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傷寒(上) (3)

1. 十、論吐證

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湧之」,謂吐之也。邪結中焦,胸滿而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或飢不能食,或食入即吐,並有欲吐不能吐者;手足厥冷,脈弦遲,或寸脈微浮而緊,此為胸中有寒,當吐之。丹溪曰:「吐中有發散之義」,此治傷寒一大關鍵也。

今何人惟知汗、下二法,而吐法不用,使邪氣結而不散,輕病致重,其害無窮。但胸中之寒,亦有虛實之分,仲景曰:「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方載三十內。)前言寒者,言寒邪之實;後言寒者,言胃氣之虛。當吐當溫,此等要處,最宜詳察。

凡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甚,其脈遲,而寸脈微滑,吐之則利自止。

凡宿食在上脘者宜吐;虛煩在胸中者,宜吐、下分治之。

凡寸脈弱而無力者忌吐。寒邪在表,宜汗;在中下宜下,不宜吐。

瓜蒂散,治胸中痞硬,寒邪滯中,寸脈微浮。吐之以散中寒。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等分),

為末。即瓜蒂一味亦可。熟水調服二三錢,以指按喉必吐。吐時須令閉目,緊束肚皮,若吐不止者,蔥白湯解之。凡亡血及老人產婦血虛脈弱者勿服。

梔子豆豉湯,治傷寒煩躁。亦用作吐藥,以肺腎之邪在上焦,吐以散之也。

梔子(十四枚),淡豆豉(四合)

先煎梔子,後入豆豉,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煩者氣也,出於肺,梔子治肺煩;躁者血也,出於腎,豆豉治腎躁;以心火旺,則金躁而水虧,肺腎合而為煩躁。上方吐有形之實邪,此方吐無形之虛煩。若大便溏泄者,虛寒在下,不可服。至於宿食而煩躁者,用梔子大黃湯下之。

外附治結胸法,凡傷寒結胸,有氣虛不堪攻吐者,以蔥白、生薑各四兩,生蘿蔔半斤,(此味若無,以子三兩代之。)共搗,炒熱,以布包安膿處。須分兩包,冷則易之,即時汗出而愈。○又法,以大蒜十餘枚,搗攤絹上,貼一切脹痛處,神妙。

白話文:

[十、討論嘔吐症狀]

經典中提到:「對於位於高位的病邪,應採用引導其向上的方法來排除」;再說:「對於在上部的病邪,應用湧吐的方式處理」,這就是在講嘔吐療法。如果邪氣在中焦區域聚集,導致胸部感到飽脹且堅硬,氣會向上衝到咽喉部位,讓人喘不過氣;或者出現飢餓卻無法吞嚥食物,或是食物一入口就馬上吐出,甚至有想吐卻吐不出的情況;四肢冰冷,脈象弦遲,或者寸脈微弱且緊繃,這表示胸中有寒氣,應該採用嘔吐療法來治療。丹溪先生曾經說過:「嘔吐療法中包含著散發病邪的意涵」,這是治療風寒的一大關鍵點。

然而,現今許多人只知道發汗和瀉下兩種療法,卻忽略了嘔吐療法,導致病邪在體內凝結不散,原本輕微的病症可能因此加重,其危害無窮無盡。但是胸中的寒氣,也有虛寒和實寒之分。仲景先生說:「膈膜上有寒飲積聚,引起乾嘔的,不適合使用嘔吐療法,應該立刻溫暖身體,適用四逆湯。」(該處方詳細內容請參閱第30章節)。前面所提到的寒,指的是寒邪的實證;後面所提到的寒,指的是胃氣的虛弱。到底該選擇嘔吐療法還是溫補療法,這些細節非常重要,需要詳細地進行辨別。

