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傷寒(上) (5)

1. 十七、論補

補者,濟其虛也,古人言之已詳,今人畏而不用,且曰,傷寒無補法,謬亦甚矣!使患虛者坐以待斃,不大可憾乎!觀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虛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參桂附者八十有奇。即東垣、丹溪、節庵亦有補中益氣、回陽返本、溫經益元等湯,未嘗不補也。夫實者不藥可愈,虛者非治弗痊;能察其虛而補濟之,即握傷寒之要矣。

二補湯(新),治陰陽兩虛,六脈俱弱,夜熱肢冷,失血便泄等症。

熟地(三五錢),當歸(土炒,二錢。泄者或不用亦可),黃耆(蜜炒,二錢),枸杞(二錢),甘草(炙,錢半),杜仲(鹽炒,二錢),棗皮(一錢),白朮(錢半),淮山藥(二錢),肉桂(一錢),五味子(十三粒,微炒)

白話文:

補益之道,不可或缺

補,就是補充身體的不足,古人对此已有详细的论述。然而,今人却对此有所畏惧,甚至不用,还说伤寒病不需补法,这实在是大错特错!让虚弱的患者坐以待毙,难道不令人感到遗憾吗?

仔细观察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三百九十七个方剂中,治疗虚寒的方剂就有一百多个,其中一百一十三個方剂中,使用人参、桂枝、附子等补药的就有八十多个。就连东垣、丹溪、节庵等医家,也都有补中益气、回阳返本、温经益元等补益汤剂,从未放弃过补益之道。

实证不需药物也能痊愈,但虚证如果不治,就无法康复。能辨别虚证并进行补益治疗,才是掌握伤寒病治疗的关键。

二補湯

二补汤是一种新的方剂,用于治疗阴阳两虚、六脉俱弱、夜热肢冷、失血便泄等症状。

组成:

  • 熟地黄(三五钱)
  • 当归(土炒,二钱,泄泻者可不用)
  • 黄芪(蜜炒,二钱)
  • 枸杞(二钱)
  • 甘草(炙,钱半)
  • 杜仲(盐炒,二钱)
  • 枣皮(一钱)
  • 白术(钱半)
  • 山药(二钱)
  • 肉桂(一钱)
  • 五味子(十三粒,微炒)

注: 此为古方剂,现代中医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请勿自行服用,需咨询专业医师。

水煎服。如寒甚者,加附子錢半。腹痛喜按者,加補骨脂(炒)一錢。泄者,加烏梅二個、肉豆蔻八分。嘔惡,加生薑一二錢。

小營煎,治血少陰虛,咽乾舌燥,上下失血,脈細數者。

當歸(二三錢),熟地(二三錢),白芍(酒炒,二錢),山藥(炒,二錢),川續斷(錢半),枸杞(二錢),

水煎服。如火盛煩躁,加真龜膠二錢,化服。或加麥冬、生地。骨蒸,加地骨皮錢半。如身熱,加青蒿一錢。

白話文:

藥方組成:當歸二到三錢、熟地二到三錢、酒炒白芍二錢、炒山藥二錢、川續斷半錢、枸杞二錢。

用法:用水煎煮服用。如果患者出現內熱煩躁,可以加真龜膠二錢,研磨成粉末後服用。也可以加麥冬和生地。如果骨蒸潮熱,可以加地骨皮半錢。如果身體發熱,可以加青蒿一錢。

註釋

  • 古文中“錢”為重量單位,約等於 3.75 克。
  • “炒”指將藥材用文火炒制,以去除藥性中的寒涼或濕氣。
  • “酒炒”指將藥材用酒浸泡後,再用文火炒制,以增強藥效。
  • “化服”指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服用。
  • “骨蒸”指身體發熱,骨頭疼痛,常伴有盜汗。
  • “身熱”指身體發熱,但不一定伴有骨頭疼痛。

八味回陽飲,治陰陽大虛,元氣將脫者,非此不治。(方載十六內)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兩虛,惡寒發熱,眩最自汗,諸虛等症。

人參(無者,以山藥三五錢代之),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甘草(炙,一錢),白芍(酒炒,二錢),熟地,當歸(各三錢),川芎(一錢),黃耆(蜜炒,二錢),肉桂(錢半),

水煎服。

八味大建中湯,治中氣不足,厥冷、嘔吐、陰縮、多汗,腹中寒痛,脹滿不食,唇乾、精出、寒熱煩冤等症。

白話文:

