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羅氏會約醫鏡》是清代醫學家羅國綱,於乾隆五十四年(西元1789年)在其父羅元杲所著《會約醫鏡》的基礎上,重新編輯並補充內容而成的一部醫學著作。這部書不僅繼承了前人的學術精髓,更融入了作者畢生鑽研與臨床實踐的心得,體現了清代醫家對中醫學術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全書共分為三卷,內容涵蓋了中醫的基礎理論、診斷方法和治療策略,體系完整,論述精煉,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從書中的《自序》與《凡例》,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羅國綱的學術背景、撰寫動機以及本書的核心特色與價值。羅國綱出身於湘邑,自幼便對醫學懷有濃厚興趣,雖然「少治舉子業」,並身居翰林、獲賜官職,但他始終心懷「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志向。他將醫學視為挽回造化、拯救困危的事業,其濟世安民之心與良相無異。他勤讀醫書,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自述在診治疑難病症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在年逾古稀之時,羅國綱深感其醫學知識「恐後失傳」,為了將其「生平所考脈法治法,得諸心而皮之手者」傳承下去,遂將其整理成《會約醫鏡》。這不僅是出於學術傳承的責任感,也源於他對患者的深切關懷,希望這部書能為病患者帶來助益。

《凡例》是理解《羅氏會約醫鏡》學術思想和編寫體例的重要線索。作者針對當時醫書普遍存在的過於深奧、文體艱澀、內容繁雜等問題,提出本書的撰寫宗旨是「會約」,即提煉精華,力求簡潔明瞭。他以《內經》為理論基礎,廣泛匯集歷代名家學說,但並非簡單的抄錄,而是結合自己的理解與實踐經驗進行篩選與闡述,務求內容的「明析簡確」。他強調本書的內容皆是其「生平之心得」,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書中對每個病症的描述,都力求辨明其病因、病性、虛實、表裡以及所屬經絡臟腑,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

在方藥方面,《羅氏會約醫鏡》顯示出作者嚴謹務實的態度。書中所載方劑,都詳細說明其適應症和脈象,以確保臨床應用的準確性。特別是作者在屢經試驗、確有療效的自創方劑上,會特別標註「新」字,這既是作者自信的體現,也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驗方。書中還提供了方劑的加減法,以應對臨床上複雜多變的兼症,這顯示了作者對臨床實際情況的充分考慮。羅國綱在選方用藥時,堅持「中正平穩」的原則,避免使用「詭僻之方,怪險之法」,體現了醫家應有的謹慎與仁厚之心。他對病症的處理,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問題,也會考慮其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對於棘手的難治之症,更是「多方設法以救之,不忍輕置之也」。此外,書中還廣泛收集了單方,這考慮到各地藥材供應不均以及荒僻地區難以備藥的實際情況,為臨床應用提供了變通的選擇。然而,作者對所收錄的單方也經過仔細推敲,確保其安全性與有效性,特別是對於名貴但難辨真偽的藥材,如牛黃、琥珀等,若無確切把握,則不輕易收載於方中,這反映了作者對藥物質量的重視與臨床用藥的負責任態度。

《羅氏會約醫鏡》的內容涵蓋廣泛,據《凡例》所載,除了基礎理論、診斷、治療三大塊外,對傷寒、瘟疫、雜症、婦科、本草等內容都有詳細的論述,並精選了兒科、痘科、外科中驗證有效的方論方法。這使得本書成為一部較為全面的中醫臨床參考書。

書中第一卷《脈法》部分的內容,是體現作者學術深度與臨床經驗的典型範例。羅國綱回顧了古今關於脈診的不同論述,並指出其可能存在的不足,特別是那些「深遠而不明者」、「繁多而無用者」、「簡略而不該者」、「臆撰而背謬者」。他以自己五十年的診脈經驗為依據,強調脈診對於判斷病情輕重、預後生死的重要性。他特別提出對兩尺脈的深入體悟,認為尺脈關乎人體根本,是判斷危重病人能否生存的關鍵所在,並描述了不同尺脈表現所預示的預後時程,這部分內容顯示了作者在長期實踐中對脈診規律的精微把握與獨到見解。書中收錄了《內經》及歷代名賢的精要脈訣,並對流傳已久的「四字脈訣」進行了訂正和加註,使其更加精確實用。在闡述寸、關、尺三部脈象與臟腑部位的對應關係時,作者並沒有完全沿襲舊說(暗指王叔和將大小腸配於寸口的錯誤),而是依據《內經》和自己的理解,認為大小腸應與下部的尺脈相關,這體現了作者對經典的批判性繼承和對實際應用的重視。隨後,書中列舉並簡要清晰地描述了二十七種常見的脈象,如將浮脈比作「水之漂木」,洪脈比作「波濤洶湧」,芤脈比作「蔥管」,這些形象的比喻有助於讀者理解和掌握各種脈象的特點。

