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一·雜證 (1)
卷十一·雜證 (1)
1. 三十三、論黃疸
(有實有虛有表邪。)
是證皆謂之濕熱,而有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之分。總不出乎虛、實二證,即韓祗和所云陰疸、陽疸也。經曰:「已食如飢者,即實證也。」多因脾濕不流,鬱熱所致。其脈洪滑有力,或身熱口渴,消穀善飢,二便燥赤等證,但須清火利濕,火退則溺清,而黃自退矣。又曰:「安臥脈小,不嗜食者,即虛證也。
」此非濕熱為病,而全由氣血之敗。或則七情傷臟,或勞倦傷形,或因中氣大傷,不能生血,所以血無華色而色敗矣。其為病也,有困倦眩暈,畏寒少食,大便不實,小便如膏等證。治者宜補心、脾、腎之虛。氣血復,而黃自愈。若但見色黃,不察脈證,視為濕熱,而治以茵陳、梔子瀉火利水等劑,是速其斃。
白話文:
有實證也有虛證,還有外感邪氣,這些情況都屬於濕熱,又分為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等。總的來說,都脫離不了虛實兩證,也就是韓祗和說的陰疸、陽疸。經書上說:「吃飽了還像餓著一樣,就是實證。」多半是因為脾濕不流通,熱氣鬱積導致。表現為脈搏洪大滑利有力,或者身體發熱口渴,食慾旺盛,大小便乾燥赤色等。治療需要清熱利濕,熱退了小便就會清澈,黃疸自然消退。經書上還說:「安臥時脈象微弱,沒有食慾,就是虛證。」這不是濕熱引起的病,而是氣血虧虛導致。可能是七情傷了臟腑,也可能是勞累損傷了身體,或者因中氣大傷,不能生血,所以血液沒有光澤,顏色暗淡。表現為困倦眩暈,畏寒少食,大便不成形,小便黏膩等。治療需要補益心脾腎的虛弱。氣血恢復,黃疸自然會好。如果只看到皮膚發黃,不看脈象和症狀,就認為是濕熱,用茵陳、梔子等藥物瀉火利水,就會加速病情惡化。
又有表邪未清而發黃者;傷寒汗不能透,而風濕在表者;或自表入里,而濕熱鬱於陽明者,皆變黃疸。表邪未解者,必脈浮少汗,發熱身痛,宜從汗散。濕熱內郁者,脈息緩滑,煩熱多汗,治宜分消清利。若陽明實邪內郁,而痞結脹滿者,宜先下之,然後清其餘熱,則自無不愈。
凡黃疸難治證:寸口無脈,鼻出冷汗,腹脹,形如煙燻,搖頭直視,環口黎黑,油汗發黃,久之變黑者,皆難治。
梔子茵陳湯(新),治身熱發黃,小水不利,脈實口渴。
梔子(七枚),茵陳,澤瀉,黃柏,赤苓(各三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有些患者是因為表邪(外感風寒)未清而導致發黃;也可能是傷寒(寒邪侵襲)後汗出不暢,導致風濕留在體表;或者表邪深入內里,濕熱鬱積於陽明經(胃經),這些情況都會引起黃疸。
如果表邪未解,病人脈象浮而少汗,發熱身痛,應當從汗散(發汗) 來治療。如果濕熱內郁,病人脈象緩滑,煩熱多汗,應當用藥分消(化解)清利(利水)。若是陽明經實邪內郁,導致痞結脹滿,應當先用下法(瀉下)排出積滯,然後再清餘熱,這樣病自然會痊癒。
第二段
凡黃疸難治證:寸口無脈,鼻出冷汗,腹脹,形如煙燻,搖頭直視,環口黎黑,油汗發黃,久之變黑者,皆難治。
凡是黃疸症狀難治的,通常有以下表現:寸口脈無力,鼻出冷汗,腹部脹滿,面色如煙燻過般,頭昏眼花,嘴唇周圍發黑,汗液發黃,時間久了還會變黑,這些都是難以治癒的徵兆。
第三段
梔子茵陳湯(新),治身熱發黃,小水不利,脈實口渴。
梔子(七枚),茵陳,澤瀉,黃柏,赤苓(各三錢),甘草(一錢),
梔子茵陳湯是新創的藥方,用於治療身體發熱發黃,小便不利,脈象實而口渴的黃疸症狀。
