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七·本草(中) (15)
卷十七·本草(中) (15)
1. 二六七、桑寄生
(味苦甘,入肝經。忌火。)苦堅腎,助筋骨,固齒,長髮;(齒者骨之餘,發者血之餘。)甘益血,主崩漏,下乳,安胎。(三者皆由血虛。)利關節,療痹痛,(苦以燥濕。)及產後血熱諸疾。他樹寄生不堪用,惟桑上者良。
桑椹,入腎補水,益血除熱。曬乾蜜丸,安魂鎮神,聰耳明目。取熟者絞汁熬膏,入蜜煉稠,點湯和酒並妙。入燒酒,經年愈佳。
桑葉,採經霜者,煎湯洗目,去風淚;(每年九月二十三日洗之,到老目明如幼。)洗手足,去風痹;為末服,止盜汗。
白話文:
[二六七、桑寄生]
(其味道苦中帶甘,主要影響肝臟功能。需避免火烤。)苦味能強化腎臟,增強筋骨健康,鞏固牙齒,促進頭髮生長;(牙齒是骨骼的延伸,頭髮是血液的延伸。)甘味則能補充血液,適用於月經過多,增加母乳分泌,穩定胎兒。(這三種情況都是由於血液不足造成的。)有助於關節活動,治療關節疼痛,(苦味能去除濕氣。)以及產後因血液過熱導致的各種疾病。其他樹木上的寄生植物不適合使用,只有桑樹上的寄生品質最好。
桑椹,進入腎臟補充水分,補血清熱。曬乾後與蜂蜜製成丸狀,能安定心神,使耳朵聽力更靈敏,視力更清晰。將成熟的桑椹榨汁濃縮成膏狀,加入蜂蜜煮至濃稠,無論加入熱水或酒都非常美味。若放入烈酒中浸泡,時間越久越佳。
桑葉,選擇經過霜凍的桑葉,煎湯洗眼,可去除風邪引起的淚流;(每年九月二十三日洗眼,老來視力仍如幼時明亮。)洗手腳,可以消除風濕引起的麻痺;研磨成粉服用,能止住盜汗。
2. 二六八、杉木
(味辛,氣溫。)去惡氣,散風毒。治腳氣腫滿、心腹脹痛。洗漆瘡。
白話文:
【杉木】
(其味道略帶辛辣,性質溫和。)能去除身體的不良氣味,幫助散發由風邪引起的毒素。可用於治療因腳部水腫導致的不適,以及心臟和腹部的脹痛問題。此外,也能用來清洗因接觸油漆而引起的皮膚病變。
3. 二六九、芙蓉花
(味辛平,入肺、肝二經。)性滑涎黏,清肺涼血,散熱止痛,消腫排膿,治一切癰疽腫毒有功。(用花或葉或或根,生搗敷,或乾研末,蜜調塗四圍,中間留頭,干則頻換。凡毒初起即消,成者即膿出,潰者即易斂。或加赤小豆末,或蒼耳燒存性為末,加入尤妙。)
白話文:
(這種植物的味道有點辛辣,性質平和,主要影響肺部和肝臟。)它具有滑順且黏稠的特性,能清潔肺部、涼血、散熱、止痛,並能消除腫脹、排出膿液,對於治療各種膿腫和毒素積聚非常有效。(可以使用花、葉或根,生鮮搗碎後敷在患處,或者乾燥後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塗抹在四周,中間要留空,若乾了就需經常更換。只要一開始就使用,毒素就能及時被消除;如果已經形成膿包,也能幫助膿液排出;如果已經潰爛,則能加速癒合。有時候會添加紅小豆粉,或是將蒼耳燒成灰再磨成粉,加入其中效果更佳。)
4. 二七○、海桐皮
(味苦平,入脾、胃二經。)祛風去濕,能行經絡。治風蹶頑痹、腰膝疼痛、(風濕者可用。)疥癬牙蟲。(苦雖殺蟲,須與他藥同用。)亦治目赤。(煎洗。)出廣南,皮白堅韌,作索不爛者真。按上諸證,不由風濕者不用。
白話文:
(海桐皮的味道苦且性平,主要影響的是脾臟和胃部。) 它有驅風除濕的功效,能夠促進身體經絡的運行。可用於治療因風濕引起的頑固性關節炎、腰膝疼痛,(若病況是由風濕導致的,則特別適用。) 也能治療皮膚病如疥癬以及牙齒問題。(雖然其苦味有助於殺蟲,但通常需要和其他藥物一起使用。) 同時也能治療眼睛紅腫。(煎煮後清洗患處。) 海桐皮主要產自廣南地區,品質好的皮質色白且堅韌,甚至可以編繩而不會腐爛。然而,對於上述病症,如果不是由風濕引起,則不適合使用海桐皮來治療。
5. 二七一、樗根白皮
(即臭椿樹根皮。去粗皮。味苦澀微寒,入血分。)治濕熱為病、久痢、(滯氣未盡者,勿得固澀。)帶漏崩中、腸風精滑、便數虛泄,有斷下之功。
椿白皮,(即香椿樹根皮。去粗,取白者為佳。)治疳止血,與樗皮功同。只堪丸散,不入湯煎。但泄瀉由脾虛、崩帶由陰虧、及滯下積氣未盡者,兩種皆不可用。
白話文:
[271、樗根白皮] 也就是臭椿樹根部的白色內皮。在使用時要去除外層粗皮。其味道苦澀且性質微寒,主要作用於血液系統。
