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二·治法精要 (5)
卷之二·治法精要 (5)
1. 十四、論寒熱
寒熱之病,有外感風寒暑濕之客邪,有內傷欲食勞苦情欲之元氣。症候不一,治各不同。外感者,自表入里,當用發散。其論其治,已詳傷寒門,茲不復贅。至於內傷發為寒熱,須逐症分析,庶不誤治。但內傷外感,二症相似,恐人誤認,余有內傷外感辨,所當參閱。經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勝,(言胃虛谷少,不能勝任其勞倦也。
)上焦不行,(清氣不升。)下腕不通,(濁陰不降。)胃氣熱,(濁陰不降,故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少火皆成壯火而上炎。)」此則真陽下陷,內生虛熱,宜用補中益氣甘溫之藥,而提其下陷也。房勞太過,內傷真陰,不能配火,則火旺而發為勞熱,有夜熱骨蒸,五心熱,咽喉痛等症,宜用六味、八味之類,(詳明失血門。)滋陰以降火也。
白話文:
寒熱之病,有外感風寒暑濕之客邪,有內傷欲食勞苦情欲之元氣。症候不一,治各不同。
寒熱病,可以是外在因素感染風寒暑濕,也可以是內在因素損傷了身體的元氣,比如過度飲食、勞累、房事等。病症表現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
外感者,自表入里,當用發散。其論其治,已詳傷寒門,茲不復贅。
外感風寒暑濕,疾病會從身體表面逐漸侵入內部,治療應以發散解表為主。這方面的論述和治療方法,在《傷寒論》中已經詳盡說明,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至於內傷發為寒熱,須逐症分析,庶不誤治。
至於內傷引起的寒熱病,需要根據具體的病症進行分析,避免誤治。
但內傷外感,二症相似,恐人誤認,余有內傷外感辨,所當參閱。
內傷和外感,有些症狀相似,容易讓人混淆。我寫了一篇《內傷外感辨》,可以參考對照。
經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勝,(言胃虛谷少,不能勝任其勞倦也。)上焦不行,(清氣不升。)下腕不通,(濁陰不降。)胃氣熱,(濁陰不降,故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少火皆成壯火而上炎。)」
經書中說:如果過度勞累,導致身體氣血虛弱,胃氣不足,無法承受勞累。清氣不能上升到上焦,濁氣也不能下降到下焦,導致胃氣熱,熱氣上熏胸腔,從而產生內熱。
此則真陽下陷,內生虛熱,宜用補中益氣甘溫之藥,而提其下陷也。
這是因為真陽之氣下陷,內生虛熱,應當使用補中益氣、甘溫的藥物,提升下陷的陽氣。
房勞太過,內傷真陰,不能配火,則火旺而發為勞熱,有夜熱骨蒸,五心熱,咽喉痛等症,宜用六味、八味之類,(詳明失血門。)滋陰以降火也。
如果房事過度,損傷了體內的真陰,真陰不足以制火,就會導致火旺,出現勞熱病,表現為夜間發熱、骨蒸潮熱、五心煩熱、咽喉疼痛等症狀。這時需要使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滋陰降火的藥物治療。這部分内容在《失血門》中會有更详细的阐述。
倘氣血兩虛,但用甘溫(如參耆之類。)之劑,以補氣為先,兼補其血,蓋氣旺則能生血也。若血虛而氣不虛,忌甘溫補氣,蓋氣旺則血愈消矣。虛熱固禁發汗,退熱不可過用寒涼,以傷脾胃,斯為善治。經曰:」陰氣不足則內熱,乃真不足也。陽氣有餘則外熱,乃假有餘也。
」凡元氣傷,而一切熱症,皆是無根虛火,但服十全大補之類,或氣虛補氣,血虛補血,根本固,而諸症自息。若往來潮熱,在外感,屬少陽,宜小柴胡湯和解之。時寒時熱,在內傷,屬陰陽俱虛。陽虛則寒,宜補脾以生肺,如四君歸脾之屬,中時服之。陰虛則熱,宜補腎以壯水,如熟地龜膠之類,早夜服之。
庶陰陽交補而寒熱自退矣。
白話文:
如果氣血都虛弱,就應該先用甘溫的藥物,像是人參、黃耆等等,來補氣,同時也補血。因為氣旺盛就能生血。如果血虛但氣不虛,就要避免用甘溫的藥物補氣,因為氣旺盛反而會讓血更虛。虛熱的時候一定要避免發汗,退熱也不能过度使用寒凉的藥物,以免傷脾胃。古書上說:「陰氣不足就會內熱,這是真的不足。陽氣過盛就會外熱,這是假的有餘。」
