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二·雜證 (1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雜證 (17)

1. 四十九、論火證

左歸飲,此壯水以濟火也。治陰衰陽勝,身熱煩渴,脈虛氣弱。

熟地(三、五錢),山藥(二錢),枸杞(錢半),甘草(炙,一錢),茯苓(一錢),棗皮(錢半),

食遠服。如肺熱而煩,加麥冬錢半。心熱而躁,加元參一錢。脾熱易飢者,加白芍錢半。腎熱骨蒸者,加地骨皮二錢。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二、三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錢半。血虛而燥者,加當歸二錢,改用六味地黃丸亦可。

右歸飲,此益火以救陽也。治內真寒而外假熱,右尺脈虛。

熟地(五、七錢),山藥(炒,二錢),棗皮(一錢),枸杞(二錢),甘草(炙,一錢),杜仲(二錢),肉桂(一、二錢),附子(一、二錢),

食遠服。如外熱既甚,多見口瘡舌裂,煩渴喜冷等證,用此湯冷服。如陰盛格陽,加澤瀉錢半。如昏厥短氣,加白朮二、三錢,有人參更妙。如火衰不能生土,嘔吐吞酸,加炮乾薑二、三錢。如泄瀉腹痛,加肉豆蔻錢半。如小腹痛,加吳茱萸五、七分。如血少血滯,腰膝軟痛,加當歸二錢,改用八味地黃湯亦妙。

服後熱退,而虛寒悉見,乃進溫補,無不愈者。上有濕火未言,當於濕證門取方用之。

備錄瀉火諸藥,以便酌用,然亦不過言其藥之性耳,人當變而通之可也。

○黃連、梔子,瀉心肝大腸之火。○山梔仁,降火從小便出。○石膏,瀉腸胃實火。○黃芩,瀉脾肺大腸之火。○黃柏,瀉肝腎諸經之火。○知母,清肺胃肝腎之火。○地骨皮,退陰中之火,善除骨蒸夜熱。○生地、麥冬,清肝肺涼血中之火。○天冬,瀉肺與大腸之火。○桑白皮、川貝母,解上焦肺胃之火。

○柴胡、乾葛,解肝脾諸經之鬱火。○龍膽草,瀉肝腎膀胱之火。○槐花,清肝腎大腸之火。○白芍、石斛,清脾胃之火。○滑石,瀉小腸膀胱之火。○天花粉,清痰止渴,解上焦之火。○連翹,瀉諸經之浮火。○元參,清上焦及無根浮游之火。○山豆根,解咽喉之火。○膽星,開心脾胃脘之痰火。

○青黛、蘆薈、胡黃連,瀉五臟之疳熱鬱火。○苦參,瀉疳蝕之火。○木通,瀉小腸之火。○澤瀉、車前子,退窿閉之火。○人中白,清肝脾腎之陰火。○童便,降陰中血分之浮火。○大黃、朴硝,瀉諸經實火。○人參、黃耆、白朮、甘草,除氣虛氣脫,陽分散失之火。○熟地、當歸、枸杞、棗皮,滋心腎不交,陰分無根之火。

○附子、乾薑、肉桂,救元陽失位,陰盛格陽之火。○青蒿,清血虛發熱之火。

白話文:

四十九、論火證

左歸飲:這個方子是用來滋養陰液,以平息虛火的。主要治療因為陰液衰弱,陽氣相對旺盛導致的身體發熱、口渴煩躁、脈象虛弱、氣力不足的狀況。

藥材組成:熟地(15-30克),山藥(6克),枸杞(4.5克),甘草(炙烤過的,3克),茯苓(3克),棗皮(4.5克)。

服用方法:空腹時服用。如果肺部有熱而導致煩躁,可以加入麥冬(4.5克)。如果心火旺盛而導致煩躁不安,可以加入元參(3克)。如果脾胃有熱而容易感到飢餓,可以加入白芍(4.5克)。如果腎有熱,出現骨蒸潮熱,可以加入地骨皮(6克)。如果血有熱而導致躁動不安,可以加入生地(6-9克)。如果陰虛而導致心神不寧,可以加入女貞子(6克)。如果出現上部實熱而下部虛寒的情況,可以加入牛膝(4.5克)。如果血虛而乾燥,可以加入當歸(6克),或者改用六味地黃丸也可以。

