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雜證 (5)

1. 三十一、論泄瀉

(有脾虛,風寒,濕熱,傷暑,積滯,下陷數種。)

《內經》之論泄瀉,有風寒濕熱之異;又有清氣在下,則生飧泄。統而論之,脾胃為主。胃司納受,脾司運化,脾氣一強,自能勝濕;無濕則不泄。故經曰:「濕多成五泄。」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人亦知補脾以止泄,而不知胃陽主氣,脾陰主血,概用辛溫、燥熱之劑,這致胃火益旺,脾陰愈傷,由是胃干而腸澀,脾臟漸絕而死。蓋以土雖惡濕,亦必賴潤乃得生物,安可徒用辛熱乎!要之,治法不一,不可泥執。

一曰淡滲,當利小便而泄自止。(然亦有不可利者,條析於後。)一曰升提,氣不上升而下陷,惟升、柴,羌、葛之屬能鼓胃氣上騰,且風藥能燥濕也。一曰清涼,熱淫所至,暴注下迫,宜用苦寒以清之也。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泄,隨證祛逐,勿使存留,所謂通因通用也。

白話文:

《內經》中對於腹瀉的論述,認為其病因有風寒濕熱之分,還有清氣下陷導致的飧泄。總體而言,脾胃是治療腹瀉的關鍵。胃負責接收食物,脾負責消化吸收,脾氣旺盛就能抵抗濕邪,沒有濕邪就不會腹瀉。因此經書中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五種腹瀉。」如果脾胃虛弱無法抵抗濕氣,那麼風寒和熱邪都會趁虛而入,導致疾病。

人們都知道用補脾來止瀉,卻不知道胃陽主氣,脾陰主血。如果一味使用辛溫燥熱的藥物,就會導致胃火旺盛,脾陰受損,最終導致胃腸乾燥,脾臟功能衰竭而死亡。因為土雖然厭惡濕氣,但必須依靠濕氣才能滋養生長,怎麼能只用辛熱的藥物呢?總之,治療腹瀉的方法很多,不可固執己見。

治療方法分為四種

  1. 淡滲法: 應該利尿,使小便通暢,腹瀉自然就會停止。(但也有不可利尿的情況,後面會詳述)
  2. 升提法: 氣虛下陷時,要使用升提藥物,如升麻、柴胡、羌活、葛根等,可以鼓舞胃氣上行,而且風藥也能燥濕。
  3. 清涼法: 熱邪侵襲導致的腹瀉,會出現暴瀉下迫的症狀,應使用苦寒藥物來清熱。
  4. 疏利法: 痰凝氣滯、食積水停,也會引起腹瀉,應根據實際情況,祛除痰濕、食物積滯和水停,也就是說,要根據病因對症治療。

一曰淡滲,當利小便而泄自止。(然亦有不可利者,條析於後。)

第一種方法是淡滲法,要通過利尿來緩解腹瀉,使小便通暢,腹瀉自然就會停止。(但是,也有一些情況是不能利尿的,後面會詳細分析)

一曰升提,氣不上升而下陷,惟升、柴,羌、葛之屬能鼓胃氣上騰,且風藥能燥濕也。

第二種方法是升提法,當氣虛下陷時,就要使用升提藥物,比如升麻、柴胡、羌活、葛根等等,這些藥物可以鼓舞胃氣上行,而且風藥還能燥濕。

一曰清涼,熱淫所至,暴注下迫,宜用苦寒以清之也。

第三種方法是清涼法,當熱邪侵襲導致腹瀉,出現暴瀉下迫的症狀時,就應該使用苦寒藥物來清熱解毒。

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泄,隨證祛逐,勿使存留,所謂通因通用也。

第四種方法是疏利法,當痰凝氣滯、食積水停時,也會引起腹瀉,這時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祛除痰濕、食物積滯和水停,也就是說,要根據病因對症治療。

