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6)
卷之三·傷寒(上) (6)
1. 十九、論傷寒中寒不同
凡六腑屬陽,一受寒邪,先發太陽,發熱惡寒,治宜疏散。五臟屬陰,一受寒邪,必發太陰,惡寒不熱,治宜溫托;以腠理素虛,而陽微最忌發表。其外寒所受雖同,而里則以有火為傷,無火為中之異,此猶人所共知;至於陽極而症似陰,陰極而症似陽,治若稍混,殺人反掌。詳明於下,以便取用。
凡陽症似陰者,手足冷,大便閉,小便赤,煩悶昏迷,身寒卻不欲衣,口渴,指甲紅,脈必沉滑,或四肢厥冶。此陽極於內,真陰失守也。輕則調胃承氣湯,重則大承氣湯下之,以救一線之陰,不至為陽所劫。此時不知診脈,疑以為寒,用一毫溫熱之藥,則立斃矣。
凡陰症似陽者,煩躁面赤,咽乾,大便泄,小便清,指甲黑,或身熱反欲得衣,口渴,不喜冷水,脈必浮微。若認為陽證,投以寒藥,死者多矣。總之,陰證不分熱與不熱,不論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急與五積散,通解表裡之寒。若內有沉寒,必須姜附溫之。如附子理中湯(方載上十六內。)之屬,乃為妙劑。
五積散,治內外陰寒,並治感冒食積,嘔吐,背項拘急等症。
當歸(一錢),白芍,陳皮(各八分),川芎,白芷,桔梗(各一錢),蒼朮(錢半),枳殼,肉桂(各一錢),半夏,厚朴,茯苓(各一錢三),乾薑(一錢),麻黃(去節,五、八分),人參(少者亦服),甘草(七分),生薑(一錢),蔥白(三莖)
水煎,熱服。
太陽湯(新),治寒中三陰,戰慄厥逆,嘔吐昏迷,唇青囊縮等症。
白朮(三錢),乾薑(炒,一二錢),當歸(錢半,泄者不用),山藥(炒,二錢),附子(二三錢,勢危者用生附子,濕紙包煨熱用),甘草(炙,一錢),白芍(煨,錢半),生薑(一錢),紅棗(三枚)
水煎服。或假熱,拒格不納,冰冷服。○此方用白芍,恐陽藥之僭越也,可代理中、四逆、回陽等湯。如冬月,寒傷太陽經,有表證者,加麻黃八分。頭痛,加北細辛二、三分。如肉振汗多者,加制黃耆二、三錢。如泄瀉者,加烏梅二個,去當歸。如肝脈緊而鬱滯者,加肉桂二錢。如小腹痛而喜按者,加吳茱萸七分,湯泡一次用,又須兼下方外治,乃妙。
華佗救脫陽法,治寒中三陰,陽脫無脈,昏倒強直等症。
用蔥白一、二斤搗碎,炒熱,絹綢包熨臍下,以二包更替熨之。脈漸出,手足溫者、生。內服上方,但藥小及少緩者,俱不能濟。
2. 二十、論傳經及合病並病
凡風寒中人,入陰入陽,原無定體;及已中之後,或傳或不傳,或初入太陽,即入少陰,而成真陰症者有之,不必盡如經言日傳一經者之說也。所以凡治傷寒,宜見證治證,如在表者疏之,在中者和之,在裡者攻之,不必拘泥,此活法也。○合病者,或兩經同病,或三經齊病是也。
治之者,必以一經病重為主,各經病亦須兼之。因證察脈,自必適中。如方書所載白虎湯治三陽同病之類,似難恰合,宜變通因心。○並病者,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者是也。但過經不盡循序,或越一經越二經者有之。治之者,宜以後過之經為主治,勿使未盡,而又過經也。
能因機察變,原始要終,乃為高明。○仲景曰:傷寒先在太陽,脈靜者不傳,若煩躁脈數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傷寒數日,無熱而煩躁者,為陽去入陰也。若能食,不嘔,陰受邪也。
3. 二十一、論兩感
凡病兩感者,內外皆感於寒者有之。亦有縱欲、勞力、七情先傷於內,而後寒邪復傷於外者,是表裡俱病,本危症也。然細察之,亦有緩急可辨。彼三陽之頭痛、身熱、耳聾、脅痛、惡寒而嘔者,外邪也。其三陰之腹滿、口渴、囊縮、譫語者,此內邪也。若外甚於內,當以外為主治,而兼調其內;內甚於外,當以內為主治,而兼理其外。
外甚者疏之、解之,內甚者,和之、攻之,以言內外傷寒者也。若元氣素虛,脈息無神,而內傷復兼外感者,此宜單顧根本,不可攻邪;一得元氣不敗,則強寇自退,或可望其生矣。此症變態非常,不可鑿言方治。姑舉古方,以治兩感傷寒,為臨此症者之法。
大羌活湯,治內外兩感傷寒。若內傷,不繫外寒傳裡者,忌用。
羌活,獨活,防風,防己,黃芩,黃連,白朮(各二錢),蒼朮(二錢),甘草,北細辛(各一錢),知母,生地(各七錢),川芎(七分),
水煎,熱服。此陰陽兩解也。蓋表裡俱病,欲汗之則有里症,欲下之則有表症。潔古制此方者,意以傳經為陽邪,故以羌、獨、蒼、防、芎、細祛風發表,升散傳經之陽邪;芩、連、知、地黃、己清熱利濕,滋培受傷之陰血;又用朮、草以回中州而和表裡,或可救治。
沖和靈寶飲,治症同前。
羌活,防風(各錢半),細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黃芩(各一錢二分),甘草,柴胡,乾葛,石膏(各一錢二分),黑豆(一撮)
加生薑、蔥白煎服。如自汗,加白朮、黃耆。如胸滿,加枳殼、桔梗,去生地。喘,加杏仁。若要汗下兼行,加大黃。當隨症加減,不可執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