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七·雜證 (5)
卷之七·雜證 (5)
1. 九、論聲喑
聲喑之症,雖兼五臟,而於心、肝、腎三經為重。又須知其虛實治之,乃為上工。蓋舌為心之苗,心病則舌不能轉,此心為聲音之主也。聲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氣為聲音之戶也。腎藏精,精化氣,陰虛則無氣,此腎為聲音之根也。然三者之中,又以腎為主。腎陰一足,則水能制火,而肺以安,庶金清而聲亮矣。
譬之鐘焉,實則不鳴,破亦不鳴。肺被火爍,是邪實其中,即形破於外,聲何由而出乎!是知宜補水以降火也。至於實邪之閉其竅者,或肺冒風寒,或肺被客熱,散之清之,而病自愈,此暫而近者也。彼虛邪之為害者,內奪而喑也:有房勞之奪,傷其腎也;憂思之奪,傷其心也;驚恐之奪,傷其膽也;飢餒疲勞之奪,傷其脾也;暴怒氣逆之奪,傷其肝也。
此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傷殘者之復完乎!此外復有叫號歌哭,冷飲吸風而致喑者,能知養息,自不藥而愈,不足虞也。
加味枳桔二陳湯(新),治感冒風寒,頭痛聲喑,無汗惡寒,痰凝氣滯,脈息浮緊等症。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錢半),茯苓(一錢三分),麻黃(去節,五分),桂枝(八分),北細辛(八分),杏仁(去皮尖,十五粒),甘草(一錢),桔梗(一錢),枳殼(一錢),
薑蔥引。
鎮陰煎,治陰虛於下,陽躁於上,是命門火不歸源,右尺脈虛弱,漸漸喉腫而痛,色淡便清,久而不愈,或頭項腫,煩躁口渴。
熟地(一二兩),牛膝(二錢),炙甘草(一錢),澤瀉(八分),肉桂(一二錢),附子(制,一錢,或二三錢)
水煎,冰冷服。
又方:用大附子切作五片,加蜜搽之,火上炎黃含咽,味盡易之。八味地黃湯亦妙,宜冷服。
滋陰八味湯,治陰虛火盛,喉頸腫痛,左尺脈弱;並治喉痹。
山藥,棗皮(各二錢),黃柏(鹽水炒),知母(鹽水炒。各錢半),熟地(四錢),茯苓,丹皮,澤瀉(各錢半),麥冬(去心,錢半),
水煎服。即喉生瘡而爛,久不愈者,亦屬陰虛,可服而愈。
萆薢湯,治喉齶潰蝕,與鼻相通,面蝕癰潰久不愈者。此方本治淫瘡,味甘而利,去濕熱,和血脈,瘡毒皆宜,效難盡述。
土萆薢(即土茯苓),二、三兩,濃煎,徐徐服之。若患久,或服攻擊之劑,致傷脾胃氣血等症,以此味為主,外加對症之藥。
又方:土茯苓(五錢,或一二兩),當歸,白芷,皂刺,薏仁(各錢半),白鮮皮(一錢),甘草(五分),木通,銀花,木瓜(忌鐵。各一錢),
水煎服。甚者,萆薢加三四兩。治症同上。
仙遺糧湯,治梅瘡結毒,喉爛不愈。
萆薢(二兩,即土茯苓也。忌鐵器,濃煎,去渣滓,入後藥。),當歸,生地,防風(各一錢),木通,薏仁,金銀花,黃連,連翹(各一錢),白鮮皮(七分),白朮,皂刺(各七分),甘草(四分),
白話文:
聲啞的症狀,雖然牽涉到五臟,但主要還是心、肝、腎三經。能否區分虛實來治療,才是高明的醫生。因為舌頭是心的苗芽,心臟有病,舌頭就轉動不靈活,這是因為心主聲音。聲音由氣發出,肺有病,氣就受損,這是因為氣是聲音的門戶。腎臟藏精,精化為氣,陰虛就會缺乏元氣,這是因為腎是聲音的根本。然而三者之中,又以腎為主。腎陰充足,就能夠水克火,肺氣就能夠安定,這樣金氣清澈,聲音就會洪亮。
比喻為鐘,太實了不會響,破損了也不會響。肺被火熱灼傷,邪氣積聚在裡面,就像鐘破損在外,聲音怎麼能發出來呢!所以知道應該補益腎陰以瀉肺火。至於實邪阻塞聲竅的,例如肺部感受風寒,或是肺部受到客邪熱邪的侵犯,只要疏散、清熱,病就會自愈,這是比較輕微而快速的病症。至於虛邪的危害,則是內耗而導致聲啞:例如房事過度耗損腎精;憂思過度傷心;驚恐過度傷膽;飢餓疲勞過度傷脾;暴怒氣逆傷肝。
這些情況不能單純針對某個臟腑治療,必須大補元氣,才能夠期望受損的機能恢復!此外還有因喊叫哭泣、喝冷飲吹風而導致聲啞的,只要注意保養休息,自然不藥而癒,不必擔心。
加味枳桔二陳湯,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頭痛聲啞,無汗惡寒,痰多氣滯,脈浮緊等症狀。組成:陳皮(去白皮,1錢),半夏(0.5錢),茯苓(1.3錢),麻黃(去節,0.5錢),桂枝(0.8錢),細辛(0.8錢),杏仁(去皮尖,15粒),甘草(1錢),桔梗(1錢),枳殼(1錢),薑蔥引。
鎮陰煎,用於治療陰虛在下,陽亢在上,命門火不歸元,右尺脈虛弱,漸漸喉嚨腫痛,面色蒼白,大便稀薄,久治不愈,或頭項腫痛,煩躁口渴。組成:熟地黃(1-2兩),牛膝(2錢),炙甘草(1錢),澤瀉(0.8錢),肉桂(1-2錢),附子(炮製,1錢或2-3錢)。水煎服,冷服。
另一方:用大附子切成五片,加蜜塗抹,用火烤熱後含在口中咽下,藥味盡了再換一片。八味地黃丸也很好,宜冷服。
滋陰八味湯,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喉嚨頸部腫痛,左尺脈弱;也用於治療喉痹。組成:山藥,棗皮(各2錢),黃柏(鹽水炒),知母(鹽水炒,各1.5錢),熟地黃(4錢),茯苓,丹皮,澤瀉(各1.5錢),麥冬(去心,1.5錢)。水煎服。即使喉嚨長瘡潰爛,久治不愈的,也屬於陰虛,服用此方可以痊癒。
萆薢湯,用於治療喉嚨上顎潰爛,與鼻腔相通,面部潰爛久治不愈。此方原本治療梅毒,味道甘甜而利水,能去濕熱,調和血脈,治療瘡毒都很有效,功效難以盡述。組成:土萆薢(即土茯苓)2-3兩,濃煎,慢慢服用。如果病程很長,或服用過攻邪的藥物,導致脾胃氣血受損等症狀,就以土茯苓為主藥,再加一些針對其他症狀的藥物。
另一方:土茯苓(5錢或1-2兩),當歸,白芷,皂莢刺,薏苡仁(各1.5錢),白鮮皮(1錢),甘草(0.5錢),木通,金銀花,木瓜(忌鐵器,各1錢)。水煎服。病情嚴重的,土茯苓可以加到3-4兩。治療症狀同上。
仙遺糧湯,用於治療梅毒結毒,喉嚨潰爛不愈。組成:土萆薢(2兩,即土茯苓,忌鐵器,濃煎,去渣滓後再加入其他藥物),當歸,生地黃,防風(各1錢),木通,薏苡仁,金銀花,黃連,連翹(各1錢),白鮮皮(0.7錢),白朮,皂莢刺(各0.7錢),甘草(0.4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