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發斑
【綱】仲景曰。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鰲按。仲景《傷寒論》無發斑明文,而傷寒發斑症極多。歷代名家言及斑症者,皆據金匱陽毒面赤斑斑如錦紋、陰毒面目青黑以為說。但陰毒面目青黑,雖亦斑紋之類,畢竟傷寒發斑是陽盛之症,當以赤色如錦紋者為主。若趙氏以此症謂皆熱毒傷於陰陽,頗有理。(其說詳載於後)然只存參可也。茲但錄金匱陽毒條以為綱。
【目】李杲曰:陽症發斑,有因下之太早者,有因失下者,有因胃熱胃爛者。得之雖殊,大抵皆邪助手少陰心火入手太陰肺也。故紅點如斑,生於皮毛之間耳。白虎湯、承氣湯。從所當而用之。當以肺脈別也。
趙嗣真曰:活人云,發斑有兩症:有溫毒,有熱病。又云,表虛里實,熱毒乘虛,出於皮膚,所以發斑瘡癮疹如錦紋。素問謂之疹。愚詳仲景論。無此症治。但華佗云:熱毒未入於胃而下之,胃虛熱入,爛胃;又熱已入胃,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爛胃。其斑如雞頭大,微隱起。
喜著兩脅。王仲弓云: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故也。下之太遲,熱留胃中,亦發斑。服熱藥不當,或多,亦發斑。微者色赤,五死一生;劇者色黑,十死一生。皆用化斑湯及阿膠大青湯。又索氏新書云:陽毒病人出斑,皆如炙跡,指面大青黑,並不免於死者。古人云胃爛。
如此可信矣。世之人或謂斑有生者,非斑也,皆疹耳。其狀如蚊蟲咬,小點而赤是也。故其生多矣。今此癮疹如錦紋者,疹也,非斑也。以斑即是疹,亦非也。謂表虛里實者,亦非也。如上所言,豈獨兩症而已乎?
吳綬曰:凡發斑有六:一曰傷寒;二曰時氣;三曰溫毒;四曰陽毒;五曰內傷寒;六曰陰症。一曰傷寒發斑者,蓋因當汗不汗,當下不下,熱毒蘊於胃中,乃發斑也。千金方云:紅赤者為胃熱;紫赤者為熱甚;紫黑者為胃爛也。故赤斑五死一生;黑斑十死一生。大抵鮮紅起發者吉。
雖大亦不妨。但忌稠密成片。紫赤難治,雜黑尤難也。凡斑既出,須得脈洪數有力,身暖足溫,易治;脈沉小足冷,元氣弱,難治。凡斑欲出未出之際,且與四味升麻湯,先透其毒。若脈弱,倍加人參;食少大便不實,倍用白朮。若斑已出,則不宜再申發也。又不可發汗,汗之更增斑爛。
又不宜早下,下之則斑毒內陷也。如脈紅數,熱盛煩渴者,人參化斑湯。若欲消斑毒,犀角元參湯、大青四物湯。如斑毒內甚,心煩不得眠,錯語呻吟者,黃連解毒湯,加元參、升麻、大青、犀角之類。熱甚,煩渴喘咳者,解毒合化斑湯。若斑勢稍退,內實不大便,譫語,有潮熱者。
大柴胡加芒硝,或調胃承氣。如未可下,有潮熱,煩渴者,且與小柴胡去半夏,加山梔、黃連、黃柏、花粉;或加大青,如無,代以青黛。大抵解胃熱胃爛之毒,必以黃連、大青、犀角、元參、升麻、石膏、知母、黃芩、山梔、黃柏之類。要在審察病情,合宜而用之。二曰時氣發斑者。]
白話文:
【總綱】 張仲景說:陽毒這種病,臉色會呈現紅色的斑點,像錦緞的花紋一樣,同時伴有咽喉疼痛、咳吐膿血的症狀,如果發病五天內治療,還可以治好;如果超過七天,就難以治癒。
(作者)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中,並沒有明確提到發斑的文字,但傷寒引起的發斑症狀卻非常多。歷代名醫談論發斑,都是根據《金匱要略》中提到的陽毒會出現「面赤斑斑如錦紋」和陰毒會出現「面目青黑」來解釋。但是陰毒引起的臉色青黑,雖然也屬於斑紋的一種,但畢竟傷寒發斑大多是陽氣過盛的症狀,應該以臉色紅赤如錦紋的發斑為主。如果像趙氏認為這種病都是熱毒損傷陰陽所致,也有些道理。(他的觀點詳細記載在後面)但只能作為參考。這裡只引用《金匱要略》中關於陽毒的描述作為綱領。
