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腹中雷鳴

【綱】仲景曰。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十數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目】黃仲理曰。下利完穀。腹鳴嘔煩。皆誤下而胃中空虛之互詞。設不知此義。以為結熱而復下之。其痞必益甚。故重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昭揭病因。

樓英曰。客氣者。乍來之氣。非本有之氣也。傷寒傷風者。原無此陰邪之氣格於心下。乃庸醫不治表而誤下使然也。痞硬而滿腹鳴下利者。陰沉於下也。乾嘔心煩不安者。陽浮於上也。仍用瀉心法而異其術。

白話文:

【綱】

仲景說:傷寒中風,醫生反倒用下法治療,病人一天拉肚子十幾次,吃下去的食物不能消化,肚子裡咕嚕咕嚕響,心窩處硬實而脹滿,乾嘔,心煩意亂不得安寧。醫生見到心窩處硬實,以為病症未除,又再次用下法治療,結果硬實更加嚴重。這不是由於結熱,而是由於胃中虛弱,外邪上逆,所以才會硬實。甘草瀉心湯可以治療這個症狀。

【目】

黃仲理說:下利完穀,腹鳴嘔煩,都是誤用下法導致胃中空虛的表現。如果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是結熱而再次用下法治療,硬實症狀必然更加嚴重。所以再次強調胃中虛弱,外邪上逆,明確揭示了病因。

樓英說:外邪指的是突然侵入的邪氣,不是原本就存在的氣。傷寒傷風的人,原本沒有這種陰邪之氣停留在心窩處,而是庸醫不治外症,誤用下法導致的。痞硬而滿,腹鳴下利,是陰邪沉積於下;乾嘔心煩不安,是陽氣浮於上。仍然採用瀉心法治療,但要根據病症變化調整方法。

【綱】仲景曰。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腹中雷鳴有二症。壞病也。一主甘草瀉心者。以誤下損陰氣也。一主生薑瀉心者。以誤汗損陽氣也。用此二湯。以復陰陽之氣耳。

魏荔彤曰。本條諸症。皆凝聚停蓄之象。即雷鳴下利。亦是中氣運行不健之故。鳴則為虛。利則為熱。痞硬少氣而虛。乾噫食臭為熱。虛熱二字。合成此症。此生薑瀉心以苦治熱。以甘補虛。以辛散痞。為對症之劑也。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出汗退燒後,如果胃部不適,胸口悶脹、硬實,乾嘔、食物有異味,兩肋有水氣,肚子裡咕嚕咕嚕響,還拉肚子,可以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

肚子裡響有兩種情況,都是病症發展到比較嚴重的階段。一種是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的,是錯誤地使用了瀉藥,損傷了陰氣。另一種是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的,是錯誤地大量出汗,損傷了陽氣。使用這兩種湯藥,都是為了恢復陰陽之氣。

這些症狀都是氣血停滯、積聚的表現。肚子裡響、拉肚子,也是中氣運行不暢的結果。響是虛證,拉肚子是熱證。胸口悶脹、硬實、氣短是虛證,乾嘔、食物有異味是熱證。虛熱兩種因素共同導致了這種病症。生薑瀉心湯用苦味來治熱,用甘味來補虛,用辛辣來散結,是針對症狀的藥方。

2. 動氣

【綱】仲景曰。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徐彬曰。首條。言君火虛極。腎邪微動。亦將凌心而發奔豚也。謂汗乃心液。發汗後則虛可知。使非因汗時餘邪侵腎。何至臍下悸。至於悸而腎邪動矣。故知欲作奔豚。乃以茯苓合桂、甘專伐腎邪。單加大棗以安胃。似不復大顧表邪。謂發汗後表邪已少。且但欲作。則其力尚微。

白話文:

張仲景說,發汗之後,患者臍下悸動,想要發作奔豚症,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

如果用針灸使人出汗,針灸部位受寒,出現紅色硬塊,就一定會發作奔豚症。如果患者感到氣從小腹上衝向心臟,就在紅色硬塊上各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

