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3)
卷之三·傷寒(上) (3)
1. 十、論吐證
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湧之」,謂吐之也。邪結中焦,胸滿而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或飢不能食,或食入即吐,並有欲吐不能吐者;手足厥冷,脈弦遲,或寸脈微浮而緊,此為胸中有寒,當吐之。丹溪曰:「吐中有發散之義」,此治傷寒一大關鍵也。
今何人惟知汗、下二法,而吐法不用,使邪氣結而不散,輕病致重,其害無窮。但胸中之寒,亦有虛實之分,仲景曰:「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方載三十內。)前言寒者,言寒邪之實;後言寒者,言胃氣之虛。當吐當溫,此等要處,最宜詳察。
白話文:
經典中說:「高處的病邪,就用越之法來治療」;又說:「在上方的病邪,就用湧之法來治療」,這就是指用吐法來治療。邪氣積聚在中焦,胸部滿悶且硬結,氣往上衝擊咽喉,喘不過氣;或者飢餓難忍卻無法進食,或者一吃就吐,甚至想吐卻吐不出來;手腳冰冷,脈象弦細而遲,或者寸脈微浮而緊,這是胸中寒邪所致,應該用吐法來治療。丹溪先生說:「吐法中包含著發散的意義」,這是治療傷寒的重要關鍵。
現在人們只知道汗法、下法,卻不使用吐法,導致邪氣積聚而不散,輕微的病症就會變成重症,後患無窮。但是胸中的寒邪,也有虛實之分,仲景先生說:「膈膜上有寒飲,乾嘔的人,不能用吐法治療,要趕緊溫補,適合用四逆湯。」(藥方記載在三十卷內。)前面說的寒者,指的是寒邪實證;後面說的寒者,指的是胃氣虛弱。究竟該用吐法還是溫補法,這些都是關鍵之處,需要仔細觀察判斷。
凡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甚,其脈遲,而寸脈微滑,吐之則利自止。
凡宿食在上脘者宜吐;虛煩在胸中者,宜吐、下分治之。
凡寸脈弱而無力者忌吐。寒邪在表,宜汗;在中下宜下,不宜吐。
瓜蒂散,治胸中痞硬,寒邪滯中,寸脈微浮。吐之以散中寒。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等分),
為末。即瓜蒂一味亦可。熟水調服二三錢,以指按喉必吐。吐時須令閉目,緊束肚皮,若吐不止者,蔥白湯解之。凡亡血及老人產婦血虛脈弱者勿服。
白話文:
胸口闷闷的痛,吃不下东西,想要别人按压,反而会流口水,拉肚子很严重,脉搏迟缓,寸脉微滑,呕吐后腹泻就会停止。
如果食物积滞在上腹部,应该催吐;虚烦在胸口,应该既要催吐,又要泻下。
如果寸脉虚弱无力,就不要催吐。寒邪在体表,应该发汗;在体内,应该泻下,不宜催吐。
瓜蒂散可以治疗胸口痞硬、寒邪滞留在体内、寸脉微微浮起的症状。用它催吐,可以散寒。
甜瓜蒂(炒黄)、赤小豆(等量),研磨成粉。也可以只用甜瓜蒂。用温水调服二三钱,用手指按压喉咙,就会呕吐。呕吐时要闭眼、紧束肚子,如果吐个不停,可以用葱白汤解毒。失血、老人、产妇血虚脉弱者禁用。
梔子豆豉湯,治傷寒煩躁。亦用作吐藥,以肺腎之邪在上焦,吐以散之也。
梔子(十四枚),淡豆豉(四合)
先煎梔子,後入豆豉,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煩者氣也,出於肺,梔子治肺煩;躁者血也,出於腎,豆豉治腎躁;以心火旺,則金躁而水虧,肺腎合而為煩躁。上方吐有形之實邪,此方吐無形之虛煩。若大便溏泄者,虛寒在下,不可服。至於宿食而煩躁者,用梔子大黃湯下之。
白話文:
梔子豆豉湯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也能用作吐藥,因為肺腎的邪氣在上焦,吐出來可以散掉。方法是先煎梔子,然後加入豆豉,分兩次服用。溫熱服下一服,吐出來之後就停止服用。煩躁是氣,來自肺,梔子治療肺煩;躁是血,來自腎,豆豉治療腎躁。因為心火旺盛,就會導致金燥水虧,肺腎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煩躁。這個方子吐的是無形的虛煩,而其他的方子是吐有形的實邪。如果大便稀溏,那是虛寒在下,不能服用這個方子。如果因為宿食而煩躁,可以用梔子大黃湯瀉下去。
外附治結胸法,凡傷寒結胸,有氣虛不堪攻吐者,以蔥白、生薑各四兩,生蘿蔔半斤,(此味若無,以子三兩代之。)共搗,炒熱,以布包安膿處。須分兩包,冷則易之,即時汗出而愈。○又法,以大蒜十餘枚,搗攤絹上,貼一切脹痛處,神妙。
