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四·婦科(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婦科(上) (6)

1. 治帶單方

白帶神方:用青色無沙眼之牡蠣,火煅紅,冷定,又煅七次,研細,用腐漿調下二錢,一、二服立愈。○又方:用艾葉煮雞子食。○又方:沙參研末,酒調服。○又方:白朮四兩,補骨脂二兩,共炒研末,入麥面(炒)一斤,空心,加白糖開水調服。○赤白帶下:石菖蒲、補骨脂(俱炒)等分研末,開水調服。

○白帶,下部痛:苦楝(炒)、大茴香、當歸等分,酒和丸,酒下。○又方:石灰一兩,白茯苓二兩,為末,水丸,白水下三十丸,神效。○虛寒白濁:鹿角霜(炒)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白話文:

[治療白帶單方]

  • 白帶神效方法:選用表面光滑無瑕疵的青色牡蠣,經過火燒至通紅後冷卻,再重複此過程七次,之後磨成粉末,用豆漿調和兩錢服用,通常一到二次即見效。

  • 另一方法:使用艾葉烹煮雞蛋食用。

  • 另一方法:將沙參研磨成粉,用酒調和後服用。

  • 另一方法:取四兩的白朮和二兩的補骨脂一起炒過並研磨成粉,再加入一斤炒過的小麥麵粉,空腹時,加些白糖和開水調和服用。

  • 對於赤白帶下問題:石菖蒲與補骨脂(均需先炒過)等量混合後研磨成粉,用開水調和服用。

  • 若白帶伴隨下部疼痛:苦楝(需先炒過)、大茴香、當歸等量,用酒和成丸狀,服用時以酒送下。

  • 另一方法:取一兩的石灰和二兩的白茯苓研磨成粉,用水做成丸狀,每次以清水吞服三十丸,效果非常顯著。

  • 對於虛寒導致的白濁問題:將鹿角霜炒過後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兩錢,用酒調和後服用。

2. 十四、論五色帶下

凡婦人此證,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佐以各經見證之藥。色青者屬肝,用小柴胡加山梔;或濕熱壅滯,小便赤澀,用龍膽瀉肝湯。○色赤者屬心,用小柴胡加山梔、黃連、當歸。思慮過傷,用妙香散等藥。○色白者屬肺,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色黃者屬膽,用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用歸脾湯。

○色黑者屬腎,用六味地黃丸。○氣血俱虛,八珍湯。陽氣下陷,補中益氣。若有濕痰,加半夏、蒼朮、茯苓、黃柏。○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

小柴胡湯

柴胡(一、二錢),半夏(二錢),黃芩(二錢),人參(一錢),甘草(七分),生薑(一錢),大棗(三枚),

辰砂妙香散

黃耆(蜜炒),山藥(薑汁炒),茯苓(各一兩),木香(二錢),茯神,遠志(各一兩),人參,炙草,桔梗(各五錢),砂仁(三錢,另研)

共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或用麥麵湯下。

龍膽瀉肝湯

膽草(酒炒,一錢),柴胡,木通,當歸(各錢五分),山梔(一錢二分),車前,澤瀉,黃芩,生地(各錢五分),甘草(八分),

補中益氣湯(方見上第七內。)

八珍湯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熟地(各錢五分),川芎,白芍(酒炒),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對於婦女各種分泌物顏色的處理方式】

凡是婦女遇到這類問題,主要的治療原則是強化脾胃功能和提升身體的陽氣,同時根據不同臟腑的症狀輔以相對應的藥物。

若分泌物呈現青色,這通常與肝臟相關,可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來治療;或者若是因濕熱阻滯,導致小便赤痛,則使用龍膽瀉肝湯。

若是紅色分泌物,代表與心臟有關,可使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子、黃連和當歸。若是由於過度思慮造成傷害,可以考慮使用妙香散等藥物。

白色分泌物通常與肺部相關,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子。

黃色分泌物與膽囊相關,可使用六君子湯加山梔子、柴胡;若無效,則改用歸脾湯。

黑色分泌物則與腎臟有關,使用六味地黃丸。

若氣血兩虛,則使用八珍湯。若陽氣下陷,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伴有濕痰,則在原有藥方中加入半夏、蒼朮、茯苓和黃柏。

