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雜證 (6)

1. 三十二、論嘔吐

嘔吐之證,有虛有實。實者邪氣實也,或因寒滯者,必多疼痛;或因食滯者,必多脹滿;或因氣逆者,必脹痛連於脅肋;或因火鬱者,必煩熱燥渴,脈洪而滑;或因外感者,必頭痛身熱,脈數而緊;或邪傳少陽者,必乾嘔耳聾,脅痛潮熱;或邪在陽明者,必大嘔大吐,此宜去邪而嘔自愈也。

虛者,胃氣虛也,以上所言諸證皆無,而忽為嘔吐無常,時作時止;食無所停,而見食則嘔;氣無所逆,而偶觸則嘔;或身背,或飲食微寒則嘔;或吞酸,或噯腐,或時苦噁心而嘔;或因病誤用寒涼,本無嘔而致嘔者;或食入上焦而即吐者;或食入下焦,積久不化而嘔者,凡此皆屬虛證,補固然矣。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此際或用溫熱之藥以暖胃,或補君相之火以生土。

白話文:

嘔吐的症狀,有虛有實。實證是邪氣入侵造成的,可能是寒氣阻滯,會伴隨疼痛;可能是食物積滯,會感到脹滿;可能是氣逆上衝,會脹痛連到脅肋;可能是火氣鬱結,會煩躁發熱口渴,脈象洪大而滑;可能是外感風寒,會頭痛發熱,脈象數而緊;可能是邪氣侵犯少陽經,會乾嘔耳聾,脅痛發熱;可能是邪氣停留在陽明經,會猛烈嘔吐,這類情況只要去除邪氣,嘔吐就會自然痊癒。

虛證則是胃氣虛弱,以上實證的症狀都不會出現,但會突然無緣無故地嘔吐,時常發作又時常停止;吃東西無法停留在胃中,一吃就吐;氣機沒有逆上,但稍微碰觸就吐;或者背部受寒、飲食稍微偏寒就會吐;或者吞酸、噯腐、偶爾噁心就吐;或者因病誤用寒涼藥物,原本沒有嘔吐卻導致嘔吐;或者食物剛進到上焦就吐出來;或者食物進到下焦,積久不化而吐出來,這些都屬於虛證,需要補益胃氣。但胃屬土,需要火才能生,需要溫暖才能消化,這時候可以服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胃氣,或者補益脾胃之氣,讓胃氣恢復正常運作。

故曰:「脾愛溫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所以東垣《脾胃論》特著溫補之法,庸可忽哉!而河間言嘔,因胃火上炎而然,此特一端,不過十之一耳,不如孫真人曰,「嘔家聖藥是生薑」,此的確之見也。使其中或虛或實,辨之不真,不可施治。

凡嘔家皆以胃氣為言。使果胃強脾健,則所食皆化,何至嘔吐!而茲略有所觸,便不能勝,倘非胃氣虛弱,何以至此!但或有停滯不已者,是又虛中有實,不得不暫從清理,然後可以培補。至於中氣虛困之甚者,是又所急在虛,宜先顧元氣,而略加清理。此中本末先後,貴有權宜。

吐傷津液,必口渴,不可誤認為火,投以涼藥,為害不小!

白話文:

因此說:「脾臟喜歡溫暖,害怕寒冷,脾土不喜濕潤,而喜歡乾燥。」所以東垣在《脾胃論》中特別強調溫補脾胃的方法,不可輕忽!而河間說嘔吐是因為胃火上炎,這只是一個方面,並非全部,不如孫真人說:「嘔吐患者的聖藥是生薑」,這才是真正見解。嘔吐患者體內可能虛或實,辨別不清,不可隨意施治。

所有嘔吐患者都與胃氣有關。如果胃氣強健,脾臟功能良好,那麼吃下去的食物都會被消化,怎麼會嘔吐呢!但如果稍微受到刺激就無法承受,這就說明胃氣虛弱,才會導致嘔吐!不過有些患者可能是食物停滯,屬於虛中有實,不得不先清理腸胃,然後才能培補。至於中氣虛弱嚴重的患者,首要任務是補益元氣,並適度清理腸胃。這其中要把握先後順序,靈活運用方法。

嘔吐會損傷津液,必然口渴,不可誤認為是火熱,用涼藥治療,會造成很大危害!

