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二·治法精要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治法精要 (5)

1. 十四、論寒熱

寒熱之病,有外感風寒暑濕之客邪,有內傷欲食勞苦情欲之元氣。症候不一,治各不同。外感者,自表入里,當用發散。其論其治,已詳傷寒門,茲不復贅。至於內傷發為寒熱,須逐症分析,庶不誤治。但內傷外感,二症相似,恐人誤認,余有內傷外感辨,所當參閱。經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勝,(言胃虛谷少,不能勝任其勞倦也。

)上焦不行,(清氣不升。)下腕不通,(濁陰不降。)胃氣熱,(濁陰不降,故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少火皆成壯火而上炎。)」此則真陽下陷,內生虛熱,宜用補中益氣甘溫之藥,而提其下陷也。房勞太過,內傷真陰,不能配火,則火旺而發為勞熱,有夜熱骨蒸,五心熱,咽喉痛等症,宜用六味、八味之類,(詳明失血門。)滋陰以降火也。

倘氣血兩虛,但用甘溫(如參耆之類。)之劑,以補氣為先,兼補其血,蓋氣旺則能生血也。若血虛而氣不虛,忌甘溫補氣,蓋氣旺則血愈消矣。虛熱固禁發汗,退熱不可過用寒涼,以傷脾胃,斯為善治。經曰:」陰氣不足則內熱,乃真不足也。陽氣有餘則外熱,乃假有餘也。

」凡元氣傷,而一切熱症,皆是無根虛火,但服十全大補之類,或氣虛補氣,血虛補血,根本固,而諸症自息。若往來潮熱,在外感,屬少陽,宜小柴胡湯和解之。時寒時熱,在內傷,屬陰陽俱虛。陽虛則寒,宜補脾以生肺,如四君歸脾之屬,中時服之。陰虛則熱,宜補腎以壯水,如熟地龜膠之類,早夜服之。

庶陰陽交補而寒熱自退矣。

白話文:

在討論寒熱病症的部分,我們可以歸納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外界風、寒、暑、濕等異常氣候導致的疾病,另一種則是由內在過度的慾望、飲食、勞累及情慾所損耗的體力造成的。這些疾病的表現各不相同,治療方式也因此各有差異。

對於由外界環境引起的病症,它們通常從身體表面開始,逐漸影響到內部,治療時應該採用散發寒氣的方式。對於這種病症的理論與治療方式,我們已經在傷寒的相關章節中有詳細的介紹,這裡不再重複說明。然而,對於因內在因素引發的寒熱病症,我們必須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避免錯誤的治療。不過,內在因素和外界因素引起的病症往往很類似,容易讓人混淆,因此我寫了一篇關於內外病因的辨識文章,讀者應該參考。

古籍提到:「當一個人勞累過度,身體機能下降,食物攝入量減少,無法滿足身體的需求(這表示胃部虛弱,無法消化足夠的食物)。清氣無法上升至頭腦(即無法提供充分的能量),渾濁的氣體無法順利排出(即無法有效代謝廢物)。胃部會產生熱量(因為代謝廢物無法正常排除),熱氣上沖至胸部,導致身體內部產生熱度(即代謝失調,熱量過剩)。」

這是真陽下陷,造成虛熱的現象,應使用補中益氣、甘甜溫和的藥物,來提升真陽。如果性行為過度,損傷了身體的真陰,無法與火相配合,則會使火氣旺盛,產生勞累的熱感,可能伴有夜晚發熱、骨頭蒸熱、五心(掌心、腳心、胸口)熱、咽喉痛等症狀,應使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藥物(詳細資訊請參考失血門),來滋養陰液,降低火氣。

對於氣血雙虛的情況,應使用甘甜溫和的藥物(如人參、黃耆等),以補氣為主,同時補血,因為氣血充足可以促進血液生成。如果只有血虛而氣不虛,則應避免使用甘甜溫和的補氣藥物,因為氣血過旺會加劇血液流失。虛熱的患者應避免發汗,也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來退熱,以免傷害脾胃,這樣的治療方式纔是恰當的。

古籍又說:「陰氣不足則產生內熱,這是真正的不足。陽氣過剩則產生外熱,這是假象的過剩。」總的來說,如果元氣受損,所有熱症都是無根的虛火,應服用十全大補湯等藥物,或是根據氣血狀況分別補氣或補血,這樣就能鞏固根基,各種症狀自然消失。

如果出現時冷時熱的潮熱現象,且是由外界環境引起,屬於少陽,應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如果時冷時熱是由內在因素引起,表示陰陽都虛弱。陽虛會產生寒冷感,應補脾來滋養肺臟,例如四君子湯、歸脾湯等,適時服用。陰虛會產生熱感,應補腎來滋養水分,例如熟地黃、龜膠等,早晚服用。

