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本草(上) (7)

1. 三十九、砂仁

(味辛性溫,入肺、脾、胃、大小腸、腎六經。炒用。)開脾胃,(芳香而性溫。)潤腎燥,(辛也。若腎虛,氣不歸元,宜用此嚮導。)和中氣。(辛溫。)治腹痛、噎膈、嘔吐、霍亂,祛痰,逐冷,消食,消脹,(悉屬胃寒。)赤白瀉痢,(濕熱滯於大腸,砂仁亦能入之。

)安胎,止痛,(因其氣滯,氣順則胎安,氣行則痛止,但須連殼炒研。不可過用,多服耗氣,必致難產。)散咽喉口齒浮熱,醒酒,凡一切虛寒凝結氣滯之證所必須也。按砂仁性燥,若肺熱咳嗽,氣虛腫滿,火熱腹痛,血熱胎動,皆所禁用。

白話文:

砂仁味辛性溫,能通肺、脾、胃、大小腸、腎六經。炒制後,可以開脾胃,潤腎燥,和中氣。它能治腹痛、噎膈、嘔吐、霍亂,祛痰,逐冷,消食,消脹,也能治赤白瀉痢,安胎,止痛。還能散咽喉口齒浮熱,醒酒,凡一切虛寒凝結氣滯之證,都需要用它。但砂仁性燥,若肺熱咳嗽,氣虛腫滿,火熱腹痛,血熱胎動,則不可使用。

2. 四十、附子

(辛甘有毒,畏人參、黃耆、甘草、綠豆。製法:刮淨黑皮及肚臍,切作四片,童便浸三日,洗淨,米泔浸二日,俱每日更換,後用甘草煎汁待冷,浸一日,濾干鋪於碗內,蒸熟,不得過熟,薄咀片,微火焙乾,忌日曬。若中寒陰甚,宜濕紙包煨,開拆即用。)氣味大熱純陽,其性走而不守,通行諸經。

能助補氣補血藥,一時成功;引發散藥,以逐在表之風寒;(同乾薑、桂枝用。)溫暖藥,以祛在裡之寒濕。(同白朮、乾薑用。)治傷寒傳變三陰,及陰證似陽。(此論已詳傷寒陰證門。)凡中寒、中風、氣厥、痰厥、(虛寒厥逆。)咳逆。(風寒。)嘔噦。(胃寒。)噎膈、(胃冷。

白話文:

川烏性溫熱,其氣散而不聚,能通達全身經絡。它可以增強補氣補血藥物的功效,迅速見效;也能引導發散藥物驅散表面的風寒;與乾薑、桂枝搭配使用,效果更佳。此外,川烏還能溫暖身體,祛除體內的寒濕,與白朮、乾薑共用,功效更顯著。川烏能治療傷寒發展到三陰證,以及陰證表現為陽證的症狀。它還能治療因寒邪入侵造成的各種疾病,例如中寒、中風、氣厥、痰厥、虛寒厥逆、咳逆、嘔噦、噎膈等。

)脾泄、(命火不足。)冷痢、霍亂轉筋、(寒客中焦為霍亂,寒客下焦肝腎為轉筋。若霍亂屬熱者忌用。)拘攣、癥瘕、積聚、小兒慢驚、痘瘡灰白,癰疽不斂、寒疝、脹滿、蛔蟲、麻木、格陽喉痹、陽虛二便不通,暖腰膝,堅筋骨,一切沉寒冷痼之病,無論在表在裡,但脈細無神者,所宜急用。按附子退陰益陽,祛寒濕之要藥也。

若誤用於陰虛內熱,及婦人有孕者,(下胎甚速。)禍不旋踵。

烏頭,即附子之母也,性輕疏,溫脾以去風。寒證用附子,風證用烏頭,均補下焦,治各稍異。

白話文:

以下內容主要描述了中醫傳統治療的各種病症和藥物使用原則:

  1. 脾虛、命門火弱:脾虛導致消化不良,命門火弱影響內臟功能。
  2. 冷痢疾、霍亂轉筋:霍亂由中焦受寒引起,轉筋則是下焦肝腎受寒所致。
  3. 拘縮、癥瘕、積聚:指的是肌肉或器官的緊張、腫塊或積聚物。
  4. 小兒慢驚、痘疹灰白、癰疽不愈:小兒發病緩慢,痘疹色淡,癰疽久治不愈。
  5. 寒疝、脹滿、蛔蟲、麻木、格陽喉痹、陽虛二便不通、暖腰膝、堅筋骨:這些都是因寒邪、積食、蟲侵等引起的疾病,影響消化、神經、筋骨等功能。
  6. 附子退陰益陽,祛寒濕:附子能調節陰陽,消除寒濕,是治療沈寒冷病的重要藥物。
  7. 若誤用於陰虛內熱,及婦人有孕者,會導致下胎迅速,後果嚴重。
  8. 紅花頭,即附子的母藥,其性質輕鬆,可以溫脾除風,寒證用附子,風證用紅花頭,都能補下焦,但療法略有不同。

這段文字強調了正確辨識病症和適當地選擇藥物的重要性,並提醒了一些禁忌情況。

天雄,細而長也,治主寒濕冷痹,歷節拘攣,開關利竅,辛熱善竄,與烏頭同功。

烏附尖,以漿水磨服,大吐風痰,治癲癇有效。

側子,旁生而不圓者,治手足風濕諸痹,善於發散。

白話文:

天雄: 形狀細長,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引起的痺症、關節拘攣,具有開關利竅的功效。它性辛熱,善於穿透,與烏頭具有相同的功效。

烏頭: 形狀尖銳,以漿水磨服,可以有效地引發嘔吐,排出風痰,治療癲癇。

側子: 生長在旁側,形狀不圓,用於治療手足風濕引起的痺症,具有良好的發散作用。

3. 四十一、半夏

(味辛溫有毒,入心脾胃三經。水浸七日,逐日換水,瀝去涎,切片,薑汁拌。得姜而功愈彰。反烏頭。)其質潤滑,(大便燥者宜用。)其性燥濕。(痰涎不生。)和胃,健脾,(去濕。)止嘔。(脾健。)治咳逆、(除痰。)頭眩,(痰升則眩。)發表開鬱,(味辛。)痰厥、頭痛、眉稜骨痛、(風熱與痰。

)痰瘧不眠、(胃不和也。半夏能和胃氣,而通陰陽。)咽痛喉痹、(辛以散之。)反胃吐食,(痰膈。)散痞除癭,(多屬痰者。)老人虛秘,(滑潤。)利二便。(辛走氣兼滑潤。)按半夏主治,多宜脾濕之證,俗以為燥,不知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其性燥也。若血家、渴家、汗家及陰虛咳痰、孕婦,悉忌之。

(若孕婦胃不和,嘔吐不止者,加薑汁微炒,用之無妨。)

白話文:

【此藥味辛,性溫,帶有毒性,歸心、胃、脾三經。需用水浸泡七天,每日換水,過濾掉藥液中的黏液後,切成薄片,並用薑汁拌勻。與薑同用效果更佳。此藥與烏頭相剋。】

【其性質潤滑,適合於大便乾燥的人使用。其性質可燥濕,不生痰涎。調和胃部功能,強健脾臟,能除濕。止噁心。脾臟功能正常。治療咳嗽、除痰、頭暈、發熱、打開鬱結、風熱與痰引起的頭痛、眉稜骨痛、痰瘧不眠、咽喉疼痛、喉瘡、反胃吐食、消除痞塊、消癭。對於年老虛弱、大便困難的人,有幫助通便的效果。】

【根據半夏的主要治療範圍,多適合於脾濕的病症,常被誤認為是燥熱,但其實當濕氣去除後,脾胃自然乾燥,痰涎不再產生,這是因為半夏並非真正具有燥性的緣故。但對於血虛、口渴、多汗以及陰虛咳嗽、孕婦等情況,則應避免使用。】