嘔家用生薑,以氣逆者散之;若胃虛,穀氣不行,當以參、術補胃,推揚穀氣為妙。(宜白朮人參、茯苓、半夏、甘草、橘皮、陳朮、苡仁、谷糵煮就,時時呷之。)若徒用辛溫,愈增燥熱,而莫止也。

乾嘔屬氣逆,噁心屬胃傷。嘔苦邪在膽經,吐酸者責之肝臟。嘔清水者多氣虛,吐蟲者皆胃冷。

嘔吐病宜從治,不宜寒涼。在東垣則全用溫藥,在丹溪雖用黃連,亦兼蒼朮、茱萸之類,蓋得熱則行,火旺而脾健運矣。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熱見厥者死。嘔吐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古代中醫治療嘔吐的經驗。它指出,嘔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氣逆、胃虛、膽經有邪氣、肝臟受損、氣虛、胃寒等等。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文中提到了生薑、人參、白朮、茯苓等藥物的功效,以及它們在治療嘔吐中的應用。此外,還強調了治療嘔吐要從根本原因入手,不宜使用寒涼藥物。最後,文中還提到了兩種預後不好的情況,即嘔吐時脈搏微弱、小便頻繁、身體發熱並且出現昏厥,以及嘔吐劇烈疼痛、面色蒼白。

  • 括號中的内容是中藥名稱,可以根據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 文中提到的“東垣派”和“丹溪派”都是中醫學派別,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治疗理念。

加味二陳和中湯(新),治一切嘔吐,照後加入。

陳皮(去白,八分),半夏(二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蒼朮(一錢三分,氣不宜者勿用),厚朴(姜炒,一錢),砂仁(炒研,七分),竹茹(一錢),生薑(三錢),

水煎服。如喜熱惡寒,肢冷脈遲,此傷於寒也,如丁香一錢,去竹茹,甚則加附子或用理中湯加附子,並宜冷服,蓋冷遇冶相須而入,自不吐出。如熱嘔,喜冷惡熱,煩躁引飲,脈數而洪,加黃連(姜水炒)一錢,梔子(炒黑)八分,枇杷葉、乾葛各錢半,入蘆根汁合服。其聞食氣而嘔,藥下亦嘔,關脈洪者,並用蘆根汁以治其熱。

白話文:

加味二陳和中湯(新)

主治: 一切嘔吐。

組成:

  • 陳皮(去白,八分)
  • 半夏(二錢)
  • 茯苓(三錢)
  • 甘草(一錢)
  • 蒼朮(一錢三分,氣不宜者勿用)
  • 厚朴(姜炒,一錢)
  • 砂仁(炒研,七分)
  • 竹茹(一錢)
  • 生薑(三錢)

用法: 水煎服。

加減:

  • 若嘔吐者喜熱惡寒,肢冷脈遲,此乃傷寒所致, 可加丁香一錢,去竹茹。若症狀嚴重,可加附子,或用理中湯加附子,並宜冷服。因寒邪需用熱藥來治,冷服才能更好地將藥力導入,防止嘔吐。
  • 若嘔吐者喜冷惡熱,煩躁引飲,脈數而洪, 此乃熱邪所致,可加黃連(姜水炒)一錢,梔子(炒黑)八分,枇杷葉、乾葛各錢半,入蘆根汁合服。
  • 若嘔吐者聞食氣即嘔,服藥後亦嘔,關脈洪, 此乃熱邪所致,可用蘆根汁以清熱。

加味小柴胡湯,治少陽證,耳聾脅痛,乾嚥,潮熱。用小柴胡湯(方見傷寒表證。)加竹茹二錢,生薑重用三錢,煎服。

丁香安胃湯,治脾胃虛寒,不時嘔吐。

丁香(五分),黃耆(炙,二錢),人參,甘草,當歸,蒼朮,吳茱萸(炮焙),草豆蔻(各一錢),陳皮(八分),柴胡(酒炒),升麻(蜜炒),黃柏(各三分),

白話文:

加味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少陽證,症狀包括耳聾、脅痛、口乾咽燥、潮熱。以小柴胡湯為基礎,再加入竹茹二錢、生薑三錢,煎服。

