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二·雜證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雜證 (7)

1. 四十七、論濕證

濕之為病,有因於外感者,如天雨襲虛,地氣上蒸,或汗衣久沾,或重霧寒露未避是也。有因於內傷者,如嗜瓜果,飲乳酪,啜酒漿,喜生冷是也。其為證也,濕在肌表,為寒熱自汗;在經絡,為痹為重,筋骨疼痛,手足痿弱;在肌肉,為麻木,胕腫,黃疸;在臟腑,為尿赤便泄,腹痛後重。在上則為痰,在下則為痢。

然濕證雖多,不出濕熱、寒濕二者而已。熱者宜清、宜利,寒者宜溫、宜燥。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東垣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觀此,宜以補脾利水為主,而濕自治。但當分其表裡虛實,庶無差謬。蓋濕從表入者,汗以散之;在上者,宜微汗之;在中、下二焦者,宜疏利二便,或單用淡滲以利小便。然又有說:濕熱之證及微虛微熱老,利之可也。

至於大虛大寒,最忌下利。即有濕熱,而體虛寒,精血已虧,而複利之,害必甚矣!宜用升陽風藥,兼實脾土,乃為精工。論曰:「濕淫所勝,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愈是也。

利水滲濕湯(新),治濕熱煩渴,溺赤身痛,脈息洪滑實數者。

蒼朮,厚朴(姜炒),茯苓,黃芩(各錢半),澤瀉,豬苓,木通,車前,陳皮,梔子(炒)

食遠服。如大便燥結,加酒煨大黃錢半,枳殼一錢。如黃疸,加茵陳二錢。如兼外感,加羌活一錢。

二妙散,治遍身濕痛。

蒼朮(三錢),黃柏(炒,二錢),

水煎,夜服。

三妙散,治腰膝以下濕痛。

即前方加川牛膝二錢,夜服。

加味五苓散,治外中寒濕,身痛溺澀,口渴寒熱。

白朮,豬苓,茯苓(各錢半),澤瀉,肉桂,羌活(各一錢),

水煎服。此太陽經解表之劑,風濕寒濕俱治。

聖朮煎,治寒濕之甚者,瀉痢嘔吐,身痛倦怠,脈弱無力。

白朮(五錢),乾薑(炮),肉桂(各一、二錢),陳皮(七分),甘草(炙,一錢),

食遠服。

甘草附子湯,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白朮(各二錢),附子(錢半),桂枝(一錢),

溫服。

升陽除濕湯(新),治一切陽衰濕證。

白朮(錢半),白芍(酒炒,一錢),扁豆(炒研,錢半),蒼朮(一錢),羌活(八分),防風,甘草(炙),獨活(各一錢),升麻(鹽炒,六分),柴胡(酒炒,五分),

溫服。

凡濕病不一,或黃疸、腫脹、泄瀉、痰飲、痹痛、淋秘之類,當於各門參之。

白話文:

[四十七、討論濕證]

濕邪致病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由外界感染引起,例如天氣下雨時,人體被雨水侵襲,地面的濕氣上升,或是穿著汗水浸濕的衣服太久,或是置身在濃霧或寒露中未能及時躲避。另一種是由內傷造成,例如過量食用瓜果、飲用乳酪,或是大量喝酒,喜愛吃生冷食物等。當濕邪在人體中的不同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如果濕邪在肌膚表層,會出現寒熱交替和自汗;若在經絡中,會導致痺證和身體沉重,伴隨筋骨疼痛和手腳無力;若在肌肉中,會引發麻木、浮腫和黃疸;若在臟腑中,會造成尿色偏紅、大便稀瀉、腹痛和排便困難。濕邪在上部會形成痰,而在下部會導致痢疾。

然而,濕證雖然種類繁多,但歸根究底不過是濕熱和寒濕兩種。對於熱濕,治療應以清熱和利尿為主;對於寒濕,治療應以溫暖和祛濕為主。經典中曾提到:“所有因濕引起的腫脹和滿悶,都與脾臟有關。”李杲(東垣)也曾指出:“治療濕證如果不利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由此看來,治療濕證應以補充脾臟功能和利尿為主要方向,濕邪自然就能得到控制。但在治療過程中,必須要區分病人的表裡虛實,才能避免誤診。

如果濕邪是由表層進入,治療方式應該是通過出汗來驅散;如果在上部,適宜使用微微出汗的方法;如果在中、下焦,應該疏通大小便,或者單純使用淡滲利尿的藥物。但也有人認為,對於濕熱證和稍微虛弱、稍微發熱的老年人,利尿是可以接受的治療方式。

對於嚴重虛弱和極度寒冷的患者,最忌諱的就是利尿。即使存在濕熱,但患者體質虛寒,精血已經虧損,再進行利尿,危害必然會更加嚴重!對此,應該使用能提升陽氣的風藥,同時強化脾臟的功能,這纔是高明的治療手段。經典中曾提到:“當濕邪過剩時,應使用風藥來平衡它”;又說:“對於下陷的病情,應使用提升的方法”,意思是說,當陽氣得以提升時,病情就能痊癒。

