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傷寒(上) (4)

1. 十五、論清理

凡傷寒吐下後,多有餘熱未除,脈猶洪數,以致口渴咽燥,身熱便赤,日夜不寧等症,此際宜清理之,則熱退而諸症瘥矣。但清熱必須滋陰,或補先天之水,或養後天之血,庶陰長而陽自消。若徒用苦寒之劑,不惟熱不能退,而且熱從火化,損脾傷胃,是治病而適以益病,可不畏乎!業醫者宜知也。

益陰清熱湯(新),治傷寒餘熱,口渴、便赤、煩躁、便實、脈洪等症。

當歸(一錢),白芍,生地,麥冬(各錢半),黃芩(二錢),甘草(一錢),元參(一錢),澤瀉(八分),木通(八分),梔仁(炒黑,八分),陳皮(八分),石膏(生用,二錢),黃柏(炒焦,一錢),扁豆(炒研,二錢),

白話文:

凡是患了傷寒病,经过吐泻治疗之后,往往还有余热未消,脉搏仍然跳动得又快又强,导致口渴咽干、身体发热、大便赤色、日夜不安等症状。这时候应该要清理余热,才能使热退去,各种症状自然消失。但是清热必须滋阴,可以通过补益先天之水,或者养护后天之血,这样阴气增长,阳气自然消退。如果只用苦寒的药物,不仅不能退热,还会加重病情,因为热气会因火化而更甚,损伤脾胃,这相当于治病反而加重病情,难道不值得警惕吗?学医的人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方劑介紹:

方名

益陰清熱湯(新)

主治

傷寒餘熱,口渴、便赤、煩躁、便實、脈洪等症。

藥物組成

  • 當歸(一錢)
  • 白芍(錢半)
  • 生地(錢半)
  • 麥冬(錢半)
  • 黃芩(二錢)
  • 甘草(一錢)
  • 元參(一錢)
  • 澤瀉(八分)
  • 木通(八分)
  • 梔仁(炒黑,八分)
  • 陳皮(八分)
  • 石膏(生用,二錢)
  • 黃柏(炒焦,一錢)
  • 扁豆(炒研,二錢)

水煎服。如舌黃,加黃連一錢。目赤,加膽草八分。大便燥,加酒炒大黃錢半。如婦人血熱,加青蒿二錢。如脅痛,加青皮八分。如口渴,加花粉一錢。

黃蓮解毒湯,治傷寒吐下後,火盛煩躁,喘急,口渴脈洪者。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

水煎服。

白虎湯,治傷寒脈浮滑,表裡俱熱,及便結斑黃,狂躁大渴等症。

白話文:

  1. "水煎服。如舌黃,加黃連一錢。目赤,加膽草八分。大便燥,加酒炒大黃錢半。如婦人血熱,加青蒿二錢。如脅痛,加青皮八分。如口渴,加花粉一錢。"

這段描述了根據不同症狀進行藥方調整的原則。例如,如果舌頭呈現黃色,可以加入一錢的黃連;如果眼睛紅腫,可以加入八分的膽草;若大便乾燥,可以加入錢半的酒炒大黃;對於婦女因血熱引發的問題,可以加入二錢的青蒿;如果感到脅痛,可以加入八分的青皮;如果口渴,則可加入一錢的花粉。

  1. "黃蓮解毒湯,治傷寒吐下後,火盛煩躁,喘急,口渴脈洪者。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水煎服。"

"黃蓮解毒湯" 用於治療傷寒後,出現火氣旺盛、焦慮、呼吸急促和口渴的症狀。此湯由一錢的黃連、黃芩、黃柏和梔子組成,需用水煎煮後服用。

  1. "白虎湯,治傷寒脈浮滑,表裡俱熱,及便結斑黃,狂躁大渴等症。"

"白虎湯" 是用來治療傷寒導致脈搏浮滑、體內外熱、便祕、斑黃、狂躁和極度口渴的症狀。

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一撮)

水煎服。如汗渴者,加人參。

竹葉石膏湯,治陽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而吐,及煩躁等症。

石膏(生研,三錢),淡竹葉(十三片),半夏,甘草(各錢二分),麥冬(錢半),人參(無者,或以蜜耆代之),米(一撮),

生薑三片,煎服。

以上所錄諸方,是折火之標,而非退熱之本,惟直探其真陰而補之,如亢旱而得甘霖,土木皆濡,頃刻為清涼矣,豈不妙哉!如左尺脈無力,以六味地黃大劑投之,自水旺而火退。如右尺脈弱,上部渴甚燥熱,飲冷反吐,下部足冷者,是火不歸源,即以六味湯中加肉桂二錢,五味五分,甚則加附子二、三錢,冷飲即愈。若先用苦寒之藥,而熱不退,再用芩連之類,安得生乎!

