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一·雜證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雜證 (2)

1. 三十四、論痹證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而為痹。」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陰,不得通行而為痛。風氣勝者為行痹,以風行無定,走注歷節為痛,此陽邪也,治宜補血以散風,蓋血足而風自滅也。然散風藥中,而祛寒利濕之味,仍不可缺。寒氣勝者為痛痹,以血氣受寒則凝,留聚為痛,此陰邪也,治宜補火以散寒,蓋辛溫可以散寒也。然散寒藥中,而疏風燥濕之品,仍不可缺。

濕氣勝者為著痹,以血氣受濕則滯,而肢體沉重,麻木不仁,或痛在一起,此亦陰邪也,治宜補脾以燥濕,蓋土強可以勝濕也。而祛風解寒之味,仍不可缺。觀經「雜至」二字,言風寒濕三邪交受也。觀三「勝」字,言邪有偏重也。而互受其邪者即輕,亦宜兼治之。若欲辨其陰陽,陽證多熱,或見發熱頭痛等證,或得汗而解者,此即傷寒中風之屬也,宜於傷寒門、真中風門參閱治之。

白話文:

經書上說:「風寒濕三種氣交雜而至,就會引起痹症。」痹症,就是阻塞不通的意思,由於血氣被邪氣所侵襲,導致氣血流通不暢,進而產生疼痛。

風氣盛行時會導致行痹,因為風性善行無定,會在關節周圍遊走,造成疼痛。這是陽邪,治療應以補血散風為主,因為血氣充足,風邪自然消散。然而,在散風藥物中,祛寒利濕的藥味不可或缺。

寒氣盛行時會導致痛痹,因為血氣受寒則凝結,停留在關節處導致疼痛。這是陰邪,治療應以補火散寒為主,因為辛溫之品可以散寒。然而,在散寒藥物中,疏風燥濕的藥物仍不可或缺。

濕氣盛行時會導致著痹,因為血氣受濕則阻滯,導致肢體沉重、麻木不仁,或疼痛難忍。這也是陰邪,治療應以補脾燥濕為主,因為脾土強壯可以克制濕邪。然而,在祛濕藥物中,祛風解寒的藥味仍不可或缺。

從經書中「雜至」二字可以看出,風寒濕三種邪氣是相互交雜侵犯人體的。而「勝」字則表明邪氣有輕重之分。若三種邪氣相互影響,則其中一種較輕的邪氣也要一併治療。

若要辨別陰陽,陽證多表現為發熱、頭痛等症狀,或是出汗後症狀減輕,這屬於傷寒中風的範疇,應參考傷寒門和真中風門的治療方法。

如即受寒邢,而無發熱頭痛,又無變證,或有汗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外無表證,此陰邪直入陰分。經曰:「邪入於陰,則痹是也。」然痹屬陰邪,故寒者多,而熱者少。縱有熱者,亦不過於三因之內,郁久而變熱,非另有熱痹一證也。大抵由真陰、真陽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痹,宜補真陰、扶元陽,使寒邪自去,不得概用治標之劑,再傷元氣。又宜知痛者可治,以正氣尚與邪氣爭也。

彼不痛者,止有邪而無正也,治亦無益,醫者其知之乎!此外如五臟六腑之痹,在七情飲食,固能致之,然必重感於邪,而內速臟氣,始合而為痹。此亦兼證耳,宜細察以兼治之可也。

白話文:

如果人突然受寒,却没有发热头痛,也沒有其他病症变化,或许有汗或许没有汗,但筋骨疼痛依然存在,表面也没有感冒的症状,这是寒邪直接侵入体内阴气所致。古书上说:“邪气进入阴分,就会导致痹症。”因为痹症属于阴邪,所以寒症多,热症少。即使有热症,也大多是因为郁积时间长了而转化为热,并不是另有热痹这一种病症。总的来说,痹症是由于体内真阴真阳亏损,导致寒邪乘虚而入,才造成痹症。因此治疗要以补益真阴,扶助元阳为主,让寒邪自然消散,不能只用治标的药物,以免再伤元气。另外,要明白疼痛的症状是可以治疗的,因为正气还在与邪气对抗。