【八味回陽飲】,用於治療陰陽極度虛弱、元氣瀕臨散失的情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治療法。方子載入了十六種中藥。

【十全大補湯】,適用於氣血雙虛、畏寒發熱、頭暈冒汗以及各種虛弱症狀的治療。

人參(若無,可用山藥三到五錢代替),白朮(二錢),茯苓(半錢),炙甘草(一錢),白芍(酒炒,二錢),熟地,當歸(各三錢),川芎(一錢),黃耆(蜜炒,二錢),肉桂(半錢),

以水煎煮後服用。

【八味大建中湯】,適用於中氣不足、四肢厥冷、噁心嘔吐、生殖器收縮、多汗、腹部寒冷疼痛、脹滿不想吃東西、口乾、精液外洩、寒熱交加、心煩意亂等症狀。

人參,甘草(炙。各一錢),黃耆(蜜炒),當歸,白芍(酒炒。各二錢),肉桂(二錢),半夏(錢半),附子(一錢或二錢),紅棗(二枚),生薑(六分),

水煎服。

白話文:

取人參、甘草(炙)、黃耆(蜜炒)、當歸、白芍(酒炒)各二錢,肉桂二錢,半夏一錢半,附子一錢或二錢,紅棗二枚,生薑六分,加水煎服。

2. 十八、論三陰

三陽傳入陽明胃府者為里,非三陰之裡也。三陰亦有轉於陽明者,寒鬱為熱,亦有虛實之異。實熱者,脈必沉實有力,惡熱譫語,大渴便秘,是腸胃燥實,宜下之。若不轉入胃府,而尤症實脈實者,宜因經因脈調理之,不得一概論下也。

加味平胃散(新),治太陰脾經病,腹滿而吐,食不下,嗌乾,手足自溫,或自利,腹痛,不渴,脈沉而細;以太陰之脈,布胃絡嗌故也。

蒼朮(錢半),厚朴(姜炒,一錢),陳皮(八分),甘草(炙,八分),扁豆(炒研,二錢),白芍(錢半),半夏(錢半),大腹皮(去黑皮及粗,洗淨,一錢),砂仁(一錢,炒研),生薑(一錢三分),大棗(三枚,去核)

白話文:

三陽經氣傳入陽明胃經的部分,屬於里證,不是三陰經的里證。三陰經也有可能轉入陽明經,寒邪鬱積化熱,也會出現虛實不同的表現。實熱者,脈象必定沉實有力,病人會怕熱、神志不清、口渴、大便不通,說明腸胃燥熱積實,應該使用瀉下藥物。如果沒有轉入胃經,而症狀依然是實證,脈象也偏實,就要根據經絡和脈象來調理,不能一概而論使用瀉下藥。

加味平胃散主要治療太陰脾經的病症,症狀包括腹脹、嘔吐、食慾不振、口乾舌燥、手腳溫熱、腹瀉、腹痛,不口渴,脈象沉細。這是因為太陰脾經的脈絡布散於胃部和咽喉。

藥方包括蒼朮、厚朴(姜炒)、陳皮、甘草(炙)、扁豆(炒研)、白芍、半夏、大腹皮(去黑皮及粗糙部分,洗淨)、砂仁(炒研)、生薑、大棗(去核)。

水煎服。如泄,加肉豆蔻八分,白朮錢半,或再加煨木香三分。如腹痛拒按者,去生薑,加葛根錢半。如嗌乾,加元參、桔梗。

八味地黃丸,治少陰腎經病,舌乾、口燥,或自利而渴,或欲吐心煩,引衣倦臥;其豚沉。以少陰之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也。

熟地(八兩),山藥,棗皮,茯苓(各四兩),丹皮(二兩),澤瀉(兩半),肉桂(三兩),附子(三兩),

白話文:

八味地黃丸方劑解說及用法

服用方法: 水煎服。

調整方法:

  • 若服藥後出現腹瀉症狀: 可加入肉豆蔻八分,白朮錢半,或再加入煨木香三分。
  • 若服藥後出現腹痛拒按症狀: 去除生薑,加入葛根錢半。
  • 若服藥後出現咽喉乾燥症狀: 加入元參、桔梗。

方劑主治: 治少陰腎經病症,例如舌乾、口燥,或自利而渴,或欲吐心煩,引衣倦臥;以及脈象沉緩。

方劑原理: 因為少陰之脈貫穿腎臟,連繫肺臟,並與舌根相連。

方劑組成:

  • 熟地(八兩)
  • 山藥(四兩)
  • 棗皮(四兩)
  • 茯苓(四兩)
  • 丹皮(二兩)
  • 澤瀉(兩半)
  • 肉桂(三兩)
  • 附子(三兩)

注:

  • 以上藥材用量單位為傳統中藥單位,需參考專業醫生或藥師的建議。

共研末,煉蜜為丸。病急即減兩為錢,水煎,早服。

養肝抑邪湯(新),治厥陰肝經病,或氣上撞心,心中疼,煩熱消渴,飢不欲食,食即嘔蛔,下利不止。脈沉而弦,以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也。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錢半),柴胡(酒炒,錢半),熟地(二錢),川椒(炒,七分),麥冬(一錢),烏梅(二、三錢),木香(煨,三、五分),白朮(錢半),茯苓(二錢),

水煎服。如消渴甚者,加黃柏、知母各錢半,肉桂五分。○陽邪自太陽傳至太陰,則嗌乾未成渴也。傳至少陰,則口渴未成消也。傳至厥陰而成消渴者,熱甚能消水也。若脈症皆實,宜用承氣等湯下之。然又有說:以肝居下部,而邪亂之,則邪上撞心;木邪乘土,則脾氣受傷,所以飢不欲食。脾土既傷,而復下之,則脾愈傷,而利不止,此所以宜養肝補土也。

白話文:

養肝抑邪湯

(新方),主治厥陰肝經病症,例如氣往上衝擊心臟,胸部疼痛,煩躁發熱,口渴欲飲,食慾不振,進食後即嘔吐蛔蟲,腹瀉不止。脈象沉而弦,這是因為厥陰經脈循行陰部,並與肝臟相連的緣故。

藥方組成

  • 當歸(二錢)
  • 白芍(酒炒,錢半)
  • 柴胡(酒炒,錢半)
  • 熟地(二錢)
  • 川椒(炒,七分)
  • 麥冬(一錢)
  • 烏梅(二、三錢)
  • 木香(煨,三、五分)
  • 白朮(錢半)
  • 茯苓(二錢)

用水煎服。如果消渴症狀嚴重,可以加黃柏、知母各錢半,肉桂五分。

醫理分析

陽邪從太陽經傳至太陰經,則喉嚨乾燥,但尚未達到口渴的程度;傳至少陰經,則口渴但尚未達到消渴的程度;傳至厥陰經則發展成消渴症,這是因為熱邪過盛,耗損津液所致。若脈象和症狀都屬於實證,應該使用承氣湯等瀉下藥物治療。

但也有人認為,由於肝臟位於下部,邪氣擾亂肝臟,則邪氣上衝擊心臟;木氣侵犯土氣,則脾氣受損,所以食慾不振。脾土受損,又加以瀉下,則脾氣更受損,腹瀉不止。因此,本方以養肝補土為主要治則。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傷寒(以無頭痛也)。始得之,脈沉而反發熱者,此陰分表邪也。用熟附配麻黃者,發中亦有補焉。

麻黃(去節,錢半),附子(錢半),細辛(七分),

水煎服。或去細辛,加甘草。

真武湯,治少陰傷寒,腹痛,或嘔或利或咳,小便不利,四肢重痛。

茯苓,白芍,生薑(各三錢),白朮(二錢),附子(錢半),

水煎服。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細辛六分,乾薑一錢。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去白芍,加乾薑錢半。嘔者,去附子,加生薑二錢。

白話文:

【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少陰傷寒症狀(不伴隨頭痛)。初病時,脈象沈而反發熱,這是陰性表邪的表現。使用熟附子配合麻黃,不僅能發汗,還具備補益作用。

藥方:

  • 麻黃(去節,取量為錢半)
  • 熟附子(取量為錢半)
  • 細辛(取量為七分)

加水煎煮後服用。若嫌細辛刺激,也可去掉細辛,加入甘草。

【真武湯】,適用於少陰傷寒,伴有腹痛、嘔吐、排泄異常、咳嗽、小便困難、四肢沈重等症狀。

藥方:

  • 茯苓(取量為三錢)
  • 白芍(取量為三錢)
  • 生薑(取量為三錢)
  • 白朮(取量為二錢)
  • 熟附子(取量為錢半)

加水煎煮後服用。若出現咳嗽,可加入五味子三分、細辛六分、乾薑一錢;若小便正常,則去掉茯苓;若出現排泄異常,則去掉白芍,增加乾薑錢半;若出現嘔吐,則去掉熟附子,增加生薑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