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二 (4)
卷十二 (4)
1. 發斑
難乎免矣。此理甚微,不可不察。
陶華曰:發斑者,大熱則傷血,血熱不散,裡實表虛,熱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則如疹子,重則如錦紋,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致此。
陳士鐸曰:傷寒發症,死症也。然而斑亦不同:有遍身者,有止心窩者。遍身,症似重而反輕;心窩,症似輕而實重。蓋遍身,內熱已盡發於外;心窩,熱存於心中而不得出。必須用化斑藥以解其熱毒之在中。一方最神,名起斑湯:元參三兩,當歸一兩,荊芥、花粉各五錢,升麻、黃連、茯神各三錢,甘草一錢。煎服。
火毒結於內,必須盡情發出,然內無血以養心,則心中更熱,火毒益熾,而不能外越也。故用元參、當歸滋心中之血,黃連涼心中之火,花粉消心中之痰,然不開關以散之,則火內藏而不得泄,故又用升麻、荊芥以發之,甘草、茯神以和之。
自然引火外出,而不內蓄,火既外越,斑亦漸消,又何至於喪命哉!
鰲按:發斑症,或因溫毒,或因熱病,皆由陽邪內蘊熱毒之氣,不得宣泄,病至五六日,或七八日,必大發熱,無汗,面赤,煩渴,心悶(心悶尤切要),然後斑出。大約頭面胸腹間先發,肌膚內,或細如蚊跡,或大如米豆,便隱隱於皮膚之間,一半日便出皮膚之外,甚者浮腫相連,如雲片,如錦紋,其色以紅潤鮮明者為佳,紫色者熱毒較重,黑色邪毒內陷,便為九死一生之症。
治法於初發皮膚之時,急用化斑湯透發之,以解毒清熱。邪毒內陷者,羚羊角散、大青湯、元參解毒湯、犀角解毒湯,選而用之。如或天氣暄暖,兼用防風解毒湯;天氣酷熱,兼用黃連解毒湯。
此其大法。蘆根、石膏,亦可斟酌加用。
凡傷寒發斑,雖大約從頭面胸前起,但必手足背心,一齊透露為妙。凡有一處不透,毒必內陷,遂有棘手之膚。故前提綱雖引仲景陽毒條論,其實論中只言面赤斑斑如錦紋,並未嘗及遍身上下,然只引以為緣起,而非傷寒發斑正文。參看諸前賢議論,自得精詳。
白話文:
發斑這種情況,實在很難避免。這個道理非常細微,不可以不仔細觀察。
陶華說,發斑是因為體內熱氣太盛,導致血液受損。血液中的熱氣無法散去,造成體內實熱而體表虛弱,熱邪趁虛從皮膚散發出來就形成了斑。輕微的就像疹子,嚴重的則像錦緞上的紋路。有的是原本屬於陽熱體質,卻誤用了熱性藥物;有的是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應該攻下卻沒有攻下;或者發汗、攻下後病情仍未解除,這些都可能導致發斑。
陳士鐸說,傷寒發斑是死亡的徵兆,但斑的表現也不同。有的遍佈全身,有的只在心窩處。遍佈全身的,看起來嚴重,實際上反而比較輕;只在心窩的,看起來輕微,實際上卻很嚴重。遍佈全身是因為體內熱毒已經從外散發出來,而只在心窩是因為熱毒還積聚在心中,無法散發。必須用化斑藥來化解體內熱毒,有一方藥效果最好,叫做起斑湯。藥方是:元參三兩、當歸一兩、荊芥、花粉各五錢、升麻、黃連、茯神各三錢、甘草一錢。用水煎服。火熱毒邪積聚在體內,必須盡情發散出來。然而體內沒有足夠的血液來滋養心臟,就會導致心臟更加燥熱,熱毒更加熾盛,無法向外散發。所以要用元參、當歸來滋養心臟的血液,用黃連來清心火,用花粉來化解心臟中的痰。然而如果不打開關竅讓熱毒散發出來,火熱就會藏在體內而無法宣洩。所以又用升麻、荊芥來發散熱毒。甘草、茯神則用來調和藥性。這樣就可以引導火熱向外散發,而不會積蓄在體內。火熱散發出去,斑點自然會消退,又怎麼會導致喪命呢?
我認為,發斑的症狀,有的是因為溫熱毒邪,有的是因為熱性疾病,都是因為陽熱邪氣積聚在體內,熱毒之氣無法宣洩。發病到五六天,或者七八天的時候,一定會出現高燒、不出汗、臉色發紅、煩躁口渴、胸悶(胸悶尤其重要)等症狀,然後才會出現斑點。斑點大概會先從頭面、胸腹等部位出現,長在肌肉內,有的像蚊子咬過的痕跡,有的像米粒、豆子大小,隱隱約約在皮膚之間。過半天左右,斑點就會浮出皮膚表面,嚴重的會腫脹連成一片,像雲朵、像錦緞上的紋路。斑點的顏色以紅潤鮮明的為佳,紫色的表示熱毒較重,黑色的則表示邪毒內陷,屬於九死一生的危險症狀。治療方法是在斑點剛出現的時候,立即使用化斑湯來透發,以解毒清熱。如果邪毒內陷,則要選用羚羊角散、大青湯、元參解毒湯、犀角解毒湯等藥方來治療。如果天氣溫暖,可以同時使用防風解毒湯,天氣酷熱,則可以同時使用黃連解毒湯。這就是治療發斑的大致原則。蘆根、石膏也可以根據情況酌情加入。
凡是傷寒引起的發斑,雖然大約都是從頭面、胸前開始,但最好是手背、腳背、心窩等部位同時出現,這樣才是比較好的情況。如果有一個部位沒有出現斑點,熱毒就容易內陷,病情就會變得棘手。所以雖然前面提到引用了張仲景《傷寒論》中關於陽毒的論述,但其實《傷寒論》中只說了面部發紅、斑點像錦緞上的紋路,並沒有提到遍佈全身的情況。這裡只是借用《傷寒論》的說法來引出話題,並不是傷寒發斑的正確論述。參考前人的討論,才能對發斑有更精細詳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