總而言之,《羅氏會約醫鏡》是羅國綱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結合畢生所學與所驗而寫成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其體例嚴謹、內容充實、論述精煉、語言樸實,處處體現出作者務實的學風和深厚的臨床功底。書中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清晰闡述,對診斷方法的細緻指導,以及對治療策略和方藥的精選與詳解,都使得這部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作者在《凡例》中所闡述的編寫原則,如強調實踐心得、力求簡潔明瞭、選方用藥嚴謹、考慮臨床實際等,更是為後世醫者樹立了典範。特別是書中對脈法的深入探討和獨到見解,反映了清代醫家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與發展。因此,《羅氏會約醫鏡》不僅是研究清代中醫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也是中醫學習者和臨床醫生的珍貴參考書。透過這部書,我們得以窺見一位清代醫家如何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以嚴謹的態度和仁厚的心懷,踐行著「良醫」的使命。


自序

凡例

卷之一·脈法 (1)

卷之一·脈法 (2)

卷之一·脈法 (3)

卷之一·脈法 (4)

卷之一·脈法 (5)

卷之一·脈法 (6)

卷之一·脈法 (7)

卷之一·脈法 (8)

卷之一·脈法 (9)

卷之一·脈法 (10)

卷之一·脈法 (11)

卷之一·脈法 (12)

卷之二·治法精要 (1)

卷之二·治法精要 (2)

卷之二·治法精要 (3)

卷之二·治法精要 (4)

卷之二·治法精要 (5)

卷之二·治法精要 (6)

卷之二·治法精要 (7)

卷之二·治法精要 (8)

卷之二·治法精要 (9)

卷之二·治法精要 (10)

卷之三·傷寒(上) (1)

卷之三·傷寒(上) (2)

卷之三·傷寒(上) (3)

卷之三·傷寒(上) (4)

卷之三·傷寒(上) (5)

卷之三·傷寒(上) (6)

卷之三·傷寒(上) (7)

卷之三·傷寒(上) (8)

卷之三·傷寒(上) (9)

卷之三·傷寒(上) (10)

卷之四·傷寒(下) (1)

卷之四·傷寒(下) (2)

卷之四·傷寒(下) (3)

卷之四·傷寒(下) (4)

卷之四·傷寒(下) (5)

卷之四·傷寒(下) (6)

卷之四·傷寒(下) (7)

卷之四·傷寒(下) (8)

卷之四·傷寒(下) (9)

卷之四·傷寒(下) (10)

卷之四·傷寒(下) (11)

卷之四·傷寒(下) (12)

卷之四·傷寒(下) (13)

卷之四·傷寒(下) (14)

卷之五·瘟疫 (1)

卷之五·瘟疫 (2)

卷之五·瘟疫 (3)

卷之五·瘟疫 (4)

卷之五·瘟疫 (5)

卷之五·瘟疫 (6)

卷之五·瘟疫 (7)

卷之五·瘟疫 (8)

卷之六·雜證 (1)

卷之六·雜證 (2)

卷之六·雜證 (3)

卷之六·雜證 (4)

卷之六·雜證 (5)

卷之六·雜證 (6)

卷之六·雜證 (7)

卷之六·雜證 (8)

卷之六·雜證 (9)

卷之六·雜證 (10)

卷之六·雜證 (11)

卷之六·雜證 (12)

卷之六·雜證 (13)

卷之六·雜證 (14)

卷之六·雜證 (15)

卷之六·雜證 (16)

卷之七·雜證 (1)

卷之七·雜證 (2)

卷之七·雜證 (3)

卷之七·雜證 (4)

卷之七·雜證 (5)

卷之七·雜證 (6)

卷之七·雜證 (7)

卷之七·雜證 (8)

卷之七·雜證 (9)

卷之七·雜證 (10)

卷之七·雜證 (11)

卷之七·雜證 (12)

卷之七·雜證 (13)

卷之七·雜證 (14)

卷之七·雜證 (15)

卷之七·雜證 (16)

卷之七·雜證 (17)

卷之七·雜證 (18)

卷之八·雜證 (1)

卷之八·雜證 (2)

卷之八·雜證 (3)

卷之八·雜證 (4)

卷之八·雜證 (5)

卷之八·雜證 (6)

卷之八·雜證 (7)