一曰甘緩,泄而趨下,甘為土味,可以緩中,善禁急速也。一曰酸收,瀉下者必氣散而不能收,惟酸可以助收肅之權也。一曰燥脾,瀉由脾濕,濕由脾虛,倉廩得職,水穀自分也。一曰平肝,木旺侮土,土虧不能止水,其病在肝,宜平肝,乃可以補土也。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雖屬水位,真陽寓焉,脾虛者,補腎之陽,火以生土也。

一曰固澀,泄久道滑,雖補無功,須行澀劑,庶撥度合節也。凡是十者,治瀉之法已無遺蘊,然先後重輕之權,豈能預設,須於臨證之頃,圓機靈變可也。至於《難經》所謂脾、胃、大腸、小腸俱有泄者,宜照上因證、因脈治之。又言大瘕泄者,即腎泄也,每在五更天明之時。

白話文:

一曰甘緩,意思是甘味藥物具有緩和作用,能引導體內的氣息下行,甘味類似土地的味道,能緩解胃部不適,並且能夠阻止過度急躁的情況。

二曰酸收,指的是酸味藥物有助於收斂功能,對於那些會導致氣息散發、無法收斂的情況,酸味藥物能幫助增加收斂的能力。

三曰燥脾,意思是脾臟的功能失調通常會導致水分和食物的分離,通過使用能燥濕的藥物,可以幫助脾臟重新履行其職責,使水和食物得以正常分離。

四曰平肝,指的是對於肝氣過旺、侵襲脾土的情況,應該使用平肝的藥物來平衡,這樣纔能夠補充脾土的機能。

五曰溫腎,腎臟主管排泄和存儲,是真正的熱量駐留之地,即使位於水的位置,但真正的熱量存在於其中。對於脾虛的情況,使用溫腎的藥物,可以通過火來滋養脾土。

六曰固澀,當長期出現滑膩的排泄情況,即使補藥也無效時,應該使用固澀的藥物來控制,以達到合乎節律的效果。

總共有這六種方法,已經涵蓋了治療瀉下的各種方法。然而,治療的順序和重要性並非固定不變,需要根據臨牀情況靈活調整。此外,《難經》中提到的脾、胃、大腸、小腸等器官出現瀉下情況,應當根據病情和脈象進行對症治療。另外,對於經常在凌晨時分出現大規模瀉下的情況,則是腎瀉的表現。

腎屬水,旺於子。腎之陽虛,命門火衰,不能鍵閉,故將交陽分,而陽無以長,止有陰寒則瀉。治宜補火,尤要於補氣。若大便欲出而痛者,是精已竭而復耗之,則大小便牽痛,是宜補腎。(方法列後。)列若誤用利藥,再損元氣,則肢體腫脹而斃矣,可不慎哉!

凡泄瀉之病,多小水不利,水穀分則瀉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然亦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如暴注新病,形氣脈氣壯旺者;酒濕過度,口腹不慎者;實熱閉澀者;小腹脹滿,水道痛急者,皆宜利之。然利之而仍不利者,是濕熱閉塞膀胱入水之路,故用利藥不應。

予有獨得之秘,一刻即效,方載於下。若病久者,陰不足者,脈證多寒者,形虛氣弱者,口乾非渴而不多飲,又不喜冷者,皆不可利。蓋虛寒之瀉,本非水有餘,實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實因氣不行。夫病不因水,利則亡陰;瀉由火虛,利復傷氣。倘不察其致病之本,則未有不愈利愈虛,而速其危者矣。

白話文:

腎在中醫學上代表水元素,並在冬季(子季)達到最強盛的狀態。如果腎的陽氣虛弱,命門之火(腎的火力)衰退,不能保持溫暖,那麼會導致性行為時無法保持熱力,導致陽氣無法正常發展,只剩下寒冷和瀉洩的情況。治療這種情況應當補充火力,特別是補充氣力。如果有排便時疼痛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精氣已經枯竭又被消耗,導致大小便時的牽扯疼痛,這種情況下應該補腎。

接下來有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果錯誤使用利尿藥物,會進一步損害身體的原力,導致肢體浮腫甚至死亡,這是必須非常小心的。