藥方組成:梔子七枚,茵陳,澤瀉,黃柏,赤苓各三錢,甘草一錢。
如大便燥結,加大黃四錢。口渴,加生石膏五錢。水煎,空心服。
茵陳四苓散,治濕熱黃疸,小水不利。
白朮,豬苓,茯苓,澤瀉(各錢半),茵陳(二錢),
或加梔子。
壽脾煎,治心脾虛損,六脈微弱,身發黃疸。
白朮(二三錢),當歸(二錢),山藥(二錢),甘草(炙,一錢),乾薑(炮,一二錢),棗仁(錢半),遠志(五七分),蓮肉(去心、炒,二十粒),人參(隨便)
白話文:
如果大便乾硬,可以增加四錢的大黃。如果口渴,可以加入五錢的生石膏。將藥材用水煎煮後,在空腹時服用。
「茵陳四苓散」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以及小便不順暢的情況。
白朮、豬苓、茯苓和澤瀉各取錢半,茵陳取二錢,或者可以加入梔子。
「壽脾煎」用於治療心脾虛弱,脈象微弱,以及身體出現黃疸的情況。
白朮取二至三錢,當歸取二錢,山藥取二錢,甘草炙製後取一錢,乾薑炮製後取一二錢,棗仁取錢半,遠志取五至七分,蓮肉去心後炒製二十粒,人參隨意取用。
水煎服。如腎經之陰虛者,用六味丸。腎中之陽虛者,用八味丸。
四君子湯吞八味丸,治疸證服解利藥不止,或口淡腳軟,寒熱尿濁,皆為虛甚。若再服涼藥通利,自必脾虛腎涸而危。
茵陳附子湯,治身熱發黃,汗不止者,此陰黃虛寒證也。
附子(制,急則生用,三四錢),乾薑(炮,一二錢),茵陳(二錢),
水煎服。或去乾薑,加炙甘草,治脈細身冷,黃疸陰證。
桂枝加黃耆湯,治表邪外閉,脈浮發黃,當以汗解之。
白話文:
服用四君子湯,並吞服八味丸,用於治療黃疸,服用瀉下利尿藥物後症狀未見好轉,或伴有口淡乏味、四肢無力、寒熱交替、小便混濁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體虛所致。如果再服用寒涼通利之藥,必定會導致脾虛腎虧,危及生命。
茵陳附子湯用於治療身體發熱、皮膚發黃、出汗不止的病症,這是陰黃虛寒證。
使用附子(炮製後,急症則使用生附子,劑量三到四錢),乾薑(炮製後,劑量一到二錢),茵陳(二錢)。
用清水煎煮藥物服用。或者去掉乾薑,加入炙甘草,用於治療脈搏細弱、身體發冷、黃疸陰證。
桂枝加黃耆湯用於治療外邪入侵,導致肌表閉塞,脈搏浮而皮膚發黃的病症,應當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桂枝,白芍,生薑(各三錢),甘草(二錢),黃耆(蜜炙,二錢),大棗(四枚)
熱服,覆取微汗。
柴芩兩解湯(新),治表邪未解,里證又熱,尿赤、口渴、煩躁、脈滑數者。
柴胡(二錢),黃芩(三錢),梔子(一錢),
黃疸,加茵陳二錢,溫服。
柴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黃,小水赤黑,煩渴發熱。
白話文:
桂枝、白芍、生薑各三錢,甘草二錢,黃耆(蜜炙)二錢,大棗四枚,熱服,覆取微汗。此為柴芩兩解湯,主治表邪未解,裡證又熱,尿赤、口渴、煩躁、脈滑數者。柴胡二錢,黃芩三錢,梔子一錢,黃疸者加茵陳二錢,溫服。此為柴陳五苓散,主治濕熱發黃,小水赤黑,煩渴發熱。
白朮,茯苓,豬苓(各錢半),澤瀉(二錢二分),肉桂(錢半。此五苓散),加:茵陳(三錢),車前子(一錢),木通,柴胡(各錢半),
燈草引。酒疸,加乾葛。
凡一身盡痛而黃者,濕熱在表也。不痛,病在裡也。乾燥者,熱盛也。在表者汗之,半表半裡者和之,在裡者下之。若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若黃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除熱必噦,宜小半夏湯。皆不可拘於茵陳也。
