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一·脈法 (9)
卷之一·脈法 (9)
1. 五、胃脈論
《玉機真藏說》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急;穀氣來也,徐而和。」
白話文:
【五、胃氣脈象討論】
根據《玉機真藏說》所提到:「如果脈象呈現弱且滑順,這表示有胃氣存在,這種情況被視為較容易治療。」
再者,《終始篇》指出:「當邪氣侵入時,脈象會顯得緊繃且急促;反之,若為正常飲食後的穀氣反應,脈象則會呈現緩慢且平和的狀態。」
2. 六、尺脈論
叔和曰:「寸關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蓋以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也。水為天元之一,先天命之根也。(於尺脈按之,至於將止之間,指下猶有一線之滑而欲過者,雖危無傷。此余之心得也,有論在脈法神門條下。)若尺脈兩頭雖動,按之即伏,指下又不見滑而欲過者,必死之兆。但日之遠近,在人心會,不可以言傳也。
白話文:
叔和說:「就算寸脈和關脈即使不存在,只要尺脈還存在,這樣的生命,何須擔心會消亡。」這就像樹有根一樣,尺脈對於人的重要性,就如同水源對於自然界的基礎,是先天生命力的根本。
(當在測量尺脈時,即將停止的瞬間,在手指下仍能感受到一絲滑動感,像要過去的脈象,即使情況危急也無大礙。這是我的臨牀經驗所得,詳細理論可以在脈法神門條目下找到。)如果尺脈兩端雖然跳動,但一按就隱藏,手指下感受不到那種滑動感,這通常是死亡的徵兆。然而,離死亡的確切時間,需要醫生根據經驗判斷,這無法用語言來準確描述。
以上就是叔和對於尺脈的論述,他強調了尺脈對於判斷生命活力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一種可能預示死亡的脈象特徵。
3. 七、論脈陰陽真假
《至真要大論》:「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若何?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帝曰:諸陰之反,其脈若何?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曰脈至而從者,如陽症見陽脈,陰症見陰脈,是皆謂之從也。若陽症見陽脈,但按之不鼓,而指下無力,則脈雖浮大,便非真陽之候,不可誤認為陽症。
凡諸脈之似陽非陽者皆然也。或陰症雖見陰脈,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認為陰症。
白話文:
【對於脈象陰陽真假的討論】
《至真要大論》中提到:黃帝問道,如果脈象與病情看似相合,但實際情況卻相反,這種情況下的診斷該如何進行呢?岐伯回答,當脈象呈現出來與病情相合,但是用手按下去卻沒有彈性,這樣的現象在所有陽性病症中都可能出現。黃帝接著問,那麼陰性病症的反常脈象又是如何呢?岐伯解釋說,脈象呈現與病情相合,但是一旦用力按壓,脈象反而顯得非常強烈且旺盛。
所謂脈象與病情相合,就是指陽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陰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這些都被視為正常。然而,如果陽性病症出現了陽性脈象,但在按壓時卻發現脈象軟弱無力,即使脈象浮大,也不能誤以為這是真正的陽性病症的徵兆,不能因此誤診。
這種類似陽性但實際上並非陽性的脈象,其特徵都是如此。同樣地,就算陰性病症的患者出現了陰性脈象,但如果按壓時脈象異常強烈且旺盛,也不能輕易判定為陰性病症。
4. 八、論脈虛實
景岳曰:「脈者血氣之神,邪正之鑑也。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血氣盛者脈必盛,血氣衰者脈必衰。無病者脈必正,有病者脈必乖。矧人之疾病,無過表裡、寒熱、虛實,只此六字業已盡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虛實二字為最要。」蓋以四症,無不皆有虛實,能以二字決之,則千病可以一貫矣。
且治病之法,無逾攻補。用攻用補,無逾虛實。欲察虛實,惟憑脈息。雖脈有二十七種,皆有虛實。能辨虛實,則陰陽、標本,萬無一失。其或脈有疑似,又必兼症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緩孰急。能知本末先後,是即神之至也矣。
白話文:
張景嶽說:「脈象是血液和氣的表現,也是判斷正氣與邪氣的鏡子。內在的狀況必定會在外在反映出來,所以血液和氣旺盛的人脈象一定強壯,血液和氣衰弱的人脈象一定衰弱。沒有病的人脈象一定是正常的,有病的人脈象一定會異常。況且人的疾病,不過是表證、裏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僅這六個字就已經涵蓋所有,但在這六者中,只有『虛』和『實』兩個字是最關鍵的。」