陽明病患者脈象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呼吸困難,發熱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身體沉重。如果用瀉下藥治療,就會導致胃中空虛,外邪影響膈肌,心煩意亂,舌苔厚膩。這時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徐彬說,第一條論述的是君火虛損到極點,腎臟的邪氣稍微活動,就要上衝心臟,導致奔豚症。汗液是心臟的津液,發汗之後,心臟虛弱可知。如果不是因為發汗時餘邪入侵腎臟,怎麼會出現臍下悸動呢?既然已經出現悸動,說明腎臟的邪氣已經開始活動,所以知道患者想要發作奔豚症。因此,用茯苓、桂枝、甘草專門治療腎臟的邪氣,再加上大棗安胃,似乎沒有顧及表邪。這是因為發汗之後表邪已經減少,而且患者只是想要發作奔豚症,邪氣力量還很微弱。

故滲其濕。培其土。而陰氣自衰。用甘瀾水助其急下之勢也。次條。乃言太陽餘邪未盡而加奔豚。兼又起核者。宜內外兩治之法也。謂太陽病發汗矣。又復燒針令汗。以太陽之邪未盡故也。奈燒針則驚。發其奔豚之氣。所以氣從少腹上至心。於是治其餘邪。攻其沖氣。治之甚易。

乃又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則兼治為難。故以桂枝主太陽之邪。加桂以伐奔豚之氣。而赤核則另灸以從外治之法。庶為兩得耳。所以然者。以無腹痛。及往來寒熱。則病專在太陽故也。

鰲按。此三條。亦動氣之屬也。首條臍下悸。乃腎水乘火而上克。曰欲作者。言猶未發也。當預治之。二條。乃陽氣不舒。陰氣反勝。寒邪凝聚。發為赤核。是奔豚之兆。從小腹衝心。是奔豚之象。總之。臍下悸。是水邪欲乘虛而犯心。故君伏苓以正之。奔豚自不發。小腹氣衝。

白話文:

因此要渗透它带来的湿气,培补它的脾土,这样阴气自然会衰弱。要用甘甜的水帮助它快速下降。接下来这一条,是说太阳病的余邪未尽又加上奔豚,还兼而有之起了核,就应该用内外兼治的方法。也就是说太阳病已经发汗了,还要再烧针令其出汗,因为太阳病的余邪未尽。可是烧针会让人惊恐,引发奔豚之气,所以气会从少腹上冲到心口。于是治疗它剩下的邪气,攻克冲气,治起来很容易。

然后又针灸那些受寒的地方,核起且发红,就兼而治之就很难了。因此用桂枝主治太阳病的邪气,加桂枝以抑制奔豚之气,而红色核则另外用灸法从外治,这样就能两全其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腹痛,也没有寒热往来,所以病症只在太阳经络上,因此只要治疗太阳经络就好了。

鳌按:这三条都属于气机活动不正常的病症。第一条是脐下悸动,是肾水乘着火气向上克制,说“欲作”者,指的是还没有发作,要提前治疗。第二条是阳气不舒,阴气反胜,寒邪凝聚,发为红色核,这是奔豚的征兆。从少腹冲击心脏,这就是奔豚的现象。总而言之,脐下悸动是水邪想要乘虚而犯心脏,因此用茯苓来纠正它,奔豚就不会发作。少腹气冲,是奔豚的表现。

是木邪挾客氣以凌心。故湯中加桂以平木。而奔豚自除。一在裡而未發。一在表而已發。所以治各不同也。三條。胃中以下而空虛。邪之客上焦者。必不因下而除。故客氣動於膈也。

【綱】仲景曰。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

【目】許叔微曰。動氣築築然跳動於腹者是也。病人先有五積在腹中。或腹上下左右。復因傷寒。新邪與舊邪相搏而痛。築築然跳動。名曰動氣。大概虛者。理中湯去朮加桂。熱者。柴胡桂枝湯。

白話文:

這是木氣邪氣挾帶著客氣侵犯心臟,所以湯藥中加入桂枝來平息木氣,奔豚症自然消失。一種情況是邪氣在裡而尚未發作,一種情況是邪氣在表而已經發作,所以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另外,胃以下部位空虛,邪氣侵入上焦,一定不能從下而上治療,因此客氣會在膈肌處活動。

張仲景說,動氣在右側,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鼻出血和口渴,心煩苦悶,喝水就吐水。動氣在左側,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頭暈,汗流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氣往上衝,直衝心臟。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不出汗,心中極度煩躁,骨節疼痛,眼球轉動,畏寒,吃東西就嘔吐,食物無法下嚥。

許叔微說,動氣是指腹部有跳動感,病人之前有五積在腹部,可能是上腹部、下腹部、左腹部或右腹部,又因傷寒,新邪氣與舊邪氣互相搏擊而疼痛,出現跳動感,叫做動氣。總體來說,虛者用理中湯去術加桂,熱者用柴胡桂枝湯。

李梴曰。五積中。惟臍下奔豚衝心最急。桂枝湯加桂一倍自效。

成無己曰。傷寒動氣。何以明之。動氣者。為築然動於腹中者是矣。臟氣不治。隨臟所主。發泄於臍之四旁。動跳築築然也。難經曰。肝內症。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心內症。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肺內症。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腎內症。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是臟氣不治。腹中氣候發動也。動氣應臟。是皆真氣虛。雖有表裡攻發之症。即不可攻下。且脾內症。當臍有動氣。經特曰。臍之四旁動氣。不可汗下。獨不言脾候當臍有動氣者。以脾者中州。為胃以行津液。發汗吐下。猶先動脾。況脾家發動氣者。詎可動之也。所以特不言之也。

白話文:

李梴說,五積症中,只有臍下奔豚衝心最急,可以用桂枝湯加桂枝一倍的劑量,就能見效。

成無己說,傷寒引起氣機逆亂,如何判斷呢?氣機逆亂指的是腹中出現陣陣跳動的感覺。臟腑氣機失調,會根據臟腑所主,在臍周圍出現跳動、築築然的感覺。難經說,肝內有病症,臍左會有氣機逆亂,按壓時堅硬且疼痛。心內有病症,臍上會有氣機逆亂,按壓時堅硬且疼痛。肺內有病症,臍右會有氣機逆亂,按壓時堅硬且疼痛。腎內有病症,臍下會有氣機逆亂,按壓時堅硬且疼痛。

這是臟腑氣機失調,導致腹中氣候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現象。氣機逆亂應對臟腑,都屬於真氣虛弱。即使有表裡攻發的症狀,也不可攻下。而且脾內有病症,在臍周圍會有氣機逆亂。經書特別指出,臍周圍的氣機逆亂,不可發汗或下瀉。唯獨沒有提到脾候在臍周圍有氣機逆亂,因為脾位於中州,負責運化水液,發汗或吐下,都先會影響脾臟。更何況脾臟出現氣機逆亂,更不能妄加干預。所以經書中才特別省略了這一點。

傷寒所以看外症為當者。不在脈之可見。必待問之而得者。發汗吐下。務要審諦。舉此動氣。類可知矣。

【綱】仲景曰。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目】李梴曰。動氣在右。不可發汗。先宜五苓散。後與竹葉石膏湯。不可不。宜竹葉石膏湯。動氣在左。不可汗。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汗。必與建中湯。不可下。先宜甘草乾薑湯。後與奔豚。動氣在上。不可汗。宜甘李根湯。不可下。宜竹葉石膏湯加減。動氣在下。不可汗。先宜大橘皮湯。後與小建中湯。不可下。宜甘草瀉心湯治之也。

白話文:

诊断伤寒,重点在于观察外在症状,而非单纯依靠脉象。需通过询问患者才能得知病情。发汗、吐下等治疗方法,务必谨慎细致。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大致了解病情。