白話文:
白朮、茯苓、豬苓各用半錢,澤瀉用二錢二分,肉桂用半錢,再加上茵陳三錢、車前子一錢、木通和柴胡各半錢,以燈草引火煎服。如果是酒疸,則加乾葛。
全身疼痛且發黃,說明濕熱在表;若不疼痛,則病在裡。身體乾燥,說明熱盛。濕熱在表則需發汗,半表半裡則需調和,在裡則需瀉下。如果小便自利,則應服用小建中湯;如果黃色不變,想小便,腹滿且喘,不可除熱,因為除熱必會引起嘔吐,應服用小半夏湯。無論如何,也不要拘泥於使用茵陳。
小建中湯,治虛勞,腹痛、肢疼、煩熱、咽乾,並遍身黃疸。
甘草(炙),桂枝,生薑(各三錢),大棗(二枚),白芍(四錢),膠飴(二合)
以前六味煎成,去渣,入膠飴,火烘微解,溫服。嘔則不用飴,以其甜也。
小半夏湯,治嘔吐及噦氣身黃。
半夏(五錢),生薑(二錢半)
煎服。
養勞湯,治五疸虛弱,心悸、耳鳴、寒熱、氣急、溺濁,宜作虛勞治。
人參(隨便),黃耆(蜜炙),當歸,白朮(各錢半),桂心,甘草(炙。各一錢),白芍(酒炒,二錢半),生地,茯苓(各一錢二分),遠志(八分),五味子(炒搗,五分),陳皮(七分),
白話文:
建中湯用於治療虛勞,症狀包括腹痛、肢體疼痛、煩躁發熱、咽喉乾燥,以及全身黃疸。藥方包括甘草(炙)、桂枝、生薑(各三錢)、大棗(二枚)、白芍(四錢)、膠飴(二合),先將前六味煎煮,去除藥渣,再加入膠飴,用火烘至微解,溫熱服用。如果患者容易嘔吐,則不用加膠飴,因為它太甜了。
半夏湯用於治療嘔吐和呃逆,以及身體發黃。藥方包括半夏(五錢)、生薑(二錢半),煎煮服用。
養勞湯用於治療五疸虛弱,症狀包括心悸、耳鳴、寒熱交替、呼吸急促、小便混濁,也適用於治療虛勞。藥方包括人參(隨意)、黃芪(蜜炙)、當歸、白朮(各錢半)、桂心、甘草(炙,各一錢)、白芍(酒炒,二錢半)、生地、茯苓(各一錢二分)、遠志(八分)、五味子(炒搗,五分)、陳皮(七分)。
生薑五分,棗二枚,水煎,食前服。
火府丹,治心經積熱,小便淋澀,黃疸渴甚。
生地(杵膏,二兩),木通(一兩),黃芩(炒,一兩),
蜜丸,木通湯下。
茵陳四逆湯,治發黃,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陳(四錢),甘草(炙,二錢),乾薑(炮,三錢),附子(生炮,三錢),
溫服。
小便色白為無熱,小便色黃赤為濕熱。小便不利無汗為實,小便清利自汗為虛。年壯氣實,脈大易愈,脈小溺利不渴者生,脈洪泄利而渴者死。寸口近掌處無脈,口鼻冷有黑色起者死。疸病渴者難治,不渴者易治。疸毒入腹,喘滿者死。老人氣虛脈微難瘥。黃疸日久,變為黑疸,喘滿者死。急以土瓜根搗汁六合,頓服,黃水從小便出,即愈。
白話文:
生薑五分,紅棗兩枚,加水煎煮,飯前服用。此方名為火府丹,可治心經積熱,小便淋澀,黃疸伴隨口渴。
生地藥材研磨成膏狀,取二兩,木通一兩,黃芩炒製後取一兩,混合製成蜜丸,用木通湯送服。此方名為茵陳四逆湯,可治發黃,脈象沉細且遲,肢體發冷,腰部以上自汗。
茵陳四錢,甘草炙製後取二錢,乾薑炮製後取三錢,附子生炮後取三錢,加水溫服。
小便顏色白表示無熱,黃赤色表示濕熱。小便不利且無汗為實證,小便清利且自汗為虛證。年紀輕壯且氣血充沛,脈象強勁者更容易治癒。脈象微弱,小便通暢但無口渴者可以存活,脈象洪大,小便通暢但口渴者會死亡。寸口脈近掌處無脈,口鼻冰冷且有黑色起者會死亡。黃疸伴隨口渴者難治,不口渴者容易治癒。黃疸毒素入腹,出現喘滿者會死亡。老年人氣虛脈微,不易痊癒。黃疸日久,轉變為黑疸,出現喘滿者會死亡。需立即將土瓜根搗碎取汁,加入六合水,一次服用,黃水隨小便排出,即可痊癒。
