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5)
卷之三·傷寒(上) (5)
1. 十七、論補
補者,濟其虛也,古人言之已詳,今人畏而不用,且曰,傷寒無補法,謬亦甚矣!使患虛者坐以待斃,不大可憾乎!觀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虛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參桂附者八十有奇。即東垣、丹溪、節庵亦有補中益氣、回陽返本、溫經益元等湯,未嘗不補也。夫實者不藥可愈,虛者非治弗痊;能察其虛而補濟之,即握傷寒之要矣。
二補湯(新),治陰陽兩虛,六脈俱弱,夜熱肢冷,失血便泄等症。
熟地(三五錢),當歸(土炒,二錢。泄者或不用亦可),黃耆(蜜炒,二錢),枸杞(二錢),甘草(炙,錢半),杜仲(鹽炒,二錢),棗皮(一錢),白朮(錢半),淮山藥(二錢),肉桂(一錢),五味子(十三粒,微炒)
水煎服。如寒甚者,加附子錢半。腹痛喜按者,加補骨脂(炒)一錢。泄者,加烏梅二個、肉豆蔻八分。嘔惡,加生薑一二錢。
小營煎,治血少陰虛,咽乾舌燥,上下失血,脈細數者。
當歸(二三錢),熟地(二三錢),白芍(酒炒,二錢),山藥(炒,二錢),川續斷(錢半),枸杞(二錢),
水煎服。如火盛煩躁,加真龜膠二錢,化服。或加麥冬、生地。骨蒸,加地骨皮錢半。如身熱,加青蒿一錢。
八味回陽飲,治陰陽大虛,元氣將脫者,非此不治。(方載十六內)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兩虛,惡寒發熱,眩最自汗,諸虛等症。
人參(無者,以山藥三五錢代之),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甘草(炙,一錢),白芍(酒炒,二錢),熟地,當歸(各三錢),川芎(一錢),黃耆(蜜炒,二錢),肉桂(錢半),
水煎服。
八味大建中湯,治中氣不足,厥冷、嘔吐、陰縮、多汗,腹中寒痛,脹滿不食,唇乾、精出、寒熱煩冤等症。
人參,甘草(炙。各一錢),黃耆(蜜炒),當歸,白芍(酒炒。各二錢),肉桂(二錢),半夏(錢半),附子(一錢或二錢),紅棗(二枚),生薑(六分),
水煎服。
白話文:
[十七、討論補法]
補法,是用來救助體虛的情況,古人對此已有詳細的說明,但現代人卻因畏懼而不敢使用,甚至有人說,傷寒病沒有補法,這實在太荒謬了!讓體虛的病人只能坐以待斃,這不是很令人遺憾嗎?從仲景創立的三百九十七種療法中,治療虛寒的就有一百多種,其中有一百一十三個處方,使用人參、肉桂和附子的就有八十種左右。即使是東垣、丹溪、節庵等人,也有補中益氣、回陽返本、溫經益元等湯劑,他們都未曾不用補法。對於體質強壯的人,即使不吃藥也可能康復;但對於體虛的人,如果不治療則不會痊癒;能夠察覺體虛並給予補濟,就能掌握治療傷寒的關鍵。
【二補湯】(新配方),適用於陰陽雙虛,脈象虛弱,夜間發熱四肢冰冷,失血或腹瀉等症狀。
熟地、黃耆(蜜炒)、枸杞、甘草(炙)、杜仲(鹽炒)、白朮、淮山藥、肉桂、五味子,這些材料用水煎煮服用。如果感到非常寒冷,可以增加附子的份量。如果腹部疼痛喜歡按壓,可以加入補骨脂。如果有腹瀉,可以加入烏梅和肉豆蔻。如果感到噁心,可以加入生薑。
【小營煎】,適用於血少陰虛,口乾舌燥,上吐下瀉,脈象細數等症狀。
當歸、熟地、白芍(酒炒)、山藥(炒)、川續斷、枸杞,這些材料用水煎煮服用。如果火氣旺盛且煩躁,可以加入真龜膠溶解後服用。或者加入麥冬和生地。如果出現潮熱,可以加入地骨皮。如果身體發熱,可以加入青蒿。
【八味回陽飲】,適用於陰陽大虛,元氣將要脫離的情況,非此方不可治。(此方載於第十六章內)
【十全大補湯】,適用於氣血兩虛,怕冷發熱,頭暈目眩,自汗,各種虛弱等症狀。
人參(若無,可用山藥代替)、白朮、茯苓、甘草(炙)、白芍(酒炒)、熟地、當歸、川芎、黃耆(蜜炒)、肉桂,這些材料用水煎煮服用。
【八味大建中湯】,適用於中氣不足,四肢厥冷、嘔吐、陰縮、多汗,腹部寒痛,脹滿不思飲食,嘴脣乾燥、精液流失、寒熱交錯、煩悶等症狀。
人參、甘草(炙)、黃耆(蜜炒)、當歸、白芍(酒炒)、肉桂、半夏、附子、紅棗、生薑,這些材料用水煎煮服用。
2. 十八、論三陰
三陽傳入陽明胃府者為里,非三陰之裡也。三陰亦有轉於陽明者,寒鬱為熱,亦有虛實之異。實熱者,脈必沉實有力,惡熱譫語,大渴便秘,是腸胃燥實,宜下之。若不轉入胃府,而尤症實脈實者,宜因經因脈調理之,不得一概論下也。
