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二十·痘科 (14)
卷二十·痘科 (14)
1. 痘科
和中湯,治麻疹大吐大泄而後現者,宜和中安胃為主。
白朮(一錢),白芍(酒炒),茯苓,乾葛,當歸身(土炒。各八分),甘草(炙),防風,丹皮,桔梗(各六分),柴胡(五分),半夏(七分),
生薑六分,紅棗二枚引。
柴胡四物湯,治麻後餘熱,宜補血涼血以退之。
柴胡(五分),當歸身,大生地(各二錢),川芎(七分),白芍(酒炒,錢半),麥冬,地骨皮,黃芩(各一錢),知母(酒浸),人參(或以山藥三錢代之),淡竹葉(八片)
水煎服。如不嗜飲食,去知母,加白朮錢半。中病即止。
羚羊角散,治麻疹後餘毒不解,上攻眼目,羞明雲翳,眵淚俱多,紅赤腫閉。
羚羊角(鎊),黃耆,黃芩,草決明,升麻,車前子,防風,大黃(等分),
水煎,熱服。如大便燥秘,加芒硝二錢下之。
全真一氣湯,治麻疹頭面不起,壯熱不食,喘促昏沉,上熱下寒之候。由久熱以傷陰也,勿作實熱施治。
熟地(三五錢),白朮(二錢),麥冬(錢半),淮牛膝(一錢),北五味(十五粒),附子(五七分),
水煎,涼服。
昔人謂,疹要清涼痘耍溫,執為定論。寒涼並進,以致陽虛不能升發,頭面不起;陰虛不能退陽,所以餘熱日盛。陰氣未全之弱質,何堪久熱之傷陰!故昏沉不食,喘促煩躁,中氣日虛。如以疏表透托風藥,則愈耗其陰;如以清肺解毒涼藥,則徒傷其胃。泄瀉一來,上熱下寒,喘促益甚。
復謂疹毒歸肺,肆進苦寒,危亡立至。殊不知氣血不和,偏陰偏陽之謂毒,能使氣血和,陰陽平,而毒化矣。今此方滋陰降火,一氣相生,於氣血兩虛之輩,有起死回生之功,人勿謂其峻猛而致疑也。
加味地黃湯,治熱盛陰虧,麻疹隱伏,其脈寸強尺弱,不宜表者。
熟地(三五錢),棗皮,山藥(各錢半),茯苓,丹皮(各一錢),澤瀉(七分),肉桂(錢半),北五味(三分),
水煎,溫服。
凡麻疹須按脈用藥,總以救陰救陽為主。此為法外之治,故不必以疹多實熱為定論,而因時因人以權衡也。
清熱導滯湯,治毒熱留伏成痢。
黃連,黃芩,白芍,枳殼(炒),山楂肉(各一錢),厚朴(姜炒),青皮,檳榔,當歸,甘草,牛蒡子,連翹(各六分),
如紅多者,加紅花三分,地榆五分。滯澀者,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
香連丸,治裡急後重。
黃連(一兩),廣香(三錢),
共研末,蜜丸,開水下三錢。如病久體虛者,用補中益氣湯送丸三五錢。
清胃敗毒湯,治麻後餘毒,口瘡牙疳等證。
姜蠶,丹皮,甘草,連翹心,生地,桑根皮,沙參,茯苓,金銀花,黃柏(蜜水炒。各等分),
如體虛,加白朮,水煎服。
白話文:
和中湯:這個方子治療麻疹後出現嚴重嘔吐和腹瀉的情況,重點在於調和脾胃,使胃氣安定。
藥材:白朮(3.75克),白芍(酒炒,3克),茯苓(3克),葛根(3克),當歸身(土炒,3克),甘草(炙,2.25克),防風(2.25克),牡丹皮(2.25克),桔梗(2.25克),柴胡(1.9克),半夏(2.6克),生薑(2.25克),紅棗兩枚引藥。
柴胡四物湯:這個方子治療麻疹後餘熱未退的情況,應該以補血、涼血的方式來退熱。
藥材:柴胡(1.9克),當歸身(7.5克),生地黃(7.5克),川芎(2.6克),白芍(酒炒,5.6克),麥門冬(3.75克),地骨皮(3.75克),黃芩(3.75克),知母(酒浸,3.75克),人參(或用山藥11.25克代替),淡竹葉(八片)。
用水煎服。如果食慾不佳,就去掉知母,加入白朮5.6克。病情好轉就停止服藥。
羚羊角散:這個方子治療麻疹後餘毒未清,向上侵犯眼睛,導致眼睛畏光、出現翳障、眼屎多、淚水多,眼睛紅腫閉合的情況。
藥材:羚羊角(磨粉),黃耆,黃芩,決明子,升麻,車前子,防風,大黃(等量)。