丁香安胃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時常嘔吐。由丁香五分、炙黃耆二錢、人參、甘草、當歸、蒼朮、炮製吳茱萸、草豆蔻、陳皮、酒炒柴胡、蜜炒升麻、黃柏各三分組成。

水煎服。或加生薑引。

藿香平胃散,治內傷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已。

真藿香,厚朴(姜水炒),陳皮(各一錢),蒼朮(錢半),砂仁,甘草(炙。各五分),神麯(炒,八分),

姜一錢,棗二枚,水煎服。

加味異功散,治胃虛而嘔,不喜飲食。

人參(或用山藥炒黃四錢代之),白朮,茯苓(各錢半),甘草(炙),陳皮,砂仁(炒研),藿香(各五分),神麯(炒,七分),陳米(一合)

白話文:

水煎服用,也可以加生薑引導藥力。藿香平胃散用於治療內傷飲食,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積食停滯,嘔吐不止的症狀。配方包含藿香、厚朴(用薑水炒制)、陳皮、蒼朮、砂仁、甘草(炙)、神麴(炒)、生薑和紅棗,水煎服用。加味異功散用於治療胃虛引起的反覆嘔吐,不喜飲食的症狀。配方包含人參(可以用山藥炒黃代替)、白朮、茯苓、甘草(炙)、陳皮、砂仁(炒研)、藿香、神麴(炒)和陳米。

順取流水煎沸,泡伏龍肝擂細攪渾,放冷澄清,入前藥,加薑棗煎服。

四君子湯,治胃口有痰,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實非心病。

人參,白朮,茯苓(各錢半),甘草(炙,一錢),生薑(二三錢),

或二陳湯加生薑,甚者理中湯。

家秘理中湯,治中寒嘔吐,陰盛格陽,不納藥者。

人參,白朮(三錢),乾薑(炮,錢半),甘草(炙),附子(各一錢),

白話文:

先取流水煮沸,將伏龍肝泡入水中研磨成細粉,攪拌至混濁,放涼後靜置沉澱,將澄清的藥液加入先前準備好的藥材,再加入生薑和紅棗,煎煮後服用。

四君子湯可以治療胃口有痰,心中想吐卻吐不出來,想嘔吐卻嘔吐不出來的情況。雖然稱為噁心,但實際上並非心臟病。

四君子湯的組成是: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生薑二三錢。

如果情況較嚴重,則可以考慮在二陳湯中加入生薑,或使用理中湯。

家秘理中湯可以治療因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以及陰盛格陽,無法接受藥物的情況。

家秘理中湯的組成是:人參、白朮各三錢,乾薑(炮)一錢半,甘草(炙)、附子各一錢。

煎就去渣,入童便、獖豬膽汁各半杯,再煎一、二沸,服之神效。

蘇葛二陳湯,治酒傷作嘔,面赤口渴,煩躁噁心,連日不寧。

陳皮,甘草(各一錢),半夏,茯苓(各錢半),黃連(姜水炒),梔子(炒。各八分),蘇葉(六分),乾葛(二錢),

水煎,熱服乃效。

吐酸水或綠水,肺弦急出寸口,屬火上逆,以二陳湯加吳茱萸一錢(開水泡一次用)、黃連、柴胡各八分。或平胃散。氣逆者加香附。

白話文:

煮好後去掉渣,加入一半杯的童子尿和一半杯的公豬膽汁,再煮一兩次,服用有神奇療效。

蘇葛二陳湯,治療因飲酒過量導致嘔吐,臉紅口渴,焦躁難耐,嘔心,連日不安。

陳皮,甘草(各一錢),半夏,茯苓(各錢半),黃連(用姜水炒),梔子(炒。各八分),蘇葉(六分),乾葛(二錢)。

用水煮沸,熱服效果最佳。

如果出現吐酸水或綠水的情況,表示肺部的弦緊張,出現於寸口,這是因為火勢上逆所致,可以使用蘇葛二陳湯加上一錢的吳茱萸(先用開水浸泡一次後使用)、黃連、柴胡(各八分)。或者也可以使用平胃散。對於氣逆的情況,可以加香附。