右歸飲:這個方子是用來溫補陽氣,以挽救陽虛的。主要治療體內真寒而表面出現假熱的狀況,表現為右寸脈虛弱。

藥材組成:熟地(15-21克),山藥(炒過的,6克),棗皮(3克),枸杞(6克),甘草(炙烤過的,3克),杜仲(6克),肉桂(3-6克),附子(3-6克)。

服用方法:空腹時服用。如果外熱很嚴重,出現口瘡、舌頭乾裂、口渴喜歡喝冷飲等症狀,可以用這個湯藥放涼後服用。如果體內陰氣過盛,把陽氣逼到體表,可以加入澤瀉(4.5克)。如果出現昏厥、呼吸短促的情況,可以加入白朮(6-9克),如果能加入人參就更好了。如果陽氣衰弱不能溫養脾土,導致嘔吐、吐酸水,可以加入炮製過的乾薑(6-9克)。如果出現腹瀉腹痛,可以加入肉豆蔻(4.5克)。如果小腹疼痛,可以加入吳茱萸(1.5-2克)。如果血少血滯,腰膝痠軟疼痛,可以加入當歸(6克),或者改用八味地黃湯效果也不錯。

服用藥後,如果熱退去,虛寒的症狀就會顯現出來,此時再用溫補的藥物,沒有不痊癒的。以上沒有提到濕熱引起的火證,應該參考濕證的相關方劑來治療。

下面記錄一些瀉火的藥物,方便參考使用,但這裡只是說明藥物的藥性而已,大家應該靈活運用。

  • 黃連、梔子:可以瀉心、肝、大腸的火。

  • 山梔仁:可以通過小便排出火氣。

  • 石膏:可以瀉腸胃的實火。

  • 黃芩:可以瀉脾、肺、大腸的火。

  • 黃柏:可以瀉肝、腎等經絡的火。

  • 知母:可以清肺、胃、肝、腎的火。

  • 地骨皮:可以退陰虛之火,善於消除骨蒸潮熱。

  • 生地、麥冬:可以清肝肺,涼血中的火。

  • 天冬:可以瀉肺和大腸的火。

  • 桑白皮、川貝母:可以解除上焦肺胃的火。

  • 柴胡、葛根:可以解除肝脾等經絡的鬱火。

  • 龍膽草:可以瀉肝、腎、膀胱的火。

  • 槐花:可以清肝、腎、大腸的火。

  • 白芍、石斛:可以清脾胃的火。

  • 滑石:可以瀉小腸、膀胱的火。

  • 天花粉:可以清熱化痰、止渴,解除上焦的火。

  • 連翹:可以瀉各經絡的浮火。

  • 元參:可以清上焦及無根的浮游之火。

  • 山豆根:可以解除咽喉的火。

  • 膽星:可以開通心、脾、胃的痰火。

  • 青黛、蘆薈、胡黃連:可以瀉五臟的疳熱鬱火。

  • 苦參:可以瀉疳瘡蝕爛之火。

  • 木通:可以瀉小腸的火。

  • 澤瀉、車前子:可以退水腫閉塞之火。

  • 人中白:可以清肝、脾、腎的陰火。

  • 童便:可以降陰分血中的浮火。

  • 大黃、朴硝:可以瀉各經絡的實火。

  •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可以解除氣虛、氣脫、陽氣散失引起的火。

  • 熟地、當歸、枸杞、棗皮:可以滋養心腎不交,陰虛無根引起的火。

  • 附子、乾薑、肉桂:可以救治元陽衰敗,陰氣過盛把陽氣逼到體表的火。

  • 青蒿:可以清血虛發熱引起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