當胸部鬱悶疼痛且無法進食,希望他人幫忙按摩,反而會有口水分泌,嚴重的下痢,脈象遲緩,且寸脈微弱且滑,嘔吐療法可以讓下痢停止。

當宿食停留在上脘區域時,適合使用嘔吐療法;虛煩在胸腔中時,嘔吐和瀉下療法可分別應用。

當寸脈表現為弱且無力時,不建議使用嘔吐療法。寒邪在表層時,適合發汗療法;在中焦和下焦時,則適合瀉下療法,不適用嘔吐療法。

「瓜蒂散」,適用於胸腔中堅硬的症狀,以及寒邪滯留在中焦,寸脈微弱且浮起。使用嘔吐療法來散發中焦的寒氣。

甜瓜蒂(炒至黃色),赤小豆(等量)。

研磨成粉末。瓜蒂單獨使用也可以。用溫水調和二至三錢,用手指按壓喉嚨必定會引起嘔吐。嘔吐時需讓患者閉眼,緊緊地束縛腹部,如果嘔吐不停,可用蔥白湯來緩解。凡是失血或老年人、產婦因血虛而脈弱的人,切勿服用。

「梔子豆豉湯」,適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煩躁。同樣可用作嘔吐療法,因為肺臟和腎臟的邪氣在上焦,嘔吐療法能幫助散發這些邪氣。

梔子(14枚),淡豆豉(4合)

先煮梔子,再加入豆豉,分兩次服用。溫熱飲用一次,若引起嘔吐,則停止後續的服用。煩躁是由肺氣引起的,出自肺臟,梔子能治療肺臟的煩躁;躁動是由血液引起的,出自腎臟,豆豉能治療腎臟的躁動;因為心臟火氣旺盛,會導致肺金燥熱和腎水不足,肺臟和腎臟的聯合作用導致煩躁。上方的嘔吐療法是針對具體形態的邪氣,此處的嘔吐療法是針對無形的虛煩。如果大便稀軟,表示下焦有虛寒,不適合服用。若是宿食引發的煩躁,則使用梔子大黃湯進行瀉下療法。

「外附治結胸法」,對於風寒引起的結胸,若因氣虛而無法承受嘔吐療法的,可以使用蔥白和生薑各四兩,生蘿蔔半斤,(若沒有生蘿蔔,可用三兩的蘿蔔籽代替。)共同搗碎,炒熱後,用布包裹,放在患處。需準備兩包,冷了就要更換,即刻就會出汗並康復。另一種方法是,取十多瓣大蒜,搗碎攤開在絹布上,貼在所有腫脹疼痛的地方,效果神奇。

2. 十一、論下證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此里者,非三陰之裡,乃陽明胃府也。三陰亦有轉入陽明者,須因症因脈,酌宜下之。)然下症不一,有痞、滿、燥、實、堅五者之異。痞者,胸悶不食;滿者,胸腹膨脹;燥者,大便枯少;實者,腹滿而痛日久不大便;堅者,按之鞭硬。如五症悉具,三焦俱傷,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但見痞、燥、實、三症,邪在中焦,宜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樸,恐傷上焦之氣也。但見痞實二症,邪在上焦,宜小承氣湯,不用芒硝,恐傷下焦之血也。夫以人之一身,元氣周流,一有邪滯,則壅塞經絡而為病矣;輕則導而去之,重則攻而下之,使垢瘀去,而後正氣可復。然攻下之劑,須適症為宜,若邪盛而藥輕,則根株仍留;邪輕而藥重,則正氣必傷。

能以症合脈,庶得萬全。

白話文:

[十一、討論下法的使用]

當邪氣在體表時,應採取發汗的方式來驅邪;若邪氣已深入體內,則應採用下法(通便)來清除邪氣。(這裡所說的『裏』,並不是指三陰(太陰、少陰、厥陰)的深層,而是指陽明胃腑。也有從三陰轉入陽明的情況,必須根據症狀和脈象來判斷是否適合使用下法。)

然而,適合使用下法的症狀不只一種,主要有五種不同的情況:痞、滿、燥、實、堅。其中,痞指的是胸部悶痛,食慾不振;滿是指胸腹部膨脹;燥是指大便乾結且量少;實是指腹部持續滿痛,多日未解大便;堅是指腹部按壓時感覺非常硬。

如果這五種症狀全部出現,表示三焦(上焦、中焦、下焦)都受到影響,應該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強烈的下法治療。

