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9)
卷之八·雜證 (9)
1. 二十、論痰飲
(有濕痰、燥痰、風痰、熱痰、寒痰、老痰、頑痰。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伏飲。)
人稟陰陽二氣以生,有清有濁。陽之清者為元氣,陽之濁者即為火;陰之清者為津液,陰之濁者即為痰。故痰者,乃津液不清,熏蒸結聚而成者也。夫飲入於胃,遊溢清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痰之有!惟脾虛不能致精於肺,下輸水道,則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滯中膈,瘀而成痰。是脾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治脾。
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雖然,人但知痰之標在脾,而不知痰之本在腎。腎有陰陽,陰虛則水泛為痰,痰清而稀;陰虛則火動,火結為痰,痰稠而濁。稠者為痰,稀者為飲。痰有五,飲亦有五,症各不同,治法迥殊。(條列分治於後。)至於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
脾為濕土,喜溫燥而惡寒,故二朮、星、夏為要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燥,故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又毋過於寒涼以傷脾土,中帶脾藥以生肺金,方為善治。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然脾有虛、實之分,如濕滯太過者,脾之實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虛也。
至於腎,不是火衰不能生土,即是水虧而虛火上炎以爍肺,只有虛焉而已,可不知乎!
白話文:
[二十、討論痰飲]
人依著陰陽二氣生存,氣質有清有濁。其中,清的陽氣就是我們的元氣,而濁的陽氣就是火;清的陰氣則為津液,濁的陰氣則轉為痰。所以,痰就是由不純淨的津液,經過燻蒸結聚所形成的產物。當飲食進入胃部,會產生清氣,這些清氣會向上輸送到脾臟,由脾臟將精華分散到全身,再由肺部進行水分的調節,然後向下傳遞到膀胱,讓水分能均勻分佈於全身,如此一來,怎麼可能會有痰呢?然而,如果脾臟虛弱,無法將精華輸送至肺部,以及無法正常調節水分,那麼清氣就難以上升,濁氣也難以下降,這時,就會在中間區域停留,形成痰。因此,脾臟是生成痰的源頭,所以治療痰的首要就是調理脾臟。
雖然大家都知道痰的表面原因在脾臟,但是很少人知道痰的根本原因在腎臟。腎臟有陰陽兩種性質,陰虛時,水分會泛濫成為痰,這種痰清澈且稀薄;而當腎臟陰虛,火氣上衝,火氣結聚成為痰,這種痰粘稠且渾濁。濃稠的是痰,稀薄的是飲。痰有五種,飲也有五種,各種病症不同,對應的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詳細的治療方法將在後面條列說明。)對於脾臟和肺部產生的痰,更是不能混為一談。
脾臟屬濕土,喜歡溫暖和乾燥,不喜歡寒冷,因此,二朮、星、夏等藥材為主要用藥;肺部屬燥金,喜歡涼爽和濕潤,不喜歡乾燥,因此,二冬、地黃、桔梗等藥材為主要用藥。同時,也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材以免傷害脾臟,應該在治療肺部的同時,搭配調理脾臟的藥材,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有句話說:「治療痰,如果不理會脾胃,那就不是真正的治療。」然而,脾臟的問題可以分為虛和實兩種情況,如果濕氣過重,那就是脾臟實;如果脾臟功能衰弱,無法控制水分,那就是脾臟虛。
至於腎臟,如果不是因為火氣不足,無法滋養脾臟,就是水分虧損,虛火上炎燒灼肺部,只有虛弱這一情況,我們怎能忽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