對於洩瀉的病症,通常會伴隨小便不暢,如果能區分食物和飲料的吸收,則洩瀉自然會停止,因此說治療洩瀉時不應該只考慮小便問題。但也有可以利尿的情況,也有不可以利尿的情況:如急性腹痛的新發病,表現為身體壯旺、脈搏有力;飲酒過量,飲食不謹慎;實熱導致尿道阻塞;腹部脹滿,小腸疼痛急劇,這些情況下都適合使用利尿藥物。但如果使用利尿藥物卻沒有效果,這可能是因為濕熱阻塞了膀胱和尿液的流通路徑,所以利尿藥物不起作用。

我有一個獨特的祕方,可以立即見效,具體方法如下。對於長期患病、陰液不足、脈象和症狀多呈現寒性的患者、形體虛弱、氣力低下、口乾但不口渴且不喜歡冷飲的人,都不適合使用利尿藥物。因為對於虛寒引起的洩瀉,實際上並不是因為水份過多,而是因為火力不足;並不是因為尿液不通暢,而是因為氣力運行不暢。疾病並非由於水的原因,利尿則會導致陰液流失;洩瀉是由於火力虛弱,再利尿會傷害氣力。如果不詳細瞭解疾病的根源,那麼很可能會造成越利尿身體越虛弱,加速病情危急的結果。

凡瀉水而腹不痛是濕,宜燥滲之。飲食入胃不住,或完穀不化是氣虛,宜溫補之。腹痛腸鳴,瀉水,痛一陣,瀉一陣,是濕而有熱,宜清利之。時瀉時止,或多或少是痰積,宜豁之。腹痛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宜消之;實者宜下之。如久瀉不禁者,宜補而兼澀;脾氣下陷者,補而兼升。

淡滲湯(新),治新病水泄,小便短少而黃,或口渴腹痛,不拘男婦大小,服之立效。

蒼朮(一錢五分),厚朴(姜水炒,一錢),生白芍(一錢三分),甘草(一錢二分),扁豆(三錢),赤茯苓,建澤瀉,淮木通,豬苓,宣木瓜(各一錢),陳皮(八分),川萆薢(四錢足),車前子(八分),廣木香(三分,煨熟)

白話文:

所有隻排濕而不腹痛的情況,都是體內有濕氣,應當使用燥滲的方法來治療。飲食進入胃部無法停留,或者大便不成形,這是氣虛的表現,應當用溫和滋補的方法來治療。腹痛且腸鳴,排濕,疼痛一陣後接著一陣排濕,這是濕氣夾雜著熱邪,應當使用清熱利濕的方法來治療。時常拉肚子又時常停止,或者大便量多或少,這是痰積,應當使用開導的方法來治療。腹痛後跟著排便,排便後腹痛減輕,這是食積,應當使用消食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病情是實證的,則應當使用下法來治療。如果長期拉肚子不能停止,則應當使用補益並具收斂效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脾氣下陷,則應當使用補益並具升提效果的方法來治療。

淡滲湯(新制),用於治療新發的水瀉問題,小便短少且色黃,或者口渴腹痛,無論男女老幼,服用此方後都能立即見效。

蒼朮(1錢5分),厚朴(用姜水炒過,1錢),生白芍(1錢3分),甘草(1錢2分),扁豆(3錢),赤茯苓,建澤瀉,淮木通,豬苓,宣木瓜(各1錢),陳皮(8分),川萆薢(4錢足),車前子(8分),廣木香(3分,熟製)

同煎,不用引。每味揀道地上料,稱足分量,多水煎服,一刻即愈。此方得力在多用萆薢,以能清膀胱入水之路,庶不入大便,而泄止矣。如受寒邪,身痛發熱,加桂枝一錢。如頭痛,加白芷、川芎各一錢,北細辛二、三分。如虛寒腹痛喜按者,加砂仁、真藿香各八分。如夾食者,加神麯、麥芽各炒八分。