加味平胃散(新),治太陰脾經病,腹滿而吐,食不下,嗌乾,手足自溫,或自利,腹痛,不渴,脈沉而細;以太陰之脈,布胃絡嗌故也。
蒼朮(錢半),厚朴(姜炒,一錢),陳皮(八分),甘草(炙,八分),扁豆(炒研,二錢),白芍(錢半),半夏(錢半),大腹皮(去黑皮及粗,洗淨,一錢),砂仁(一錢,炒研),生薑(一錢三分),大棗(三枚,去核)
水煎服。如泄,加肉豆蔻八分,白朮錢半,或再加煨木香三分。如腹痛拒按者,去生薑,加葛根錢半。如嗌乾,加元參、桔梗。
八味地黃丸,治少陰腎經病,舌乾、口燥,或自利而渴,或欲吐心煩,引衣倦臥;其豚沉。以少陰之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也。
熟地(八兩),山藥,棗皮,茯苓(各四兩),丹皮(二兩),澤瀉(兩半),肉桂(三兩),附子(三兩),
共研末,煉蜜為丸。病急即減兩為錢,水煎,早服。
養肝抑邪湯(新),治厥陰肝經病,或氣上撞心,心中疼,煩熱消渴,飢不欲食,食即嘔蛔,下利不止。脈沉而弦,以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也。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錢半),柴胡(酒炒,錢半),熟地(二錢),川椒(炒,七分),麥冬(一錢),烏梅(二、三錢),木香(煨,三、五分),白朮(錢半),茯苓(二錢),
水煎服。如消渴甚者,加黃柏、知母各錢半,肉桂五分。○陽邪自太陽傳至太陰,則嗌乾未成渴也。傳至少陰,則口渴未成消也。傳至厥陰而成消渴者,熱甚能消水也。若脈症皆實,宜用承氣等湯下之。然又有說:以肝居下部,而邪亂之,則邪上撞心;木邪乘土,則脾氣受傷,所以飢不欲食。脾土既傷,而復下之,則脾愈傷,而利不止,此所以宜養肝補土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傷寒(以無頭痛也)。始得之,脈沉而反發熱者,此陰分表邪也。用熟附配麻黃者,發中亦有補焉。
麻黃(去節,錢半),附子(錢半),細辛(七分),
水煎服。或去細辛,加甘草。
真武湯,治少陰傷寒,腹痛,或嘔或利或咳,小便不利,四肢重痛。
茯苓,白芍,生薑(各三錢),白朮(二錢),附子(錢半),
水煎服。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細辛六分,乾薑一錢。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去白芍,加乾薑錢半。嘔者,去附子,加生薑二錢。
白話文:
[十八、討論三陰]
當病邪從三陽傳到陽明胃腑時,這是在腑病的範疇,並非三陰病症的範疇。然而,三陰病症也可能轉移到陽明胃腑,寒邪鬱結轉為熱邪,且存在虛實的不同。如果脈象沉實有力,患者感到熱、說胡話,非常渴且便祕,這顯示腸胃有燥熱實邪,適合使用攻下法。但如果病症和脈象都實,但未轉入胃腑,應根據經絡和脈象來調整治療,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攻下法。
加味平胃散(新方):治療太陰脾經病,症狀包括腹部脹滿、嘔吐、吃不下東西、喉嚨乾、手腳溫暖、可能有腹瀉和腹痛、不渴、脈象細弱;這是因為太陰脈絡佈在胃部並連接喉嚨。
八味地黃丸:治療少陰腎經病,症狀包括舌頭乾燥、口渴、可能有腹瀉、想吐心煩、拉著衣服疲倦地躺下;這是因為少陰脈絡貫穿腎臟、連接肺臟、連結舌根。
養肝抑邪湯(新方):治療厥陰肝經病,症狀可能包括氣衝心、心痛、煩熱、極度口渴但不想吃東西、吃東西就嘔蟲、腹瀉不停。脈象沉而弦,這是因為厥陰脈絡循行於下部器官並連接肝臟。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少陰寒感,剛開始病時脈象沉而有發燒,這表示在陰分的表邪,使用熟附子配合麻黃,可以達到在發汗同時也有補益的效果。
真武湯:治療少陰寒感,症狀可能包括腹痛、嘔吐、腹瀉、咳嗽、小便不順暢、四肢沉重疼痛。
如果病邪從太陽傳至太陰,則會出現喉嚨乾但未到渴的程度。傳至少陰,則會口渴但未到消渴的程度。傳至厥陰而形成消渴,這表示熱邪嚴重到能消耗水分。如果脈象和病症都實,可使用承氣湯等攻下法。然而,另一種說法是肝臟位於下部,如果被邪氣擾亂,則邪氣會上衝心臟;木邪侵犯土,則脾氣受損,所以即使餓但不想吃東西。脾氣已經受損,再使用攻下法,則脾氣更受損,腹瀉更難停止,因此應養肝補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