白話文:

  • 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一撮):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出現流汗口渴的情況,可以加入人參。
  • 竹葉石膏湯:此方適合治療陽明經的症狀,例如流汗口渴、鼻出血、喜歡喝水卻吐出來,以及焦躁等。
  • 石膏(生研,三錢)、淡竹葉(十三片)、半夏、甘草(各錢二分)、麥冬(錢半)、人參(無者,或以蜜耆代替)、米(一撮)、生薑三片: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 以上的方子,是為了消解內火的表面現象,而不是根本的退熱方法。唯有直接探尋並補充真正的陰液,就像乾旱地區得到雨水一樣,土地和木頭都能變得濕潤,立刻會感到涼爽,這不是很美妙嗎?如果左邊的脈搏力量不足,使用六味地黃大劑量的藥物。如果右邊的脈搏力量弱小,上部口渴且乾燥,喝冷水反而會吐出來,下部腳冷,表示火氣無法回歸本源,可以在六味湯中加入肉桂二錢、五味五分,嚴重時甚至加入附子二、三錢,這樣喝冷水就能好轉。如果先使用苦寒的藥物,但熱度不退,再使用黃芩、黃連等類似的藥物,又怎麼能存活呢?

請注意,這些方子僅供參考,實際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生的意見。

2. 十六、論溫

溫者,溫其中也。氣為陽,氣虛則寒;臟有寒邪,不溫即死。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以寒者陰慘肅殺之氣也,陰盛則陽衰,所以昔賢皆重救里,宜及時而用溫也。但溫有大溫、次溫之殊:大溫者,以真陽將脫,須回陽以固中元;次溫者,正氣猶在,宜扶陽以顧將來,庶轉凶為吉,而生機勃然矣。

又有一種陰虛火盛,內熱不宜用溫者,凡薑、桂、附子之類勿用,當用溫和之味,不犯一毫寒涼,則脾腎無傷,斯為高明。

和陰益陽湯(新),治傷寒吐下後,元氣不足,以致飲食不思,腹滿而嘔,口吐冷涎,大便溏泄,小便不禁,六脈虛弱,四肢無力等症。

白話文:

溫,是指溫暖人體內部。氣是陽氣,氣虛就會出現寒象;臟腑受到寒邪侵襲,如果不溫暖就會危及生命。經典著作中說:「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如果失去它,就會折損壽命,光芒也暗淡。」寒邪是陰寒慘烈、肅殺的氣息,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衰弱。因此古人非常重視救治寒症,應該及時使用溫暖的方法。但溫暖的方法有分大溫和小溫:大溫是用來治療真陽將要離體的危重病人,需要回補陽氣以固護中焦元氣;小溫是用來治療正氣尚存的病人,需要扶助陽氣,以保全未來,這樣才能轉危為安,生機勃勃。

還有一種情況是陰虛火旺,內熱過盛,就不適合使用溫暖的方法。凡是像生薑、桂枝、附子之類的辛熱藥物都不要使用,應該使用溫和的藥物,避免使用任何寒涼之物,這樣才能避免損傷脾腎,這才是高明的做法。

和陰益陽湯,是新創的方劑,用來治療傷寒病人在吐瀉後元氣不足,導致飲食不思、腹脹嘔吐、口吐冷涎、大便稀溏、小便失禁、脈象虛弱、四肢無力等症狀。

  • 「中元」指中焦脾胃。
  • 「扶陽」指補益陽氣。
  • 「陰虛火盛」指陰液不足,虛火上升。
  • 「溫和之味」指不寒不熱,平和的藥物。

當歸(二三錢),白芍(酒炒,錢半),白朮(二錢),茯苓(錢半),人參(少者以淮山藥炒用,三錢),甘草(炙,一錢),陳皮(一錢),半夏(錢半),砂仁(炒研,八分),藿香(一錢),生薑(煨,一錢),大棗(三枚)

白話文:

此配方包含:

  • 當歸 23錢
  • 白芍 1.5錢,用酒炒制
  • 白朮 2錢
  • 茯苓 1.5錢
  • 人參 3錢,體弱者可用淮山藥炒制
  • 甘草 1錢,炙制
  • 陳皮 1錢
  • 半夏 1.5錢
  • 砂仁 0.8錢,炒研成粉末
  • 藿香 1錢
  • 生薑 1錢,煨制
  • 大棗 3枚

注意

  • 錢:指古代藥材計量單位,約等於3.73克
  • 炙:指用文火烘烤藥材
  • 酒炒:指用酒浸泡藥材後炒制
  • 炒研:指將藥材炒熟後研磨成粉末
  • 煨:指將藥材用文火煨制