如舌黃、口渴喜冷者,加黃芩一、二錢,生石膏三錢,或加黑山梔八分。

白話文:

將藥材一起煎煮,不用引火。每種藥材都要選擇道地產的優質藥材,稱量足夠的分量,用大量水煎服,一會兒就會痊癒。此方藥效顯著,在於大量使用萆薢,因為萆薢能清利膀胱,暢通排尿之路,使尿液不至於流入大便,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如果患者因受寒邪侵襲而出現身體疼痛發熱的症狀,可以加入桂枝一錢。如果患者出現頭痛,可以加入白芷、川芎各一錢,北細辛二、三分。如果患者虛寒腹痛,喜歡按壓腹部,可以加入砂仁、真藿香各八分。如果患者因飲食不節而出現腹痛,可以加入神麴、麥芽各炒八分。

如果患者舌苔發黃、口渴喜飲冷水,可以加入黃芩一、二錢,生石膏三錢,或加黑山梔八分。

升陽除濕湯,治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謂完穀也。所謂下者舉之是也。

蒼朮(一錢三分),柴胡,防風,羌活,神麯(炒),澤瀉,豬苓(各八分),陳皮,麥芽,甘草(炙,各四分),升麻(七分),

姜三片。溫服。如脈虛體弱者,加人參更妙。

清涼湯(新),治濕熱瀉痢,或發熱喜冷,或腹痛手不可按,或所瀉者臭惡而熱,或小水痛而赤,是暴病脈實者可用。

白話文:

【升陽除濕湯】,用來治療春季受風邪,夏季引起的食物消化不良,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的排泄物像是完整的穀粒。這就是所謂的「下者舉之」,意指對於有下陷趨勢的病症,我們要通過藥物來提升其功能。

  • 葛根(一錢三分),
  • 柴胡,
  • 防風,
  • 羌活,
  • 神曲(炒過),
  • 澤瀉,
  • 豬苓(各取八分),
  • 陳皮,
  • 麥芽,
  • 甘草(炙製,各取四分),
  • 升麻(七分),
  • 生薑三片。

此方需要溫熱飲用。對於脈象虛弱、體質虛弱的人,加入黨參效果更佳。

【清涼湯】(新制),用來治療由於濕熱導致的腹瀉,或者發燒時喜歡冷氣,或者是腹部疼痛且不能承受按壓,或者是排出的糞便有異味且熱度高,或者是小便疼痛且帶血,這些都是急性病且脈象實證的情況,可以使用此方。

白芍(一錢三分),甘草,梔子,茯苓,澤瀉,黃芩,枳殼,木通,黃連(各一錢),

溫服。如大便帶血,加熟大黃一錢,當歸一錢。如內熱甚者,或加黃柏、膽草。

疏利湯(新),治食積,水停,痰凝,氣滯,肚腹脹痛,或生冷寒濕傷臟,邪實,霍亂,泄利初起者,宜察虛實用之。

陳皮(一錢),法半夏(錢半),茯苓(二錢),甘草(炙,一錢),厚朴(姜水炒),烏藥,豬苓,澤瀉,神麯(炒,各錢半),吳茱萸(開水泡,焙乾,五、七分)

白話文:

疏利湯,是一種新方,主要用於治療食積、水停、痰凝、氣滯、肚子脹痛等症狀。

方劑中包含白芍、甘草、梔子、茯苓、澤瀉、黃芩、枳殼、木通、黃連等藥材,溫服。

如果出現大便帶血,可以加熟大黃和當歸。如果內熱很嚴重,可以加黃柏和膽草。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疏利湯需要根據患者的虛實狀況進行調整。

另外,方劑還附帶一個包含陳皮、法半夏、茯苓、甘草、厚朴、烏藥、豬苓、澤瀉、神麴、吳茱萸等藥材的組成,可以根據需要參考使用。

食遠溫服。如氣痛甚者,加木香五分,砂仁七、八分。如寒濕甚者,小便短赤,加蒼朮錢半。如腹痛喜熱喜按者,加炮乾薑一錢。如小便短,大便多水者,加萆薢四錢,木香四分煨用。