那些没有疼痛的,就只剩下邪气,而正气已经没有了,治疗也无济于事,医生们要明白这一点!此外,五脏六腑的痹症,虽然与七情饮食有关,但一定是重感邪气,同时损伤脏腑气血,才会形成痹症。这也可以算是兼证,需要细致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五積散,治一切痹病初起,凡風寒濕中之,身痛骨節痛等證。

當歸,白芍(各一錢),蒼朮(一錢三分),陳皮,厚朴(姜炒),半夏,白芷,茯苓,枳殼(各一錢),乾薑(炮),桔梗,麻黃,肉桂,甘草(炙),人參(山藥可代),川芎(各八分)

白話文:

五積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初期階段的各種痺病,也就是由風寒濕等因素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狀。方劑中包含了多種藥材,例如當歸、白芍、蒼朮等,這些藥材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作用,能夠有效地緩解痺病初期的症狀。

生薑五分,蔥白三莖,溫服。

小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疼痛等證。

麻黃(去節),人參(無者,山藥炒五錢代之),黃芩,白芍,甘草(炙),川芎,防己,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各錢半),防風(二錢),附子(七分),

生薑四分,棗一枚,溫服。如骨節間有熱痛者,去附子,倍白芍。如骨節冷痛,加桂枝。如燥悶,小便澀,去附子,倍白芍,入竹瀝一合。如臟寒下痢,去黃芩、防己,倍附子,加白朮。熱痢,去附子。腳弱,加牛膝。身痛,加秦艽。腰痛,加杜仲。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白話文:

小續命湯

方劑:

  • 生薑五分
  • 蔥白三莖

溫服。

功效:

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疼痛等證。

組成:

  • 麻黃(去節) - 一錢半
  • 人參(無者,山藥炒五錢代之) - 一錢半
  • 黃芩 - 一錢半
  • 白芍 - 一錢半
  • 甘草(炙) - 一錢半
  • 川芎 - 一錢半
  • 防己 - 一錢半
  • 杏仁(去皮尖,炒) - 一錢半
  • 肉桂 - 一錢半
  • 防風 - 二錢
  • 附子(七分) - 七分
  • 生薑 - 四分
  • 棗一枚

溫服。

加減:

  • 如骨節間有熱痛者,去附子,倍白芍。
  • 如骨節冷痛,加桂枝。
  • 如燥悶,小便澀,去附子,倍白芍,入竹瀝一合。
  • 如臟寒下痢,去黃芩、防己,倍附子,加白朮。
  • 熱痢,去附子。
  • 腳弱,加牛膝。
  • 身痛,加秦艽。
  • 腰痛,加杜仲。
  • 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養血祛風湯(新),治風邪外中,歷節腫痛,脈浮澀者。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錢半),熟地(錢半。若血虛有熱者,改用生地),秦艽(錢半),防風,獨活(各一錢二分),羌活(一錢),桂枝(八分),陳皮(七分),松節(四錢),

溫服。

益火散寒湯(新),治寒邪外中,身體切痛,脈弦緊者。

肉桂(錢半),乾薑(炮,一錢),桂枝(八分),羌活(七分),蒼朮(一錢),秦艽(二錢),防風(一錢),甘草(八分),陳皮(八分),

白話文:

【養血祛風湯(新)】:此方用於治療風邪侵襲體表,導致關節腫痛,脈象浮而細弱的情況。

  • 當歸(二錢):補血調經。
  • 白芍(酒炒,錢半):緩和疼痛,調理肝氣。
  • 熟地(錢半。如血虛有熱者,改用生地):滋補血液,清熱解毒。
  • 秦艽(錢半):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防風:散風止痛。
  • 獨活(一錢二分):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羌活(一錢):散風解表,止痛。
  • 桂枝(八分):調和陽氣,解表散寒。
  • 陳皮(七分):理氣健脾,調胃。
  • 松節(四錢):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以上藥物溫服。