因為各種病症,無不包含有虛有實,如果能用這兩個字來判斷,那麼千百種疾病就可以統一理解和治療了。
而且治療疾病的原則,不外乎攻邪和補正。選擇攻邪或是補正,又取決於虛實。想要察覺虛實,只能依靠脈象。雖然脈象有二十七種,但每種都有虛實之分。如果能分辨出虛實,那麼對於陰陽、標本的判斷,就不會有一點錯誤。如果脈象有疑似的狀況,那就必須結合病症的其他症狀和理論,來判斷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哪個應該先治,哪個可以後治。如果能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那就是最高的境界了。
5. 九、胃脈關病吉凶
欲察病之進退吉凶者,當以胃氣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緩,明日更弦急,知邪氣之愈進,則病愈甚矣。如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緩,知胃氣之漸至,則病漸輕矣。即如頃刻之間,初急後緩者,胃氣之來也。初緩後急者,胃氣之去也。胃氣來或不藥而愈,胃氣去大非佳兆。
白話文:
如果要判斷疾病的發展趨勢以及病情的吉凶,主要應觀察胃氣的狀態。其判斷方法為,若某天脈象尚且平和,但隔天卻變得緊繃急促,這表示病邪正在加重,病情也會跟著惡化。反之,若某天脈象緊繃急促,但隔天卻變得稍微平和,這表示胃氣正在逐漸恢復,病情也會逐漸減輕。即使在短時間內,如果開始時脈象緊張,隨後變得緩和,這表示胃氣正在回復。若開始脈象平和,隨後變得緊張,這表示胃氣正在消逝。胃氣回復的情況下,即使不使用藥物也可能自愈;而胃氣消逝則不是一個好徵兆。
6. 十、脈須辨真
據脈法所言,凡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熱,遲為寒;弦強為實,微細為虛,是固然矣。然多疑似,必須辨真。如浮雖屬表,而凡陰虛氣虧者,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雖屬裡,而凡感邪之深者,寒束皮毛,脈不能達,其必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數為熱,而真熱者,脈只滑大而實,凡陰陽虧損,虛甚者數必甚,是數不可以概言熱;遲為寒,凡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弦強類實,而真陰胃氣大虧,及陰陽關格等症,脈必豁大而弦健:是強不可以概言實;微細類虛,而凡痛極氣閉,榮衛壅滯不通者,脈必伏而微,是細不可以概言虛。由此推之,則不止是也。
凡諸脈中皆有疑似,診能辨真及此,則為司命良工。
白話文:
根據脈學理論,凡是脈象浮的表示病在體表,脈象沉的表示病在體內;脈象數的代表有熱象,脈象遲的代表有寒象;脈象弦強的表示實證,脈象微細的表示虛證,這些說法確實不假。然而實際上有很多情況相似但卻不同,必須要分辨清楚。
例如,雖然浮脈通常表示病在體表,但對於陰虛或氣血不足的人來說,他們的脈象會浮但無力,這說明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浮脈就是表證;同樣的,雖然沉脈通常表示病在體內,但對於感染嚴重,寒邪束縛皮毛,導致脈象無法正常表現的人來說,他們的脈象一定會是沉緊的,這說明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沉脈就是裡證;數脈代表熱象,但真正有熱象的人,脈象應該是滑大且實,對於陰陽雙虧,虛弱過度的人來說,他們的脈數會非常快,這說明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數脈就是熱象;遲脈代表寒象,但對於剛從傷寒恢復,體內餘熱未清的人來說,他們的脈象會多遲滑,這說明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遲脈就是寒象;弦強脈象看似實證,但對於真陰胃氣大虧,或是陰陽關格等病症,脈象一定會是豁大且弦健,這說明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弦強脈就是實證;微細脈象看似虛證,但對於疼痛到極點,氣閉,營衛壅滯不通的人來說,他們的脈象一定會是伏而微,這說明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微細脈就是虛證。由此推論,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對於所有的脈象,都可能有相似但卻不同的情況,如果醫生能夠分辨清楚這些差異,那麼他就可以被稱為醫術高明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