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二·雜證 (16)
卷十二·雜證 (16)
1. 四十九、論火證
經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為君火,為神明之主,故謂之明;腎為相火,為發生之根,故謂之位。天非此火則不生物,人非此火則不能有生,此真火之不可稍有衰也。火得其正,即為陽氣。倘真火衰而元陽敗,則邪火自熾,由此而有實火、虛火、濕火、風火、鬱火、陰火、五臟火、六腑火、遊行不歸經火。其為病也,外則見於皮肉筋骨,內則見於臟腑九竅。
形質之間,本有熱證,亦惟暫抑亢炎以治標,因所因而調之以救本,則火各歸經,依然清涼切不可過投寒劑,以傷脾胃耳。夫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水滅,可以直折;相火者龍雷之火也,不可以水滅直折,從其性而降伏之。且如天陰雨,龍雷之火愈盛,惟太陽一照,而火潛藏,此陰虛之火,由腎中之陽不足,則寒從中生,而火無源可歸,所以浮散於外。此非參耆桂附之溫熱,則無以引火歸源,而外假熱之證生矣。
至於腎中之陰不足,則水虧火焰,又當滋水以制陽光,宜用甘涼,不宜溫熱。第溫熱之效速,只須二、三服,便可奏功;而甘涼之力緩,非多服不能見效。但服甘涼者,必須甘溫之藥,每日中時間服以救脾胃,庶無遺害。此論已詳失血門,所當參閱。
凡五臟之火,肺熱則鼻乾,甚則鼻涕出。肝熱則目眵濃。心熱則言笑多。脾熱則善飢善渴。腎熱則小水熱癰。此類宜從清解。
凡火證必察虛實。其人元氣本虛,或便秘善飢,神清聲朗,而脈猶有力,此虛中有實,可隨證清解,此易治也。若內外俱熱而反見溏泄,或食少聲微,諸虛皆見,而反不利溫補者,此其胃氣已敗,生意已窮,非吉兆也。
黃芩清熱湯(新),治一切煩熱,口瘡咽痛,衄血吐血,脈洪數者。
黃芩(二錢),白芍(錢半),梔子,生地,麥冬(各一錢),甘草(八分),澤瀉,木通(各七分),薄荷(五分),
溫服。如胃熱,加生石膏三錢。如熱盛,加黃連錢半。如大便燥結,加酒炒大黃一二錢。
涼膈散,治三焦六經諸火,脹滿結秘,脈洪數滑實者。
大黃,朴硝(或不用),甘草(各一錢),連翹(錢半),梔子,黃芩(各八分),薄荷(五分),淡竹葉(七片)
服時加蜜一匙。
升陽散火湯,治寒邪郁遏陽氣,以致肌表懼熱,此火鬱發之也。
升麻,葛根,羌活,獨活,白芍(各八分),防風(五分),柴胡(八分),生甘草(五分),炙甘草(六分),
有人參更效。生薑四分,煎服。
逍遙散,治鬱火脅痛、身熱、骨蒸、口渴、便澀。
柴胡(酒炒,八分),當歸(錢半),白芍(酒炒,一錢),白朮,茯苓(各一錢三分),甘草(六分),薄荷葉(三分),
煨姜六分煎服。如火盛,加丹皮、梔子。
白話文:
四十九、論火證
書中記載:「君火掌管光明,相火掌管位置。」心臟是君火,是神明的根本,所以稱為「明」;腎臟是相火,是生命發生的根本,所以稱為「位」。天地間若無此火則無法生生不息,人體若無此火則無法生存,所以這真火的重要性不可輕忽。真火旺盛,就是陽氣充足。如果真火衰弱,元陽受損,就會導致邪火旺盛,從而產生實火、虛火、濕火、風火、鬱火、陰火、五臟之火、六腑之火以及遊走不定不歸經的火證。這些火證的病症,外在表現於皮膚、肌肉、筋骨,內在則影響臟腑和九竅。
人體本身就存在一些熱證,治療時應該先抑制亢盛的炎症,治標;然後根據病因調理,從根本上治療,使火氣歸於各經絡,恢復清涼。切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傷及脾胃。君火就是心火,可以用水來滅,也可以直接抑制;相火則如同龍雷之火,不能用水來滅,也不能直接抑制,要順著它的特性來降伏。例如,陰雨天氣時,龍雷之火反而更旺盛,但只要太陽一照,火氣就會潛藏。這種陰虛的火證,是因腎中陽氣不足,導致寒邪從內生,火氣無處歸宿,所以浮散於體表。這種情況必須用溫熱藥物,例如人參、黃耆、肉桂、附子等,才能引導火氣歸元,避免外在的熱證加重。
至於腎陰不足,則會導致水液虧損,火氣更加旺盛,此時就應該滋陰補水來制衡陽氣,宜用甘涼藥物,不宜用溫熱藥物。只是溫熱藥物見效快,往往二、三劑就能奏效;而甘涼藥物則見效慢,需要服用較多劑量才能有效。但服用甘涼藥物時,必須同時服用一些甘溫的藥物,在每天中午服用以保護脾胃,以免產生副作用。關於失血方面,此處已詳述,可參考相關章節。
各種臟腑的火證,例如:肺熱則鼻腔乾燥,嚴重者會流鼻涕;肝熱則眼睛分泌物濃稠;心熱則容易說話、大笑;脾熱則容易飢餓口渴;腎熱則尿液灼熱、長癰腫。這些情況都應該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
所有火證都必須仔細辨別虛實。如果病人元氣本就虛弱,或者便秘、易飢餓、精神清爽、聲音洪亮,但脈象有力,這屬於虛中有實,可以根據具體症狀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內外俱熱,卻反而出現腹瀉,或者食慾不振、聲音低微,各種虛弱症狀都出現,而且溫補藥物也不見效,這說明胃氣已衰敗,生命力已走到盡頭,預後不良。
黃芩清熱湯(新方):治療各種煩熱、口瘡、咽喉疼痛、鼻出血、吐血,脈洪數者。
藥方:黃芩(二錢),白芍(一錢半),梔子、生地、麥冬(各一錢),甘草(八分),澤瀉、木通(各七分),薄荷(五分)。溫服。若胃熱,加生石膏三錢;若熱盛,加黃連一錢半;若大便秘結,加酒炒大黃一至二錢。
涼膈散:治療三焦六經的各種火證,以及腹脹、便秘,脈洪數滑實者。
藥方:大黃、朴硝(或不用)、甘草(各一錢),連翹(一錢半),梔子、黃芩(各八分),薄荷(五分),淡竹葉(七片)。服用時加蜂蜜一匙。
升陽散火湯:治療寒邪鬱結,阻遏陽氣,導致肌表怕熱,這是火鬱發的表現。
藥方:升麻、葛根、羌活、獨活、白芍(各八分),防風(五分),柴胡(八分),生甘草(五分),炙甘草(六分)。若加人參效果更佳。生薑四分。煎服。
逍遙散:治療鬱火導致的脅肋疼痛、身熱、骨蒸、口渴、大便秘結。
藥方:柴胡(酒炒,八分),當歸(一錢半),白芍(酒炒,一錢),白朮、茯苓(各一錢三分),甘草(六分),薄荷葉(三分),煨薑六分。煎服。若火盛,加丹皮、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