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四·婦科(上) (7)
卷十四·婦科(上) (7)
1. 十五、論癥瘕
以下治瘕證:(附:氣痛在內。)
瘕屬氣,流行無定,左右大小,忽聚忽散。或近脅肋,而如臂如指,則謂之痃癖。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則謂之疝瘕。《難經》曰:「病有積聚。積者,陰氣也,陰沉而伏。聚者,陽氣也,陽浮而動。」癥由於積,積在陰分,而有淵藪,故攻之非易。瘕由於聚,聚在陽分,而猶烏合,故散之非難。
若氣因形滯者,去其積,則氣亦順。止在氣分無形者,總不可下,即下亦不去,適足以敗正氣也,宜切識之。
散氣之法,止在行氣。而行氣之法,大有權宜。如氣實則壅滯,宜破而行之。氣閉則留蓄,宜利而行之。氣熱則乾涸,宜涼而行之。氣寒則凝結,宜溫而行之。然病此者,必正氣虛而後邪氣得以乘之而不散。使果氣強力健,則流行不息,又何瘕聚之有!故治此者,又宜知所以補也。但實者有據,顯而易見:虛每似實,隱而難知,此際須當辨真。
排壅湯(新),治邪氣壅滯,刺痛之甚者,此破以行之。
烏藥(二錢),藿香,香附,枳殼,陳皮(去白,各一錢五分),檳榔,木香(各七分),厚朴(一錢),
熱服。如氣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之類。如痛在小腹,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搗碎)二、三錢。
廓清飲,治三焦氣閉,胸膈脹痛,或肚腹單脹,小水不利等證,此利以行之。
枳殼(二錢),厚朴(錢半),大腹皮(洗淨,一二錢),蘿蔔子(生搗,一錢),茯苓(連皮,二三錢),澤瀉(一、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白芥子(五、七分,或多用)
水煎,溫服。如大便閉結,加生大黃三、四錢。如肝滯脅痛,加青皮。如氣滯脹痛,加烏藥、香附。
清涼散(新),治一切氣逆暴痛,口渴便燥,喜涼惡熱,不可按者,此涼以行之。
黃芩,梔子,黃連,陳皮,牛膝,澤瀉(各錢五分),
溫服。如口渴,加生石膏。如大便燥結,加生大黃三錢。如煩躁,加淡竹葉、麥冬。如熱在腸胃不得下者,加芒硝以通之。
以上諸方,惟氣實瘕聚者可以暫用,若元氣不足者總之。
溫中湯(新),治氣寒凝結,脹痛喜按,脈息弦緊者,此溫以行之。
陳皮,砂仁,藿香,草豆蔻(煨。各一錢),香附,肉桂,乾薑(各錢五分),
水煎。如假熱拒膈者,冰冷服。如小腹寒痛,加吳茱萸五、七分。如寒甚而慄者,加附子一、二錢。如嘔逆者,加生薑、半夏,或理中湯加附子亦妙。
凡常人之於氣滯者,惟知破之散之,而云補以行之,必不然也。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而不補,治與病違,而欲以藥濟人,蓋亦罕矣。如心脾氣虛不行,宜五味異功散。如脾胃氣虛而滯,宜六君子湯、歸脾湯。如脾胃虛寒而滯者,宜溫胃飲、理中湯。如脾腎虛寒而氣不行,脹滿腹痛者,宜理陰煎。
白話文:
以下是針對「瘕」這種病症的治療方法:(附註:氣痛在體內的情況。)
「瘕」這種病,本質上是氣的運行不順暢所導致,它的位置和大小不固定,有時在左邊,有時在右邊,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如果靠近肋骨處,摸起來像手臂或手指一樣,就稱為「痃癖」;如果在肚臍下方腹部,出現脹氣或疼痛的感覺,就稱為「疝瘕」。《難經》說:「疾病有積和聚兩種。積是屬於陰氣的病症,陰氣沉伏在體內;聚是屬於陽氣的病症,陽氣浮動不安。」「癥」這種病是由「積」造成的,因為積存在陰分,像深淵一樣,所以不容易攻破。「瘕」是由於「聚」造成的,聚在陽分,像烏合之眾一樣,所以比較容易散開。