白話文:
外附治結胸法
凡是傷寒導致結胸,病人氣虛體弱,無法承受攻吐治療的,可以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
取蔥白、生薑各四兩,生蘿蔔半斤(若沒有生蘿蔔,可用蘿蔔子三兩代替),一起搗碎,炒熱後用布包好,敷在結胸部位。需分兩包,冷了就換新的,很快就會出汗而痊癒。
方法二:
取大蒜十餘枚,搗碎攤在絹布上,貼在所有腫脹疼痛的地方,效果奇佳。
2. 十一、論下證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此里者,非三陰之裡,乃陽明胃府也。三陰亦有轉入陽明者,須因症因脈,酌宜下之。)然下症不一,有痞、滿、燥、實、堅五者之異。痞者,胸悶不食;滿者,胸腹膨脹;燥者,大便枯少;實者,腹滿而痛日久不大便;堅者,按之鞭硬。如五症悉具,三焦俱傷,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但見痞、燥、實、三症,邪在中焦,宜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樸,恐傷上焦之氣也。但見痞實二症,邪在上焦,宜小承氣湯,不用芒硝,恐傷下焦之血也。夫以人之一身,元氣周流,一有邪滯,則壅塞經絡而為病矣;輕則導而去之,重則攻而下之,使垢瘀去,而後正氣可復。然攻下之劑,須適症為宜,若邪盛而藥輕,則根株仍留;邪輕而藥重,則正氣必傷。
能以症合脈,庶得萬全。
白話文:
當病邪停留在體表時,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病邪深入到裡,則應該使用瀉下方法。這裡說的「裡」是指陽明胃府,而不是三陰經。雖然三陰經也有可能轉入陽明經,但需要根據症狀和脈象,酌情決定是否使用瀉下方法。
瀉下的症狀有很多種,包括痞、滿、燥、實、堅五種。痞是指胸悶不思飲食,滿是指胸腹膨脹,燥是指大便乾硬稀少,實是指腹脹疼痛,且很久沒有排便,堅是指按壓腹部時感到硬實。如果同時出現五種症狀,代表三焦都受傷了,應該使用大承氣湯緊急瀉下。
如果只出現痞、燥、實三種症狀,代表病邪停留在中焦,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但不能使用枳樸,因為會傷及上焦的氣。如果只出現痞、實兩種症狀,代表病邪停留在上焦,應該使用小承氣湯,但不能使用芒硝,因為會傷及下焦的血。
人體的元氣循環流動,一旦有病邪阻滯,就會阻塞經絡,導致疾病。輕微的病邪可以用疏導的方法去除,嚴重的病邪則需要攻下治療,清除積聚的污垢,然後才能恢復正氣。但是,攻下的藥物必須根據症狀選擇,如果病邪嚴重而藥物輕微,則病根會殘留;如果病邪輕微而藥物過重,則會傷及正氣。
只有根據症狀和脈象選擇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3. 十二、論證當下
脈沉實,尺脈更旺者,邪熱入府也,宜下之。其症:腹中鞭硬,大便閉,譫語,腹痛,不惡寒,反惡熱,口渴,咽燥,腹滿,潮熱(日晡熱,屬實症。)及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也,俱宜下之。
白話文:
如果脈搏深沈且強勁,並且在尺部更加旺盛,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腑臟了。應該使用通便的方法來治療它。症狀包括腹部僵硬、排便困難、胡言亂語、腹痛、不怕冷反而怕熱、口渴、喉嚨乾燥、腹部脅脹以及間歇性的高燒和焦慮不安等症狀。如果有這些症狀,都應當用通便方法進行治療。
4. 十三、論證忌下
脈虛弱,寸脈浮大,右關細澀及遲緩微弦者,皆不宜下。又有脈久數者,非外邪也;細數者,非實邪也,下之則危。其症:腹鳴自利,無熱惡寒,唇青舌卷,口不渴,身痛,大便先硬後溏,喘而胸滿,止心下硬滿,不食,惡寒,小便清利,咽中閉塞,汗多亡陽而譫語,陰虛水虧,虛煩虛躁,四逆惡水等症,俱忌下之。
白話文:
如果脈象虛弱,寸脈浮大,右關脈細澀且遲緩微弦,這些情況都不可服用瀉藥。
另外,脈象長期數而快者,並非外邪所致;脈象細而數者,並非實邪所致,服用瀉藥會很危險。
出現以下症狀時,也忌服用瀉藥:腹鳴、自利(腹瀉)、無發熱卻惡寒、嘴唇青紫、舌頭捲縮、口不渴、身體疼痛、大便先硬後稀、喘息胸悶、心下堅硬脹滿、不思飲食、惡寒、小便清利、咽喉閉塞、汗多、陽氣衰竭而神志不清、陰虛水虧、虛煩虛躁、四逆、惡水等症。
5. 十四、傷寒攻裡諸方