利水滲濕湯(新),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煩渴、尿色偏紅、身體疼痛和脈象洪滑實數的症狀。

藥方包括:蒼朮、厚朴(姜炒)、茯苓、黃芩(各錢半)、澤瀉、豬苓、木通、車前、陳皮、梔子(炒)。

應在飯後服用。如果大便乾燥且難以排出,可以添加酒煨大黃錢半,以及枳殼一錢。如果出現黃疸,可以添加茵陳二錢。如果同時伴有外感,可以添加羌活一錢。

二妙散,用於治療全身濕痛。

藥方包括:蒼朮(三錢)、黃柏(炒,二錢)。

用水煎煮,夜晚服用。

三妙散,用於治療腰膝以下的濕痛。

藥方為二妙散基礎上加上川牛膝二錢,夜晚服用。

加味五苓散,用於治療外部受到寒濕影響,導致身體疼痛、小便不順暢和口渴寒熱的症狀。

藥方包括:白朮、豬苓、茯苓(各錢半)、澤瀉、肉桂、羌活(各一錢)。

用水煎煮服用。這是太陽經絡中用於解表的藥方,對於風濕、寒濕都有療效。

聖朮煎,用於治療極度寒濕的患者,症狀包括瀉痢、嘔吐、身體疼痛、疲倦乏力和脈象虛弱無力。

藥方包括:白朮(五錢)、乾薑(炮)、肉桂(各一、二錢)、陳皮(七分)、甘草(炙,一錢)。

應在飯後服用。

甘草附子湯,用於治療風濕相互搏鬥,導致骨節疼痛、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容易排出的症狀。

藥方包括:甘草、白朮(各二錢)、附子(錢半)、桂枝(一錢)。

溫熱服用。

升陽除濕湯(新),用於治療所有因陽氣衰退導致的濕證。

藥方包括:白朮(錢半)、白芍(酒炒,一錢)、扁豆(炒研,錢半)、蒼朮(一錢)、羌活(八分)、防風、甘草(炙)、獨活(各一錢)、升麻(鹽炒,六分)、柴胡(酒炒,五分)。

溫熱服用。

總的來說,濕證的類型非常豐富,可能包括黃疸、腫脹、泄瀉、痰飲、痺痛、淋病和便祕等。在具體治療時,應參考各種相關的治療方法。

2. 四十八、論燥證

燥病由火而至,又甚於火者也。治之當察端委,不得就肺一經而言。夫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為庚金,肺為辛金,其體本燥,而義能生水者,賴坤陰上輸,得以水精四布,雖燥而不至於燥也。迨至脾榮不足,不能生金,則金虧而腎水之化源竭矣。由是子母不能相生,濡潤之機關絕滅,一有所傷,火乃踵起。

或因風火,或因炎熱,或因病後陰虛火動,皆能致燥。其為病也,在外則皮毛枯槁,在上則咽乾口燥,在中則煩渴便焦。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皺竭,皆屬於燥」是也。治之者,當知補土以生金,而肺之母旺;滋腎以涵金,而肺之子亦旺。生生不絕,津液充足,何燥之有!倘寸強尺弱,由乎釜下無火,而鍋蓋乾燥者,用八味丸為水中補火之法,古方有半硫丸之設,意深遠矣。

麥門冬湯,治土虛不能生金,津液涸竭,虛火逆上,咽喉乾燥等證。

麥門冬(去心,三錢),半夏(錢半),人參(無者,以威參一兩代之),甘草(錢半),大棗(四枚),粳米(四錢),

水煎服。半夏味辛能潤,不得疑為燥也。

當歸阿膠湯(新),治一切乾燥,口渴便焦,津涸血枯等證。

當歸(二錢),白芍(錢半),熟地(三錢),茯苓(二錢),阿膠(三錢,制),麥冬(錢半),栝蔞仁(去油,一錢),甘草(一錢),

大棗三枚,食遠服。如渴甚,加花粉二錢。如大便乾焦,加肉蓯蓉二三錢,威參七錢,或再加火麻仁、郁李仁各二錢。血燥,加桃仁搗膏調服,紅花五分。如大便風秘,加秦艽三錢,防風錢半。凡欲潤者,如牛羊乳、藕汁、蜂蜜之類是也。

加味地黃丸(新),治水虧乾燥,咽痛便結,皮枯筋急等證。

熟地(三錢),棗皮(錢半),茯苓(錢半),山藥(二錢),丹皮(一錢),澤瀉(七分),五味(三分,炒),麥冬(錢半),阿膠(蛤粉炒,二錢),

空心服。

八味地黃湯,治腎中無陽,以致元氣不能上蒸,而精血枯涸者。

熟地(三、五錢),棗皮,茯苓,山藥(各錢半),丹皮(一錢),澤瀉(七、八分),肉桂(錢半),附子(錢半),

空心服。

凡燥病,本火以爍金,以致金不能生水,故乾枯之證見矣。但脾宜溫補以生肺,不得燥補以傷腎。證似有餘,實為不足。補陰之功得力,則虛火退而證自瘥。萬勿輕用寒涼,脾胃受傷,則化源之機絕矣。故治火證,尚有當用寒涼;至於燥證,惟宜潤劑。治風燥莫如養血,清熱燥莫如壯水。

