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一·脈法 (11)
卷之一·脈法 (11)
1. 十七、脈有相似宜辨
洪與虛,皆浮也。浮而有力為洪;浮而無力為虛。○沉與伏,皆沉也。沉脈行於筋間,重按即見;伏脈行於骨間,必推筋至骨,乃可見也。○數與緊,皆急也數脈以六至得名,而緊則不必六至,惟弦緊而左右彈然,如切緊繩也。○遲與緩、皆慢也。遲則三至,極其遲慢;緩則四至,徐而不迫。
○實與牢,皆兼弦、大、實、長之四脈也。實則浮中沉,三按皆有力;牢則但於沉候取也。○洪與實,皆有力也。洪則重按小衰;實則按之亦強也。○革與牢,皆大而弦也。革則浮取而得;牢則沉取而見也。○濡與弱,皆細小也。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見也;弱主沉分,輕取不可見也。
○細與微,皆無力也。細則指下分明;微則似有若無,模糊難見也。○促、結、澀、代,皆有止者也。數時一止為促;緩時一止為結;往來遲滯,似止非止為澀;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止有定數為代。
白話文:
[十七、脈象相似需辨別]
洪脈和虛脈,都屬於浮脈類型。浮脈中,如果脈力強勁的就是洪脈;如果脈力軟弱的就是虛脈。
沉脈和伏脈,都屬於深部脈象。沉脈在筋肉之間跳動,用力按壓就能感受到;伏脈在骨邊跳動,必須要將手指推過筋肉到達骨邊,才能感受到脈搏。
數脈和緊脈,都是急促類型的脈象。數脈以每分鐘跳動六次以上命名,而緊脈則不一定每分鐘跳動六次,它表現為弦狀緊繃,像拉緊的繩子一樣,且左右都有彈性。
遲脈和緩脈,都是慢類型的脈象。遲脈每分鐘跳動三次,極度緩慢;緩脈每分鐘跳動四次,雖慢但不顯得倉促。
實脈和牢脈,都具有弦、大、實、長的四種特徵。實脈在輕按、中按、重按三個深度都能感受到強勁的脈力;牢脈則只能在重按的深度才能感受到。
洪脈和實脈,都具有強勁的脈力。洪脈在重按時脈力會稍微減弱;實脈即使重按脈力依然強勁。
革脈和牢脈,都具有大且弦的特徵。革脈在輕按時就能感受到;牢脈則要在重按時才能感受到。
濡脈和弱脈,都屬於細小類型的脈象。濡脈在輕按時能感受到,重按就感受不到;弱脈主要在深部跳動,輕按是感受不到的。
細脈和微脈,都屬於無力類型的脈象。細脈在指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微脈則似有若無,模糊難以感知。
促脈、結脈、澀脈、代脈,都具有停頓現象。快速跳動時偶爾停頓的是促脈;緩慢跳動時偶爾停頓的是結脈;跳動緩慢且有阻滯感,看似停頓但又不是完全停頓的是澀脈;跳動中突然停止,無法自行恢復,且停頓有固定節奏的是代脈。
2. 十八、論脈陰陽生死寒熱
凡脈浮、大、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也;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陰中,則發熱也。
白話文:
在診斷脈象的時候,凡是脈象呈現浮、大、數、動、滑這些特徵,我們認為是屬於陽性的脈象;而脈象如果出現沉、澀、弱、弦、微這些特徵,則被視為陰性的脈象。當患有陰性疾病的病人出現了陽性的脈象,這通常代表病情有好轉的跡象,預後良好;反之,如果患有陽性疾病的人出現了陰性脈象,這通常表示病情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如果在寸口部位(手腕內側)的脈象微弱,這表示體內的陽氣不足,陰氣侵入到陽氣的範圍,會導致患者感到寒冷。同樣地,如果在尺部(手腕靠近手肘的位置)的脈象顯得弱,這說明陰氣不足,陽氣滲透到了陰氣的範疇,可能會引起發燒的症狀。
3. 十九、論氣血衰微脈
其脈沉者,榮血之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之衰也。○陽脈浮,陰脈弱,為血虛,為病筋急。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提到的是關於氣血衰弱的脈象問題。當脈搏顯得深沉,這是在顯示身體的營血已經開始衰弱。如果脈象浮動,且伴有汗水如同珠子般滴下,這就表示防禦我們身體的衛氣已經減弱。若發現陽性脈象浮動,而陰性脈象則顯得微弱,這可能是因為血液不足所導致,同時也可能出現肌肉緊繃的症狀。
4. 二十、癰疽脈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當發其癰。○脈數不時,則生惡瘡。
白話文:
[二十、癰疽脈]
各種脈象呈現浮數的狀態,本應有發熱的現象,但卻反而出現惡寒的情況,如果身體某處有疼痛感,但飲食卻依然正常,這可能是將要引發癰腫。
若脈搏數量不穩定,時多時少,可能會生出惡性的瘡瘍。
5. 二十一、論脈之有神無神
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當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當去其寒。若數、極、遲、敗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苟不知此而泄之、去之,神將何依為主?故經曰:」脈者,血氣之充。血氣者,人之神也。」善夫!