丹溪茱連丸,治嘔酸,吞酸。

黃連(土炒,兩半),吳茱萸(泡焙,一兩),陳皮,蒼朮(米泔浸),黃芩(土炒),桔梗,茯苓(各一兩二錢),

共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少用開水送下,即睡一刻。

小半夏湯,治停水嘔吐。

半夏(二錢),茯苓(錢半),

生薑汁合服。

備揀古來治嘔吐至簡至穩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脾胃氣虛,胸膈不利者,用六君子湯,壯脾土,生元氣。○若過服辛熱之劑,而嘔吐噎膈者,用四君子加芎、歸,益脾土,以抑陰火。○胃火內格,而飲食不入者,用六君子加芩、連,清熱養胃。○食入嘔出,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溫中補脾。○若服耗氣之劑,血無所生,而大便燥結者,用四君子加芎、歸,補脾生血。

白話文:

丹溪[茱連丸],可以治療嘔吐酸水和吞酸的症状。藥方使用黃連、吳茱萸、陳皮、蒼朮、黃芩、桔梗、茯苓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少許開水送服,然後睡上一刻鐘。

[小半夏湯]則用來治療停水引起的嘔吐,使用半夏和茯苓,加入生薑汁服用。

這些方子都是古人治療嘔吐的簡便有效的方劑,方便參考使用。

如果脾胃氣虛,胸膈不舒暢,可以用六君子湯來健脾益氣。如果過度服用辛熱藥物導致嘔吐噎膈,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芎、歸,滋補脾土,抑制陰火。如果胃火內熱,飲食不入,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芩、連,清熱養胃。如果吃進去的食物就吐出來,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炮姜,溫中補脾。如果服用耗氣的藥物,導致血虛,大便乾燥,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芎、歸,補脾生血。

○若火逆衝上,食不得入者,用四君子加山梔、黃連,清熱降火。○若痰飲阻滯,而食不入者,用六君子加木香、山梔,補脾化痰。○若脾胃虛寒,飲食不入,或入而不化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溫補脾胃。更非除房勞、調飲食、節厚味者,不治。年高無血者亦不治。○嘔逆不得下者,用五靈脂、狗膽汁丸服。

○痰飲吐水,因冷飲傷脾,用赤石脂一斤研末,酒下。服盡後,則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利。補五臟,令人肥健。○治痰熱,用葛根、麥冬、黃連、梔子、滑石、石膏之類。○細辛同丁香治寒咽,蒼朮暖胃,白朮補胃,艾葉治吐清水,半夏治寒痰,藿香治吐逆,白豆蔻散冷氣。寒痰,用附子、半夏、生薑煎服。

白話文:

如果火氣上逆,吃不下東西,就用四君子湯加上山梔、黃連,來清熱降火。如果痰飲阻塞,導致吃不下,就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山梔,來補脾化痰。如果脾胃虛寒,吃不下東西,或是吃下去卻消化不了,就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炮姜,來溫補脾胃。除此之外,還需要戒除房事勞累、調整飲食,減少油膩的食物,否則難以治療。年紀大、體虛沒血的人也不宜治療。如果嘔吐逆流,無法順利排出,就用五靈脂和狗膽汁製成丸藥服用。

如果痰飲咳出水來,是因為吃冷飲傷了脾胃,就用赤石脂研磨成粉末,用酒服用。服用完後,便能終身不再咳出痰水,也不會腹瀉。還能補益五臟,使人變得肥胖健壯。治療痰熱,可以用葛根、麥冬、黃連、梔子、滑石、石膏等藥物。細辛和丁香可以治療寒性咽喉痛,蒼朮可以溫暖胃部,白朮可以補益胃氣,艾葉可以治療吐清水,半夏可以治療寒痰,藿香可以治療嘔吐逆流,白豆蔻散可以治療寒氣。治療寒痰,可以用附子、半夏、生薑煎湯服用。

宿食嘔水,用良薑。其餘益智仁、乾薑、生薑、蜀椒、胡椒、吳茱萸、丁香俱暖胃止嘔之品。○如栝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皆能作嘔,忌用。

凡蟲作嘔,治法在諸蟲門。

白話文:

宿食導致嘔吐,可以用良薑。其他像是益智仁、乾薑、生薑、蜀椒、胡椒、吳茱萸、丁香等,都是溫暖胃部止吐的藥材。而栝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等,則容易引起嘔吐,要避免使用。

至於蟲積引起的嘔吐,治療方法要參考蟲證的相關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