這樣陰陽雙補,寒熱症狀自然就會減輕了。

2. 十五、論寒熱脈證有虛實真假內外之異

凡真寒之脈,必遲弱無神;假寒之脈,必浮洪有力。真熱之脈,必滑實有力;假熱之脈,必緊數無神。其症其治,詳傷寒門陰症似陽、陽症似陰條內,所當參閱。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感;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

浮緊為表寒,沉緊為裡寒,浮數為外熱,沉數為內熱。浮大無力為虛,沉細有力為實。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傷熱。脈虛身熱,謂之傷暑。熱而精力不倦者為實,倦者為虛。初按則熱,久按不熱者,是里陽浮表也,為虛;初按則熱,久按愈熱者,是裡熱徹表也,為實。

壯熱不減,遍體如火者為實;乍熱乍減,頭熱足冷者,此無根之火,浮越在表在上也,為虛。口乾飲冷而多者為實;口渴飲湯,喜熱而少者為虛。身壯熱,而脈沉細,及大極數極,按之乍大乍小者為虛;身微熱,而脈洪數不改者為實。身熱無汗,二便閉澀者為實;身熱有汗,二便通調者為虛。

發熱惡寒者,寒傷表也,陽也;無熱惡寒者,寒中里也,陰也。總之,病之熱也,求外邪感傷,擾動清陽;或內滯鬱蒸,釀成壯火。舍此二實之候,非氣虛不能收攝元陽,即陰虛不能鎮約雷火。氣虛者,自寅至申,熱在陽分,肺氣主之,惟參、耆、熟附,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

陰虛者,自申至寅,熱在陰分,腎氣主之,惟歸、芍、熟地,所謂養陰退陽也。能因此而詳求其理,則可盡悉其源,而治之自無難也。

白話文:

[十五、討論寒熱脈象證狀存在虛實真假內外的不同]

凡是真正寒冷的脈象,必定遲緩弱小且無力;而表面看似寒冷的脈象,必定浮大且強勁有力。真正熱症的脈象,必定滑順且強有力;而表面看似熱症的脈象,必定緊繃快速但無力。對於這些病症和治療方法,詳細的內容請參考《傷寒論》中關於陰症類似陽症、陽症類似陰症的條目,應加以參閱。

身體非常熱卻反而想要穿更多衣服的,這是熱在皮膚,而寒冷在骨髓的表現;身體非常冷卻反而不想穿太多衣服的,這是寒冷在皮膚,而熱在骨髓的表現。人迎脈比氣口脈大,表示外感;氣口脈比人迎脈大,表示內傷。

脈象浮緊表示表寒,脈象沉緊表示裡寒,脈象浮數表示外熱,脈象沉數表示內熱。脈象浮大無力表示虛,脈象沉細有力表示實。脈象緊且畏寒,被稱作傷寒;脈象緩且畏風,被稱作傷風。脈象強壯且高熱,被稱作傷熱。脈象虛弱且身體發熱,被稱作傷暑。熱而精力充沛不疲倦的是實症,感到疲倦的是虛症。

一開始按壓時感覺熱,持續按壓後熱感消失的,是裡部的陽氣浮到表面,這是虛症;一開始按壓時感覺熱,持續按壓後熱感更強的,是裡部的熱氣穿透到表面,這是實症。

高燒不退,全身如火燒般的,是實症;忽冷忽熱,頭熱腳冷的,這是無根之火,浮現在表面和上部,是虛症。口渴且大量喝水的是實症;口渴但只喝一點熱水的是虛症。身體高熱,但脈象沉細,或極度快速,按壓下去時脈象忽大忽小的,是虛症;身體微熱,但脈象始終洪大快速的,是實症。身體高熱無汗,大小便閉塞不通的是實症;身體高熱但有汗,大小便通暢的是虛症。

發燒又怕冷的,是寒氣傷害了外表,屬陽;沒有發燒卻怕冷的,是寒氣影響了內部,屬陰。總而言之,熱病的產生,一是由於外邪侵襲,擾亂清陽;二是由於內部鬱悶,積累成壯火。除了這兩種實症的狀況,要不是氣虛無法收攝元陽,就是陰虛無法抑制火氣。氣虛的情況下,從清晨到傍晚,熱在陽分,由肺氣主導,應使用人參、黃耆、熟附子等藥物,因為甘溫能除去大熱。

陰虛的情況下,從傍晚到清晨,熱在陰分,由腎氣主導,應使用當歸、白芍、熟地等藥物,因為滋養陰氣能抑制陽氣。如果能夠詳細研究其中的道理,就能充分理解其來源,治療起來自然就不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