甘緩湯(新),治泄瀉急而趨下,不能少停,此脾氣虛而下墜也。

人參(少者,用山藥四錢炒黃代之),白朮,茯苓,甘草(炙,各錢半),升麻(五分),陳皮(七分),苡仁(炒),芡實(炒,各二錢),木瓜,白豆蔻肉(炒研,各一錢),

白話文:

吃飯要溫熱,服藥也要溫熱。如果氣痛很嚴重,可以加木香五分,砂仁七、八分。如果寒濕很嚴重,小便短少顏色發紅,可以加蒼朮錢半。如果腹痛喜歡熱敷和按壓,可以加炮乾薑一錢。如果小便短少,大便稀薄,可以加萆薢四錢,木香四分,煨著吃。

甘緩湯,治瀉肚子急而下墜,不能稍微停留,這是脾氣虛弱而下墜。

人參(如果少,可以用山藥四錢炒黃代替),白朮,茯苓,甘草(炙,各錢半),升麻(五分),陳皮(七分),苡仁(炒),芡實(炒,各二錢),木瓜,白豆蔻肉(炒研,各一錢)。

紅棗四枚。溫服。此小便清而大便泄也。或加肉豆蔻(麵包煨)一錢,煨木香四分。

燥脾湯(新),治脾胃虛寒,濕淫轉甚,泄瀉不止。

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甘草(炙),乾薑(炮),砂仁(炒研),藿香,肉桂(各一錢),肉豆蔻(飯或麵包煨,一錢),

紅棗、生薑引。如泄而水多者,加蒼朮錢半。如寒甚肚痛者,加附子一、二錢。如氣滯作痛者,加木香五分,或丁香四五分,吳茱萸(制)七、八分。

白話文:

紅棗四枚,溫服。這是針對小便清澈、大便稀溏的情況,可以加肉豆蔻一錢(用麵包烤)、木香四分。

燥脾湯,針對脾胃虛寒、濕氣過盛、腹瀉不止的情況。

藥方: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甘草(炙)、乾薑(炮)、砂仁(炒研)、藿香、肉桂一錢、肉豆蔻(用飯或麵包烤,一錢)、紅棗、生薑引。如果腹瀉水多,加蒼朮錢半。如果寒氣重、肚子痛,加附子一、二錢。如果氣滯作痛,加木香五分或丁香四五分、吳茱萸(制)七、八分。

漿水飲,治暴泄如水,身冷汗出,脈弱氣少,口不能言,此為急病。

半夏(薑製,三錢),良薑(八分),乾薑(炮),肉桂,甘草(炙),附子(各錢半),

水煎頻服。或加人參更妙。

茱萸斷下丸,治臟腑虛寒,腹痛泄瀉。

吳茱萸(湯泡,焙乾,二兩),赤石脂,乾薑(炮。各一兩五錢),艾葉(炒),縮砂仁,肉豆蔻(麵包煨),附子(各一兩),

共為末,麵糊丸,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酸收丸(新),瀉久者,必氣散不收,無能統攝,用酸以固之。

白話文:

漿水飲用於治療突然腹瀉如水樣,伴隨身體冰冷、出冷汗、脈搏微弱、呼吸淺、無法言語的急症。配方為半夏(用薑汁制)、良薑、乾薑(炮製)、肉桂、甘草(炙)、附子(各半錢),水煎頻頻服用。若能加入人參更佳。

茱萸斷下丸用於治療臟腑虛寒導致的腹痛和腹瀉。配方為吳茱萸(用湯泡製後焙乾)、赤石脂、乾薑(炮製)、艾葉(炒)、縮砂仁、肉豆蔻(用麵包煨)、附子,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三錢,米湯送服。