不能單純認為體型肥胖的人多有痰濕,瘦弱的人易上火,而輕易地使用燥濕瀉火的藥物進行治療。

【小柴胡湯】

藥材:柴胡(1-2錢),半夏(2錢),黃芩(2錢),人參(1錢),甘草(7分),生薑(1錢),大棗(3枚)。

【辰砂妙香散】

藥材:黃耆(蜜炒),山藥(薑汁炒),茯苓,木香,茯神,遠志,人參,炙草,桔梗,砂仁(另研)。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2錢,用酒調服,或用麥粉湯送服。

【龍膽瀉肝湯】

藥材:膽草(酒炒),柴胡,木通,當歸,山梔,車前,澤瀉,黃芩,生地,甘草。

【補中益氣湯】(詳見上方第七段內文)

【八珍湯】

藥材:人參,白朮,茯苓,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酒炒),甘草(炙)。

3. 十五、論癥瘕

癥者,成形而堅硬不移者也。因血動之時,或內傷生命,或外受風寒,或暴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虛而不行;余血未淨,則留滯而漸成癥。然血必由氣,氣行則血行,故治血病,則或攻或補,皆當以調氣為先。蓋養正則邪自除。若調養久而血足,再不消散,方可議下。

但須除之以漸,不可峻攻,方無顛覆之患。瘕者,無形而可聚可散者也,氣滯則聚,氣行則散。治宜或調或補,當分虛實,詳脈察證,庶無遺誤。然又有痛與不痛之異:痛者聯於血氣,有所凝滯,氣血行則愈,故痛者易治;不痛者不通氣血,另結窠囊,藥餌難及,故不痛者難治。總之,非在氣分,則在血分,知斯二者,則「癥瘕」二字已盡之矣。

若《內經》止有積聚疝瘕之名,「癥」字為後世增設。又有痃癖痞塊之屬,亦不過以形見之處不同,故名亦因之而異耳。但血癥、氣瘕各有虛實,宜細辨之。諸經義另詳積聚門,所當參閱。

以下治血癥:

化瘀湯(新),治血瘀成形,在臍腹之下,作痛喜按而虛者。

當歸(三、五錢),熟地(二、三錢),白芍(酒炒,二錢),川芎(一錢),肉桂(二錢),桃仁(一錢,去皮),紅花(酒炒,八分),

水煎,加酒服。如氣滯,加香附、木香、砂仁、烏藥之屬,血化而痛自愈。或決津煎(方見上第五內)亦可,加漆滓(炒令煙盡)二錢,血化為水,神效。

元胡索散,治血積小腹疼痛,或因氣逆,月經不行,肚腹作痛者。

當歸,赤芍,劉寄奴,沒藥,枳殼(麩炒),元胡索(炒,各等分),

共為末,酒調服。即失笑散亦可。(方見上第十內。)

良方加味四物湯,治血積堅硬而痛,或不痛者。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蓬朮,三稜,乾漆(炒,令煙盡),肉桂(各錢半),

水煎服。或加淮牛膝二錢,更效。

良方桃仁承氣湯,治形氣強壯而瘀血不行,或大便閉結,或腹脹痛甚,有非下不可者。然須詳慎,非實證勿用。

桃仁(去皮尖,五錢),大黃(一兩,炒或酒炒),甘草(二錢),肉桂(一錢),

姜引。

凡養正之法,宜診脈察證,知何經之虛,專固根本。或虛中帶滯者,可少加行氣導滯之品可也。如再攻之,禍如反掌。

逍遙飲,治婦人思郁過度,致傷心脾,經脈不調,留成血積。

當歸(二、三錢),白芍(一錢五分),熟地(三、五錢),棗仁(炒研,二錢),茯神(一錢五分),遠志(五分),陳皮(八分),甘草(炙,一錢),

如經行而滯痛者,加酒炒香附錢半。如氣虛者,加人參。其肝腎脾胃,有一經之虛寒者,有兼二經之虛寒者,宜因人調補,待元氣足,自漸磨漸愈,乃為良策。

白話文:

十五、論癥瘕

癥,是指成形、堅硬、位置固定的腫塊。它是由於血液運行受阻造成的,可能由內傷、外感風寒、暴怒傷肝導致氣逆血瘀;也可能因憂思傷脾,氣虛血滯;或因過度勞累導致氣虛血行受阻;殘留的血液沒有清除乾淨,便停滯下來,漸漸形成癥塊。血液的運行依賴於氣的運行,氣行則血行,所以治療血瘀病症,無論是攻還是補,都應該先調和氣機。因為養護正氣,邪氣自然會消除。如果調養很久,血氣充足,腫塊仍不消散,才可以考慮使用攻下之法。

但是一定要逐步去除,不能猛攻,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瘕,是指沒有固定形狀,可以聚散的腫塊。氣機阻滯則聚,氣機通暢則散。治療應根據虛實情況,或調或補,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以免誤治。瘕又分為疼痛和不痛兩種:疼痛的瘕與氣血凝滯有關,氣血運行通暢則痊癒,所以疼痛的瘕較易治療;不痛的瘕則氣血不通,形成獨立的囊腫,藥物難以到達,所以不痛的瘕較難治療。總而言之,病症要麼在氣分,要麼在血分,明白了這兩點,「癥瘕」二字的涵義就完全理解了。

《內經》只記載了積聚、疝瘕,而「癥」字是後世增加的。痃癖、痞塊等,也只是因為病變部位不同而名稱有所差異。但血癥、氣瘕各有虛實,應仔細辨別。各經義詳見積聚門,應參考閱讀。

以下為血癥治療方法:

化瘀湯(新方):治療瘀血成形,位於臍腹之下,疼痛且按壓時感覺舒服,屬於虛證者。

藥方:當歸(3-5錢)、熟地黃(2-3錢)、白芍藥(酒炒,2錢)、川芎(1錢)、肉桂(2錢)、桃仁(1錢,去皮)、紅花(酒炒,8分)。水煎服,加酒服用。如果氣機阻滯,可加入香附、木香、砂仁、烏藥等;血瘀化開,疼痛自然痊癒。也可使用決津煎(方見第五篇),並加入炒焦的漆樹黑膠2錢,能使瘀血化為清水,療效神奇。

元胡索散:治療血積於小腹,疼痛,或因氣逆、月經不通、腹痛者。

藥方:當歸、赤芍、劉寄奴、沒藥、枳殼(麩炒)、元胡索(炒,各等份)。共研為末,酒調服。也可使用失笑散(方見第十篇)。

良方加味四物湯:治療血積堅硬並伴有疼痛,或無痛者。

藥方: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蓬朮、三稜、乾漆(炒至煙盡)、肉桂(各1.5錢)。水煎服。也可加入淮牛膝2錢,效果更佳。

良方桃仁承氣湯:治療形體強壯但瘀血不通,或大便秘結、腹脹疼痛劇烈,必須瀉下者。但需謹慎使用,非實證勿用。

藥方:桃仁(去皮尖,5錢)、大黃(1兩,炒或酒炒)、甘草(2錢)、肉桂(1錢)。薑湯送服。

凡是養護正氣的方法,都應該診脈察證,了解哪一經脈虛弱,著重於補益根本。如果虛證夾雜氣滯,可以少量加入行氣導滯的藥物。如果再次使用攻下之法,後果不堪設想。

逍遙飲:治療婦女思慮過度,損傷心脾,經脈失調,導致瘀血停滯。

藥方:當歸(2-3錢)、白芍藥(1.5錢)、熟地黃(3-5錢)、酸棗仁(炒研,2錢)、茯神(1.5錢)、遠志(0.5錢)、陳皮(8分)、炙甘草(1錢)。如果月經來潮時疼痛且滯澀,可加入酒炒香附1.5錢;如果氣虛,可加入人參。如果肝、腎、脾、胃其中一經或兩經虛寒,應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補,待元氣充足,再慢慢痊癒,才是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