備揀古來治黃疸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黃疸,脈實,大便秘,小便赤,總以茵陳、大黃、山梔為主。○身黃,脈沉細不渴者,無火也。茵陳、橘皮、生薑、白朮各三錢,半夏、茯苓各二錢,溫服,切忌涼藥。○秦艽一味,諸黃宜用,能逐陽明濕熱,從外而出,效大而性和平,不可用涼藥傷脾。○有腎虛不能行水,水浮於外,郁久變熱而為黃,用金匱腎氣加麥冬作湯飲之,以脈弱便清故也。○黃者,脾之色也。
脾色外見,則內虛矣。虛則運化不及,濕熱拂鬱而然。故書曰: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是脾為本,而濕熱為標也,治宜補脾,用四君歸脾之類,而導水次之。○黃疸溺赤,用茵陳、梔子各三錢,秦艽、升麻各四錢,為末,每用三錢,煎服。○五種黃疸,用秦艽酒浸絞汁,每日空心多服。
白話文:
古方治黃疸,簡明有效
以下整理了一些歷代醫家治療黃疸的簡便有效方劑,方便大家參考使用。
黃疸病症,脈象實,大便不通,小便發紅,一般以茵陳、大黃、山梔子為主藥。
- 如果身體發黃,脈象沉細且不口渴,說明體內沒有熱症。 可以使用茵陳、橘皮、生薑、白朮各三錢,半夏、茯苓各二錢,溫服,注意不要使用寒涼藥物。
- 秦艽一味藥,適用於各種黃疸,能夠驅除陽明經的濕熱,從體外排出,藥效顯著且性情平和,不可使用寒涼藥物傷脾。
- 如果腎虛導致水液運行不暢,水氣停留在體表,時間久了就會化熱而導致黃疸,可以使用金匱腎氣湯加麥冬煎服。 這是因為患者脈象虛弱,小便清澈,說明腎虛乏力。
- 黃色是脾臟的顏色,如果脾臟的顏色外露,就說明脾臟虛弱。 脾虛則運化能力不足,濕熱停滯在體內,就會導致黃疸。古書記載,黃疸不分五種,都是濕熱所致,脾虛是根本,濕熱是表現,治療要以補脾為先,可以使用四君子湯、歸脾湯之類的藥方,其次再利水。
- 如果黃疸伴隨小便發紅,可以使用茵陳、梔子各三錢,秦艽、升麻各四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藥煎服。
- 對於五種黃疸,可以用秦艽酒浸泡後絞取汁液,每日空腹多服。
以上只是一些治療黃疸的常用方劑,具体情况还需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白鮮皮治諸黃及風痹要藥。○黑疸,危疾也。用栝蔞根搗汁服。小兒加蜜。○谷疸,因食得;勞疸,因勞得。脈實尿赤,用膽草一兩,苦參二兩,牛膽汁丸服。○凡黃,用雞子連殼燒研,淡醋調服,鼻中出蟲為效。甚者,不過用三次。○時行黃病,以酒醋浸雞子一夜,吞白數枚。
○酒疸,用茵陳、乾葛、梔子等分,研末,取田螺一二個擂爛,酒服。
白話文:
【白鮮皮是治療各種黃疸和風濕性神經痛的重要藥物。】 【對於黑色黃疸,這是危險的病症。使用栝蔞根搗汁服用,小孩可以加蜂蜜。】 【谷疸是由於飲食引發的,勞疸是由於勞累引發的。脈搏強實、尿色深紅,使用膽草一兩、苦參二兩,加上牛膽汁製成丸狀服用。】 【對於所有的黃疸,使用雞蛋連殼燒後研磨,與淡醋調合服用,如果鼻孔能排出蟲子,則表明療效顯著。病情嚴重的,通常只需要三次療程就能見效。】 【在流行性黃疸的情況下,將雞蛋浸泡在酒醋中一夜,吞食幾個白色的蛋。】
【對於酒疸(一種由飲酒過量引起的黃疸),使用等量的茵陳、乾葛、梔子研磨成粉末,再取一兩個田螺打碎混入,用酒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