如果氣的運行是因為形體的阻塞所導致,只要去除阻塞,氣的運行自然會順暢。如果只是氣本身的問題,沒有形體上的阻塞,就不能使用瀉下的藥物,即使用了也沒效果,反而會損害正氣。這點要特別注意。
疏散氣的方法,重點在於運行氣機。而運行氣機的方法,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如果氣實導致阻塞,應該用破氣的方法來疏通。如果氣閉導致停滯,應該用利氣的方法來疏通。如果氣熱導致乾燥,應該用涼性的藥物來疏通。如果氣寒導致凝結,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疏通。會得這種病的人,通常是正氣虛弱,邪氣才能趁虛而入,難以散去。如果氣的運行強健有力,自然會順暢不停,又怎麼會有「瘕聚」的問題呢?因此治療這種病,也要知道如何補養正氣。但實證通常明顯可見,容易判斷;虛證往往看起來像實證,隱藏而不易察覺,此時需要仔細辨別真假。
排壅湯(新方):治療邪氣壅塞、刺痛劇烈的症狀,這種情況要用破氣的方法來疏通。
- 藥材:烏藥(6克)、藿香、香附、枳殼、陳皮(去白,各4.5克)、檳榔、木香(各2.1克)、厚朴(3克)。
- 用法:用熱水煎服。如果氣逆嚴重,可以加入白芥子、沉香、青皮等藥材。如果疼痛在小腹,可以加入小茴香。如果同時有疝氣,可以加入荔枝核(煨熟搗碎)6-9克。
廓清飲:治療三焦氣機閉塞、胸膈脹痛,或肚子單純脹氣、小便不暢等症狀,這種情況要用利氣的方法來疏通。
- 藥材:枳殼(6克)、厚朴(4.5克)、大腹皮(洗淨,3-6克)、蘿蔔子(生搗,3克)、茯苓(連皮,6-9克)、澤瀉(3-6克)、陳皮(去白,3克)、白芥子(1.5-2.1克,或可多用)。
- 用法:用水煎服,溫服。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加入生大黃9-12克。如果肝氣鬱滯導致脅痛,可以加入青皮。如果氣滯導致脹痛,可以加入烏藥、香附。
清涼散(新方):治療各種氣逆導致的突然疼痛、口渴便秘、喜歡涼爽厭惡燥熱、不能按壓的症狀,這種情況要用涼性的藥物來疏通。
- 藥材:黃芩、梔子、黃連、陳皮、牛膝、澤瀉(各4.5克)。
- 用法:溫服。如果口渴,可以加入生石膏。如果大便燥結,可以加入生大黃9克。如果煩躁不安,可以加入淡竹葉、麥冬。如果熱在腸胃無法下泄,可以加入芒硝來通便。
以上這些藥方,只有在氣實導致「瘕聚」的情況下才能暫時使用,如果元氣不足的人絕對不能用。
溫中湯(新方):治療氣寒凝結、脹痛喜歡按壓、脈象弦緊的症狀,這種情況要用溫性的藥物來疏通。
- 藥材:陳皮、砂仁、藿香、草豆蔻(煨,各3克)、香附、肉桂、乾薑(各4.5克)。
- 用法:用水煎服。如果出現假熱拒絕熱藥的情況,可以冰鎮後服用。如果小腹寒痛,可以加入吳茱萸1.5-2.1克。如果寒邪嚴重且發冷,可以加入附子3-6克。如果嘔吐,可以加入生薑、半夏,或者用理中湯加附子效果也很好。
一般人對於氣滯的問題,只知道用破氣、散氣的方法,而不知道要用補氣的方法來疏通,這是錯誤的。《黃帝內經》說:「邪氣侵襲的地方,一定是正氣虛弱的地方。」虛弱而不補養正氣,治療的方向就與病症相反,又怎麼能靠藥物來幫助病人呢?像是心脾氣虛導致氣機不暢,適合使用五味異功散。如果脾胃氣虛而導致氣滯,適合使用六君子湯、歸脾湯。如果脾胃虛寒而導致氣滯,適合使用溫胃飲、理中湯。如果脾腎虛寒導致氣機不暢、腹脹腹痛,適合使用理陰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