用水煎服,趁熱喝。如果大便乾燥,就加入芒硝7.5克來幫助排便。
全真一氣湯:這個方子治療麻疹沒有發出來,導致高燒不退、食慾不振、呼吸急促、神志不清,同時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這是因為長期發熱導致陰液受損,不能當作實熱來治療。
藥材:熟地黃(11.25克-18.75克),白朮(7.5克),麥門冬(5.6克),懷牛膝(3.75克),北五味子(15粒),附子(2.6-1.9克)。
用水煎服,放涼後喝。
以前的人說,麻疹要用清涼藥,痘疹要用溫熱藥,這被當作是定論。但是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就會導致陽氣虛弱,無法將麻疹發出,而陰液虛弱又無法退去陽熱,所以餘熱才會日益嚴重。陰氣尚未完全的虛弱體質,怎麼能承受長期發熱損傷陰液呢!所以才會出現神志不清、食慾不振、呼吸急促煩躁等症狀,而且中氣也越來越虛。如果用疏散表邪、透發麻疹的風藥,反而會更加耗損陰液;如果用清肺解毒的寒涼藥,只會傷害脾胃。一旦出現腹瀉,就會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呼吸急促也會更加嚴重。
還有人認為麻疹毒邪歸於肺部,於是大量使用苦寒藥,很快就會導致死亡。其實,氣血不和、陰陽偏盛偏衰才稱之為毒,如果能夠調和氣血,平衡陰陽,毒邪自然就會消解。這個方子滋養陰液,降低火氣,使氣血可以互相生長,對於氣血兩虛的人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請大家不要因為藥性猛烈而產生懷疑。
加味地黃湯:這個方子治療熱邪過盛、陰液虧虛,導致麻疹隱伏不發,脈象呈現寸脈強而尺脈弱的情況,這種情況不適合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
藥材:熟地黃(11.25克-18.75克),山茱萸(5.6克),山藥(5.6克),茯苓(3.75克),牡丹皮(3.75克),澤瀉(2.6克),肉桂(5.6克),北五味子(1.1克)。
用水煎服,溫熱時喝。
凡是治療麻疹都應該根據脈象來用藥,總的來說要以保護陰液和陽氣為主。這是一種常規以外的治療方法,所以不必把麻疹都看作是實熱證,而應該根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來權衡用藥。
清熱導滯湯:這個方子治療熱毒停留在體內導致痢疾。
藥材:黃連(3.75克),黃芩(3.75克),白芍(3.75克),枳殼(炒,3.75克),山楂肉(3.75克),厚朴(薑炒,2.25克),青皮(2.25克),檳榔(2.25克),當歸(2.25克),甘草(2.25克),牛蒡子(2.25克),連翹(2.25克)。
如果紅色分泌物多,就加入紅花1.1克,地榆1.9克。如果排便不暢,就加入酒炒大黃4.5克。
香連丸:這個方子治療裡急後重(想排便卻又排不出來的感覺)。
藥材:黃連(37.5克),廣香(11.25克)。
一起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用開水送服11.25克。如果病程較長,身體虛弱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送服11.25克至18.75克。
清胃敗毒湯:這個方子治療麻疹後餘毒未清,出現口瘡、牙齦潰爛等症狀。
藥材:僵蠶,牡丹皮,甘草,連翹心,生地黃,桑白皮,沙參,茯苓,金銀花,黃柏(蜜水炒。等量)。
如果身體虛弱,可以加入白朮,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