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九 (3)
卷九 (3)
1. 嘔
曾與小柴胡湯。乃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雖見柴胡。其病未盡到少陽。尚留陽明經。故宜大柴胡於升舉少陽之中。寓攻下陽明之法。此斟酌於邪在兩經而兼治之者也。
【綱】仲景曰。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此二條。是皆寒邪為嘔者也。
【綱】仲景曰。先嘔後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後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停飲為嘔者也。
【綱】仲景曰。嘔家有癰膿。不須治。膿儘自愈。
【目】成無己曰。此是胃脘有膿而嘔者也。大抵傷寒表邪欲傳裡。裡氣上逆。則為嘔。是以半表半裡症多雲嘔也。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不受邪。是知邪氣傳裡必嘔也。
【綱】仲景曰。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小柴胡湯主之。
【目】黃仲理曰。未經下而嘔。嘔而發熱。故主以小柴胡也。
【綱】仲景曰。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目】樓全善曰。酒客不可與桂枝湯。以甘故也。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亦以甘故也。二者之禁。其義同耳。心煩喜嘔。嘔而發熱。柴胡湯症。胸中有熱。腹痛欲嘔。黃連湯症。太少合病。自利而嘔。黃芩湯症。嘔同而所由作嘔不同。故方治亦異。
【綱】仲景曰。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目】柯琴曰。熱不發於表而在胸中。是未傷寒前所蓄之熱也。邪氣即寒氣。胃中寒邪阻膈。胸中之熱不得降。故上炎作嘔。胃脘之陽不外散。故腹中痛也。此在臟腑之半表裡。非形軀之半表裡也。欲嘔而不得嘔。腹痛而不下利。似乎今人所謂乾霍亂絞腸痧等症。
【綱】仲景曰。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目】喻昌曰。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表症為多。陽明少陽合病。下利。里症為多。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半表半裡症為多。故用黃芩甘草芍藥大棗為和法也。
趙獻可曰。太陽陽明合病。邪初入陽明之裡也。宜辛甘發散。用葛根湯。以從陽而為治也。太陽少陽合病。邪已入少陽之裡也。宜酸苦湧泄。用黃芩湯。以從陰而為治也。
白話文:
曾經服用小柴胡湯,卻還是持續嘔吐,覺得心口急迫不適,胸悶煩躁。雖然有用到柴胡,但表示病邪還沒完全到少陽經,而是還留在陽明經。所以應該用大柴胡湯,在提升少陽之氣的同時,也兼顧攻下陽明的病邪。這是考慮到病邪同時在兩條經絡,而合併治療的方法。
【總論】張仲景說,如果膈上有寒飲,出現乾嘔的狀況,不能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如果是乾嘔,吐出清稀的口水,還伴隨頭痛,應該用吳茱萸湯來治療。
【細目】成無己認為,這兩條都是因為寒邪導致嘔吐的情況。
【總論】張仲景說,先嘔吐後感到口渴,表示病情快要好轉。但如果是先口渴後嘔吐,表示體內有水液停留在心下,這種情況屬於有飲邪的體質。
【細目】成無己認為,這條是講因為停飲導致嘔吐的情況。
【總論】張仲景說,如果嘔吐的人身上有癰瘡膿腫,不需要特別治療,等膿排盡後就會自然痊癒。
【細目】成無己認為,這是指胃部有膿導致嘔吐的情況。一般來說,傷寒的表邪想要往裡傳,導致裡氣上逆,就會出現嘔吐。所以,半表半裡的症狀常常伴隨嘔吐。傷寒三天,三陽經的病邪會傳盡,而三陰經不會受到邪氣侵襲,由此可知邪氣傳到裡就會導致嘔吐。
【總論】張仲景說,傷寒發燒,流汗後沒好轉,心口覺得堵悶硬結,又嘔吐又腹瀉,這種情況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細目】黃仲理認為,還沒使用瀉下藥就嘔吐,而且嘔吐又伴隨發燒,所以應該用小柴胡湯。
【總論】張仲景說,容易嘔吐的人不能使用建中湯,因為建中湯的藥味是甘甜的。
【細目】樓全善認為,嗜酒的人不能服用桂枝湯,也是因為桂枝湯的藥味是甘甜的。容易嘔吐的人不能用建中湯,也是因為它甘甜的緣故。這兩種禁忌的道理是一樣的。心煩又容易嘔吐,嘔吐又發燒,這是柴胡湯證。胸中發熱,肚子痛想吐,這是黃連湯證。太陰少陰兩經合併生病,腹瀉又嘔吐,這是黃芩湯證。同樣都是嘔吐,但造成嘔吐的原因不同,所以使用的藥方也不同。
【總論】張仲景說,傷寒胸中發熱,胃中有邪氣,肚子痛,想嘔吐,這種情況應該用黃連湯來治療。
【細目】柯琴認為,熱不在體表發散,而是在胸中,表示是還沒得傷寒前就積蓄的熱。而邪氣指的就是寒氣,胃中的寒邪阻礙了胸中熱的下降,導致熱往上逆而嘔吐。胃部的陽氣無法向外發散,所以肚子才會痛。這種情況是在臟腑的半表半裡,而不是身體的半表半裡。想吐又吐不出來,肚子痛又沒有腹瀉,似乎類似現代人所說的乾霍亂或絞腸痧等症狀。
【總論】張仲景說,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生病,出現腹瀉,應該用黃芩湯治療;如果還伴隨嘔吐,就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細目】喻昌認為,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生病,出現腹瀉,表證比較多;陽明經和少陽經合併生病,出現腹瀉,裡證比較多;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生病,出現腹瀉,半表半裡的症狀比較多。所以使用黃芩、甘草、芍藥、大棗這些藥來調和。
趙獻可認為,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生病,是邪氣剛進入陽明經的階段,應該用辛甘發散的藥,像是葛根湯,來順應陽氣治療。太陽經和少陽經合併生病,是邪氣已經進入少陽經的階段,應該用酸苦湧泄的藥,像是黃芩湯,來順應陰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