张仲景说,动气在右边,不可下泻,下泻会导致津液内竭,咽喉干燥,鼻子干涩,头晕心悸。动气在左边,不可下泻,下泻会导致腹内拘急,食不下咽,动气加重。虽然可能有发热,但躺下时想要蜷缩身体。动气在上,不可下泻,下泻会导致掌心发热烦躁,全身浮冷,热汗自流,渴得想喝水。动气在下,不可下泻,下泻会导致腹胀满,突然头晕,进食后就拉稀,心下痞块。

李梴说,动气在右边,不可发汗,先应该服用五苓散,之后服用竹叶石膏汤。不可不服用竹叶石膏汤。动气在左边,不可发汗,先应该服用防风白朮牡蠣汤,发汗则必须服用建中汤。不可下泻,先应该服用甘草乾薑汤,之后服用奔豚汤。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宜服用甘李根汤。不可下泻,宜服用竹叶石膏汤加減。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先应该服用大橘皮汤,之后服用小建中汤。不可下泻,宜服用甘草瀉心汤治疗。

魏荔彤曰。成氏注。右肺左肝。上心下腎。四臟分屬動氣。引難經皆歸之氣虛。固然。然氣虛曷有動氣。又必在臍之左右上下何也。臍者。先天之氣所存也。氣實則充而固。氣虛則搖而動。如水在瓶中。滿則搖之亦不動。虛則可以搖動而有聲。推之腸鳴。亦可知其象義矣。氣本一。

又何屬四臟乎。可見臍之氣通乎臟腑。為先天之元。此氣有不足。則按其部位。知所通之臟氣必不治也。不治即不至。不至即不足。無非氣不能及之義。成注引難經云。按之牢。此非正氣虛也。有邪居之也。何邪乎。寒邪也。氣不足而陽虛。陰邪入而參之。參雜於其中也。愈見四臟氣不至而不能開散。

白話文:

魏荔彤說:成氏注說,右邊是肺,左邊是肝,上面是心,下面是腎,這四個臟器分屬不同的氣機活動。引用《難經》都歸結為氣虛。固然如此,但氣虛為何會造成氣機活動?又為何一定要在臍的左右上下呢?

臍是先天之氣儲存的地方。氣充足,就會充盈穩固;氣虛就會搖動不穩。就像水裝在瓶子裡,裝滿了搖晃也不動,空了就可以搖晃出聲音。用手按壓肚子,聽到腸鳴,也能了解這個道理。氣本是一體,

為何會分屬於四個臟器呢?由此可見,臍的氣與臟腑相通,是先天之本。如果這個氣不足,按壓不同的部位,就能知道與之相通的臟腑之氣必定不旺盛。不旺盛就會不通暢,不通暢就會不足。這都是氣不足以達到的意思。

成氏注引用《難經》說,按壓的時候感覺很堅硬,這不是正氣虛弱,而是有邪氣停留在這裡。什麼邪氣呢?寒邪。氣不足而陽氣虛弱,陰邪入侵並與之混雜在一起。這更加說明了四臟的氣不足,無法正常散布。

即知本部寇盜不靖。知其官吏之治無術也。虛而發汗。概在所禁。況有積耶。發汗則正氣益虛。陰邪伏者必起矣。居臍之左右上下者。皆各有變症。就動氣之可按可驗者。可以明其禁也。

此皆由元氣虛而臟氣弱。所以臍之四方有動氣。已示端倪。不審明而誤下。其變症與誤汗。大同而小異。

白話文:

如果發現身體內部有賊寇作亂,就知道官吏治理無方。虛弱時就用發汗法,這都是禁忌,更何況是有積累的情況。發汗會讓正氣更加虛弱,潛伏的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在肚臍周圍上下左右都有不同的病變,只要觀察可以按壓的動氣,就能明辨禁忌。

這些都是因為元氣虛弱,臟腑氣虛導致的,因此肚臍四面有動氣,已經顯示出端倪。如果不懂得明辨,就誤用下瀉的方法,其病變和誤用發汗法,雖然大體相同,但還是有細微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