卷之八·雜證 (8)

卷之八·雜證 (9)

卷之九·雜證 (1)

卷之九·雜證 (2)

卷之九·雜證 (3)

卷之九·雜證 (4)

卷之九·雜證 (5)

卷之九·雜證 (6)

卷之十·雜證 (1)

卷之十·雜證 (2)

卷之十·雜證 (3)

卷之十·雜證 (4)

卷之十·雜證 (5)

卷之十·雜證 (6)

卷之十·雜證 (7)

卷之十·雜證 (8)

卷之十·雜證 (9)

卷十一·雜證 (1)

卷十一·雜證 (2)

卷十一·雜證 (3)

卷十一·雜證 (4)

卷十一·雜證 (5)

卷十一·雜證 (6)

卷十一·雜證 (7)

卷十一·雜證 (8)

卷十一·雜證 (9)

卷十一·雜證 (10)

卷十一·雜證 (11)

卷十一·雜證 (12)

卷十一·雜證 (13)

卷十一·雜證 (14)

卷十一·雜證 (15)

卷十一·雜證 (16)

卷十一·雜證 (17)

卷十一·雜證 (18)

卷十二·雜證 (1)

卷十二·雜證 (2)

卷十二·雜證 (3)

卷十二·雜證 (4)

卷十二·雜證 (5)

卷十二·雜證 (6)

卷十二·雜證 (7)

卷十二·雜證 (8)

卷十二·雜證 (9)

卷十二·雜證 (10)

卷十二·雜證 (11)

卷十二·雜證 (12)

卷十二·雜證 (13)

卷十二·雜證 (14)

卷十二·雜證 (15)

卷十二·雜證 (16)

卷十二·雜證 (17)

卷十三·雜證 (1)

卷十三·雜證 (2)

卷十三·雜證 (3)

卷十三·雜證 (4)

卷十三·雜證 (5)

卷十三·雜證 (6)

卷十三·雜證 (7)

卷十三·雜證 (8)

卷十三·雜證 (9)

卷十三·雜證 (10)

卷十三·雜證 (11)

卷十三·雜證 (12)

卷十三·雜證 (13)

卷十三·雜證 (14)

卷十三·雜證 (15)

卷十三·雜證 (16)

卷十四·婦科(上) (1)

卷十四·婦科(上) (2)

卷十四·婦科(上) (3)

卷十四·婦科(上) (4)

卷十四·婦科(上) (5)

卷十四·婦科(上) (6)

卷十四·婦科(上) (7)

卷十四·婦科(上) (8)

卷十四·婦科(上) (9)

卷十四·婦科(上) (10)

卷十四·婦科(上) (11)

卷十四·婦科(上) (12)

卷十四·婦科(上) (13)

卷十四·婦科(上) (14)

卷十四·婦科(上) (15)

卷十四·婦科(上) (16)

卷十四·婦科(上) (17)

卷十四·婦科(上) (18)

卷十四·婦科(上) (19)

卷十四·婦科(上) (20)

卷十四·婦科(上) (21)

卷十四·婦科(上) (22)

卷十四·婦科(上) (23)

卷十四·婦科(上) (24)

卷十四·婦科(上) (25)

卷十四·婦科(上) (26)

卷十四·婦科(上) (27)

卷十四·婦科(上) (28)

卷十四·婦科(上) (29)

卷十五·婦科(下) (1)

卷十五·婦科(下) (2)

卷十五·婦科(下) (3)

卷十五·婦科(下) (4)

卷十五·婦科(下) (5)

卷十五·婦科(下) (6)

卷十五·婦科(下) (7)

卷十五·婦科(下) (8)

卷十五·婦科(下) (9)

卷十五·婦科(下) (10)

卷十五·婦科(下) (11)

卷十五·婦科(下) (12)

卷十五·婦科(下) (13)

卷十五·婦科(下) (14)

卷十五·婦科(下) (15)

卷十五·婦科(下) (16)

卷十五·婦科(下) (17)

卷十五·婦科(下) (18)

卷十五·婦科(下) (19)

卷十五·婦科(下) (20)

卷十五·婦科(下) (21)

卷十五·婦科(下) (22)

卷十五·婦科(下) (23)

卷十五·婦科(下) (24)

卷十五·婦科(下) (25)

卷十六·本草(上) (1)

卷十六·本草(上) (2)

卷十六·本草(上) (3)

卷十六·本草(上) (4)

卷十六·本草(上) (5)

卷十六·本草(上) (6)

卷十六·本草(上) (7)

卷十六·本草(上) (8)

卷十六·本草(上) (9)