白話文:
在診斷疾病時,我們應關注脈象是否存有生命力。比如說,如果脈象顯示出六數或七極的情況,這代表體內有熱象,但如果脈搏強勁有力,那就表示生命力仍在,應該採取清熱的治療方式;同樣地,如果脈象顯示出三遲或二敗,這代表體內有寒象,但只要脈搏依然有力,生命力亦存在,就應採用驅寒的方法來治療。
然而,如果在數、極、遲、敗的脈象中,脈搏失去了力度,那就表示生命力已消失。若不懂得判斷此點而盲目進行治療,生命力又該依靠什麼來維持呢?
因此,古籍中有言:「脈象是血氣的表現,而血氣正是人的生命力。」這實在是至理名言啊!
6. 二十二、總論脈證四條
脾胃屬土,脈本和緩。土惟畏木,脈則弦強。凡脈見弦急者,此為土敗木賊。六脈皆然,俱無胃氣,(不僅論脾脈也。)大非佳兆,若弦急之微者,尚可救療;弦急之甚者,胃氣其窮矣。
脈微弱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發汗更吐下也。
陰症無脈,溫之用附子理中、四逆、回陽之類,而脈微續者生,暴出者死。
寸關尺三部,浮沉、大小、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然陰陽和平,雖劇必解。(又宜參診尺脈過指與否。)故經言:」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者,病。」診在何經,便知是此經之病。
白話文:
[二十二、總論脈象與病症四條]
脾胃屬於五行中的土,其脈象本質上應當平和緩慢。然而土最害怕的是木,當土被木剋制時,脈象會顯現為弦硬且強勁。如果脈象出現緊繃且快速的現象,這表示脾胃功能衰弱,而肝木正在侵犯脾胃。六脈皆呈現這種現象,說明全身都缺乏脾胃的養分,這可不是一個好徵兆。如果是輕微的緊繃快速脈象,還有救治的可能;但如果嚴重,那脾胃的功能可能已經走到盡頭了。
脈象微弱且患者感到寒冷,這顯示陰陽兩者都處於虛弱狀態,這種情況下不能使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治療方式。
對於陰性病症且沒有脈象的情況,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等溫補藥物來回復陽氣。如果脈象能夠慢慢恢復,這是一個好的跡象,表明患者有康復的可能性;但若脈象突然暴出,這通常是病情惡化的表現,預示著患者可能會死亡。
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象,無論是浮沉、大小、快慢,都應該保持一致。即使患者有發燒或畏寒的症狀,只要脈象顯示陰陽平衡,就算病情看似嚴重,也會有痊癒的機會。(此外,還需進一步觀察尺脈是否超出手指範圍。)因此古籍記載:「單一部位脈象過小、過大、過快、過慢、過熱、過冷、過弱的,都是病態。」一旦判斷出是哪一部位的脈象異常,就能確定是該部位所對應的臟腑出了問題。
7. 二十三、虛實憑脈辨
治病須以虛實為主。虛實者,有餘不足也。有表裡之虛實,有氣血之虛實,有臟腑之虛實,有陰陽(先天水火)之虛實。凡外入之病多有餘,內出之病多不足。實,言邪氣實,則當瀉;虛,言正氣虛,則當補。夫疾病之實,固為可慮,而元氣之虛,慮尤甚焉。故凡診疾者,必先察其元氣,而後察疾病。
若實而誤補,隨可解救;虛而誤攻,不可生矣。欲辨虛實,莫逃乎脈。如脈之真有力有神者,方是真實症;脈之似有力有神者,便是假實症,矧脈之無力無神者哉!臨症者萬毋忽此。
白話文:
治療疾病必須要以判斷虛實為主要考量。所謂虛實,指的是體內能量的過剩或不足。這種虛實可以分為表面和內部的虛實,氣血的虛實,臟腑的虛實,以及陰陽(先天的水與火)的虛實。一般來說,由外部入侵的病多屬於能量過剩,由內部產生的病則多屬能量不足。實,是指邪氣過盛,應該採用排除法;虛,是指正氣不足,應該採用補充法。疾病的實證固然值得憂慮,但元氣的虛弱更需高度關注。因此,任何診斷疾病的過程,都必須首先檢查病人的元氣狀況,然後再進一步檢查疾病情況。
如果誤判實證而進行補充治療,通常還可以及時糾正;但如果誤判虛證而進行排除治療,可能就會危及生命。要想辨別虛實,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脈象。例如,脈象真正有力且有神的,纔是真正的實證;脈象看似有力且有神的,則可能是假的實證,更不用說那些無力無神的脈象了!在臨牀診斷中,千萬不要忽視這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