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二十·痘科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痘科 (15)

1. 痘科

救苦散,麻後口瘡牙疳搽藥。

人中白(火煅,五分),青黛(水飛,五分),冰片(一分),姜蠶(錢半),寒水石(水飛,三錢),

共為細末,先以濃茶漱淨,隨搽患處。如加牛黃二分更效。

加味甘桔湯,治麻後餘毒喉病。

連翹,甘草,桔梗,射干,牛蒡子,黃連(酒炒),黃芩(酒炒。各一錢),

水煎服。○外用苦參三錢、姜蠶二錢為末吹之。

健脾丸,治麻後失調,體瘦氣虛,或成疳疾,或生泄瀉等證。

人參(少者,以山藥二兩炒黃代之),黃耆(蜜炒),白朮,當歸,茯苓(各一兩),神麯(炒),山楂肉,白芍(酒炒),地骨皮(各五錢),白扁豆(炒去皮,一兩),橘紅,陳皮(各五錢),川黃連(炒,四錢),百合(八錢),

如肚硬有積,加谷蟲三錢,共為細末,每用二錢,少加白糖,開水調服。

犀角解毒化痰湯,治麻證咳嗽氣喘,唇紅便燥,內熱煩渴,或口鼻出血,不拘前後皆可服。

生犀角(一兩),歸尾(八錢),連翹心,丹皮,紫草,甘草梢,川貝母,花粉,薄荷(各一兩),赤芍(六錢),牛蒡子,黃連(各三錢),生地(二兩),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淡竹葉湯下。或十分用一,煎服亦可。但犀角須磨汁合服。

凡孕婦出麻,古人徒知清熱以安胎,不思麻未見,而止以清熱為事,則麻因冰伏難出,而內熱愈甚,是欲保胎,反足以傷胎也。宜用輕揚之劑,照前法表托,則麻出而熱自清,繼以滋陰清解,則於麻於胎,兩得無礙,不安胎而胎自安。又有用艾葉、砂仁燥熱之藥以安胎者,而不知適足以損胎也。

托毒清熱安胎湯,治孕婦麻痘初熱,表托安胎。

當歸,川芎,白芍,桔梗,甘草,柴胡,前胡,防風,荊芥,白芷,乾葛,紫草,白朮,條黃芩(各一錢),

水煎服。

麻疹禁忌,與痘證同,詳載痘科後條,參閱謹用。

治麻疹雜症單方:

麻後嗽甚,用貝母、(去心,童便浸)知母各一兩,老生薑一錢,共研末,每用五七分,開水調服。○麻毒口瘡:黃連一兩,乾薑(炒黑)三錢為末摻之。○又方:用黃柏、(蜜炒)青黛等分為末,頻摻口瘡,咽津妙。○麻疹黑紫將死,用小兒大糞煅用,(方見痘雜症內。)可以通用。

○麻痘解穢,用茵陳研末,取棗肉搗為丸,焙乾,常常燒煙燻房、熏被、薰衣,即凶者可轉為吉。

凡古來治麻痘藥書至多,但覺有泛處,令初學者不便取用。惟明聶久可所著方論,簡而確,不誤後人。今多采用。內有缺者補之,偏者正之,集為全書,於二科不無小補云。

白話文:

痘科

救苦散,是治療麻疹後口瘡牙齦潰爛的塗抹藥。

藥方組成:人中白(煅燒過,五分)、青黛(水飛過,五分)、冰片(一分)、僵蠶(一錢半)、寒水石(水飛過,三錢)。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先用濃茶漱口清潔,然後將藥粉塗抹在患處。如果加入牛黃二分,效果會更好。

加味甘桔湯,是治療麻疹後餘毒引起的喉嚨疾病。

藥方組成:連翹、甘草、桔梗、射干、牛蒡子、黃連(用酒炒過)、黃芩(用酒炒過,各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此外,還可以將苦參三錢、僵蠶二錢磨成粉末,吹入喉嚨。

健脾丸,是治療麻疹後身體失調,導致體型消瘦、氣虛,或者出現疳積、腹瀉等症狀的藥方。

藥方組成:人參(如果沒有,可以用炒黃的山藥二兩代替)、黃耆(用蜂蜜炒過)、白朮、當歸、茯苓(各一兩)、神麴(炒過)、山楂肉、白芍(用酒炒過)、地骨皮(各五錢)、白扁豆(炒過後去皮,一兩)、橘紅、陳皮(各五錢)、川黃連(炒過,四錢)、百合(八錢)。

如果腹部發硬有積食,可以加入穀蟲三錢。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每次用二錢,加入少量白糖,用開水沖調後服用。

犀角解毒化痰湯,是治療麻疹引起的咳嗽、氣喘、嘴唇紅、大便乾燥、內熱煩躁口渴、或者口鼻出血等症狀的藥方,不論麻疹發作前或後都可服用。

藥方組成:生犀角(一兩)、當歸尾(八錢)、連翹心、丹皮、紫草、甘草梢、川貝母、花粉、薄荷(各一兩)、赤芍(六錢)、牛蒡子、黃連(各三錢)、生地(二兩)。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蜜製成藥丸,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用淡竹葉湯送服。也可以將十分之一的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但犀角必須磨成汁液與藥同服。

古人對於孕婦出麻疹,只知道用清熱的方法來安胎,沒有考慮到麻疹還沒發出來,就只用清熱藥,反而會導致麻疹因為被寒氣抑制而難以發出,體內的熱反而更嚴重。這樣做,想保胎反而會傷害胎兒。應該使用輕微向上發散的藥物,按照之前的方法幫助麻疹發出,這樣麻疹發出後,熱自然就消退了。接著再用滋陰清熱的藥物調理,這樣對於麻疹和胎兒都能有益,不用刻意安胎,胎兒也能自然安穩。還有用艾葉、砂仁等燥熱的藥物來安胎的,卻不知道這樣反而會損害胎兒。

托毒清熱安胎湯,是治療孕婦麻疹初期發熱,幫助麻疹發出並安胎的藥方。

藥方組成:當歸、川芎、白芍、桔梗、甘草、柴胡、前胡、防風、荊芥、白芷、葛根、紫草、白朮、條黃芩(各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麻疹的禁忌和痘疹相同,詳細內容記載在痘科後面的條文,請參考並謹慎使用。

治療麻疹雜症的單方:

麻疹後咳嗽嚴重,用貝母(去心,用童子尿浸泡過)、知母各一兩,老生薑一錢,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用五到七分,用開水沖調後服用。麻疹引起的口腔潰瘍:用黃連一兩,乾薑(炒黑)三錢磨成粉末塗抹。另一個藥方:用黃柏(用蜂蜜炒過)、青黛等量磨成粉末,頻繁塗抹在口腔潰瘍處,吞咽口水會有效果。麻疹出現黑紫色,表示病情危急,可以用小兒大便煅燒後使用(藥方在痘雜症內),可以通用。

麻疹和痘疹可以用來驅除污穢,用茵陳磨成粉末,取紅棗肉搗成丸子,烘乾,常常燒煙熏房間、被子、衣服,就能夠將凶險轉為吉祥。

從古至今治療麻疹和痘疹的醫書非常多,但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夠簡潔,讓初學者難以取用。只有明代聶久可所著的方論,簡潔而準確,不會誤導後人。現在大多採用他的方子。其中缺少的補上,有偏差的糾正,彙集成這本完整的書,對麻疹和痘疹這兩個病科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