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雜證 (7)

1. 三、論眼目

(有赤目傳變,內障昏盲,外障翳膜,物傷眯目。)

眼目者,五臟六腑之精華,如日月之不可掩者也。大眥屬心,白睛屬肺,烏珠屬肝,上下瞼胞屬脾,瞳人屬腎。然所重則在乎瞳人,而其竅則出於肝也。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子母豈能相離乎!故肝、腎之氣充,則精彩光明;肝、腎之氣衰,則昏蒙眩暈,是固然矣。然心者神之舍,又所以為肝、腎之副焉。

何則?心主血,肝藏血,凡血熱沖發於目者,皆當清心涼肝,又不可執水生木之說也。至於目之有時而失明者,四氣七情之所害也。凡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為里,當養血安神。如暴赤腫痛,昏澀翳膜,眵淚斑瘡,皆表也,風熱也,宜表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障見黑花,瞳人散大,皆里也,由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血、補水、安腎以調之。久則有瘀,當以破血生新之味兼用。

以上所論表裡,即虛實之大概也。然而實中亦有兼虛者,此於腫痛中亦當察其不足;虛中亦有兼實者,又於衰弱內辨其有餘。雖虛實殊途,自有形氣脈色可診可辨。知斯二者,目症無餘義矣。

凡治目當辨色:黃赤者,多熱氣,宜清肝瀉火;青白者,少熱氣,宜壯水扶陽。然目黃亦有虛實之異:實熱之黃,以濕熱內蓄,鬱蒸而成,清其熱而黃自退;若虛寒之黃,以元陽日剝,津液消索而然,既無煩熱脈症,惟有乾涸枯黃,此則其衰已甚,須大加溫補,始可救治。若再清利,鮮不誤矣。

凡眼赤腫,是火邪上炎,內用苦寒之藥,以治其本。然火邪既客於目,從內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之,則火內郁,不得散矣。故點藥用辛熱,洗眼用熱水,是火鬱則發之,從治法也。世人不知冰片為辛熱,藉以引出火邪,而誤認為涼,常用點目,遂致積熱莫散;且香竄泄精,則昏暗障翳。故云「眼不點不瞎者」此也。

目者,肝之外候;膽者,目之精華也。膽汁減,則目暗,故諸膽皆治目疾。病有內外,治各不同:內病須湯藥,外病須點藥;必內外夾攻方盡其妙。但白珠屬陽,故晝痛點涼藥則效;黑珠屬陰,故夜痛點涼藥則反甚。是點藥亦宜分陰陽也。

倒睫拳毛者,由伏熱內攻,陰氣外行,目緊皮縮之故也。治者用參、耆補氣為君,則眼皮自上;又須佐以辛味疏散之品,切忌芍藥、五味之酸收也。

《靈樞》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何則?眼居諸陽交會之所,而陰反閉之,陽亡已極,陰邪內滿,所以不明。故目病而有火者,則為浮翳外障,雖腫痛難忍,無害於目也;若目病而無火者,便為冰翳內障,雖無所苦,必至於喪明矣。治目者豈可專以去火為事耶?

目病有本有標:標者,邪火為患,清之利之,火息而病自愈;本則在於陰陽,陰陽合德,而為精明,非氣血獨能充其力也。蓋氣血為陰陽之標,而陰陽實為氣血之本。陰虧熱,邪火乘之,赤腫暴痛,而視物則見,是陰病而陽未病也。治者補其真陰以濟火,六味湯主之。陽虛則寒,曰翳遮睛,珠不甚痛,仍能開目,但視而不見,乃陽氣自病,是為無火。

白話文:

三、論眼目

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的凝聚,如同日月的光芒,不可遮掩。眼眶外緣屬於心,眼白屬於肺,瞳孔屬於肝,上下眼瞼屬於脾,瞳仁屬於腎。但最重要的部位是瞳仁,而其開竅則源於肝。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母子之關係豈能分離!所以,肝腎之氣充足,則眼神明亮;肝腎之氣衰弱,則視力模糊、頭昏眼花,這是必然的。然而,心是神明的居所,也是肝腎的輔助。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心主血,肝藏血,凡是血熱衝擊眼睛的,都應該清心涼肝,不可拘泥於水生木的理論。至於眼睛有時會失明,這是由於四時氣候和七情所造成的傷害。凡是屬於腑的表證,應當去除風邪、散去熱邪;屬於臟的裡證,應當養血安神。像突然發生的眼紅腫痛、視力模糊、眼屎增多、眼部潰瘍等,都是表證,是風熱引起的,應該用疏表散熱的方法治療。像視力減弱、不想看東西、內障出現黑點、瞳孔放大等,都是裡證,是由於血少、神疲、腎虛引起的,應該養血、補水、滋補腎陰來調理。久病則會有瘀血,應當同時使用活血化瘀、生新血的藥物。

