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傷寒(上) (6)

1. 十九、論傷寒中寒不同

凡六腑屬陽,一受寒邪,先發太陽,發熱惡寒,治宜疏散。五臟屬陰,一受寒邪,必發太陰,惡寒不熱,治宜溫托;以腠理素虛,而陽微最忌發表。其外寒所受雖同,而里則以有火為傷,無火為中之異,此猶人所共知;至於陽極而症似陰,陰極而症似陽,治若稍混,殺人反掌。詳明於下,以便取用。

凡陽症似陰者,手足冷,大便閉,小便赤,煩悶昏迷,身寒卻不欲衣,口渴,指甲紅,脈必沉滑,或四肢厥冶。此陽極於內,真陰失守也。輕則調胃承氣湯,重則大承氣湯下之,以救一線之陰,不至為陽所劫。此時不知診脈,疑以為寒,用一毫溫熱之藥,則立斃矣。

凡陰症似陽者,煩躁面赤,咽乾,大便泄,小便清,指甲黑,或身熱反欲得衣,口渴,不喜冷水,脈必浮微。若認為陽證,投以寒藥,死者多矣。總之,陰證不分熱與不熱,不論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急與五積散,通解表裡之寒。若內有沉寒,必須姜附溫之。如附子理中湯(方載上十六內。)之屬,乃為妙劑。

五積散,治內外陰寒,並治感冒食積,嘔吐,背項拘急等症。

當歸(一錢),白芍,陳皮(各八分),川芎,白芷,桔梗(各一錢),蒼朮(錢半),枳殼,肉桂(各一錢),半夏,厚朴,茯苓(各一錢三),乾薑(一錢),麻黃(去節,五、八分),人參(少者亦服),甘草(七分),生薑(一錢),蔥白(三莖)

水煎,熱服。

太陽湯(新),治寒中三陰,戰慄厥逆,嘔吐昏迷,唇青囊縮等症。

白朮(三錢),乾薑(炒,一二錢),當歸(錢半,泄者不用),山藥(炒,二錢),附子(二三錢,勢危者用生附子,濕紙包煨熱用),甘草(炙,一錢),白芍(煨,錢半),生薑(一錢),紅棗(三枚)

水煎服。或假熱,拒格不納,冰冷服。○此方用白芍,恐陽藥之僭越也,可代理中、四逆、回陽等湯。如冬月,寒傷太陽經,有表證者,加麻黃八分。頭痛,加北細辛二、三分。如肉振汗多者,加制黃耆二、三錢。如泄瀉者,加烏梅二個,去當歸。如肝脈緊而鬱滯者,加肉桂二錢。如小腹痛而喜按者,加吳茱萸七分,湯泡一次用,又須兼下方外治,乃妙。

華佗救脫陽法,治寒中三陰,陽脫無脈,昏倒強直等症。

用蔥白一、二斤搗碎,炒熱,絹綢包熨臍下,以二包更替熨之。脈漸出,手足溫者、生。內服上方,但藥小及少緩者,俱不能濟。

白話文:

[十九、討論傷寒與中寒的不同]

所有的人體器官中,六腑是屬於陽性的,一旦受到寒邪侵襲,通常會先影響太陽經,導致發燒和畏寒,治療應採用疏散的方式。五臟則屬於陰性,受寒後,會影響太陰經,出現畏寒但不發燒的情況,治療應採用溫補的方式;因為肌膚腠理本來就比較虛弱,陽氣微弱時最忌用發汗的方法。雖然外表受寒的原因相同,但身體內部的情況則因有無內火而有所不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陽氣過盛表現出類似陰寒的症狀,或是陰寒過度表現出類似陽熱的症狀,如果在治療上稍有混淆,就會造成致命的後果。以下詳細說明,以便應用。

凡是陽性症狀卻表現出類似陰寒情況的,比如手腳冰冷,便祕,小便色深,煩悶昏迷,身體寒冷卻不想穿衣服,口渴,指甲泛紅,脈象通常是沉滑,或者四肢冰冷。這表示陽氣在體內過剩,真陰失去控制。輕微的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嚴重的則需服用大承氣湯,以拯救一點點的陰氣,避免被陽氣完全消耗。如果此時不懂得辨脈,誤以為是寒症,使用溫熱的藥物,就會立即致命。

如果是陰性症狀卻表現出類似陽熱的情況,比如煩躁臉紅,咽喉乾燥,大便稀,小便清澈,指甲變黑,或者身體熱卻想穿衣服,口渴但不喜歡喝冷水,脈象必定輕浮。如果誤以為是陽性症狀,給予寒涼藥物,就會造成死亡。總之,對於陰性症狀,無論是否有熱象,無論脈象浮沉大小,只要手指下的脈象無力,重按下去完全感受不到,就是潛藏的陰寒,應立即服用五積散,以解決表裡的寒氣。如果體內有深層的寒氣,必須使用薑和附子來溫暖身體。像附子理中湯這一類的藥方,非常有效。

