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二·治法精要 (1)
卷之二·治法精要 (1)
1. 卷之二·治法精要
2. 一、論人元氣宜早培補
上古之時,氣運渾厚,人心醇樸,故人之享壽,或耄耋、或期頤,且有百餘歲者。而其後則不然,氣運不同:渾噩之風日遠。而人之生也,或數月而嬉笑,或童稚而靈慧,迨十餘歲後,知識日開,六淫七情,無往而非斫喪之事,所以壯者日衰,少者易老,牙落髮禿,腰膝疼痛,內傷咳嗽,喉爛身熱,飲食不思,由是形容枯槁,坐以待斃。雖有良醫,不可救援,而欲以壽終也難矣。
人皆歸之於數,而不知所以自致者不少也。譬之燭然,將一枝燃於靜室無風之所,一枝燃於門外多風之地,而外者之易燼,不及內者之可以久延也。餘年二十以前,體弱多病,二十以後,知看藥書,至生病隕身之處,至再至三,諄諄懇懇,讀之痛心,不覺毛骨悚然。凡一切損身耗神之事,毫不敢犯。
並調養藥餌,年常服之,所以目今七旬,未有老邁光景,大約得於保養之力者居多。夫人得於氣運之薄,及先天之不足者,固無可如何;若能惜身重命,凡一切損身者戒之,益身者遵之,早為培補,後天人功,可以挽回造化,體旺而壽長也。尚其知之。
培補保元丸(新),治一切體弱,脈虛腎虧,神倦,及失血,咳嗽,夢遺火炎,小便短赤,喉舌乾燥等症。人於少年時,每年制服一料,可免內傷陰虛之病。若有是症,更宜多服,不可忽視延捱。至囑!
本支地(八兩。揀六七錢重一支者,有小直紋而無橫紋,其色不純黑,內有菊花黃心為佳,略洗,用元砂仁四錢微炒研末,同米酒入砂鍋內,以紙濕封數層,久蒸,取出曬乾,加酒再蒸。如是者九次。切勿用砂鍋煮熟,以真汁耗也。最忌鐵氣。有謂用薑汁蒸者,姜入脾經,切不可依。
),棗皮(四兩,下部滑遺者加一兩,酒蒸),淮山藥(炒,四兩),白雲苓(四兩,去皮),粉丹皮(一兩六錢,酒浸。如血虛熱燥者加五六錢。),建澤瀉(一兩二錢,淡鹽水浸。
如小便短澀加五六錢),當歸(三兩,酒蒸),白芍(二兩半,煨,酒炒),杜仲(三兩,鹽水炒),甘枸杞(三兩,酒蒸),菟絲子(淘淨泥沙,四兩,酒蒸,曬乾研末),北五味(兩半,微炒)
先將地黃、棗皮、枸杞、當歸共搗成膏,然後將余藥研末,加煉蜜斤多,共杵為丸,梧桐子大。每早用淡鹽水送百丸。立夏便服,交秋忌用。如血虛發熱者,加上阿膠三兩(蛤粉炒成珠),即失血者亦用,或多用。如咳嗽有痰者,加川只母四兩(糯米拌炒),麥冬三兩(去心酒蒸)。
如下部虛滑,加蓮鬚三兩,牡蠣(煅,淨粉,醋炒)四兩。如腎中之陽虛,加補骨脂(鹽炒)三兩。如乏嗣者,加胡桃肉四兩。此方或少加熟附子一兩以助各藥之力。少年體弱者宜服。如中年右尺脈虛,屬命門火衰,及腎中之陽不足而乏嗣者,俱宜加肉桂三兩,製附子(製法載本草)三四兩,補骨脂、胡桃肉各四兩,更效。
白話文:
一、論人元氣宜早培補
古代的人們,因為天地元氣充沛,民風淳樸,所以壽命很長,有的活到八九十歲,有的活到一百歲以上,甚至還有超過一百歲的。但是後來就不一樣了,天地元氣衰弱,渾濁的氣息越來越盛行。人出生時,有的幾個月就會笑,有的孩童時期就聰明伶俐,等到十幾歲以後,知識見長,但同時也容易受到外邪和七情六慾的侵害,這些都會損傷身體。因此,年輕人越來越衰弱,少年也容易衰老,出現掉牙、頭髮脫落、腰膝疼痛、咳嗽、喉嚨痛、發燒、食慾不振等症狀,最終導致身體消瘦,坐等死亡。即使有好的醫生,也無力回天,更別說長壽了。
