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一·脈法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脈法 (10)

1. 十一、脈證真假辨

脈有真假,症亦有真假。病而遇此,最難明析。症實脈虛者,必其症為假實也;脈實症虛者,必其脈為假實也。何以見之?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火虛也;(火即陽也。)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虛火虛脹,其堪攻乎!宜從脈之虛,不從症之實也。其有本無煩熱,而脈見洪數者,非火邪也;本無脹滿,而脈見弦強者,非內實也。

無熱無脹,其堪瀉乎!此宜從症之虛,不從脈之實也。凡此之類,但言假實,不言假虛,果何意也?蓋實有假實,虛無假虛。假實者,病多變幻,此其所以有假也;假虛者,虧損即露,此其所以無假也。大凡脈症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共虛以求根本,庶乎無誤。此不易之要法也。

白話文:

[十一、脈象與症狀真偽的辨別]

脈象有真假,症狀也有真假。當疾病出現這種情況時,最難以清楚分辨。若症狀顯著但脈象卻弱,那一定是症狀呈現的是假性顯著;反之,脈象強烈但症狀卻輕微,那脈象的強烈一定是假象。如何看出來呢?例如外表看似煩熱,但脈象卻顯示微弱,這一定代表體內的火氣是虛弱的;(這裡的火就是指陽氣。)腹部即使有脹滿感,但脈象卻微弱,這表示胃部的能量是虛弱的。對於虛弱的火氣和虛弱的脹滿感,怎麼能進行強力的治療呢!應該根據脈象的虛弱,而不是症狀的顯著來判斷。

另一方面,如果本來沒有煩熱的症狀,但脈象卻呈現洪大快速,這並非火邪在作怪;如果本來沒有脹滿感,但脈象卻呈現緊繃強烈,這也不是內部有實邪的表現。

對於既無煩熱也無脹滿感的情況,又怎能進行瀉下治療呢!這種情況下,應該根據症狀的輕微,而不是脈象的強烈來判斷。以上所說的,只提到假性的實證,並未提到假性的虛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實證有可能是假象,但虛證卻不會有假象。之所以會有假性的實證,是因為病情多變且複雜,才會產生假象;而假性的虛證,因為能量一旦流失就會立即顯現,所以並不存在假象。大體來說,如果脈象和症狀不相符合,其中必定有其原因。必須先詳細觀察其虛弱的部分,才能找到病因,避免誤診。這是一個不易改變的重要法則。

2. 十二、從證從脈辨

古有從證從脈之說,為病之輕重言也。如病本輕淺,別無危候者,但因見在以治其標,自無不可,此從症也。若病關臟氣,稍有疑難,則必詳辨虛實,憑脈下藥,方為切當。所以輕者從症,十惟一二;重者從脈,十當八九,此脈之關係非淺也。雖云脈有真假,而實由人見之不真耳,脈亦何從有假哉!

白話文:

在古代有種說法叫做「從證從脈」,這是用來判斷病情的輕重。如果病情本來就比較輕微,沒有其他危險的徵兆,那麼醫生只需要根據目前的症狀來治療表面的問題,這樣做是沒問題的,這就是所謂的「從症」。

然而,如果病情涉及到內臟的氣血,稍微有點複雜或令人疑惑,那醫生就必須詳細地辨別病情的虛實,並根據脈象來開藥,這樣才能更精確地對症下藥。因此,對於輕症來說,依據症狀來治療的情況只佔一兩成;對於重症來說,依據脈象來治療的情況卻佔了八九成,由此可見脈象的重要性。

雖然有人說脈象可能有真有假,但實際上,脈象之所以被認為有假,只是因為人們未能正確地去理解它。脈象本身又怎麼會有真假之分呢!

3. 十三、脈有所忌

凡內出不足之症,脈宜和緩柔軟,忌見陽脈,如洪大浮數之類是也。外入有餘之病,脈宜有力有神,忌見陰脈,如微澀細弱之類是也。

白話文:

對於體內出現的是虛弱不足的病症,脈搏應該呈現和緩且柔軟的狀態,最忌諱出現像洪大、浮動、快速這類的陽性脈象。而若是因外界因素導致體內有多餘邪氣的疾病,脈搏則應該表現為有力且充滿活力,此時要避免出現像是微小、遲滯、細微、虛弱這類的陰性脈象。

4. 十四、論脈順逆

凡暴病,脈以浮、洪、數、實者為順;久病,脈以微、緩、虛、弱者為順。反此者為逆。蓋脈症貴乎相合,若症有餘而脈不足,脈有餘而症不足,輕者亦必延綿,重者即至危亡。

白話文:

對於突然發病的情況,如果脈象呈現浮、洪、大、實的特徵,這被視為正常的反應;而對於長期患病的人,如果脈象顯示微、緩、虛、弱,這也被認為是合理的脈象。反之,若脈象與上述情況相反,則被視為不正常。

簡單來說,脈象和病症應該相互吻合。例如,如果病症嚴重但脈象卻顯示輕微,或者脈象強烈但病症卻輕微,那麼即使病情較輕也可能會持續很久,而病情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5. 十五、論一歲之中脈象不得再見

如春弦、夏洪、秋澀、冬石,脈隨時令,此為平也。如春宜弦,而得洪脈者,至夏必死;得澀脈者,至秋必死;得石脈者,至冬必死,為真臟之氣先泄也。其象先見於非時,當其時不能再見也。

白話文:

在一年四季中,人的脈象應隨著季節變化,例如春天脈象應呈弦狀、夏天應呈洪狀、秋天應呈澀狀、冬天則應呈石狀,這種脈象與季節相符合,是正常的身體狀態。

然而,如果在春季本應呈現弦狀脈象的人,卻出現了夏季才該有的洪狀脈象,那麼這個人很可能在夏季就會死亡;若在春季就出現了秋季才該有的澀狀脈象,那麼這個人很可能在秋季就會死亡;同理,若在春季就出現了冬季才該有的石狀脈象,那麼這個人很可能在冬季就會死亡。這些情況顯示,人體內的臟器功能已提前衰竭。

這種反常的脈象如果在不應該出現的季節裡提前出現了,那麼到了應該出現的季節,就不會再出現相同的脈象了。

6. 十六、論脫陰脫陽

六脈有表無里,如濡脈之類,此名脫陰。六脈有里無表,調之陷下,如弱脈之類,此名脫陽。六脈暴絕,此陰陽俱脫也。經曰:「脫陰者目盲,脫陽者見鬼,陰陽俱脫者危。」

白話文:

在脈診中,如果六脈只有表象而無裡象,例如像濡脈這類的脈象,這種情況被稱為脫陰。反之,如果六脈只有裡象而無表象,調養後仍顯得弱小無力,如弱脈這類的脈象,這種情況則被稱為脫陽。若六脈突然完全消失,這就是陰陽兩者都已脫離的情況。古籍中提到:「脫陰的人會視力喪失,脫陽的人會產生幻覺,好像看到鬼魂,若是陰陽兩者都脫離,情況就非常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