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1)
卷之十·雜證 (1)
1. 卷之十·雜證
2. 二十七、論痢疾
(有積滯、濕熱、暑毒、虛滑、冷積、蠱毒六種。)
痢疾即《內經》之所謂腸澼也。病多在夏秋之交,炎暑惟盛,酷熱之毒,蓄積為痢。然亦有因熱貪涼,過食生冷,積聚於中,迨夫秋涼,伏陰內動,變而為痢。此其病在寒邪,又不屬暑熱也。治者當辨虛、實、寒、熱,四者明而收功易矣。實者,脈滑身強,脹滿堅痛,行之瀉之,宜從標治。
虛者,脈雖緊數而無力,或弦而中空者,體弱色白,證屬脾弱,宜溫補脾。土,但使脾溫,則寒自去,即所以逐邪也。熱者,脈滑有力,畏熱喜冷,口渴尿赤,或下鮮血,涼之利之,邪去而愈。若無熱證,而痢不止,必是虛寒,非溫補脾腎不可。然相似之際,尤當審察。實熱者口渴,多喜冷水;虛熱者瀉痢,則液亡於下,自津涸於上,但渴而不喜冷也。
實熱者,必腹痛,脹而拒按;虛熱者,痢出膿血,刮臟剝膚,但痛而不脹,並喜按也。實熱者,小便短赤澀痛;虛熱者,水從痢去,液以陰亡,溺亦短而赤,但不熱不痛耳。實熱者,裡急後重;虛熱者,圊後不減,以解後愈虛也。及裡急頻見汙衣者,皆虛寒也。並以脈之虛實、體之強弱、年之老少、病之新舊,參而詳之,寒熱虛實,自昭然矣。
至有因濕熱者去之,因積滯者消之,因氣者調之,因血者養之;新病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可以塞因塞用,是皆常法,無待言矣。獨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虛,而醫之治痢者,百無一補。不知脈弱者、體虛者、氣下陷者、疾後而痢者、因攻而甚者,俱皆當補。凡四君、歸脾、十全、補中以補脾虛,在所宜然。
若病火衰,土虛無母,須用桂附,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以救脾家之母,則真元復而百病自愈矣。
白話文:
[二十七、討論痢疾]
痢疾就是古書《內經》所說的腸澼。這種病大多發生在夏末秋初之際,天氣炎熱,酷熱的毒素積聚,就會形成痢疾。然而,也有因為天熱貪圖涼快,過量食用生冷食物,這些東西在體內積聚,等到秋天涼爽時,體內的寒氣開始活動,就轉變成痢疾。這種情況下,病因屬於寒邪,並不屬於暑熱。治療時應當分辨虛實、寒熱,清楚這四點,治療效果就會好很多。如果是實證,表現為脈象滑利,身體強壯,腹部脹滿且疼痛,應該先排除病根,針對症狀治療。
若是虛證,脈象雖緊數但無力,或是弦脈但中間空虛,患者身體虛弱,面色蒼白,證據顯示脾臟功能弱,應該溫補脾臟。只要脾臟得到溫暖,寒氣自然就會消失,這也是在驅除邪氣。若是熱證,脈象滑而有力,怕熱喜歡冷飲,口渴尿黃,或者排出血便,應該清熱利尿,邪氣去除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沒有熱證,但是痢疾持續不止,肯定是虛寒,必須溫補脾腎。然而,在相似的情況下,更需要仔細觀察。實熱證的人會口渴,並且喜歡喝冷水;虛熱證的人,因為痢疾導致體液流失,上面的津液也會乾涸,他們雖然口渴但並不喜歡冷飲。
實熱證的人一定會腹痛,腹部脹痛且按壓會疼;虛熱證的人,排出的痢疾有膿血,對腸胃和皮膚造成傷害,只會感到疼痛但不會脹,並且按壓會感覺舒服。實熱證的人,小便短赤且排尿時會有刺痛感;虛熱證的人,水分隨著痢疾流失,陰液也跟著消失,小便也會短而紅,但不會有熱感和疼痛。實熱證的人,會有急迫感且大便困難;虛熱證的人,大便後症狀並不會減輕,反而會更虛弱。如果頻繁出現大便失禁的情況,都屬於虛寒。此外,還需要根據脈象的虛實、身體的強弱、年齡的老少、疾病的久暫,詳細考慮,寒熱虛實的情況就會一目瞭然。
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痢疾,應該清除濕熱;因食物積聚引起的,應該幫助消化;因氣血不調引起的,應該調理氣血;因血液問題引起的,應該滋養血液。對於新發病且屬於實證的,可以採用通因通用的方法;對於久病且屬於虛證的,可以採用塞因塞用的方法,這些都是常規的治療方法,不用再多說。奇怪的是,實際上九成的痢疾患者屬於虛證,但醫生治療痢疾時,一百個中沒有一個會選擇補法。不知道對於脈象弱、身體虛弱、氣血下陷、疾病後期纔出現痢疾、因攻伐療法而病情加重的患者,都應該使用補法。一般來說,四君子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等,都可以用來補充脾虛,這是合適的做法。
如果患者體內的火氣衰弱,脾虛且缺乏母氣,必須使用肉桂和附子,大力補充命門,恢復腎臟中的陽氣,拯救脾臟的母氣,這樣真元就能恢復,各種疾病自然就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