人們都歸咎於命運,卻不知道很多都是自己造成的。就像點蠟燭一樣,一支蠟燭放在沒有風的房間裡,一支蠟燭放在風大的室外,室外的蠟燭很快就會燃盡,而室內的蠟燭可以燃燒很久。我二十歲以前身體虛弱多病,二十歲以後開始學習醫書,看到許多人因為疾病而死亡的記載,我十分痛心,也感到毛骨悚然。從此以後,我對所有損害身體和耗傷精神的事情,一點也不敢犯。
我還經常服用調養身體的藥物,所以現在七十多歲了,還沒有衰老的樣子,這主要得益於我的保養。人的體質受先天不足和後天環境影響,這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如果能夠愛惜自己的身體,戒除一切損害身體的事物,遵循一切有益於身體的事物,及早進行滋補,那麼後天的努力就能夠改變命運,使身體強壯,延年益壽。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培補保元丸(新方),可以治療一切體弱、脈象虛弱、腎虛、疲倦、失血、咳嗽、遺精、煩躁、小便短赤、喉嚨乾燥等症狀。少年時期每年服用一劑,可以預防內傷陰虛的疾病。如果有這些症狀,更應該多服用,不可延誤。務必注意!
藥方組成: 生地黃(八兩,選擇六七錢重,有小直紋而無橫紋,顏色不純黑,內有菊花黃心為佳,略洗,用元砂仁四錢微炒研末,同米酒放入砂鍋內,用濕紙封蓋數層,長時間蒸煮,取出曬乾,再加酒蒸煮。如此反覆九次。切勿用砂鍋煮熟,以免藥汁耗損。最忌鐵器。有人說用薑汁蒸,但薑入脾經,不可采用。) 棗皮(四兩,下部滑脫者加一兩,酒蒸) 淮山藥(炒,四兩) 白茯苓(四兩,去皮) 白丹皮(一兩六錢,酒浸,如血虛熱燥者加五六錢) 澤瀉(一兩二錢,淡鹽水浸,如小便短澀加五六錢) 當歸(三兩,酒蒸) 白芍藥(二兩半,煨,酒炒) 杜仲(三兩,鹽水炒) 枸杞子(三兩,酒蒸) 菟絲子(淘淨泥沙,四兩,酒蒸,曬乾研末) 五味子(兩半,微炒)
製法:先將生地黃、棗皮、枸杞子、當歸搗成膏,然後將其餘藥物研成末,加入煉蜜一斤多,一起搗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天早晨用淡鹽水送服一百丸。立夏開始服用,秋分後停止服用。
加減: 血虛發熱者,加阿膠三兩(蛤粉炒成珠),失血者也用,或多用。 咳嗽有痰者,加川貝母四兩(糯米拌炒),麥冬三兩(去心酒蒸)。 下部虛滑者,加蓮子心三兩,牡蠣(煅,研粉,醋炒)四兩。 腎陽虛者,加補骨脂(鹽炒)三兩。 不孕者,加胡桃肉四兩。 此方可酌情少加熟附子一兩以增強藥效。
少年體弱者宜服。中年人右尺脈虛,屬於命門火衰,腎陽不足而導致不孕者,應該加肉桂三兩,炮製過的附子(炮製方法見本草綱目)三四兩,補骨脂、胡桃肉各四兩,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