樗根白皮可用於治療因濕熱導致的疾病,例如長期的腹瀉。但如果是因為氣滯未消導致的腹瀉,不應過早使用收澀藥物。此外,樗根白皮也能用於治療帶下、月經過多、腸道出血、精液滑出以及頻繁虛弱的排便,具有止瀉的顯著功效。
椿白皮, 即香椿樹根部的白色內皮。使用時也需去除外層,選取內側白色的皮質為佳。椿白皮能治療兒童消化不良和止血,其功能與樗根白皮相似。椿白皮更適合製成丸劑或散劑,不適合煎煮成湯。然而,如果腹瀉是由脾臟虛弱引起、帶下或月經失調是由陰氣不足導致、或是慢性腸炎和氣滯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樗根白皮和椿白皮都不宜使用。
6. 二七二、榆白皮
(味甘氣平,入大小腸、膀胱三經。)性滑而下降,行經脈,利諸竅。除五淋,通二便,滑胎產,(或胎死腹中,服汁能下。)下有形留滯之物。敷赤腫,療不眠。有赤白二種,去粗皮,取白用。
白話文:
(榆白皮的味道是甘甜的,其性質平和,主要影響小腸、大腸以及膀胱這三個部位。)
它的特性滑潤且趨向下沉,能夠促進體內經脈的運行,並對身體各部位的通道有良好的通暢效果。它能治療五種不同類型的淋病,幫助排便與尿道順暢,對於懷孕婦女,它還具有助產的效果,甚至在胎兒不幸死亡於子宮內時,服用其汁液能有助於胎兒的排出。此外,它也能排除體內積累的固態異物。外敷於皮膚上,可以緩解紅腫,對於失眠也有療效。
榆白皮分為紅色和白色兩種,使用時需先去除粗糙的外層,只取用內部的白色部分。
7. 二七三、秦皮
(味苦,入肝、膽、腎三經。)色青性澀,補肝臟而益腎。治目赤腫翳膜,煎汁頻洗。(平肝除熱。)療崩帶下痢,(性寒而澀,痢初起者忌用。)能益精有子。(澀而補腎,若只知治目,幾失其良也。)出西土,皮有白點漬水碧色者真。
白話文:
[273、秦皮]
秦皮味道苦,能作用於肝、膽、腎三個部位。
它顏色青綠,具有收斂特性,能補充肝臟功能並增強腎臟。主要用於治療眼睛紅腫和視力障礙,常用其煎煮的汁液頻繁清洗眼部。(有平肝清熱的效果)
對於崩漏、白帶過多和腹瀉等症狀也有療效,(但因其性質偏寒且具收斂性,因此在腹瀉初期不宜使用)
秦皮還能提高精氣,有助於生育。(它收斂且能補腎,如果只知道它對眼睛有療效,那可能會錯過它的其他優點)
秦皮主要產自西部地區,真正的秦皮外皮會有白色的斑點,浸在水中會呈現碧綠色。
8. 二七四、阿魏
(味辛溫,入脾、胃二經。),殺諸蟲,除邪氣,(臭味殊常。)破癥積,化蠱毒。(辛則能散,溫則能行。)按人之血氣聞香則順,臭則逆。人有痞積,不可輕用。當養胃氣,胃氣強,則積自消矣。(阿魏之真,以臭能止臭,置於銅器,其銅白如銀。)
白話文:
【二七四、阿魏】
(味道辛且溫,能作用於脾臟和胃部。)阿魏可以消滅多種寄生蟲,去除身體裡的邪氣,(它的氣味非常獨特濃烈。)能夠擊碎體內的病塊,化解由蟲害引起的毒素。(辛味有助於散開,溫性則有利於運行。)
根據人體的血氣原理,聞到香味會感到舒暢,而對臭味則會產生排斥。對於患有腹部硬塊的病人,不能隨便使用阿魏。應先調理胃部功能,使胃氣強壯,那麼病塊自然就會消失。(真正的阿魏,以其獨特的臭味能抵消其他的臭味,如果放在銅製容器中,能使銅色變為如銀一般的白色。)
9. 二七五、山茶花
(味甘辛,微寒。)色赤入血。治吐衄、腸風,並以為末,入童便及酒調服。
白話文:
「山茶花的味道甘中帶辛,性質微寒。因其色紅,能針對血液問題。它可用來治療嘔血、鼻血以及腸胃出血等症狀。使用時,應將其磨成粉末,再加入小孩的尿液及酒調和後服用。」
10. 二七六、木槿
(味苦氣寒,入心、肺、脾、胃四經。)活血潤燥,清熱滑利之品。治腸風瀉血、(濕熱。)痢後作渴、(餘熱在經,津液不足。)夜臥少睡。(心經虛熱。)用根皮,炒焦。川產者治癬妙。(浸汁磨雄黃塗。)即今之栽作籬者。
白話文:
【二七六、木槿】
(其味道苦澀,性質偏寒,能影響心、肺、脾、胃四大臟腑。)木槿具有活化血液、潤滑腸道,清熱解毒,使排泄順暢的效果。可用於治療腸道出血、(濕熱症狀)。以及痢疾後感到口渴的情況、(因為病後餘熱仍在體內,導致身體津液不足)。還有改善夜晚難以入眠的問題。(因為心臟運行血液的功能較弱,導致虛熱現象)。使用時應選擇根部的皮,且需炒至微焦。四川產的木槿對於治療皮膚癬特別有效。(可將其浸泡後搗碎,再與雄黃混合塗抹在患處。)這就是現在常見被用來作為籬笆植物的木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