五積散能治療內外陰寒,也能治療感冒、食物積滯、嘔吐、背部和頸部緊繃等症狀。

配方包括:當歸(1錢),白芍,陳皮(各8分),川芎,白芷,桔梗(各1錢),蒼朮(1錢半),枳殼,肉桂(各1錢),半夏,厚朴,茯苓(各1錢3分),乾薑(1錢),麻黃(去掉節,5-8分),人參(少量也可以),甘草(7分),生薑(1錢),蔥白(3根)。

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太陽湯(新),能治療寒邪進入三陰經,引起戰慄、肢體冰冷、嘔吐、昏迷、嘴脣青紫、縮囊等症狀。

配方包括:白朮(3錢),乾薑(炒,1-2錢),當歸(1錢半,如果腹瀉就不要使用),山藥(炒,2錢),附子(2-3錢,如果病情危急,使用生附子,用濕紙包裹後烤熱),甘草(炙,1錢),白芍(煨,1錢半),生薑(1錢),紅棗(3枚)。

用水煎煮服用。如果出現假熱現象,藥物被身體拒絕無法吸收,可以冷飲。此方加入白芍,防止陽性藥物過度作用,可以替代理中湯、四逆湯、回陽湯等。冬季,如果寒邪傷害太陽經,出現表證,可以加麻黃8分。如果頭痛,可以加北細辛2-3分。如果肌肉震顫,汗多,可以加制黃耆2-3錢。如果腹瀉,可以加烏梅2個,去掉當歸。如果肝脈緊張且鬱結,可以加肉桂2錢。如果小腹疼痛且喜按,可以加吳茱萸7分,先用水泡一次再使用,還需要配合下方的外治法,效果更佳。

華佗救脫陽法,能治療寒邪進入三陰經,陽氣脫離,脈搏消失,昏迷僵直等症狀。

方法是將1-2斤蔥白搗碎,炒熱,用絹綢包裹,熱敷在肚臍下方,兩包交替使用。如果脈搏逐漸恢復,手腳開始回暖,就有生存的機會。內服上述藥方,但如果藥量太少或時間稍晚,都可能無法救治。

2. 二十、論傳經及合病並病

凡風寒中人,入陰入陽,原無定體;及已中之後,或傳或不傳,或初入太陽,即入少陰,而成真陰症者有之,不必盡如經言日傳一經者之說也。所以凡治傷寒,宜見證治證,如在表者疏之,在中者和之,在裡者攻之,不必拘泥,此活法也。○合病者,或兩經同病,或三經齊病是也。

治之者,必以一經病重為主,各經病亦須兼之。因證察脈,自必適中。如方書所載白虎湯治三陽同病之類,似難恰合,宜變通因心。○並病者,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者是也。但過經不盡循序,或越一經越二經者有之。治之者,宜以後過之經為主治,勿使未盡,而又過經也。

能因機察變,原始要終,乃為高明。○仲景曰:傷寒先在太陽,脈靜者不傳,若煩躁脈數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傷寒數日,無熱而煩躁者,為陽去入陰也。若能食,不嘔,陰受邪也。

白話文:

[二十、討論傳經病及合病並病]

大凡風寒侵襲人體,無論是進入陰經還是陽經,並無固定模式;而風寒入體後,可能傳經也可能不傳,有的可能一開始就從太陽經直入少陰經,形成所謂的真陰病症,並非一定按照古經上所說的一天傳一經的說法。因此,治療風寒病時,應根據具體症狀來對症下藥,如果病在表層就進行疏散,如果病在中間就進行調和,如果病在內層就進行攻伐,不必過於拘泥古法,這纔是靈活的治療方式。

所謂合病,是指同時出現兩經或三經的病徵。在治療這種情況時,應以其中最嚴重的病徵為主要治療目標,但同時也不能忽略其他病徵。根據症狀觀察脈象,自然能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法。例如醫書中記載的白虎湯用於治療三陽經同病的例子,雖然難以完全符合每一個病人的情況,但應該靈活變通,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

所謂並病,則是一經病未完結前,另一經病又隨之而來。然而,這種情況下的經絡順序不一定按部就班,可能跳過一經甚至兩經。治療這種情況時,應以最新出現的經絡病徵為主要治療目標,避免讓病情未得到妥善處理,又引發新的經絡問題。

能根據病徵變化調整治療策略,從源頭到結尾都能妥善處理,才能算是高明的醫生。

張仲景曾說:如果風寒病最初出現在太陽經,且脈搏平穩,通常不會傳至其他經絡;但如果出現煩躁不安、脈搏加快的症狀,則表示風寒病可能傳至其他經絡。

如果風寒病持續兩三天,但並未出現陽明經或少陽經的症狀,通常表示風寒病不會傳至其他經絡。

如果風寒病持續多日,體溫正常但卻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表示可能是陽氣已轉入陰經。如果患者仍能進食,且無嘔吐現象,則表示是陰經受到了風寒的影響。