【如果孕婦因胃不適而持續嘔吐時,可以加入薑汁微炒後使用,這在臨牀上是無害的。】

4. 四十二、南星

(味苦辛溫,有毒,入肝、脾、肺三經。冬月研末,入牛膽中,懸風處數次,佳。)平肝療風,(木動風搖。)身強口噤、麻痹、驚癇、頭眩,(皆風痰也。)破堅消癰,利膈散血,(辛散。)小兒急驚。(須用膽制。)按南星專主風痰,半夏專主濕痰,其用不同。若陰虛燥痰及孕婦,皆忌之。(制用白礬湯,或入皂角汁,浸三日,每日換水,曬乾用。)

白話文:

南星味苦辛溫,有毒,入肝、脾、肺三經。冬天研成粉末,放入牛膽中,掛在通風處風乾數次,效果最佳。它能平肝療風,治因風引起的口噤、麻痹、驚癇、頭眩等症狀,因為這些都是風痰所致。南星還能破堅消癰,利膈散血,治小兒急驚。但要注意,南星必須用膽汁制才能使用。南星主要治風痰,半夏主要治濕痰,兩者功效不同。陰虛燥痰及孕婦忌用南星,可用白礬湯或浸泡在皂角汁中三日,每日換水,曬乾後再使用。

5. 四十三、貝母

(味辛苦微寒,入心肺二經。去心,糯米拌炒。)瀉心火,(苦也。)散肺郁。(辛也。)治虛勞痰咳、(心火降則肺寧。)肺痿、肺癰、吐血、咯血、喉痹、消渴、(皆君相之火。)癭瘤、乳閉、產難、乳癰,(散結除熱。)敷惡瘡,(人面瘡……治之即愈,)斂瘡口。(火降邪散。

)按貝母潤,治肺經燥痰;半夏燥,治脾經濕痰,誤用有害。若胃寒脾虛,噁心泄瀉,及腎虛水泛為痰者,均忌之。大粒者名土貝母,其解毒化痰、散郁除熱之功居多。小者名川貝母,而潤肺化痰之力則優耳。二者俱反烏頭。

白話文:

貝母味苦辛微寒,入心肺二經。具有瀉心火、散肺郁的功效,可治虛勞痰咳、肺痿、肺癰、吐血、咯血、喉痹、消渴、癭瘤、乳閉、產難、乳癰,外敷可治惡瘡,斂瘡口。用糯米拌炒可增強其功效。

貝母性潤,主治肺經燥痰;半夏性燥,主治脾經濕痰,誤用則有害。胃寒脾虛、噁心泄瀉或腎虛水泛為痰者均忌用。大粒的貝母稱為土貝母,解毒化痰、散郁除熱功效較佳;小粒的貝母稱為川貝母,潤肺化痰功效更優。兩種貝母均忌與烏頭同用。

6. 四十四、天麻

(味辛,入肝經。酒浸,煨熟,焙乾用。但性緩力輕,用須加倍。)入肝經氣分。治眩運、頭旋、麻痹、語塞、小兒驚癇,(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用此和肝,諸疾自瘳。)利腰膝,強筋骨。(此皆屬肝,宜此補之。)按天麻是治風神藥,但能燥血,須兼養血藥用之。

白話文:

天麻味辛,入肝經。可以用酒浸泡,煨熟後焙乾使用。但它的性質溫和,藥力較輕,使用時需要加倍劑量。它能入肝經氣分,可以治療頭昏眼花、頭旋、麻痺、言語不清、小兒驚癇等症狀。因為風邪引起的頭昏眼花等病症都屬於肝臟問題,使用天麻可以和肝臟,各種疾病自然會痊癒。天麻還能利腰膝,強筋骨。這些都是肝臟功能的表現,可以用天麻來補益。要注意的是,天麻雖然是治療風邪的良藥,但會燥血,所以使用時要配合養血的藥物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