凡是元氣受傷,導致的各種熱症,都是無根虛火,只要服用十全大補類的藥物,或氣虛就補氣,血虛就補血,根本穩固了,這些症狀自然就會消失。如果是往來潮熱,屬於外感,屬於少陽,可以用小柴胡湯來和解。如果是時寒時熱,屬於內傷,屬於陰陽俱虛。陽虛就會怕冷,應該補脾以生肺,像是四君子湯、歸脾湯之類,可以經常服用。陰虛就會發熱,應該補腎以壯水,像是熟地、龜膠等等,可以早晚服用。
這樣就能陰陽互補,寒熱自然就會退散。
2. 十五、論寒熱脈證有虛實真假內外之異
凡真寒之脈,必遲弱無神;假寒之脈,必浮洪有力。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假熱之脈,必緊數無神。其症其治,詳傷寒門陰症似陽、陽症似陰條內,所當參閱。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感;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
浮緊為表寒,沉緊為裡寒,浮數為外熱,沉數為內熱。浮大無力為虛,沉細有力為實。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傷熱。脈虛身熱,謂之傷暑。熱而精力不倦者為實,倦者為虛。初按則熱,久按不熱者,是里陽浮表也,為虛;初按則熱,久按愈熱者,是裡熱徹表也,為實。
白話文:
真寒的脉搏必定迟缓无力,假寒的脉搏则浮动有力。真热的脉搏必定滑利有力,假热的脉搏则紧促无力。具体症状和治疗方法,可以参考《伤寒论》中阴症似阳、阳症似阴的部分。如果人身体很热,反而想靠近衣服,说明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如果人身体很冷,反而不想靠近衣服,说明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人迎脉搏大于气口脉搏,表示外感;气口脉搏大于人迎脉搏,表示内伤。
浮脉紧脉表示表寒,沉脉紧脉表示里寒,浮脉数脉表示外热,沉脉数脉表示内热。浮脉无力表示虚,沉脉有力表示实。脉搏紧促怕冷,叫做伤寒;脉搏缓慢怕风,叫做伤风;脉搏强盛发热,叫做伤热;脉搏虚弱发热,叫做伤暑。发热但精力充沛的是实热,疲倦无力的是虚热。一开始按脉搏的时候感觉热,按久后就不热了,说明里阳浮于表面,属于虚热;一开始按脉搏的时候感觉热,按久后反而更热了,说明里热透到表面,属于实热。
壯熱不減,遍體如火者為實;乍熱乍減,頭熱足冷者,此無根之火,浮越在表在上也,為虛。口乾飲冷而多者為實;口渴飲湯,喜熱而少者為虛。身壯熱,而脈沉細,及大極數極,按之乍大乍小者為虛;身微熱,而脈洪數不改者為實。身熱無汗,二便閉澀者為實;身熱有汗,二便通調者為虛。
發熱惡寒者,寒傷表也,陽也;無熱惡寒者,寒中里也,陰也。總之,病之熱也,求外邪感傷,擾動清陽;或內滯鬱蒸,釀成壯火。舍此二實之候,非氣虛不能收攝元陽,即陰虛不能鎮約雷火。氣虛者,自寅至申,熱在陽分,肺氣主之,惟參、耆、熟附,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診斷發熱病症的幾個重要指標。它將發熱的病症分為實證和虛證,並根據不同的症状來判斷是哪種類型的發熱。例如,發熱持續不退、口乾舌燥、沒有汗、排泄不暢等等,都屬於實證。而發熱時冷時熱、口渴但喜歡喝熱湯、發熱出汗、排泄順暢等等,則屬於虛證。
此外,文中還提到了發熱的病因,認為發熱可能是外邪入侵或者內有積滯鬱熱。對於不同原因引起的發熱,中醫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對於氣虛導致的發熱,可以用人參、黃芪等藥物來補氣。
陰虛者,自申至寅,熱在陰分,腎氣主之,惟歸、芍、熟地,所謂養陰退陽也。能因此而詳求其理,則可盡悉其源,而治之自無難也。
白話文:
「陰虛」的人,在從下午四點到凌晨五點之間,身體會感到熱,這是由於腎臟的功能不足所引起的。要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當歸、白朮和熟地黃等草藥來滋補陰液並降低體內的火氣。如果你能夠仔細研究這些道理,就能夠完全理解它的根源,並且對症下藥就不再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