卷十六·本草(上) (10)

卷十六·本草(上) (11)

卷十六·本草(上) (12)

卷十六·本草(上) (13)

卷十六·本草(上) (14)

卷十六·本草(上) (15)

卷十六·本草(上) (16)

卷十六·本草(上) (17)

卷十六·本草(上) (18)

卷十六·本草(上) (19)

卷十六·本草(上) (20)

卷十六·本草(上) (21)

卷十六·本草(上) (22)

卷十六·本草(上) (23)

卷十六·本草(上) (24)

卷十六·本草(上) (25)

卷十六·本草(上) (26)

卷十六·本草(上) (27)

卷十六·本草(上) (28)

卷十六·本草(上) (29)

卷十六·本草(上) (30)

卷十六·本草(上) (31)

卷十六·本草(上) (32)

卷十六·本草(上) (33)

卷十六·本草(上) (34)

卷十六·本草(上) (35)

卷十六·本草(上) (36)

卷十六·本草(上) (37)

卷十六·本草(上) (38)

卷十六·本草(上) (39)

卷十六·本草(上) (40)

卷十六·本草(上) (41)

卷十七·本草(中) (1)

卷十七·本草(中) (2)

卷十七·本草(中) (3)

卷十七·本草(中) (4)

卷十七·本草(中) (5)

卷十七·本草(中) (6)

卷十七·本草(中) (7)

卷十七·本草(中) (8)

卷十七·本草(中) (9)

卷十七·本草(中) (10)

卷十七·本草(中) (11)

卷十七·本草(中) (12)

卷十七·本草(中) (13)

卷十七·本草(中) (14)

卷十七·本草(中) (15)

卷十七·本草(中) (16)

卷十七·本草(中) (17)

卷十七·本草(中) (18)

卷十七·本草(中) (19)

卷十七·本草(中) (20)

卷十七·本草(中) (21)

卷十七·本草(中) (22)

卷十七·本草(中) (23)

卷十七·本草(中) (24)

卷十七·本草(中) (25)

卷十七·本草(中) (26)

卷十七·本草(中) (27)

卷十七·本草(中) (28)

卷十七·本草(中) (29)

卷十八·本草(下) (1)

卷十八·本草(下) (2)

卷十八·本草(下) (3)

卷十八·本草(下) (4)

卷十八·本草(下) (5)

卷十八·本草(下) (6)

卷十八·本草(下) (7)

卷十八·本草(下) (8)

卷十八·本草(下) (9)

卷十八·本草(下) (10)

卷十八·本草(下) (11)

卷十八·本草(下) (12)

卷十八·本草(下) (13)

卷十八·本草(下) (14)

卷十八·本草(下) (15)

卷十八·本草(下) (16)

卷十八·本草(下) (17)

卷十八·本草(下) (18)

卷十八·本草(下) (19)

卷十八·本草(下) (20)

卷十八·本草(下) (21)

卷十八·本草(下) (22)

卷十八·本草(下) (23)

卷十八·本草(下) (24)

卷十八·本草(下) (25)

卷十八·本草(下) (26)

卷十八·本草(下) (27)

卷十八·本草(下) (28)

卷十八·本草(下) (29)

卷十八·本草(下) (30)

卷十九·兒科、瘡科 (1)

卷十九·兒科、瘡科 (2)

卷十九·兒科、瘡科 (3)

卷十九·兒科、瘡科 (4)

卷十九·兒科、瘡科 (5)

卷十九·兒科、瘡科 (6)

卷十九·兒科、瘡科 (7)

卷十九·兒科、瘡科 (8)

卷十九·兒科、瘡科 (9)

卷十九·兒科、瘡科 (10)

卷十九·兒科、瘡科 (11)

卷十九·兒科、瘡科 (12)

卷十九·兒科、瘡科 (13)

卷十九·兒科、瘡科 (14)

卷十九·兒科、瘡科 (15)

卷十九·兒科、瘡科 (16)

卷十九·兒科、瘡科 (17)

卷十九·兒科、瘡科 (18)

卷十九·兒科、瘡科 (19)

卷十九·兒科、瘡科 (20)

卷二十·痘科 (1)

卷二十·痘科 (2)

卷二十·痘科 (3)

卷二十·痘科 (4)

卷二十·痘科 (5)

卷二十·痘科 (6)

卷二十·痘科 (7)

卷二十·痘科 (8)

卷二十·痘科 (9)

卷二十·痘科 (10)

卷二十·痘科 (11)

卷二十·痘科 (12)

卷二十·痘科 (13)

卷二十·痘科 (14)

卷二十·痘科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