水煎,溫服。如四肢寒冷,加附子一錢。小腹痛喜按者,加吳茱萸六分。(開水泡一次用。)泄甚者,加肉豆蔻五、七分,但當歸減半,須用土炒。汗出,加蜜炒黃耆錢半;甚者,加蜜炒麻黃根錢半。若氣下陷,亦加黃耆錢半,升麻三分如小便不禁,加鹽炒補骨脂一錢,益智仁一錢。如心虛不寧,加棗仁(炒研)錢半。

理中湯,治病後中氣虛寒,自利不渴、腹痛、嘔吐、脈弱等症。

白話文:

理中湯的服用方法及加減

煎服方法:

用水煎煮,溫溫地服用。

加減方法:

  • 四肢寒冷: 加附子一錢。
  • 小腹疼痛,喜按: 加吳茱萸六分(用開水泡過一次即可)。
  • 腹瀉嚴重: 加肉豆蔻五至七分,但當歸減半,需用土炒。
  • 出汗: 加蜜炒黃耆錢半;如果汗出很多,則加蜜炒麻黃根錢半。
  • 氣虛下陷: 也加黃耆錢半,升麻三分。
  • 小便失禁: 加鹽炒補骨脂一錢,益智仁一錢。
  • 心神不安: 加棗仁(炒研)錢半。

理中湯功效:

理中湯主要用於治療疾病後中氣虛寒,出現自利不渴、腹痛、嘔吐、脈象微弱等症狀。

人參(若無人參,屬氣虛者,以蜜炒黃耆二錢代之;脾虛者以灌山藥三錢代之),白朮(二三錢),甘草(炙,一錢),乾薑(炒,錢半),

水煎服。如病重者,日進二服。如四肢厥逆,加附子一、二錢。其有寒甚勢急者,附子生用或煨熟用。如腹痛而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二錢,白芍錢半。嘔者,加生薑二錢,去附子。

八味回陽飲,治脈虛將絕,陰陽將脫。

人參(無者以蜜炒黃耆一兩代之),附子(二三錢),乾薑(炒,二三錢),當歸身(三錢,如泄瀉者,或血熱而動者去之。),熟地(數錢或一二兩),甘草(炙,一錢),白朮(三四錢),黃耆(蜜炒,三錢),

白話文:

基本方劑

  • 人參(若無人參,氣虛者可用蜜炒黃耆2錢代替;脾虛者可用生山藥3錢代替),白朮(2-3錢),甘草(炙,1錢),乾薑(炒,1.5錢)。

煎服方法

  • 水煎服。
  • 病重者,每日服用兩次。
  • 四肢厥逆者,可加附子1-2錢。
  • 寒甚勢急者,附子可用生用或煨熟。
  • 腹痛且小便不利者,加茯苓2錢,白芍1.5錢。
  • 嘔吐者,加生薑2錢,去除附子。

八味回陽飲功效

  • 治療脈虛將絕、陰陽將脫之症。

完整方劑

  • 人參(無者以蜜炒黃耆1兩代替),附子(2-3錢),乾薑(炒,2-3錢),當歸身(3錢,若有泄瀉或血熱而動者,則去除。),熟地(數錢或1-2兩),甘草(炙,1錢),白朮(3-4錢),黃耆(蜜炒,3錢)。

  • 以上藥材用量以錢為單位,1錢約等於3.75克。
  • 方劑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 藥材需經專業醫師辨證後使用。

水煎,溫服。如泄瀉者,加烏梅二個。虛火上浮者,加茯苓二錢,麥冬一錢。如肝滯而脅脹痛者,加肉桂錢半。

理陰煎,此治真陰不足,左尺無神,陽浮假熱者。

熟地(五七錢或加倍),當歸身(三五錢),甘草(炙,一二錢),乾薑(炒,一二錢),一或加肉桂(一二錢),

水煎服。如陰中無陽,加附子。若脾腎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加茯苓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若泄者,去當歸,加山藥、扁豆、吳茱萸、肉豆蔻、補骨脂之屬。如腰痛,加杜仲、枸杞。如腹脹痛,加木香、砂仁、陳皮之屬。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後溫溫服下。如果出現腹瀉,加兩個烏梅。如果虛火上浮,加二錢茯苓、一錢麥冬。如果肝氣鬱滯導致脅肋脹痛,加一錢半肉桂。

理陰煎,用於治療真陰不足、左尺脈無神、陽氣浮虛假熱的症狀。

藥方如下:熟地五錢七分或加倍,當歸身三錢五分,甘草炙後一錢二分,乾薑炒後一錢二分,加或不加肉桂一錢二分。

水煎服。如果陰中無陽,加附子。若脾腎兩虛,水氣上泛形成痰,出現嘔吐或腹脹,加一錢半茯苓,或加五分白芥子。如果出現腹瀉,去掉當歸,加山藥、扁豆、吳茱萸、肉豆蔻、補骨脂等。如果腰痛,加杜仲、枸杞。如果腹脹痛,加木香、砂仁、陳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