只出現痞、燥、實三種症狀時,表示邪氣在中焦,應使用調胃承氣湯,但不需加入枳實和厚樸,以免損傷上焦的氣。

只出現痞、實兩種症狀時,表示邪氣在上焦,應使用小承氣湯,但不需加入芒硝,以免損傷下焦的血液。

人體內的元氣是周流全身的,一旦有邪氣滯留,就會阻塞經絡導致疾病。輕微的病症可以引導邪氣排出,嚴重的則需要使用攻下法來清除邪氣,使污濁和瘀血去除,這樣才能恢復正常的氣機。

然而,使用攻下法的藥物,必須根據病情來調整,如果邪氣強大但藥力不足,邪氣的根源仍然存在;如果邪氣較弱但藥力過強,反而會傷害到正常的氣機。

能夠根據症狀和脈象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

3. 十二、論證當下

脈沉實,尺脈更旺者,邪熱入府也,宜下之。其症:腹中鞭硬,大便閉,譫語,腹痛,不惡寒,反惡熱,口渴,咽燥,腹滿,潮熱(日晡熱,屬實症。)及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也,俱宜下之。

白話文:

如果脈搏深沉而強勁,尤其是手腕內側的脈搏更加旺盛,這表示邪熱已經進入腑臟,應該採取瀉下法治療。

具體的症狀包括:腹部非常堅硬,大便不通,會有胡言亂語的情況,腹痛,不會怕冷反而怕熱,口渴,喉嚨乾燥,腹部脹滿,以及潮熱現象(特別是在下午熱度更高,屬於實證)。如果五到六天都沒有大便,肚臍周圍疼痛,情緒煩躁,且這種情況是間歇性發作的,這可能是因為有燥屎堵塞,都應該採取瀉下法治療。

4. 十三、論證忌下

脈虛弱,寸脈浮大,右關細澀及遲緩微弦者,皆不宜下。又有脈久數者,非外邪也;細數者,非實邪也,下之則危。其症:腹鳴自利,無熱惡寒,唇青舌卷,口不渴,身痛,大便先硬後溏,喘而胸滿,止心下硬滿,不食,惡寒,小便清利,咽中閉塞,汗多亡陽而譫語,陰虛水虧,虛煩虛躁,四逆惡水等症,俱忌下之。

白話文:

在這一章節中,討論的是在哪些情況下不適合使用瀉下法。

如果病人的脈象顯示虛弱,手腕內側的脈搏顯得浮大,右手掌中間部位的脈象細澀或者遲緩微弦,這些情況都不適宜使用瀉下法。

此外,如果脈搏長期快速,這並不是外感疾病的徵兆;如果脈象細且快速,這也不是實證邪氣的表現,如果強行瀉下,可能會造成危險。

具體的病症如下:腸胃有響聲並且自發性腹瀉,沒有發燒卻畏寒,嘴脣蒼白舌頭蜷縮,沒有口渴的感覺,身體疼痛,大便先硬後軟,呼吸困難且胸腔有飽脹感,只有心臟下方有硬塊且飽脹,食慾不振,畏寒,小便清澈順暢,喉嚨有堵塞感,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耗盡並出現胡言亂語,體內陰液不足水分匱乏,精神焦躁不安,四肢冰冷且對水反感等症狀,這些情況都應避免使用瀉下法。

5. 十四、傷寒攻裡諸方

大承氣湯,治傷寒陽邪入腑,五六日不大便,痞、滿、燥、實、堅五症全具,發熱,譫語,口乾,舌澀,三焦大熱,脈沉實者。

大黃(五錢),芒硝(四錢),厚朴(二錢,炒),枳實(一錢,炒)

或加甘草一錢,水兩鍾,先煎厚朴、枳實至鍾半,投大黃,煎至一鍾,去渣,納芒硝一沸,熱服。(大黃瀉熱,芒硝潤燥,枳樸破痞滿,攻內邪之峻劑也。然非大實大滿,不可輕投,恐有寒中之變。)

小承氣湯,治邪在上焦,痞滿譫語,便難而硬,或六七日不大便,潮熱,氣喘脈實者。

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炒)

水煎,熱服。(除芒硝者,恐傷下焦真陰也。)

謂胃承氣湯,治邪在中焦,燥實、腹脹、惡熱、口渴、便秘、譫語及吐後腹脹,與未吐未下而心煩脈實者。

大黃(六錢,酒浸),芒硝(四錢),甘草(錢半),

水煎去渣,入芒硝一沸服。(除樸、實者、恐傷上焦之氣也;加甘草者,不致傷胃也。○吐後為內煩,下後為虛煩,不吐不下而心煩者,胃有鬱熱也。)