【益火散寒湯(新)】:此方用於治療寒邪侵襲,導致全身劇烈疼痛,脈象緊張的情況。

  • 肉桂(錢半):溫裡散寒,補火助陽。
  • 幹薑(炮,一錢):溫中散寒,化痰止咳。
  • 桂枝(八分):調和陽氣,解表散寒。
  • 羌活(七分):散風解表,止痛。
  • 蒼朮(一錢):燥濕健脾,解表散寒。
  • 秦艽(二錢):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防風:散風止痛。
  • 甘草(八分):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陳皮(八分):理氣健脾,調胃。

姜引。如寒甚者,加附子。如手臂痛甚,加片子、薑黃、海桐皮。如寒邪滯者,加麻黃、白芍。

補土燥濕湯(新),治濕邪外中,身痛沉重,脈沉細澀者。

山藥(炒,三錢),白朮,茯苓(各錢半),甘草(炙),羌活(八分),防風,秦艽,防己,蒼朮(各一錢),

薑棗引。如寒濕者,加肉桂,或加附子。如濕熱者,加黃柏。如腳膝痛者,加川牛膝。如小便短澀,加澤瀉、豬苓。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補土燥濕湯,用於治療濕邪入侵,導致身體疼痛沉重、脈象沉細澀的病症。藥材包括山藥、白朮、茯苓、甘草、羌活、防風、秦艽、防己、蒼朮。煎藥時加入生薑和紅棗引導藥效。如果患者寒濕較重,可以加肉桂或附子;如果濕熱較重,可以加黃柏;如果腳膝疼痛,可以加川牛膝;如果小便短澀,可以加澤瀉和豬苓。

加味五痹湯,治五臟痹證。

人參(或以山藥三錢代之),白芍(煨),茯苓,川芎,白朮,當歸(各錢半),五味子(十五粒),細辛,甘草(各五分),

姜一片,食遠服。如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如肝痹,加棗仁、柴胡。如腎痹,加獨活、肉桂、杜仲、牛膝、黃耆、蓽薢。如肺痹,加紫苑、半夏、杏仁、麻黃。如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麯。以上加法,在人變通而已。

白話文:

加味五痹湯

主治: 五臟痺證。

藥方:

  • 人參(或以山藥三錢代之)
  • 白芍(煨)
  • 茯苓
  • 川芎
  • 白朮
  • 當歸(各錢半)
  • 五味子(十五粒)
  • 細辛
  • 甘草(各五分)

用法:

  • 姜一片,飯後服用。

加減:

  • 如心痺,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
  • 如肝痺,加棗仁、柴胡。
  • 如腎痺,加獨活、肉桂、杜仲、牛膝、黃耆、蓽薢。
  • 如肺痺,加紫苑、半夏、杏仁、麻黃。
  • 如脾痺,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麴。

注: 以上加減方法,可根據患者情況靈活運用。

加味二妙散,治濕熱痹病,骨節疼痛,如火之燎,或麻木痿軟。

當歸,川牛膝,川蓽薢,防己,龜版(酥炙。各二錢),蒼朮(三錢),黃柏(二錢),

溫服。或加分量,醋煮麵糊為丸,湯下百丸。

大防風湯,治足三陰虧損,風寒濕乘虛侵入,發為痹證。

人參,白朮,防風,黃耆(蜜炙),熟地,杜仲(各二錢),白芍,牛膝,羌活,附子(各一錢),肉桂,甘草(炙,各七分),川芎(錢半),當歸(錢半),生薑(一錢),

水煎服。此方標本悉治,可謂穩協。

白話文:

[加味二妙散]

此方用於治療濕熱痹病,症狀為骨節疼痛,如同火燒般灼熱,或伴隨麻木、痿軟。

藥方組成

  • 當歸、川牛膝、川蓽薢、防己、龜版(酥炙,各二錢)
  • 蒼朮(三錢)
  • 黃柏(二錢)