大承氣湯,治傷寒陽邪入腑,五六日不大便,痞、滿、燥、實、堅五症全具,發熱,譫語,口乾,舌澀,三焦大熱,脈沉實者。
大黃(五錢),芒硝(四錢),厚朴(二錢,炒),枳實(一錢,炒)
或加甘草一錢,水兩鍾,先煎厚朴、枳實至鍾半,投大黃,煎至一鍾,去渣,納芒硝一沸,熱服。(大黃瀉熱,芒硝潤燥,枳樸破痞滿,攻內邪之峻劑也。然非大實大滿,不可輕投,恐有寒中之變。)
白話文:
大承氣湯
主治: 傷寒陽邪侵入腸胃,五六日未解大便,出現痞滿、乾燥、堅硬、實脹等五種症狀,伴隨發熱、神志不清、口乾、舌頭乾燥、三焦火熱,脈象沉實者。
藥方:
- 大黃(五錢)
- 芒硝(四錢)
- 厚朴(二錢,炒)
- 枳實(一錢,炒)
加減: 可依情況加甘草一錢。
用法: 水兩杯,先將厚朴、枳實煎煮至一杯半,再加入大黃,煎煮至一杯,去渣,加入芒硝煮沸,趁熱服用。
藥理: 大黃瀉熱,芒硝潤燥,枳樸破除痞滿,攻治內邪的猛烈藥劑。但必須是實證非常嚴重,不可輕易使用,以免寒邪入侵。
小承氣湯,治邪在上焦,痞滿譫語,便難而硬,或六七日不大便,潮熱,氣喘脈實者。
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炒)
水煎,熱服。(除芒硝者,恐傷下焦真陰也。)
謂胃承氣湯,治邪在中焦,燥實、腹脹、惡熱、口渴、便秘、譫語及吐後腹脹,與未吐未下而心煩脈實者。
大黃(六錢,酒浸),芒硝(四錢),甘草(錢半),
水煎去渣,入芒硝一沸服。(除樸、實者、恐傷上焦之氣也;加甘草者,不致傷胃也。○吐後為內煩,下後為虛煩,不吐不下而心煩者,胃有鬱熱也。)
白話文:
【小承氣湯】,用於治療邪氣在上焦,胃部積食不消化,表現為嘔吐、語無倫次,以及排便困難且大便乾硬,或者有六七天沒有正常排便,伴有潮熱、呼吸急促,脈搏緊實的情況。
- 大黃(四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炒)。
- 將以上藥物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除了芒硝,因為擔心它可能對下焦的真正陰液造成損傷。)
【謂胃承氣湯】,用於治療邪氣在中焦,胃腸出現燥熱和實質,腹部脹滿,惡熱,口渴,便祕,並且伴有語無倫次,以及吐後腹部仍感到脹滿,或是未吐未下但心中煩躁且脈搏緊實的情況。
- 大黃(六錢,酒浸),芒硝(四錢),甘草(錢半)。
- 將以上藥物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加入芒硝煮至微沸,然後服用。 (除了厚朴、枳實,因為擔心它們可能對上焦的氣造成傷害;加上甘草可以防止對胃造成傷害。注:吐後為內煩,下後為虛煩,不吐不下而心煩,則表示胃部有積熱。)
六一順氣湯,治傷寒邪熱傳裡,便實、口燥、潮熱、斑黃、狂走、陽厥、胸脅滿硬、臍腹脹痛,及老人、產婦,血氣兩虛者,有下症,或下後未解諸病,用此以代大小承氣、大陷胸等湯之神劑也。
大黃(四五錢),枳實(錢半),黃芩(二錢),甘草(一錢),厚朴(姜炒,一錢半),白芍(二錢),
水煎服。欲峻者,大黃後入。如表症未除者,加柴胡錢半。古方原有芒硝,去之,以性峻急,傷人故也。若概用之,在死者多矣。○仲景云:盪滌熱積,宜用湯液,切禁丸藥。
白話文:
六一順氣湯專治傷寒邪熱深入體內,導致大便秘結、口乾舌燥、潮熱發燒、皮膚出現斑點發黃、神志不清、昏迷、胸脅部脹滿堅硬、臍腹脹痛等症狀,也適用於老人、產婦因氣血虛弱而出現上述症狀,或者產後這些症狀未消者,可以代替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大陷胸湯等方劑,功效神奇。
藥方:大黃(4.5錢)、枳實(1.5錢)、黃芩(2錢)、甘草(1錢)、厚朴(用薑炒,1.5錢)、白芍(2錢)。
水煎服用。想要藥效更快速,可以將大黃後放入藥水中。如果表症未除,可以加入柴胡1.5錢。古方原本含有芒硝,但此藥性峻猛,容易傷人,因此去除。如果一味使用芒硝,會導致很多病人死亡。仲景說:清除體內熱毒,應該用湯劑,絕對不能用丸藥。
大柴胡湯,治表症未除,里症又急,汗下兼行。
柴胡(三錢),半夏(二錢),黃芩,白芍(各錢半),生薑(二錢半),大黃(二三錢),枳實(一錢),大棗(三枚)
水煎服。
白話文:
大柴胡湯
適用於:表症尚未解除,裡症又急迫,發汗和瀉下同時進行的情況。
藥材:
- 柴胡:3錢
- 半夏:2錢
- 黃芩:1.5錢
- 白芍:1.5錢
- 生薑:2.5錢
- 大黃:2-3錢
- 枳實:1錢
- 大棗:3枚
使用方法: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