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三·雜證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雜證 (6)

1. 五十二、論痿證

(有濕熱,有虛證,有風寒外襲。)

《內經》列五臟痿證,皆言為熱,又獨重肺與胃者,何也?以肺熱葉焦,金燥水虧,腎絕化源,則精氣不能流通而成痿矣。取陽明者,以谷入胃,能溉五臟,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臍兩傍之豎筋也,凡人身上下前後無處不達。)且四肢皆稟於胃,必因於脾,脾為太陰,其脈貫胃,若脾病,(經曰:「土太過,則敦阜。」敦者,厚也。

阜者。高也。既厚又高,其病則瀉,土平而愈。此膏粱之疾也。若脾虛則不化,經曰:「土不及則卑濫也。」其治宜以培本為主。)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達四肢,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乃痿也。然吾觀痿躄之人,飲食日盛,形體日肥,何以不能運化精微,以強筋骨乎?此乃火邪伏於胃中,但能殺穀,而不能長養氣血。經謂壯火食氣,胃熱消穀,善飢是也。

治者,使陽明火邪毋使干於氣血之中,則濕熱清而筋骨自強,此經不言補而言取者,取去陽明之熱邪耳。然細察經文,又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發為筋痿;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發為肉痿之類」,則又非盡為火證。故此,因生於火者有之,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

若概從火治,則恐真陽虧敗,水衰土涸者,必不能堪。是當因脈因證,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虛者,元氣虛也。實者,邪氣實也。)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法矣。凡痿證不一,有兼痰積者,有濕多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不拘古方可也。而東垣取黃柏為君,用黃耆等補藥以輔佐之,亦可觸類而會其意矣。

二妙散,治濕熱痿證,脈息洪滑,煩渴身熱,當先去火。

黃柏(炒,二錢),蒼朮(三錢),

水煎,夜服。或加甘草、羌活各錢半,陳皮、白芍各一錢,威靈仙(酒炒)八分,服之亦佳。如氣滯,加行氣藥。如血虛,加補血藥。如痛甚者,加薑汁熱服。

加味四物湯,治陰虛血熱,諸痿軟弱。

當歸(一錢。血虛有寒者宜多用,血虛有熱者宜少用),熟地(三錢),麥冬,黃柏(炒),蒼朮,白芍(各一錢),川芎(七分),五味子(九粒),人參(隨便),黃連(各五分),杜仲(八分),牛膝(一錢。足不軟者不用),知母(五分),

空心服。若陰虛無濕,或多汗者,俱不宜用蒼朮,蓋痿證最忌散表,亦恐傷陰也。此證即知柏地黃湯可用,但當適病而止。

鹿角膠丸,治水虧於腎,血虧於肝,兩足痿弱,不宜用涼藥者。

鹿角膠(一斤),熟地(八兩),鹿角霜,當歸(酒蒸。各四兩),人參(隨便),牛膝(酒蒸),菟絲子(淘淨,酒蒸),茯苓(各三兩),白朮,杜仲(鹽炒。各二兩),虎脛骨(酥炙),龜版(酥炙,酒炙亦可。各一兩),

白話文:

五十二、論痿證

痿證的成因複雜,既有濕熱、虛證,也有風寒外襲的情況。《內經》將五臟的痿證都歸咎於熱,尤其重視肺和胃,這是因為肺熱會導致肺葉乾燥,金燥水虧,腎臟失去化生精氣的功能,精氣無法流通,從而導致痿證。治療時選擇取陽明經,是因為谷物進入胃部後,能滋養五臟,潤澤宗筋(宗筋指的是陰毛中橫骨上下,臍兩旁的豎筋,遍布全身),使關節靈活。四肢的營養都依靠胃,而胃的功能又依靠脾,脾屬太陰,其經絡與胃相通。若脾臟有病,《內經》說:「土太過則敦阜」,敦是厚,阜是高,脾過盛則表現為肥胖,治療方法是瀉法,使脾氣平和即可。這是由於飲食過於膏粱厚味所致。若脾虛則運化失常,《內經》說:「土不及則卑濫」,治療則應以補益脾臟為首要。

然而,有些痿證患者飲食豐盛,體型肥胖,為何仍然不能運化精微物質以強健筋骨呢?這是因為火邪伏於胃中,只會消穀,而不能滋養氣血,這正如經書所說的「壯火食氣」,胃熱消穀,患者總是感到飢餓。治療應當清除陽明經的火邪,使之不至於干擾氣血,這樣濕熱就能消除,筋骨自然強健。經書上說「取」而非「補」,指的是去除陽明經的熱邪。但仔細研讀經文,又提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發為筋痿;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發為肉痿」,可見痿證並非完全都是火證。因此,有的痿證是因火邪而生,有的則是元氣受損所致。

如果一概從火邪的角度治療,那麼真陽虧損,水液衰竭,脾土乾燥的患者就無法承受。所以,應當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寒熱的輕重,虛實的緩急,再施以治療,才能找到治療痿證的方法。痿證的類型很多,有兼有痰積的,有濕邪過多的,有濕熱兼有的,有夾雜氣滯的,臨證處方不必拘泥於古方。東垣(李東垣)用黃柏為主藥,輔以黃耆等補益藥物,也是可以參考的。

二妙散,用於治療濕熱型痿證,脈象洪滑,口渴、身熱者,應先清熱利濕。

黃柏(炒,二錢),蒼朮(三錢),水煎,夜服。可以根據情況加入甘草、羌活各錢半,陳皮、白芍各一錢,威靈仙(酒炒)八分。若氣滯,加行氣藥;若血虛,加補血藥;若疼痛劇烈,加薑汁熱服。

加味四物湯,用於治療陰虛血熱引起的痿證,症見肢體軟弱。

當歸(一錢,血虛兼寒者宜多用,血虛兼熱者宜少用),熟地(三錢),麥冬,黃柏(炒),蒼朮,白芍(各一錢),川芎(七分),五味子(九粒),人參(適量),黃連(各五分),杜仲(八分),牛膝(一錢,足部不軟弱者不用),知母(五分),空心服用。若陰虛無濕或多汗者,不宜用蒼朮,因為痿證最忌散表,以免傷陰。此證也可以考慮使用知柏地黃湯,但需根據病情適當調整。

鹿角膠丸,用於治療腎精虧虛,肝血不足引起的兩足痿弱,不宜服用涼藥者。

鹿角膠(一斤),熟地(八兩),鹿角霜,當歸(酒蒸,各四兩),人參(適量),牛膝(酒蒸),菟絲子(淘淨,酒蒸),茯苓(各三兩),白朮,杜仲(鹽炒,各二兩),虎脛骨(酥炙),龜版(酥炙,酒炙亦可,各一兩)。