用法

溫服。也可加量,用醋煮麵糊為丸,以湯送服,每次服用百丸。

[大防風湯]

此方用於治療足三陰虧損,因風寒濕乘虛侵入而引起的痹證。

藥方組成

  • 人參、白朮、防風、黃耆(蜜炙)、熟地、杜仲(各二錢)
  • 白芍、牛膝、羌活、附子(各一錢)
  • 肉桂、甘草(炙,各七分)
  • 川芎(錢半)
  • 當歸(錢半)
  • 生薑(一錢)

用法

水煎服。此方標本兼治,可謂穩妥有效。

[加味二妙散]

這方藥主要用來治療因濕熱侵襲而引起的關節疼痛,表現為關節疼痛如火燒般,還可能伴隨麻木、無力。

藥方成分

  • 當歸、川牛膝、川蓽薢、防己、龜版:這些藥物具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作用。
  • 蒼朮:燥濕健脾。
  • 黃柏:清熱燥濕。

使用方法

溫熱服用。也可以加量,用醋煮麵糊做成藥丸,用水送服,每次服用一百粒藥丸。

[大防風湯]

這方藥用於治療足三陰經(腎經、脾經、肝經)虧損,因風寒濕入侵而引起的關節疼痛。

藥方成分

  • 人參、白朮、黃耆:補氣益脾。
  • 防風:祛風散寒。
  • 熟地、杜仲:補腎壯腰。
  • 白芍、牛膝、羌活:舒筋活絡。
  • 附子:溫陽散寒。
  • 肉桂、甘草:溫補脾腎。
  • 川芎、當歸:活血化瘀。
  • 生薑:溫中散寒。

使用方法

水煎服。此方兼顧補氣血、祛風寒、舒筋活絡,因此效果穩定可靠。

備揀古來治痹至效至穩簡易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風寒濕痹,通身麻木或疼痛,用生川烏末四錢,苡仁末二錢,入米粥內再熬,下薑汁一匙,蜜三匙,日三服。○凡一切痛風,及男女多年難治者,用威靈仙研末,酒調服。得下利二次,即停藥,忌茶,以甘草湯代之。凡牛羊鵝雞俱忌。此味治痛風要藥也。○中濕,骨節痛,用白朮一兩,酒煎服。

○凡一切痹痛,宜用麻黃、烏藥、防風、羌活、秦艽、威靈仙、防己、獨活、松節之屬。因血虛、氣虛及寒濕等證,隨便加固本之藥為主。○薄桂味薄,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至痛處成功。威靈仙治上體痛風,漢防己治下體痛風,然虛弱人當以氣血藥兼之,方能運行。濕痰濁血,流注為病,在下焦惟烏附氣壯,可為引經,不可為主治。

白話文:

薄荷味道輕微,可以橫行於手臂,領導南星、蒼朮,直達痛處以取得療效。威靈仙可以治療上半身痛風,防己可以治療下半身痛風,但體虛的人應該同時服用補氣血的藥物,才能讓藥力運行。濕痰濁血流注於下焦,唯有烏頭、附子氣力強健,可以引導藥力,但不可作為主要藥物。

○下焦濕痛,惟三妙散最效。(蒼朮三錢,黃柏二錢炒,川牛膝二錢,夜服。)○十指麻木,胃中有濕痰死血也。宜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加蒼朮、白朮、紅花、桃仁、附子。○上身骨節盡痛,用防風,乃治風勝濕仙品。

白話文:

下半身潮濕疼痛,三妙散最有效,用蒼朮三錢、黃柏二錢炒、川牛膝二錢,晚上服用。十指麻木,是胃裡有濕痰和瘀血,可以用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加蒼朮、白朮、紅花、桃仁、附子。上半身骨頭關節都疼痛,用防風,是治療風勝濕的聖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