○大腸血燥便澀,用桃仁(去皮尖,炒研)、麻仁、當歸各三錢,其效如神。○桃仁、杏仁,潤大腸功同,但杏仁治氣秘,桃仁治血秘。晝便難,屬氣,脈浮;夜便難,屬血,脈沉,俱宜用陳皮佐之。

白話文:

[四十八、討論燥症]

燥病是由火引起的,但其嚴重程度往往超過一般的火病。在治療時,必須全面地評估病情,不能只單純地從肺部角度來看。肺和大腸互為表裡,大腸象徵著庚金,肺象徵著辛金,它們的特性本來就是乾燥的,但能產生水的原因,是因為有坤陰的能量向上運送,使水分能夠均勻分佈,因此即使特性為燥,也不會過於乾燥。然而,如果脾臟的功能不足,無法滋養肺部,那麼肺部的金屬元素就會減少,導致腎臟的水源化生能力枯竭。由此,子母間的相互滋養關係被破壞,身體的濡潤機制消失,一旦受到影響,火就會隨之而起。

燥症可能是由風火引起,或是因為天氣炎熱,或是病後陰虛導致火氣旺盛,這些情況都能引發燥症。當病發時,外部表現為皮膚乾燥,上面則是喉嚨乾燥,中間則是口渴和便祕。古籍記載:「所有乾澀、枯竭、乾硬、皺縮的情況,都屬於燥症」。治療這種病,首先要知道補充脾臟以滋養肺部,這樣肺部的母親能量就會旺盛;滋養腎臟以保護肺部,這樣肺部的兒子能量也會旺盛。如此生生不息,津液充足,哪還會有燥症呢!如果手腕脈搏強烈,腳踝脈搏微弱,就像鍋底下沒有火,鍋蓋就會乾燥,這種情況下,使用八味丸作為水中補火的方法,古代的處方中有半硫丸的設計,其意涵深遠。

麥門冬湯,適用於脾虛無法滋養肺部,津液枯竭,虛火上升,咽喉乾燥等症狀。

麥門冬(去心,三錢),半夏(錢半),人參(若無,可用威參一兩代替),甘草(錢半),大棗(四枚),粳米(四錢), 用水煎煮服用。半夏的味道辛辣,能潤燥,不要誤解為會加重燥症。

當歸阿膠湯(新),適用於各種乾燥,口渴便祕,津液枯竭,血液乾涸等症狀。

當歸(二錢),白芍(錢半),熟地(三錢),茯苓(二錢),阿膠(三錢,需加工),麥冬(錢半),栝蔞仁(去油,一錢),甘草(一錢), 大棗三枚,飯後服用。如果口渴非常嚴重,可以加入花粉二錢。如果便祕嚴重,可以加入肉蓯蓉二三錢,威參七錢,或再加入火麻仁、郁李仁各二錢。如果是血液乾燥,可以加入桃仁搗成膏狀調服,紅花五分。如果是風祕,可以加入秦艽三錢,防風錢半。想要滋潤,可以使用牛羊奶、藕汁、蜂蜜等。

加味地黃丸(新),適用於水分不足的乾燥,咽喉疼痛,便祕,皮膚乾燥,筋骨緊繃等症狀。

熟地(三錢),棗皮(錢半),茯苓(錢半),山藥(二錢),丹皮(一錢),澤瀉(七分),五味(三分,炒),麥冬(錢半),阿膠(蛤粉炒,二錢), 空腹服用。

八味地黃湯,適用於腎臟缺乏陽氣,導致元氣無法向上蒸發,而使精血枯竭的情況。

熟地(三、五錢),棗皮,茯苓,山藥(各錢半),丹皮(一錢),澤瀉(七、八分),肉桂(錢半),附子(錢半), 空腹服用。

燥病,原本是火灼傷了肺部,導致肺部無法生成水分,所以才會出現乾燥的症狀。但是,對於脾臟來說,應該溫和地補充以滋養肺部,而不是燥補傷害腎臟。看似有餘,實際上卻是不足。如果補陰的功效得到發揮,那麼虛火就會消退,症狀自然就會好轉。千萬不要輕易使用寒涼的藥物,否則脾胃受傷,化生的機能就會消失。因此,對於火病,可能需要使用寒涼的藥物;但是對於燥病,則應該使用滋潤的藥物。對於風燥,最好的治療方法是養血;對於熱燥,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滋養水分。

大腸血液乾燥,排便困難,使用去皮尖、炒研的桃仁、麻仁、當歸各三錢,效果神奇。桃仁和杏仁都能滋潤大腸,但杏仁適合治療氣祕,桃仁適合治療血祕。白天排便困難,屬於氣祕,脈搏浮;夜晚排便困難,屬於血祕,脈搏沉,都適合使用陳皮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