有白苔的狀況,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樣可以使上焦通暢,津液下行,胃氣調和,身體微微出汗,病就好了。

[說明] 成無己認為,這裡說的舌苔,是邪氣在身體半表半裡的表現。

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原本應該是紅潤有光澤的。傷寒病三四天後,舌頭上如果出現一層像膜一樣的白滑苔,嚴重時可能會變得乾燥或粗糙,甚至變黃或變黑。這些都是熱邪在身體不同深度的表現。如果邪氣在表,舌頭上通常沒有苔;如果邪氣傳入體內,津液凝結,就會在舌頭上產生苔。

張云岐認為,舌頭上有白苔表示邪氣還沒進入肝臟,還在半表半裡,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如果舌苔變黃,表示熱邪已經進入胃,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如果舌苔變黑,甚至出現芒刺,表示腎水在抑制心火,必須用大承氣湯來快速瀉下,這表示熱邪已經到了極點。

[重點] 張仲景說,舌頭上像有苔一樣,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

[說明] 成無己認為,這裡說的是邪氣剛開始傳入體內的情況。

王履說,胸中有寒是指寒氣剛開始進入體內。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對應南方,顏色原本是紅色。如果邪氣在表,舌頭不會有苔;如果邪氣在裡,津液凝結,舌頭就會出現滑苔。如果熱邪漸漸深入,舌苔就會變得乾燥粗糙。如果熱邪聚集在胃部,舌苔會變成黃色,可以用承氣湯來瀉下。如果熱邪非常嚴重,病情極度危急,舌苔就會變成黑色。醫書上說,熱病口乾、舌頭發黑的人會死亡,這表示水在反剋火。

張介賓說,邪氣在表時,舌頭沒有苔;當邪氣傳入體內,津液乾燥,就會產生舌苔。如果邪氣還不深,在半表半裡之間,或者邪氣侵入胸部,舌苔不會發黑或粗糙,只需要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如果陽邪傳入體內,胃中有熱,舌苔就會變得粗糙,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清熱。如果出現煩躁想喝大量水的情況,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一般來說,如果舌頭上的黃苔呈焦色,表示胃腸有熱邪,可以清熱,或者稍微瀉下。但是,必須要大便乾燥、脈搏沉實有力、而且非常口渴的情況下,才可以瀉下。如果只是稍微口渴,脈搏不實在,大便不硬,舌苔不乾燥也沒有芒刺,就不能瀉下。

[重點] 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會導致胃氣虛弱,邪氣會擾動膈膜,引起心中煩悶,舌頭上出現苔,這時候要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說明] 成無己認為,這裡說的是邪氣停留在胸部的情況。

魏荔彤認為,這種情況不適合發汗,也不適合用燒針,如果認為是裡症而用瀉下的方法,但因為熱邪還沒積聚很深,胃還沒完全實熱,如果瀉下,會導致胃中正氣虛弱,邪氣會向上侵擾,造成心中煩悶,陽氣被陰寒所困,舌頭上就會出現苔,熱氣被陰寒所迫。這是一種誤用瀉下導致陽明病惡化的情況。本條說明發汗、燒針、瀉下三種方法都不能用,因為不了解用藥使邪氣外散的方法。現在病人雖然還有表邪,但是出現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呼吸急促,這些都是表邪轉為熱邪,阻塞上焦的表現。邪氣在上,應該讓它從上排出,所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這其實還是用太陽經的香豉來疏散表邪,用梔子來洩熱的方法。陽明病的治療,第一次用五苓散,第二次用梔子豉湯,可見治療陽明病並非侷限於陽明經,而是辨證論治。

[重點] 張仲景說,如果臟腑功能衰竭,沒有陽性症狀,也沒有忽冷忽熱的現象,病人反而很安靜,舌頭上的苔是光滑的,就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療。

[說明] 成無己認為,這裡說的是邪氣還沒有完全化熱,仍然帶有表寒的情況。等到邪氣完全化熱,舌苔就不會光滑而會變得粗糙。

鰲按:臟腑功能衰竭,是慢慢累積凝結而成的陰症,五臟的陽氣已經完全耗盡。雖然舌苔是光滑的,但還沒有出現黃色、黑色、芒刺等情況,所以還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