酸收丸是新方,專門用於治療長期腹瀉導致的氣散不收、無法收攝的症狀,以酸性藥物固攝之。

人參,山藥(炒),白朮,甘草(炙。各三兩),高良薑(兩半),訶子肉(二兩),石榴皮(醋炒,二兩),白石脂(二兩),五味子(一兩),

共為末,醋糊丸,米湯下。如下焦作脹,用枳殼、腹皮、木香、陳皮,煎湯送丸。

平肝補脾湯(新),治木旺侮土,脾虛發泄。

當歸(土炒,錢半),白芍(酒炒,一錢),沙參(三錢),白朮,茯苓(各二錢),白豆蔻肉(炒研,八分),木瓜(一錢二分),肉桂(錢半),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人參、山藥、白朮、甘草各三兩,高良薑半兩,訶子肉二兩,石榴皮醋炒二兩,白石脂二兩,五味子一兩,研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子,用米湯送服。如果下焦脹滿,可以用枳殼、腹皮、木香、陳皮煎湯送服丸子。

平肝補脾湯,治木旺侮土,脾虛發泄。藥材包括:當歸土炒半錢,白芍酒炒一錢,沙參三錢,白朮、茯苓各二錢,白豆蔻肉炒研八分,木瓜一錢二分,肉桂半錢,甘草炙一錢。

水煎服。一友逢交春日發泄,一早十餘次,至立夏便止,二十多年,凡補脾止瀉之藥,遍投不效。及診其脈,系左關強,右關弱。余制此方,用歸、芍養肝,肉、桂平肝,四君子補脾,一服立愈,後不再發。

溫腎湯(新),治五更及天明發泄,多年不愈者,乃命門火衰也。

熟地(八兩),山藥(炒),棗皮(醋蒸。各四錢),澤瀉(一兩二錢,鹽水浸),茯苓(三兩),補骨脂(酒炒,三兩),菟絲子(淘去泥沙,酒蒸,四兩),五味子(微炒,二兩),肉桂(四兩),附子(四五兩)

白話文:

一位朋友在春天交接時開始腹瀉,一天早起十多次,直到立夏才停止,持續了二十多年,各種補脾止瀉的藥物都試過,卻沒有效果。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左關脈強勁,右關脈虛弱。我開了這個方子,用歸芍養肝,肉桂平肝,四君子湯補脾,服用後馬上痊癒,之後再也沒有復發。

這個方子叫做溫腎湯,用來治療五更或天明腹瀉,持續多年不愈的病症,這是因為命門火衰導致的。

先將地黃、棗皮搗成膏,後將各藥研末,加山藥打糊為丸。此八味去丹皮、蜂蜜,或不用澤瀉亦可。蓋補真陰真陽,則腎中之水火既濟,而開闔之權得矣,又何泄之不止乎!

五味子散,治腎泄,不進飲食。

五味子(炒,二兩),吳茱萸(炒,三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服。或以山藥打糊為丸服,更效。

四神丸,治脾腎虛寒,五更溏泄。

補骨脂(炒,四兩),肉豆蔻(二兩),五味子(兩半),吳茱萸(湯泡炒,一兩),

白話文:

首先將地黃和棗皮搗成膏狀,然後將其他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山藥打成糊狀製成丸藥。此八味藥方可以去掉丹皮和蜂蜜,或不使用澤瀉也可以。因為補益真陰真陽,就能使腎臟的水火達到平衡,開合自如,又何必擔心泄瀉不止呢!

五味子散,用於治療腎虛泄瀉,不思飲食。

取炒五味子二兩,炒吳茱萸三錢五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調服。也可以用山藥打成糊狀製成丸藥服用,效果更佳。

四神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寒,五更溏泄。

取炒補骨脂四兩,肉豆蔻二兩,五味子一兩半,湯泡炒吳茱萸一兩。

共為末,姜煮棗肉為丸,米飲下。

固澀丸(新),治泄久道滑,補之無益,須用此澀劑,庶可止泄。

白朮,牡蠣(煅),附子,乾薑,肉蔻(麵包煨),赤石脂(各一兩),訶子肉,石榴皮(醋炒。各兩半),枯礬(三錢),五倍子(四錢),

為末,醋糊丸,米飲下三錢。並治直腸泄,食入即出。或加龍骨一兩。

補中益氣湯(方見傷寒表證。),治腎傷虧損,大小便牽痛而泄,或莖中痛,此湯加升麻,送四神丸。

白話文:

把這些草藥磨成粉末,然後用生薑和大棗肉做成丸子,用水稀釋後服用。這是一種治療長期腹瀉、排便不順的方法,如果其他方法都沒有效果,可以使用這種收斂性的藥物來停止腹瀉。

另外一種是治療直腸漏液和食物進入胃部就馬上排出的情況,也是把草藥磨成粉末,再加入一些醋調成糊狀,製成丸子,每次吃三錢左右。也可以在這個配方裡加上一兩的龍骨。

最後一個配方是「補中益氣湯」,主要是用於治療腎臟受損所引起的疼痛和尿失禁等症狀,或者陰莖部位有疼痛感的人羣。可以在這個湯裡面添加一些升麻,並且配合著四神丸一起服用。

又方:以八味地黃丸料加五味子、補骨脂,多服乃痊。不得以下滯有餘之證治之。

凡腎泄,忌用參朮補脾,以土勝而水愈虧,泄自盛也。

凡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桂、肉果、補骨脂。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薑桂。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送四神丸。大便滑利,小便短澀,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用金匱腎氣丸。若大瀉如傾,元氣漸脫者,用大劑四君子湯加乾薑、附子、烏梅、五味子;若稍緩,則無及矣。大抵諸泄證,必先分利,後實脾土,益元氣,無不全愈。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

以八味地黃丸的藥材,再加上五味子、補骨脂,服用多次便可痊癒。不可用治療脾胃積滯過多的方法來治療。

凡是腎氣虛弱導致的泄瀉,

忌用人參、白朮來補脾胃,因為土性克制水性,會導致水氣更加虧損,泄瀉反而會加重。

凡是脾胃虛寒下陷的人,

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生薑、肉桂、肉果、補骨脂。脾氣虛寒、不能承受寒冷的人,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入生薑、肉桂。脾腎氣血都虛弱的人,可以用十全大補湯配以四神丸。

如果出現大便滑利、小便短澀、四肢逐漸浮腫、咳嗽喘息並咳出唾液的症狀,

可以用金匱腎氣丸來治療。如果出現大量腹瀉如傾盆大雨,元氣逐漸衰竭,可以用大劑量的四君子湯加入乾薑、附子、烏梅、五味子;如果病情稍稍緩解,那就來不及了。

總之,

各種泄瀉症狀,一定要先分利,再補脾土,益元氣,才能徹底治癒。

若不論虛實,而早兜澀,遺害不小。

胃脈虛則泄。脈虛按之滑者,必下痢。腎脈小甚為洞泄,肺脈小甚為泄。泄脈洪大者逆。下痢日十餘次,脈反實者死。腹鳴而滿,四肢清削,泄甚,十五日死。下則泄瀉,上則吐痰,為上下俱脫,死。食入即下,為直腸泄,難治。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為難治。

備揀古來治泄瀉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脾虛冷泄,用補骨脂(炒)四兩,肉豆蔻(生用)二兩為末,以姜煮棗肉搗糊為丸,鹽湯下。○鶩泄,澄徹清冷,中有糟粕,小便清白,中寒也。用附子理中湯。○洞瀉盡水,用胃苓湯。○泄而腹脹,諸藥不效,用益智仁二兩煎服。○老弱虛泄,用附子、赤石脂各一兩,醋糊丸,米湯下。

白話文:

若不論虛實,而早兜澀,遺害不小。

如果沒有區分患者是虛證還是實證,就急於用澀藥止瀉,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胃脈虛則泄。脈虛按之滑者,必下痢。腎脈小甚為洞泄,肺脈小甚為泄。泄脈洪大者逆。下痢日十餘次,脈反實者死。腹鳴而滿,四肢清削,泄甚,十五日死。下則泄瀉,上則吐痰,為上下俱脫,死。食入即下,為直腸泄,難治。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為難治。

