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1. 卷之四·傷寒(下)
2. 二十二、傷寒變證引言
凡傷寒變證不一,然內有是病,外方有是證。非病自病,證自證也。治者能於表裡寒熱虛實六者,精以辨之,而因證制方,不但證愈,而病亦愈矣。若淺近者,不能會此六者,而第拘方書,恐其人其脈,未必盡合。是治病而反以加病,烏乎可!且方書雖多,未盡周全,有言其病而不垂其方者,有錄其方而未明其理者,俾人不能應用。余故將各證條析於前,各方分列於後。
高明者可由此而妙心裁,遲鈍者亦用是而不失其準繩也。
白話文:
【對於傷寒轉變的各種症狀的引言】
大凡傷寒病情變化多端,但原則上,身體內部有某種疾病,相應的在外部就會出現相關的症狀。這並不是說疾病和症狀各自獨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繫的。治療時,醫生如果能精確地從表裡、寒熱、虛實這六個方面進行辨識,再根據具體的症狀制定治療方案,不僅可以消除症狀,也能根治疾病。如果醫生經驗不足,無法掌握這六個方面,只是刻板地按照醫書上的方子開藥,那麼這種藥方可能並不完全適合病人的情況。這樣,治療反而可能加重病情,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再者,醫書雖然多,但不可能包羅萬象,有的書只描述了病症但沒有提供治療方子,有的書列出了方子卻沒有講清原理,讓人無法靈活運用。因此,我將各類症狀詳細分析放在前面,將各種藥方分別列出放在後面,
對於聰明的人來說,可以藉此靈活創製新的治療方案;對於反應較慢的人來說,也可以按照這些方法,不會偏離正確的治療路線。
3. 二十三、論傷寒目證
凡治傷寒,須觀兩目,或赤或黃,是為陽證。若六脈洪大有力,或兼躁渴,其熱必甚。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湯。目白者非熱症,不用寒涼。眵者(即眼糞也。)火也,液干而結,當用清涼。至於目睛上視,謂之戴眼。此由腎虧血少,其筋脈燥急,牽引而上;治以培陰養血為主。若誤以為風而用風藥,則陰益虛而血益燥,其危也必矣。
三黃石膏湯,治目赤、目黃屬熱者,並治瘟疫、躁渴等症。
黃芩(三錢),黃柏(三錢),黃建(二錢),生石膏(三四錢,研),梔子(五枚),麻黃(無表症者不用)
水煎,熱服。
清涼湯(新),治目熱多眵,羞光而澀。
赤芍(一錢),生地(半錢),白芷,川芎(各八分),荊芥,薄荷(各六分),羌活(五分),黃芩(一錢),梔仁(炒,六分),甘草(七分),蔓荊子(八分,搗碎)
水煎服。如血虛,加當歸、白芍。
歸芍地黃湯(新),治戴眼。
當歸(三錢),白芍(酒炒,二錢),熟地(四五錢),棗皮(錢半),丹皮(一錢),茯苓(錢半),澤瀉(七分),山藥(錢半),秦艽(一錢),肉桂(一錢),
水煎,速速多服。
白話文:
[二十三、討論傷寒病中的眼睛症狀]
在治療傷寒時,必須觀察患者的眼睛。如果眼睛出現紅色或黃色,這表示是屬於陽性的症狀。如果六脈洪大有力,或是伴有煩躁和口渴,這表示體內的熱度很高。病情輕微時可以使用三黃石膏湯,病情嚴重時則應使用大承氣湯。如果眼睛的白色部分沒有異常,那就不算是熱症,不需要使用寒涼的藥物。眼屎的產生,這是火氣的表現,是由於淚液乾涸結晶造成的,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至於眼睛向上看,這種現象被稱為戴眼,這是由於腎臟功能不佳和血液不足,導致眼周的肌肉緊繃,進而使眼睛向上牽引;治療時應以滋養陰血為主。如果誤以為是風邪而使用祛風的藥物,會使陰血更虛弱且更乾燥,病情將會更加危險。
三黃石膏湯,適用於眼睛紅或黃,且屬於熱症的患者,同時也可以治療瘟疫、煩躁口渴等症狀。
清涼湯,適用於眼睛熱、眼屎多,且畏光且眼睛乾澀的患者。
歸芍地黃湯,適用於戴眼的患者。
以上藥方均需用水煎煮後服用,根據具體病情可適量增減藥材份量。
4. 二十四、論傷寒舌證
舌為心之苗,本紅而澤。若邪熱傳裡,則津液乾燥,而舌苔生矣。苔白者,邪未入腑,半表半裡,宜和解之,如小柴胡湯之屬。(方載第八內。)黃苔者,熱入漸深,則燥而澀,胃府有邪熱也,宜下之,但不得遽用峻劑。至於黑苔,所屬有二:黑燥有芒刺,脈數有力者,此火極似水,為熱已極,宜大承氣湯之類(方載十四內。
)下之;若黑而滑潤,脈遲無力者,此水極似火,為虛寒已盛,宜附子理中湯及八味地黃湯,重加桂附可也。(方載十六內。)倘誤認為火,稍用寒涼,無生理矣。
