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四·少陰經症 (1)
卷十四·少陰經症 (1)
1. 下利清穀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
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目】朱肱曰。大抵陰症發熱,終是不同,脈須沉,或下利,手足厥也。病人尺寸脈俱沉細,但欲寐者,少陰症也。急作四逆湯復其陽。
柯琴曰。首條,寒熱相半症,下利清穀,陰盛於裡也。二條,比首條脈症皆輕,因其下虛,故下利清穀而厥逆,此陰陽相等,寒熱自和,故易愈。三條之脈,浮中見遲,未經妄下而利清穀,是表為虛熱,里有真寒也。仲景凡治虛症,以里為主。
【綱】仲景曰。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目】張兼善曰。裡氣其既虛矣,其何能藏精而為陽之守乎。幸得表陽尚存,可以衛外,而猶不致於壞也。若又攻之,則表亦必虛,表虛則汗泄,汗出亡陽,其臟必寒而生脹滿矣。可不戒哉。
【綱】仲景曰。傷寒下之後,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
【目】徐彬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按此言醫宜知緩急先後之序也。謂表裡分治,常理也。乃有表而復有里,倘因誤下而來,不得如餘邪未清,雙解表裡。雖身疼痛,不可治表,謂稍緩而表邪將盡入內。
故曰,急當救里。迨清便調而身仍痛,又不得以餘邪而忽之,謂內既曾利,稍緩而里將復受表邪,下利不止也。故又曰,急當救表。
【綱】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目】黃仲理曰。此乃氣血喪亡,故完穀不化,脈微欲絕也。
白話文:
【主旨】張仲景說,少陰病如果出現拉肚子,排出的是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這是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的現象。同時會伴隨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身體反而不覺得寒冷,臉色發紅,或者腹痛、噁心乾嘔,又或者拉肚子停止了但脈搏摸不到,這種情況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如果拉肚子、排出未消化食物,體內寒冷體表發熱,又流汗導致手腳冰冷,也需要用通脈四逆湯。如果拉肚子,脈象沉而慢,臉色有些發紅,身體微微發熱,拉出未消化食物,病人一定會昏迷。這種情況如果能流汗就會好轉,但病人一定會稍微出現手腳冰冷,這是因為陽氣浮在臉上,而身體下方陽氣虛弱的緣故。如果脈象浮而慢,表示體表發熱而體內寒冷,拉出未消化食物,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註解】朱肱說,大致上來說,陰證發熱的情況與其他發熱不同,脈象一定是沉的,或者會拉肚子,手腳冰冷。病人如果寸脈和尺脈都沉細,只想睡覺,這就是少陰病,要趕快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
柯琴說,第一條講述的是寒熱交雜的情況,拉出未消化食物表示體內陰寒過盛。第二條比第一條脈象和症狀都輕,是因為身體下方虛弱,所以拉出未消化食物且手腳冰冷,這是陰陽平衡的表現,寒熱會自己調和,所以容易痊癒。第三條的脈象是浮而帶慢,沒有經過錯誤的瀉下治療就拉出未消化食物,表示體表是虛熱,體內是真寒,張仲景治療虛症,以體內為主要考量。
【主旨】張仲景說,拉出未消化食物,不可以發汗解表,如果發汗,一定會導致腹部脹滿。
【註解】張兼善說,體內陽氣已經虛弱了,怎麼能儲藏精氣來守護陽氣呢?幸好體表的陽氣還存在,可以抵禦外邪,才不至於更嚴重。如果又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那麼體表的陽氣也會虛弱,體表陽氣虛弱就會出汗,出汗會導致陽氣散失,身體內部一定會更寒冷而出現腹部脹滿。這一點必須要警惕。
【主旨】張仲景說,傷寒病經過瀉下治療後,持續拉出未消化食物,而且身體疼痛,要趕快治療體內的問題,適合用四逆湯。
【註解】徐彬說,病人被醫生用瀉下藥治療後,持續拉出未消化食物,而且身體疼痛,要趕快治療體內的問題。之後如果身體疼痛,大便也正常了,就要趕快治療體表的問題。這表示醫生應該知道處理的輕重緩急。通常應該要區分表裡來治療,但是如果表和裡同時出現問題,而且是由於誤用瀉下藥導致的,就不能像處理一般的表裡之邪一樣,同時治療表裡。即使身體疼痛,也不能治療體表,因為稍微慢一點,表邪就會侵入體內,所以說要趕快治療體內。等到大便正常了,身體仍然疼痛,又不能忽略這個問題,因為體內曾經瀉下過,如果稍緩,體內又會受到表邪侵擾,導致腹瀉不止。所以又說要趕快治療體表。
【主旨】張仲景說,如果病人又吐又拉,小便又多,而且大量出汗,拉出未消化食物,體內寒冷體表發熱,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註解】黃仲理說,這是因為氣血大量耗損,所以食物沒有消化完全就排出來,脈搏也微弱到幾乎摸不到。
2. 小便利
【綱】仲景曰: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目】張從正曰:既嘔而又發熱,似乎小柴胡症也,卻又脈弱,熱又微,內無大熱也,所以小便利,見厥者,表寒也,嘔者,膈上有寒飲也,則諸症皆見陽消陰長之兆,何可治乎。
【綱】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目】鰲按:三陰皆有小便自利症,不特少陰也。如太陰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當發黃,小便自利,不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厥陰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為病愈,是也。太陰厥陰,不另立款,故附於此。此條小便利,是門戶不約也。
白話文:
【小便便利】
**主要概念:**張仲景說,如果病人嘔吐且脈象虛弱,小便又頻繁,身體稍微發熱,還出現手腳冰冷的厥逆現象,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可以用四逆湯來處理。
張從正認為,既嘔吐又發熱,表面看來像小柴胡湯證,但脈象卻虛弱,發熱也輕微,說明體內沒有嚴重的熱象,所以才會小便頻繁,並出現厥逆的現象,這是體表寒冷的表現。嘔吐是因為膈膜上有寒冷的痰飲所致。這些症狀都顯示陽氣衰退而陰氣增長的跡象,這種情況很難治療。
張仲景又說,如果病人既吐又拉肚子,小便又頻繁,還大量出汗,拉出來的都是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呈現內寒外熱的狀況,脈象微弱到幾乎摸不到,這種情況可以用四逆湯來處理。
(鰲按:)三陰經都有小便頻繁的症狀,不只是少陰經才有。例如,太陰傷寒的脈象是浮而緩慢,手腳是溫暖的,本來應該會出現黃疸,但小便卻頻繁,如果沒有出現黃疸,到七八天後,即使突然感到煩躁,一天拉肚子十幾次,也會自己停止。厥陰傷寒的症狀是發熱輕微,手腳厥冷不明顯,手指冰冷,沉默寡言不想吃東西,煩躁不安,幾天後如果小便頻繁且顏色淡白,表示熱已經退了,想吃東西就表示病快好了。太陰和厥陰這兩種情況沒有單獨列出,所以附在這裡。這裡講的小便頻繁,是因為門戶無法約束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