3. 二十一、論兩感

凡病兩感者,內外皆感於寒者有之。亦有縱欲、勞力、七情先傷於內,而後寒邪復傷於外者,是表裡俱病,本危症也。然細察之,亦有緩急可辨。彼三陽之頭痛、身熱、耳聾、脅痛、惡寒而嘔者,外邪也。其三陰之腹滿、口渴、囊縮、譫語者,此內邪也。若外甚於內,當以外為主治,而兼調其內;內甚於外,當以內為主治,而兼理其外。

外甚者疏之、解之,內甚者,和之、攻之,以言內外傷寒者也。若元氣素虛,脈息無神,而內傷復兼外感者,此宜單顧根本,不可攻邪;一得元氣不敗,則強寇自退,或可望其生矣。此症變態非常,不可鑿言方治。姑舉古方,以治兩感傷寒,為臨此症者之法。

大羌活湯,治內外兩感傷寒。若內傷,不繫外寒傳裡者,忌用。

羌活,獨活,防風,防己,黃芩,黃連,白朮(各二錢),蒼朮(二錢),甘草,北細辛(各一錢),知母,生地(各七錢),川芎(七分),

水煎,熱服。此陰陽兩解也。蓋表裡俱病,欲汗之則有里症,欲下之則有表症。潔古制此方者,意以傳經為陽邪,故以羌、獨、蒼、防、芎、細祛風發表,升散傳經之陽邪;芩、連、知、地黃、己清熱利濕,滋培受傷之陰血;又用朮、草以回中州而和表裡,或可救治。

沖和靈寶飲,治症同前。

羌活,防風(各錢半),細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黃芩(各一錢二分),甘草,柴胡,乾葛,石膏(各一錢二分),黑豆(一撮)

加生薑、蔥白煎服。如自汗,加白朮、黃耆。如胸滿,加枳殼、桔梗,去生地。喘,加杏仁。若要汗下兼行,加大黃。當隨症加減,不可執滯。

白話文:

[二十一、討論兩感症狀]

任何疾病中所謂的兩感,指的是身體同時受到內外寒氣侵襲的情況。也有因為過度縱慾、勞累或情緒壓力先傷害了體內,之後又被外界寒氣所傷的情形,這就是外表和內裡都生病了,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病態。然而仔細觀察,還是可以區分出病情的輕重緩急。

像三陽病症中的頭痛、身體發熱、耳朵聽不清、側腹疼痛、畏寒並且噁心嘔吐,這些都是外來的病邪所致。而三陰病症中的腹部脹滿、口渴、睪丸收縮、說胡話,這些則是體內的病邪。如果外來的病邪比體內的嚴重,就應以外部病邪作為主要治療目標,但同時也要調理體內的狀況;反之,如果體內的病邪更嚴重,就應以體內病邪作為主要治療目標,同時照顧到外部的病況。

對於外部病邪較嚴重的,應進行疏散、解毒的療法;對於體內病邪較嚴重的,則應進行調和、攻擊病源的療法,這就是在處理體內外同時受到寒氣影響的情況。如果原本體質就虛弱,脈搏缺乏活力,又同時受到體內外的病邪侵擾,這種情況下,應該專注在調理體質上,不宜直接對抗病邪;一旦體質恢復,即使再強大的病魔也會自動退縮,或者可能看到康復的希望。這種病狀的變化異常,無法用固定的藥方來治療。下面提供古方,用以治療兩感型的感冒,作為遇到這種病狀時的參考。

「大羌活湯」,用來治療體內外同時受到寒氣影響的病症。如果是體內受傷,但並非由外界寒氣進入體內引發的,就不適合使用此方。

羌活、獨活、防風、防己、黃芩、黃連、白朮(各二錢)、蒼朮(二錢)、甘草、北細辛(各一錢)、知母、生地(各七錢)、川芎(七分)。

用水煎煮,趁熱服用。這是一種能同時調理陰陽兩面的方法。因為外表和內裡都生病了,想要發汗但又會有體內的症狀出現,想要排便又會有外表的症狀。潔古創製這個藥方的想法是,把傳經視為陽性病邪,所以用羌、獨、蒼、防、芎、細來祛風散寒,升散傳經的陽性病邪;用芩、連、知、地黃、己來清熱利濕,滋養受損的陰血;再用朮、草來調節中焦,和諧表裡,或許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沖和靈寶飲」,治療的病症與前述相同。

羌活、防風(各錢半)、細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黃芩(各一錢二分)、甘草、柴胡、乾葛、石膏(各一錢二分)、黑豆(一撮)。

加入生薑、蔥白一起煎煮服用。如果容易自汗,可加入白朮、黃耆。如果胸部感到脹滿,可加入枳殼、桔梗,並去掉生地。如果有喘息,可加入杏仁。如果要同時進行發汗和排便,可加入大黃。應根據病情調整藥方,不能固執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