六一順氣湯,治傷寒邪熱傳裡,便實、口燥、潮熱、斑黃、狂走、陽厥、胸脅滿硬、臍腹脹痛,及老人、產婦,血氣兩虛者,有下症,或下後未解諸病,用此以代大小承氣、大陷胸等湯之神劑也。

大黃(四五錢),枳實(錢半),黃芩(二錢),甘草(一錢),厚朴(姜炒,一錢半),白芍(二錢),

水煎服。欲峻者,大黃後入。如表症未除者,加柴胡錢半。古方原有芒硝,去之,以性峻急,傷人故也。若概用之,在死者多矣。○仲景云:盪滌熱積,宜用湯液,切禁丸藥。

大柴胡湯,治表症未除,里症又急,汗下兼行。

柴胡(三錢),半夏(二錢),黃芩,白芍(各錢半),生薑(二錢半),大黃(二三錢),枳實(一錢),大棗(三枚)

水煎服。

白話文:

[十四、治療傷寒需攻裡的各種處方]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傷寒由陽邪進入腑部的情況,患者如果連續五六天無法排便,並伴有痞(胸部滿悶)、滿(腹部脹滿)、燥(大便乾燥)、實(腸胃中有實邪)、堅(大便堅硬)這五種症狀,同時還發燒、說胡話、口乾、舌頭發澀,三焦(上、中、下焦)有大熱,脈象沉實,則適用此方。

藥材包含:大黃(五錢)、芒硝(四錢)、厚朴(二錢,炒過)、枳實(一錢,炒過)。或者可以加入甘草一錢。先用水兩杯煮厚朴和枳實至剩一杯半,再放入大黃煮至剩一杯,去渣後,加入芒硝攪拌一下,趁熱服用。(大黃能清熱,芒硝能潤燥,枳實和厚朴能消除痞滿,這是攻治內部邪氣的強效處方。然而如果不是大實大滿的情況,不可輕易使用,以免出現寒中之變。)

小承氣湯,用於治療邪氣在上焦的情況,患者有痞滿和說胡話的症狀,排便困難且糞便硬結,或六七天都沒有排便,潮熱,氣喘,脈象實,則適用此方。

藥材包含: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炒過)。用水煎煮,趁熱服用。(此方去除了芒硝,是因為擔心會傷害下焦的真陰。)

胃承氣湯,用於治療邪氣在中焦的情況,患者有燥實、腹部脹滿、怕熱、口渴、便祕、說胡話以及嘔吐後腹部脹滿,或是未嘔吐未排便但心煩脈象實的情況,則適用此方。

藥材包含:大黃(六錢,酒浸泡)、芒硝(四錢)、甘草(一錢半)。用水煎煮去渣,加入芒硝攪拌一下服用。(此方去除了厚朴和枳實,是因為擔心會傷害上焦的氣。加入甘草,則不會傷害到胃。)

六一順氣湯,用於治療傷寒邪熱傳入裡部的情況,患者有排便堅實、口乾燥、潮熱、皮膚出現黃斑、狂躁不安、陽厥、胸脅滿硬、肚臍和腹部脹痛,以及老年人、產婦,血氣雙虛的情況,如果有需要排便的症狀,或是排便後症狀仍未緩解的各種疾病,都可以使用此方來代替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大陷胸湯等處方,是一種神效的處方。

藥材包含:大黃(四五錢)、枳實(一錢半)、黃芩(二錢)、甘草(一錢)、厚朴(薑炒,一錢半)、白芍(二錢)。用水煎煮服用。如果要使用較強效的,可在最後放入大黃。如果還有表症未除的情況,可以加入柴胡一錢半。古方原配方中有芒硝,但已去除,因為其性質峻急,容易傷人。如果隨意使用,會導致死亡的情況增多。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表症未除,裡症又緊急,需要同時出汗和排便的情況。

藥材包含:柴胡(三錢)、半夏(二錢)、黃芩、白芍(各一錢半)、生薑(二錢半)、大黃(二三錢)、枳實(一錢)、大棗(三枚)。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