以上所論述的表裡證,就是虛實證的大致情況。然而,實證中也可能兼有虛證,所以在腫痛的情況下也要觀察其不足之處;虛證中也可能兼有實證,在衰弱的情況下也要辨別其有餘之處。雖然虛實證的治療方法不同,但可以根據形體、氣息、脈象、面色等來診斷和辨別。明白了這兩點,眼科疾病就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了。

治療眼疾時應當辨別顏色:眼白發黃發紅的,多是熱邪,應該清肝瀉火;眼白發青發白的,熱邪較少,應該補腎助陽。但是眼黃也有虛實之分:實熱眼黃,是因為濕熱內積,鬱積蒸騰而成,清熱就能使黃色消退;如果是虛寒眼黃,是因為元陽衰敗,津液耗損而造成的,沒有發熱、脈象異常等症狀,只有乾燥枯黃,這就說明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必須大力溫補才能治療。如果再用清熱的藥物,很容易誤事。

凡是眼紅腫痛,都是火邪上炎,內服苦寒藥物,以治療其根本原因。但是火邪已經入侵眼睛,從內向外發展,如果外用寒涼藥物來阻遏它,則內火鬱積,無法散發。所以,點眼藥要用辛熱之品,洗眼睛要用熱水,這是因為火邪鬱積就要疏通它,這是治療的原則。世人不知道冰片是辛熱之物,可以引出火邪,反而誤認為是涼藥,經常點眼睛,結果導致積熱不散;而且冰片辛香走竄,還會耗傷精氣,導致視力昏暗、眼部翳膜。所以說「眼不點不瞎」就是這個道理。

眼睛是肝臟的外在表現;膽是眼睛精華的所在。膽汁減少,則眼睛昏暗,所以所有治療膽的藥物都能治療眼疾。疾病有內外之分,治療方法也不同:內部疾病需要服用湯藥,外部疾病需要點眼藥;必須內外兼治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但是眼白屬陽,所以白天疼痛點涼藥有效;瞳孔屬陰,所以晚上疼痛點涼藥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點眼藥也要區分陰陽。

倒睫和眼睫毛內陷,是因為伏熱內攻,陰氣外泄,導致眼皮緊縮的原因。治療時,用人參、黃耆補益元氣為主藥,這樣眼皮就會上抬;還需要配合辛味疏散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芍藥、五味子等酸收的藥物。

《靈樞》說:「精氣虧損則耳聾,氣血虧損則眼睛不明」。為什麼呢?眼睛位於諸陽交會之處,而陰氣卻反過來閉塞它,陽氣衰竭到極點,陰邪內盛,所以視力不明。所以,眼睛有火邪的疾病,則表現為浮翳外障,雖然腫痛難忍,但不會損害眼睛;如果眼睛的疾病沒有火邪,就是冰翳內障,雖然沒有什麼痛苦,但最終會導致失明。治療眼睛的疾病,怎麼能只單純地去火呢?

眼睛的疾病有本有標:標證是邪火作祟,清熱利濕,火邪消除,疾病自然痊癒;本證在於陰陽,陰陽調和,則眼睛明亮,不是單靠氣血就能夠充盈其力量的。蓋氣血是陰陽的標,而陰陽才是氣血的本。陰虛則內熱,邪火乘虛而入,眼紅腫痛,但還能看見東西,這是陰虛而陽未虛。治療應當補益真陰以制伏火邪,六味地黃丸可以主治。陽虛則寒,表現為翳膜遮蓋眼球,眼睛不太痛,還能睜開眼睛,但是看不見東西,這是陽氣本身的疾病,也就是沒有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