白話文:
【二十四、討論傷寒病中的舌頭症狀】
舌頭是心臟健康的指標,原本應該呈現紅色且濕潤。然而,如果邪惡的熱氣進入身體內部,就會導致身體的津液乾燥,進而在舌頭上形成舌苔。當舌苔呈現白色時,這表示邪氣尚未深入到腑臟,而是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應採取調和的方法來治療,例如使用小柴胡湯等藥物。(此方在第八章中有詳細記載。)
如果舌苔轉為黃色,這表示熱氣已逐漸深入,使舌頭變得乾燥且粗糙,這代表胃部已有邪熱,應進行瀉下治療,但不能立即使用劇烈的藥物。
至於舌苔變成黑色,大致上有兩種情況:如果舌苔黑色且乾燥,有芒刺,且脈搏跳動強勁,這表示看似水實則是火,代表體內的熱度已達到極點,應使用大承氣湯等藥物來治療。(此方在第十四章中有詳細記載。)
另一方面,如果舌苔雖黑卻滑潤,且脈搏緩慢無力,這表示看似火實則是水,代表體內的虛寒已非常嚴重,應使用附子理中湯或八味地黃湯,並大量添加肉桂和附子來治療。(此方在第十六章中有詳細記載。)
如果將後者誤診為前者,即使稍微使用一些寒涼的藥物,病人也將無法治癒。
5. 二十五、論傷寒衄血
雜病衄血,責熱在裡;傷寒衄血,責熱在表。以寒入於皮毛,皮毛通於肺,肺氣受傷不能衛血,故衄血也。脈浮緊無汗者,宜汗之自解。古用麻桂,似屬太剛,宜易以柴葛之類。若衄後而熱退,是邪從衄解矣。至於陰虛火動者,不宜汗以亡陰也。又有傷寒至三、四日間,邪熱乘肝,肝不藏血也。
太陰脈布胃中,胃氣攻衝,脾不能統血也。然則鼻衄豈盡由於肺乎!治者當因內外詳察治之。
柴葛解肌湯,治太陽陽明合病,衄血,脈浮洪而緊者,宜外發表,內清熱。
柴胡(錢半),乾葛(二錢),甘草(一錢),黃芩,生石膏(各二錢),白芍,梔子(炒黑。各二錢),羌活(八分),白芷,桔梗(各一錢),
水煎服。
加減小柴胡湯(新),治邪熱乘肝鼻衄。
柴胡(錢半),半夏,人參(弱者用之),甘草,白芍(各一錢),當歸,黃芩(各錢半),
水煎。百草霜(松柴燒者不用),血餘(即頭髮,燒灰存性),蒲黃(炒黑),各三分,上三味,再研細末,藥調服。以紅見黑即止。或加阿膠。
平胃斂陰湯(新),治胃氣上衝,脾不統血,致鼻衄而血多者。
扁豆(炒研,三錢),甘草(一錢),麥冬(一錢),牛膝(一錢),白朮(八分),山藥(錢半),葛根(一錢),三七(七分),白芍(一錢),五味子(微炒搗碎,三四分),當歸(一錢),
加百草霜、發余、蒲黃(炒黑)各三分,藥調服。如胃熱,加石膏三五錢。
白話文:
[二十五、討論傷寒引起的鼻血]
對於一般疾病所引發的鼻血,通常是由於體內有熱氣;但如果是因傷寒導致的鼻血,則多是因為體表有熱。因為寒氣進入皮毛,而皮毛與肺相通,當肺的功能受到影響,無法正常保護血液時,就會出現鼻血的情況。如果脈象呈現浮緊且沒有汗,應讓患者發汗以自行解決問題。古法多用麻黃和桂枝,但這兩種藥材性質較強烈,可以考慮改用柴胡和葛根這類較溫和的藥物。如果鼻血後熱度下降,代表病邪可能已經透過鼻血排出體外。然而,對於陰虛火旺的患者,就不適合使用發汗的方法,以免進一步消耗體內的陰液。另有一種情況,是在感染傷寒的第三、四天,病邪熱氣影響到肝臟,使肝臟無法正常儲存血液。
脾經的脈絡遍佈胃部,當胃氣過盛衝擊脾臟,脾臟就無法控制血液的運行。由此可見,鼻血不一定都是肺部的問題。治療時,醫生應詳細檢查患者的內外狀況,再進行適當的治療。
柴葛解肌湯,適用於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受到影響,出現鼻血,脈象浮大且緊實的患者。此方可以幫助患者發汗,清除體內熱氣。
藥材包含:柴胡、乾葛、甘草、黃芩、生石膏、白芍、梔子、羌活、白芷、桔梗等,用水煎煮服用。
加減小柴胡湯(新),適用於因肝臟熱氣導致的鼻血。
藥材包含:柴胡、半夏、人參(體質虛弱者才使用)、甘草、白芍、當歸、黃芩等,用水煎煮服用。另外,加入百草霜、血餘(即燒焦的頭髮)、蒲黃(炒黑),各取少量,再研磨成細末,與藥湯一起服用。一旦血色轉為暗紅即可停止。或者可以加上阿膠。
平胃斂陰湯(新),適用於胃氣上升,脾臟無法控制血液,導致大量鼻血的患者。
藥材包含:扁豆、甘草、麥冬、牛膝、白朮、山藥、葛根、三七、白芍、五味子、當歸等,用水煎煮服用。另外,加入百草霜、發餘、蒲黃(炒黑),各取少量,與藥湯一起服用。如果患者有胃熱,可以增加石膏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