【細目】 李杲說:陽症發斑,有的因為過早使用瀉藥,有的因為該用瀉藥卻沒有使用,有的因為胃熱導致胃潰爛。雖然原因不同,但大致都是邪氣幫助少陰心火進入太陰肺,所以皮膚毛孔之間會出現紅色的斑點。治療應該根據情況使用白虎湯或承氣湯,並且要注意辨別肺脈的狀況。
趙嗣真說:《活人書》提到,發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溫毒,一種是熱病。《活人書》又說,表虛裡實的時候,熱毒會趁虛跑到皮膚表面,所以會出現像錦紋一樣的斑瘡和隱疹。《素問》把它叫做疹。我仔細研究過張仲景的理論,並沒有提到這種症狀的治療方法。但是華佗說過,熱毒還沒進入胃就使用瀉藥,會導致胃虛熱毒入侵、胃潰爛;或者熱毒已經入胃,但沒有及時使用瀉藥,熱毒無法排出,也會導致胃潰爛。出現的斑點像雞頭那麼大,微微隆起,喜歡長在兩脅部位。王仲弓說,過早使用瀉藥會導致熱氣趁虛進入胃中,使用瀉藥太晚,熱毒留在胃中也會發斑。服用熱性藥物不當或過多也會發斑。輕微的發斑顏色是紅色,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個能活;嚴重的發斑顏色是黑色,十個病人只有一個能活。治療可以使用化斑湯和阿膠大青湯。另外,索氏的新書中說,陽毒病人出現的斑,都像被燙傷一樣,臉部呈現大片的青黑色,這種情況通常無法存活。古人說的「胃爛」是可信的。世人有時說發斑是會生的,這不是真正的斑,而是疹子,就像蚊蟲叮咬的小紅點,疹子是很常見的。現在說的這種像錦紋一樣的隱疹,是疹子而不是斑。說斑就是疹子,這種說法不對。說這種發斑是表虛裡實引起的,也不對。就像上面說的,發斑難道只有這兩種情況嗎?
吳綬說:發斑總共有六種情況:一是傷寒,二是時氣(流行病),三是溫毒,四是陽毒,五是內傷寒,六是陰症。傷寒引起的發斑,是因為應該發汗的時候沒有發汗,應該用瀉藥的時候沒有用瀉藥,導致熱毒積聚在胃中,所以會發斑。《千金方》說,紅色的斑點是胃熱引起的,紫紅色的斑點是熱毒很嚴重的表現,紫黑色的斑點則是胃潰爛的表現。所以紅色的斑點十個病人有五個能活,黑色的斑點十個病人只有一個能活。總體來說,如果斑點顏色鮮紅並且逐漸擴散,屬於吉兆;但要注意不要太密集地連成一片。紫紅色的斑點難以治療,黑色斑點更難治。發斑出現後,如果脈搏洪大有力,身體溫暖,腳部也溫暖,就容易治療;如果脈搏沉細無力,腳部冰冷,說明元氣虛弱,就難以治療。在發斑即將出現但還沒出現的時候,可以先用四味升麻湯來透發毒邪,如果脈搏虛弱,可以多加人參;如果食慾不佳、大便不成形,可以多用白朮。如果斑點已經出現,就不應該再發散了,也不能發汗,發汗會讓斑點更加爛潰。也不要過早使用瀉藥,使用瀉藥會讓斑毒內陷。如果脈搏洪數,熱勢很盛,並且有煩渴症狀,可以使用人參化斑湯。如果想消除斑毒,可以使用犀角元參湯或大青四物湯。如果斑毒很嚴重,導致心煩失眠、胡言亂語和呻吟,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並加入元參、升麻、大青、犀角等藥材。如果熱勢很盛,導致煩渴喘咳,可以使用解毒合化斑湯。如果斑點的勢頭稍退,但體內有實邪、不大便、說胡話,並且有潮熱,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加芒硝,或調胃承氣湯。如果還不能使用瀉藥,但有潮熱和煩渴症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除半夏,加入山梔、黃連、黃柏、花粉,或者加入大青,如果沒有大青,可以用青黛代替。總體來說,解除胃熱、胃爛的毒,一定要用黃連、大青、犀角、元參、升麻、石膏、知母、黃芩、山梔、黃柏等藥材。關鍵是要仔細辨別病情,選擇適合的藥物。二是時氣引起的發斑……(此處省略,只翻譯標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