胃經虛弱則容易腹瀉。脈象虛弱,按之滑利,必定是下痢。腎經脈象微小,則會出現洞泄(即持續不斷的稀水樣腹瀉)。肺經脈象微小,則也會導致腹瀉。泄瀉的脈象洪大,則屬於逆證。一天腹瀉十幾次,而脈象反而很實,則會死亡。腹鳴而脹滿,四肢消瘦,腹瀉嚴重,十五天內會死亡。下腹瀉,上吐痰,這是上下俱虛脫的表現,會死亡。食物吃下去就拉出來,叫做直腸泄,很難治療。六腑的氣機衰竭外泄,則手足冰冷;五臟的氣機衰竭內泄,則無法控制排泄,嚴重者手足麻木不仁,這也是難治之症。

備揀古來治泄瀉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以下收集了一些古方,用於治療腹瀉,這些方劑簡便易行,療效穩妥,供大家參考使用:

  • 脾虛冷泄,用補骨脂(炒)四兩,肉豆蔻(生用)二兩為末,以姜煮棗肉搗糊為丸,鹽湯下。 脾虛導致的腹瀉,可以用補骨脂(炒)、肉豆蔻(生用)研末,用薑煮棗肉搗成糊狀,做成丸劑,用鹽湯服用。
  • 鶩泄,澄徹清冷,中有糟粕,小便清白,中寒也。用附子理中湯。 鶩泄,就是腹瀉的糞便清澈冷涼,其中有食物殘渣,小便清白,這是由於脾胃虛寒引起的。可以用附子理中湯治療。
  • 洞泄盡水,用胃苓湯。 洞泄,即持續不斷的稀水樣腹瀉,可以用胃苓湯治療。
  • 泄而腹脹,諸藥不效,用益智仁二兩煎服。 腹瀉伴隨腹脹,其他藥物無效,可以用益智仁兩錢煎服。
  • 老弱虛泄,用附子、赤石脂各一兩,醋糊丸,米湯下。 老年體弱或者身體虛弱導致的腹瀉,可以用附子、赤石脂各一錢,用醋糊做成丸劑,用米湯服用。

○多年脾泄:吳茱萸開水泡,焙乾,每用三錢,水煎,入鹽少許,服之立止。以茱萸能暖膀胱,通水道,故大腸自固,能分清濁也。○泄不止,用白龍骨、白石脂等分為丸,紫蘇、木瓜湯下。○久泄,用酸石榴皮研末,米湯下。○寒泄,並小便精出,用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五錢為末,醋糊丸,米湯下。

○火泄者,食入即出,以火性急速,無容克化,經謂邪熱不殺穀也。用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如腹痛,加桂二分。如泄有膿血,加黃連。此脈證俱實,不似直腸泄,宜溫宜澀也。○酒濕泄,用葛花解酲湯,此因酒之濕熱也。而亦有因酒生寒濕者,以酒性去,而水性留為寒也,惟峻補命門則可。

有治法在酒證門,宜細閱之。

白話文:

  • 慢性脾泄: 慢性脾虛引起的腹瀉,可用吳茱萸溫暖脾胃,止瀉。
  • 泄瀉不止: 泄瀉不止,可用白龍骨、白石脂收斂止瀉,紫蘇、木瓜湯幫助消化。
  • 久泄: 久瀉可用酸石榴皮收斂止瀉。
  • 寒泄伴隨小便精液外泄: 因為寒氣侵襲導致的泄瀉,伴隨小便精液外泄,可用赤石脂、乾薑溫陽補腎,胡椒溫散寒氣。
  • 火泄: 由於過於燥熱導致的泄瀉,可用黃芩、白芍清熱瀉火,甘草緩解脾胃不適。若有腹痛,加桂枝溫陽止痛。若泄瀉有膿血,加黃連清熱解毒。
  • 酒濕泄: 酒喝多了引起的泄瀉,可用葛花解酲湯解酒,溫和脾胃。若因酒生寒濕,宜補腎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